APP下载

陈云“提拔培养中青年干部”思想论析

2021-06-08邱霞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现实启示陈云

[摘 要]陈云是党的第一、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在改革开放之初,他力主“提拔培养中青年干部”,并做了大量实际推动工作。回顾他的“提拔培养中青年干部”思想,可以概括为三个主要方面:一是对提拔培养中青年干部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二是强调提拔培养中青年干部的原则标准;三是对成立相关职能部门、干部提拔“台阶论”、干部队伍“梯队建设”等具体工作方法的思考。这些思想不仅对当时统一党内认识、推进相关实践工作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对我们在当前复杂严峻的形势下,大力发现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在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坚持“对党忠诚”的选拔标准以及加强干部的组织培养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陈云;提拔培养中青年干部;现实启示

[中图分类号]D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599(2021)01-0088-10

[收稿日期]2020-09-28

[作者简介]邱霞(1979—),女,山东青岛人,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理论与方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2019年3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的讲话中指出:“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是一件大事,关乎党的命运、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人民的福祉,是百年大计”[1]P518。同年9月,习近平在秋季学期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的讲话中要求:“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 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顽强奋斗”[2]。连续两次出席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并发表重要讲话,反映了习近平对培养选拨优秀年轻干部的关心和重视。

我们党历来重视中青年干部的选拔和培养,特别是在重大历史关头。回顾党史、新中国史,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航程。改革开放之初,党中央根据转折时期的新要求,特别“强调必须以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正确的思想路线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实现”[3]P6。党的组织工作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就是,“大力调整和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实现新老干部的合作、交替和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3]P8。

陈云作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党的第一、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在党和人民群众中享有崇高的威望。他力主“提拔培养中青年干部”,并做了大量实际推动工作,不仅解决了当时干部队伍青黄不接的燃眉之急,实现了新老干部交接班的平稳过渡,更重要的是,为党和国家培养造就了一批跨世纪的领导人才。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这样的重大历史关头,中央提出:“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关键在于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归根到底在于培养选拔一批又一批优秀年轻干部接续奋斗”。[4]因此,回顾陈云在改革开放之初关键时期“提拔培养中青年干部”的思想,对于当前贯彻落实中央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的精神,推进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重要性和紧迫性:“提拔培养中青年干部是当务之急”

重视提拔培养中青年干部,是我们党的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一条重要经验。“提拔培养中青年干部是当务之急”[5]P292是陈云关于培养干部的重要观点。早在抗战时期,陈云就指出:“如果没有大批的新干部补充到干部队伍中来,我们的革命事业就要停顿不前,就不能打败日本帝国主义”[6]P179。改革开放之初,由于历史原因,干部队伍出现了严重的青黄不接问题。陈云是最早认识到这一紧迫形势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之一,他主张“提拔德才兼备的中青年干部进中央委员会和各方面的领导岗位上来,现在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7]P509。

(一)干部队伍青黄不接,形势严峻

“文革”结束后,靠造反起家的一批干部被清理出领导岗位,“文革”中被打倒或长期靠边站的一批老干部复出,恢复了工作。当时,从中央到地方,包括政府各部委,各省委、地委,主要负责同志的年龄多数都在60岁以上,其中不少还在70岁以上。这些干部大多还是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战时期的干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这些老干部身负重任,在党政军第一线日夜操劳。然而近十亿人口大国的繁重领导工作,是这些老干部的身体所不能适应的。

这一问题,陈云在1979年已经认识到了。在1979年3月国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他特别讲到:“我们这些人都快要‘告老还乡了,解放时,我四十五岁。那时,可以三班倒、四班倒,上午、下午開会,晚上同周总理谈,午夜去找毛主席,安排得满满的。现在我一个星期只能工作两个半天,多了不行。如果还要那样干,无非是向‘八宝山开快车就是了”[5]P258。

1981年,陈云多次提出提拨中青年干部的问题,表达了他对这一问题的担忧。5月,陈云在杭州休养期间,对于干部队伍青黄不接的严重状况,“想到这个问题实在是大”[5]P298,专门写了一份培养中青年干部的意见,回京后分别交给了邓小平和胡耀邦。这份意见后来被收入《陈云文选》。在这篇文章中,他第一条就明确指出,这些老干部“已经不能持久地工作,并且常常带病工作,时常因病住进医院。因积劳成疾而死亡的人越来越多,开追悼会的消息几乎每天都有”[5]P292。6月,陈云召集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有关负责人座谈老干部离退休问题时指出,中国革命经过长期斗争,党内保存了大批老干部,“老干部都是带病工作,不能经受劳累。……这种情况必须迅速妥善加以解决”[7]P468。7月,他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书记座谈会上讲话,又专门讲了提拔中青年干部的问题。他开篇即说,“我们现在的干部,青黄不接的情况很严重。”他谈了两种情况,一种是,“北京的,外地的,开追悼会,要送花圈,往往一天几起”;另一种是,“各部也好,下面机关也好,开会的时候,部长、副部长,正手、副手,坐了一大桌,但真正能做工作的,只有三几个人”。他指出:“这种状况再不能继续。”[5]P298

