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分银行促进职教