陈云认识到,解决党的干部队伍存在的严重青黄不接的问题,“有它的紧迫性,有它的必要性”。他认为,“现在我们主动地来选择人才,还有时间,再等下去,将来就没有时间了”[5]P269“每一个同志,尤其是每一个老同志,都应该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和迫切性”[5]P314。

(二)对提拔中青年干部有争论不利于党的事业

中央提出提拔中青年干部到各级领导岗位以后,这项工作虽然做了一些,但是收效不大,因为当时的认识还不一致。陈云在1981年专门写的《提拔培养中青年干部是当务之急》一文中明确指出:“自从中央提出提拔中青年干部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工作的问题以后,从三中全会到现在,对这件事虽然做了若干工作,但总的说来,因为认识不一致,收效不大。这是目前的实际情况”[5]P293。

当时,对于提拔中青年干部,客观来说这是老干部们共同的心愿。但是,还有一些人存在顾虑。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对中青年干部不放心,觉得他们还没有经验,有一些缺点;另一方面是对“文革”时期错误提拔的一些“头上长角、身上长刺”的青年干部心有余悸。所以,在这项工作的推进过程中,许多老干部表现得没有紧迫感。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决定重新设立中央书记处,减轻了中央政治局和常委的工作,但是中央书记处的干部年龄也都在60岁以上,让他们日夜操劳繁重的工作也不是长久之计。然而,提拔50岁左右的人,仍然有争论,提拔40岁左右的人,争论、怀疑很多。

陈云尖锐地指出:“提拔中青年干部的问题,会有争论,会有怀疑。为什么说了那么久,提不上来?” “我看,提五十岁左右的人,现在可能争论少一些。我只说‘可能争论少一些,并不是说没有争论。”[5]P299“提四十岁左右的人,争论、怀疑会很多,说‘太嫩了。” “要提四十岁以下的人,那怀疑、争论会更多。”[5]P300陈云认为:“现在老干部对于提拔中青年干部还不是很清醒,不是感到很紧迫。”[5]P299他担心的是,如果不抓紧提拔培养一批靠得住的中青年干部,到老干部倒下来的时候,被迫地提拔一些不理想的人到领导工作岗位上来,这对我们党是非常不利的。他主张:“从现在起,就成千上万地提拔培养中青年干部,让德才兼备的中青年干部在各级领导岗位上锻炼。”他的观点是,“我们党内有大量德才兼备的中青年干部,问题是我们没有去提拔,去培养。”[5]P293-294

(三)提拔培养中青年干部才能保证党的事业后继有人

党的干部交接班问题历来是党的一件大事。能否顺利实现干部交接班,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有过严重的教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能否顺利实现干部的新老交替,成为关系三中全会路线能否长期坚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党和国家能否长治久安的重要战略问题。陈云认为:“我们现在主动地有意识地来进行这项工作,证明中国共产党已经进一步成长为一个成熟的伟大的党。” “党必须让精力旺盛、德才兼备的干部站在第一线工作,使他们在党的事业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7]P498

1981年3月,陈云在给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陆定一的信中说:“老干部是重要的,但如果现在不提拔四十岁左右的青年干部在各种级别的岗位上参加工作,让他们在工作中取得经验,则接班问题就要成为大问题。” “现在部长一级、省委第一书记一级都是六十开外了。如不在这一两年中提拔一批青年干部,则将是极大危险。”[7]P486

在陈云看来,中青年干部绝大多数是建国以后成长起来的,同老干部相比,确实没有丰富的革命经验,但是一般来说文化程度都高一些,有朝气。对于缺乏经验的问题,他主张要大家问一问经验是从哪里来的?他认为:“还不是从实际工作中锻炼出来的。把优秀的中青年干部放到实际工作的负责岗位上去,让他们挑担子,只要有三年五载,至多十年的锻炼,他们是一定能够锻炼成才的”。[5]P294早在延安时期,他就是这种观点。他说过:“老干部都是从新干部锻炼出来的,有经验的干部开始也都是没有经验的。新干部经过锻炼,就会从没有经验变成有经验,由不老练变成老练。”[6]P179半个世纪过去了,他要大家回头看一下,“我们这些老干部还不是二三十岁就已经担负了重要工作?老干部都是经过青年时期的锻炼,才逐渐成为成熟的中年干部、老年干部。才干是锻炼出来的,并不是天生的。”而中青年干部比老干部“当年被提升为干部时有更多的长处,他们多数有专业知识,不少人有第一流的专门知识”[5]P294。因此,他认为,只要选择正确,再加上老同志的大力帮助,挑选出来的德才兼备的中青年干部是可以逐步负担起党和国家领导工作的重任的。“对于这一点,我们老同志应该有充分的信心。”[7]P509“让他们在各级领导岗位上經过几年以至十来年的锻炼,就可以成为大量提拔高级领导干部的后备力量。”[5]P294

陈云认为,提拔培养中青年干部,关系到共产主义事业在中国的发展。“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党的干部队伍相当长时间以来就存在程度不同的老化问题,存在青黄不接的问题。这个问题现在不解决,或者解决得不好,共产主义事业在中国就有可能出现曲折。”[5]P314因此,他极力主张,要“立即主动地提拔培养大批中青年干部。党必须这样做”[5]P29。这样做才能保证我们党的事业后继有人。他指出,老干部对中青年干部实行传帮带,“使大量的中青年干部成为我们各级党政工作强大的后备力量,随时可以从中挑选领导干部。这是对我们最有利的办法,应该努力去做”[5]P293。他相信,“只要把干部队伍的交接班问题解决好,我们党的事业就一定会后继有人。”[5]P317

二、原则和标准:“提拔中青年干部必须注意德”

提拔培养中青年干部的原则和标准至关重要。邓小平在1980年8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说,“陈云同志提出,我们选干部,要注意德才兼备。所谓德,最主要的,就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领导。在这个前提下,干部队伍要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并且要把对于这种干部的提拔使用制度化。这些意见讲得好。”[8]P326德才兼备是陈云在用人问题上的一贯主张。在改革开放之初,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他更加强调“德”的问题。

(一)德才兼备,德是第一位的

早在延安时期担任中央组织部部长时,陈云就坚持德才兼备提拨干部的原则。他提出:“德才并重,以德为主。反对只顾才不顾德,也反对只顾德不顾才。”所谓“德”,就是要求干部政治立场坚定,忠于党的事业,坚决拥护和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坚强的党性,思想作风过硬;遵守党的纪律,以身作则。所谓“才”,就是要求干部要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业务水平、专业技术能力以及组织、协调、决策等领导才干。“才和德应该是统一的。”[6]P214

1940年,他曾提出挑选干部的标准,第一条就是“忠实于无产阶级事业,忠实于党。” “忠实,讲得具体一点,就是革命利益高于一切,有为党慷慨牺牲个人一切的决心。”[6]P212他主张,“用干部的标准,概括起来有二:政治,能力。两者不能缺一,以政治为主。”[6]P213改革開放之初,陈云多次强调,提拔中青年干部必须注意德。“有才缺德的人,一个也不能提拔。”[7]P498“选干部,首先要看德,有才缺德的人不能用。德好,才差一些不要紧,放到领导岗位上锻炼几年,才干是可以练出来的。”[7]P498-499他主张,一方面要大胆提拔,加快提拔中青年干部,一方面又要严格把好政治标准这一关。“德才相比,我们要更注重于德,就是说,要确实提拔那些党性强,作风正派,敢于坚持原则的人。”[5]P317

1981年10月、11月,陈云两次向时任中央组织部副部长曾志等有关领导打招呼,指出:“选拨青年干部,一要成千上万,二要严格掌握政治标准。做组织工作的同志尤其应当更多地注意第二点”[9]P323-324。据中央组织部一份电话记录记载,同年11月23日,陈云再次向中央组织部领导打招呼,再一次指出,现在考察干部,要着重从“德”的方面,看他们对“文革”以来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拥护,是抵制,还是反对。他说:“现在考察干部要着重看‘文化大革命以来的表现。要从‘二月逆流开始,到‘批林批孔、‘批邓反右、提出‘两个凡是方针、讨论‘真理标准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考察他们在各个阶段的言论行动,看他们是拥护是抵制还是反对。”他强调,“考察干部要重视这些方面的问题,总的说,对‘德的方面要注意多些。”[9]P326

(二)我们要提拔的是德才兼备的中青年干部

陈云在提出成千上万提拔中青年干部的同时,反复强调,我们要提拔的是德才兼备的中青年干部。1981年在《提拔培养中青年干部是当务之急》一文中,他特别强调:“必须说清楚,现在我们所要提拔的中青年干部,绝对不是要提拔那种‘头上长角、身上长刺的青年干部,我们要提拔的是德才兼备的中青年干部”[5]P293-294。

曾任中央组织部部长的宋平回忆,陈云很早就重视对中青年干部的培养和提拔,特别是“文革”以后,他更加感到这个问题的迫切。他向中央政治局提议,培养中青年干部是当务之急,要成千上万地培养和提拔中青年干部,让德才兼备的中青年干部在各级领导岗位上锻炼。宋平认为,陈云为什么提出这个问题?“首先是吸取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训。‘文革中把那些‘头上长角、身上长刺的人选拔到领导岗位上,给党和国家造成了严重的危害,教训十分深刻。因此,陈云同志认为,当务之急是要把德才兼备的优秀中青年干部提拔到‘实际工作的负责岗位上,让他们挑担子,接受时间的考验,这样有三年五载,至多十年的锻炼,他们就可以成才了,就可以担负更重要的工作了。”[10]1981年11月,陈云曾与时任中央组织部部长宋任穷专门谈了选拨中青年干部及老干部离退休问题。[9]P3241982年1月,陈云在中央组织部报送的材料上批示:“一、出重要,进更重要。二、进的人,必须不让‘三种人进。”[11]P1708-1709这里讲的“三种人”,指在“文化大革命”中追随林彪、

“四人帮”反革命集团造反起家的人、帮派思想严重的人、打砸抢分子。陈云一再强调,我们提拔的中青年干部,绝不能是这“三种人”。他把提拔德才兼备的中青年干部看作是一场革命,老干部必须负起挑选德才兼备中青年干部的责任。他认为:“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制度化,仍然是我们在干部政策上的大方针。我们老干部必须担负起挑选德才兼备的青年干部的责任。”[5]P281

1982年,在党的十二大上,陈云发言指出,必须成千上万提拔中青年干部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这样才能保证我们党把班交给确实可靠的人。他说:“为什么必须成千上万地提拔呢?这是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各级领导班子中退出的大批老干部的工作都能有人接替;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有较大的选择余地,以便把班交给确实可靠的人;只有这样,才能使‘文化大革命中提拔起来的那些兴风作浪的分子在今后闹不起大乱子。”[5]P315确实可靠的人,就是指德才兼备的中青年干部。

(三)严把政治关,闹派性的骨干分子、打砸抢分子,一个也不能提到领导岗位上来

陈云对提拔培养中青年干部的问题思虑极深,强调我们要提拔的必须是德才兼备的优秀中青年干部,这在当时的形势下还有一个特殊的原因,即“四人帮”的帮派残余势力及其影响依然存在,还有极大的可能破坏来之不易的安定团结,还仍然是干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稳定因素。这些人即前文述及的“三种人”。陈云认为,对这“三种人”,不要只看他们现在一时表现好。“现在这些人大概表现是‘蛮好,他要爬上来,现在只能表现好,因为老家伙还在。但是,到了气候适宜的时候,党内有什么风浪的时候,这些人就会变成为能量很大的兴风作浪的分子。有一个,有两个,就可以串连,兴风作浪。”因此,陈云指出:“闹派性的骨干分子,打砸抢的分子,一个也不能提到领导岗位上来。我说一个也不能。”[5]P301

1981年,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书记座谈会上,他讲话时说:“文革”时期闹派性的、“造反”的人很多,许多是随大流的,但里头的骨干分子不能提到领导岗位上来,一个也不能提拔,手不能软了。他明确指出了原因,“因为时局变化的时候,他们就可以变成能量很大的兴风作浪的分子。”他又说:“什么时候气候适宜呢?我们这些人都见马克思去了,胡耀邦同志他们也见马克思去了,那个时候,在座的人大概追悼会开得差不多了。”[5]P302因此,他坚决主张,这种人一个也不能提拔到领导岗位上来。当然,可以给一般的工作让他们去做。1982年7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他在讲话时又指出:“在提拔中青年干部时,必须对‘三种人保持警惕。” “这就是说,决不能提拔造反起家的人、帮派思想严重的人、打砸抢分子。”对“三种人”,“一个也不能提拔,已经提拔的,必须坚决把他们撤下来。”[7]P509他要求,在提拔中青年干部时,组织部门对他们在“文革”中的表现一定要进行切实的考察。同年9月,在党的十二大上,他在发言时又强调,对“三种人”,“一个也不能提拔,已经提拔的,必须坚决从领导班子中清除出去。”同时,他也指出,“文化大革命”期间犯有错误的中青年干部中,属于“三种人”的只是少数,多数是跟着跑的。对于跟着跑的人,只要他们真正认识了自己的错误,与“三种人”坚决划清了界限,而且在粉碎“四人帮”以后表现一直好,党就应该信任和使用他们,并在工作中对他们继续加以考察和帮助。

除了“三种人”,还有两种人,陈云强调,也不能提拔。这两种人,即反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路线的人,以及在经济领域内和其他方面严重违法乱纪的人。加上“三种人”,一共“五种人”。1982年9月,陈云同时任中央党校校长王震谈话时指出:“一个中组部,一个党校,一个中纪委,这三家是管干部的。只要这三个地方把好关,‘三种人、‘五种人就上不来。”他提出:“党校要轮训干部,也要负责考察干部,了解干部,包括干部的历史。主要是选拨优秀的青年干部。”[7]P498

三、工作方法和实践成效:“经过反复考察,

一批优秀的中青年同志,被选进了中央和地方的各级领导班子”

陈云不仅深入思考、反复强调要成千上万提拔培养德才兼备的中青年干部,他还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推进这项重要工作的具体方法,并身体力行做了大量实际推动工作。在他的大力倡导下,中央和地方共同努力,一大批优秀中青年干部走上了各级领导岗位。在1985年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上,陈云讲话指出:“成千上万地提拔中青年干部,充实各级领导班子,这是近几年来,我们党反复强调的一项重要工作。” “经过反复考察,一批优秀的中青年同志,被选进了中央和地方的各级领导班子。”[5]P349

(一)成立相关职能部门,设立辅助工作机构、辅助人员

陈云最早提出成立中央书记处,目的是减轻中央政治局和常委的工作。但是中央书记处成员的平均年龄也在65岁,也不算年轻。不过在当时,如果要求中央书记处的同志再年轻一点,客观上也做不到。因此,陈云提出:“书记处和全党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要在各级选择合格的年轻干部。这些被选进的人,党性要强,要有干劲,要有一定的工作经验。还要培养一批技术干部到各级领导机关里来,这样才能搞四化。”[5]P270

他还提出中央组织部要成立青年干部局,并指出:“这个局的工作人员应该是优秀青年,并且是熟悉青年干部情况的。”[5]P294-2951981年6月,陈云同中央组织部负责人谈话,就成立青年干部局问题提出三点具体意见:一是建“庙”要十分慎重,从领导到每个成员,个个“菩萨”都要是好的;二是这个局要有一个老干部带头,还要有“文化大革命”时期“逍遥派”和红卫兵中优秀的、德才兼备的年轻干部,因为他们了解那个时期青年的情况;三是现在不要忙着去提拔干部,首先要花三个月至五个月的时间把“庙”建好。他要求:“各省、市、自治区党委一直到县委都要按这个方针来办。”[9]P317这里说的“庙”,就是指青年干部局。陈云的意思是,要有这样一个实体组织,从机构设置,到人员配备,到准备工作,都保证做好,这样可以有力地推进提拔培养中青年干部的工作。同年7月31日,中央组织部发出《关于建立青年干部管理机构的通知》,传达贯彻了陈云的上述意见。

陈云还主张,这样大量地提拔培养中青年干部,固然要靠党的组织部门去做,但主要的还要靠各级领导干部大家动手去做。他认为:“从基层单位直到中央,都要一齐动手。”[5]P295因此,他提出,为了避免提错人,为了在工作中考察中青年干部,各级党政军民组织都应该自上而下地设立辅助工作机构和辅助人員,如办公室、秘书处、研究室等等,如书记助理、副秘书长、部长助理、帮办等等,军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参照办理。这样上下对口,让中青年干部在这些机构中工作,给他们接触全面工作的机会,让他们随时了解工作中的问题。凡属向党委提出的问题或方案,先由上下各级的这些辅助机构中的中青年干部经过研究,提出可供选择的几种方案、办法,提供党委参考。他认为,多设一些类似“助理”那样的职务,“可以减少提拔中青年干部到正式领导岗位上可能遇到的阻力,同时也便于党组织在正式任命这些干部之前,对他们的领导能力和组织才干有一个实际的考察”[5]P316。他进一步提出,为了能够做到这样,这些办公室、秘书处、研究室都应该按地区、按部门成立小组一类机构,这些小组由60岁上下的干部带头,小组成员由50岁左右、40岁左右、40岁以内的一大批年富力强的干部组成。他认为:“只有这样用大批真正年富力强的干部组成一支庞大的队伍,在工作岗位上调查情况,研究问题,提出方案,才可以减轻各级党委的工作,而且可以培养出大批中青年干部。”他还要求:“这种上下对口,使用和培养大批中青年干部的办法,要成为制度。”他认为,这不仅是为了弥补十年内乱后的需要,而且应该作为长期训练和选择干部的一种制度。这种办法,陈云指出,“在中央和省市两级更为重要”[5]P295。

(二)干部提拔“台阶论”和干部队伍“梯队建设”是必要的

干部提拨的“台阶论”,最早是邓小平提出的。他在1975年搞治理整顿时就提出:“发现一个好苗子,要让他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上来,每个台阶可以快一点,比如搞个年把子再上来。这种培养方法好,是对干部真正的爱护。”[8]P361979年11月,他在中央党、政、军机关副部长以上干部会上作报告,在谈到认真选拔接班人问题时,他又提出,干部要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提拔,同时还提出,有些特殊的机关、单位,可以破格选拨人才。他说:“我们军队的高级机关,比如大军区,也要选一点比较年轻的干部。军队有它的特殊性,干部还是要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来提,但是也要打破老框框才行。地方和军队不同,企业单位和军队也不同,学校、科研单位和军队更不同,选拔人才可以破格。”[8]P223陈云对于“台阶论”是非常赞成的。他讲:“台阶论还是对的。这是小平同志讲的,台阶,一级一级上来,这是必要的。”[5]P301

陈云认为,中青年干部“一定要按级提拔。”[5]P301对于“文革”时期有一些所谓“坐火箭”“坐直升飞机”火速提拔干部的错误做法,陈云和邓小平都认为再也不能那么干了。一个台阶一个台阶上,按级提拔,实际上是要求“干部要有深入群众、熟悉专业、积累经验和经受考验锻炼的过程”[8]P324。当时一些省市地区在实际工作中采取了一些“台阶论”锻炼选拔青年干部的做法,如有的地方把大学毕业生放到当时的公社里去做一个时期工作,慢慢地再抽调回来,然后到县委,然后再到地委,然后再到省委,一级一级上来。陈云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同时,他也主张,“可以越级提拔”[5]P301。邓小平在当时提出,对于特别优秀的干部,“要给他们搭个比较轻便的梯子,使他们越级上来”[8]P324。陈云同时指出:“越级提拔的,只能是少数。”越级提拔的情况需要经过慎重的组织考察,只适用于那些确实是特别优秀而资历又浅的人才。陈云自己观察,“按台阶的办法上台的人,基础巩固扎实,本领全面”[5]P301。

干部队伍的“梯队建设”也是陈云一贯主张的。1979年,在国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成立大会上,他就提出,要找一些年轻干部来做“后排议员”。他说:“找一个,两个,三个,四个,或者五个年轻一些的,四十岁到五十岁的干部,到财经委员会工作。要有一点工作经验的,人数也不要多。这些人不是当秘书,而是在我们这里当‘后排议员。”[5]P257-258陈云所说的“后排议员”,是要参与讨论问题、参与决定大政方针的。他认为,培养这样的人,很有必要。1983年,他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谈了现代化建设和接班人培养的问题,特别指出,我们搞革命、搞建设,搞得热热闹闹,切莫忘了要后继有人。他说,“现在,我们党的第二梯队已经基本建立起来了,第三梯队也已经有了一定的数量。今后全党要努力把第三梯队建设好。”他希望老干部自觉地、认真地、正确地选拔接班人,真心诚意地帮助他们,培养他们,“把他们扶上马,再送上一程”[5]P325。1985年,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他首先谈了干部队伍要保持梯队结构的问题,指出,“干部队伍保持梯队的结构,可以使党的事业后继有人,代代相传”,并且说,“这件事,我们做得是有成绩的。今后要继续做好”。[5]P349

(三)成千上万德才兼备的中青年干部走上领导岗位成为现实

在陈云的大力呼吁和推动下,从中央到地方,上下对提拔中青年干部的问题都极为重视。中央一级的机构改革,进展很快。1982年5月8日,《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指出,“国务院各部、委机构的组建工作已经完成,新的领导人员已经确定。党中央各部门新的领导班子也基本上配备好了。一大批优秀的中青年干部被提拔到部委和司局级领导岗位上来,使这两级领导班子向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迈出了可喜的一步。”[12]1982年6月,中央党政机关机构改革第一阶段的工作基本完成,这时国务院所属部委、直属机构和办公机构新的领导班子中,新选拔的中青年干部占32%,中央直属单位新的领导班子中,新选拔的中青年干部占16%。[3]P9

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选举产生了新的中央委员会,在组织上实现了党的最高领导机构新老干部的合作和交替。新的中央委员會中,一大批德才兼备、比较年轻的干部加入进来。在中央委员会的348名成员中,有211人,即60%多,是第一次选进中央委员会的。在这211人中,有140多人,即三分之二以上,年龄在60岁以下,最小的38岁。[13]这其中有时任甘肃省建委副主任的胡锦涛,时年39岁。

各省委、地委以及解放军各部队也都先后进行了领导班子的调整。《人民日报》组织刊发了一系列相关文章、报道,反映了当时各地、各部门切实推进提拔培养中青年干部工作所采取的举措和取得的成绩,例如:中共四川省达县地委,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选拔了一批德才兼备、年富力强的中青年干部担任县级以上领导班子的第一、二把手,让他们在第一线发挥领导骨干作用[14];天津市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的要求,对交通、治金、化工、水利、水产5个局的领导班子进行调整,使领导班子结构有很大变化。调整后的领导班子增加了懂技术、会管理的中青年干部,成员减少,平均年龄也大大下降[15];原地质矿产部部长孙大光撰写文章介绍了原地质矿产部结合机构改革,有计划地加紧对各级后备干部的考察、培养工作,选拔了一批优秀的年富力强的知识分子进入各级领导班子的情况[16]。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北京市委及各省地市,分别多次召开中青年领导干部座谈会。1985年2月,宋任穷在出席北京市中青年干部座谈会上,赞扬了中青年干部走上领导岗位后,思想解放、锐意改革、扎扎实实的工作。[17]

1984年4月26日,中央书记处会议决定,在1985年全国党代表会议召开以前,中央和省一级领导班子再次进行一次较大的新老交替,以便经过这一次调整,中央和省一级领导班子能够稳定五年至八年。到这次调整工作基本结束时,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部委新任命的部长、主任以及直属局局长共47名,副部长、副主任和直属局副局长80名,其中新选拔近百名中青年干部。[3]P151984年10月,宋任穷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经过机构改革,进入县以上各级领导班子的中青年干部已有八万多名,今后还会有更多的年轻干部上来。”[18]这时候,成千上万德才兼备的中青年干部走上领导岗位,已经成为了现实。

可以说,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党通过成千上万地提拔培养中青年干部,解决了干部队伍老化、青黄不接的严峻问题,实现了新老干部交接班的平稳过渡,并且保证了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连续性和继承性。

四、陈云“提拔培养中青年干部”思想的现实启示

陈云关于“提拔培养中青年干部”的思想,深刻而系统,不仅抓住了在改革开放之初提拔培养中青年干部问题的关键,而且形成了分析、解决这一问题的观点和方法体系,因而对于当时统一党内认识、推进相关实践工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且,对我们党在当前形势下适应新时代要求,加快推进大力发现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工作,把年轻干部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抓紧抓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切实增强发现培养选拔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优秀年轻干部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习近平指出的:“当前,国际局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我们面临着许多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19]。对当前国内外的复杂形势,我们同样要有深刻的认识。在这种形势下,做好新时代年轻干部的发现培养选拔工作尤为重要。要认识到,我们要全面把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有力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化解重大矛盾,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要努力建设一支忠实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适应新使命新任务新要求,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数量充足、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年轻干部队伍。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在落实好干部标准、破除唯年龄偏向、改进后备干部工作、优化干部成长路径、推动落实常态化配备目标等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年轻干部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还存在很多问题,一些地方、部门和单位对发现培养选拔年轻干部重视不够、持续抓落实不够。这实际上,还是对提拔培养中青年干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够。我们应当结合现实条件和实际工作情况,深入思考,切实增强发现培养选拔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优秀年轻干部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要以更大的勇气和力度,“及早发现、及时培养、源源不断地选拔使用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优秀年轻干部,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注入新的生机活力”[4],同时,加快形成有利于优秀年轻干部脱颖而出、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和体制机制,“按照做好新时代年轻干部工作的总体思路、目标任务、政策措施,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进一步推进年轻干部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4]。

(二)优秀年轻干部必须对党忠诚,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

提拔中青年干部的原则和标准是“必须注意德”“德才并重,以德为主”。共产党人的“德”,第一位的就是“对党忠诚”,就是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忠于党的事业。我们要提拔培养的是那些党性强、作风正派、敢于坚持原则的中青年干部。事实上,不论何时,提拔培养对党忠诚的中青年干部,都是这项工作的关键所在。在2018年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强调:“优秀年轻干部必须对党忠诚,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21]。衡量优秀年轻干部的标准,关键就是看是否对党忠诚。

当前形势下,习近平指出:“在前进道路上我们面临的风险考验只会越来越复杂,甚至会遇到难以想象的惊涛骇浪。”[2]中青年干部更加要坚定党性立场,只有做到对党忠诚,听党话、跟党走,才能做到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做疾风劲草、当烈火真金”[1]P522。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习近平在两次出席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讲话都强调,领导干部要忠诚干净担当,忠诚始终是第一位的。对党忠诚,就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这种一致必须是发自内心、坚定不移的,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站得稳、靠得住。忠诚和信仰是具体的、实践的。要经常对照党章党规党纪,检视自己的理想信念和思想言行,不断掸去思想上的灰尘,永葆政治本色。[1]P519-520我们面临的各种斗争不是短期的而是长期的,至少要伴随我们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过程。必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定斗争意志,当严峻形势和斗争任务摆在面前时,骨头要硬,敢于出击,敢战能胜。[2]

(三)好干部是选拔出来的,也是培育和管理出来的

当然,好干部不会自然而然产生。成长为一个好干部,一靠自身努力,二靠组织培养。[22]2018年6月29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关于适应新时代要求大力发现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的意见》,习近平主持会议。会议明确要求,各级党委(党组)要增强大局意识和全局观念,把年轻干部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抓紧抓好。要建立以党委(党组)主要负责同志为第一责任人的工作责任制,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逐级负责,层层抓落实,把发现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工作实效作为党建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4]

从组织培养的角度来讲,加强优秀年轻干部的理论教育是一个重要方面。政治上的坚定,首先来自于理论上的清醒。组织上要严格要求优秀年轻干部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教育他们能够以战斗的姿态、战士的担当,敢于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亮剑,能够在政治原则问题上作出坚定的判断,炼就对党的绝对忠诚。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之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之上。历史和实践反复证明,一个政党有了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就会坚强有力,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就能经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奋起;一名干部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站位就高了,心胸就开阔了,就能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做到“风雨不动安如山”[1]P519。他特别要求:“广大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要在常学常新中加强理论修养,在真学真信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学思践悟中牢记初心使命,在细照笃行中不断修炼自我,在知行合一中主动担当作为。”[1]P518组织要这样培养教育年轻干部,年轻干部要这样严格要求自己,这样我们才能够,也一定能够得到一支“保持对党的忠诚心、对人民的感恩心、对事业的进取心、对法纪的敬畏心,做到信念坚、政治强、本领高、作风硬”[1]P518的优秀年轻干部队伍。

中青年干部是党和人民事业的接班人,肩负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历史重任。发现培养选拔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优秀年輕干部,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战略问题。习近平在2013年和2018年两次全国组织工作会上明确指出:“培养选拔年轻干部,事关党的事业薪火相传,事关国家长治久安”[22]“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归根到底在培养造就一代又一代可靠接班人。这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百年大计。”[21]2020年6月29日,习近平主持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一次集体学习,专题研讨了“深入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的问题。他在主持学习时指出,组织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基础,强调“好干部是选拔出来的,也是培育和管理出来的”“培养选拔年轻干部要优中选优、讲求质量,不能拔苗助长,更不能降格以求”[19]。回顾陈云提拔培养中青年干部的思想,在对这项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确立德才兼备的选拔原则和标准以及具体的工作和实践方法等方面,为当前复杂特殊形势下,我们加深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重要论述,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的贯彻落实,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任人唯贤选人用人方针大力发现培养选拔使用优秀年轻干部,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2]新华社.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 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顽强奋斗[N].人民日报,2019-09-04.

[3]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档案馆.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第七卷):上[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

[4]新华社.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 审议《关于适应新时代要求大力发现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8-06-30.

[5]陈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陈云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陈云文集:第三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8]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陈云年谱(修订版):下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

[10]孙东升.宋平同志谈陈云[J].党的文献,2005(3).

[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陈云传: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12]本报评论员.对走上领导岗位的中青年干部提几点希望[N].人民日报,1982-05-08.

[13]新华社.新的中央委员会体现了新老干部的合作和交替[N].人民日报,1982-09-12.

[14]人民日报社.达县地区让优秀中青年干部发挥领导骨干作用 选拔63人任县以上单位一、二把手[N].人民日报,1981-07-22.

[15]人民日报社.天津市五个局大力选拔优秀中青年干部 领导班子得力 经济效益显著[N].人民日报,1982-12-24.

[16]孙大光.建设第三梯队是历史赋予的责任[N].人民日报,1984-06-26.

[17]人民日报社.宋任穷对走上领导岗位的中青年干部提出 识大体顾大局抵制不正之风 强调遵守纪律是为了更好地进行改革[N].人民日报,1985-02-16.

[18]新华社.宋任穷对中青年干部提出四点希望 坚定信心 善于学习 勇于进取 严于律己[N].人民日报,1984-10-18.

[19]习近平.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 不断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J].求是,2020(15).

[20]本书编写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21]新华社.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强调 切实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 全党努力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N].人民日报,2018-07-05.

[22]新华社.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强调 建设一支宏大高素质干部队伍 确保党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N].人民日报,2013-06-30.

An Analysis of Chen Yuns Thought on “Promoting and

Cultivating Young and Middle-aged Cadres”

QIU Xia

(Institute of Contemporary China Studies,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Beijing 100009,China)

Abstract:

Chen Yun was an important member of the Partys first and second generation of central leadership.At the beginning of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he advocated “promoting young and middle-aged cadres” and did a lot of practical work.Recalling his thought on “promoting and cultivating young and middle-aged cadres”,it can be summarized into three main aspects:first,the awareness of the importance and urgency of promoting and cultivating young and middle-aged cadres;second,the emphasis on the principle and standard of promoting and cultivating young and middle-aged cadres;third,the thinking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relevant functional departments,the theory of “step-by-step promotion”,the cadre team “echelon construction” and other concrete work methods.These thoughts not only had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unification of the mind of party members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relevant practical work at that time,but also still have an important significance for finding out,cultivating and promoting excellent young cadres,strengthening the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and urgency,adhering to the “loyalty” criterion for cadre selection,and strengthening the organizational cultivation of cadres under the current severe and complicated situation.

Key words:

Chen Yun;promoting and cultivating young and middle-aged cadres;practical enlightenment

(責任编辑:邱 明)

猜你喜欢

现实启示陈云
基于大数据分析与审计的关系研究
My plan for new term
列宁从严治党的思想实践及其现实启示
东北抗联精神对我军改革强军实践的现实启示
继承与超越:革命时期党的政治纪律建设给新时期带来的现实启示
《整顿党的作风》与党的作风建设
陈云拒礼
延安时期党廉政建设的基本经验
简论韩非子的政治思想及其现实启示
TransitivityandCharacterization:AnalysisonDickinTenderisTheN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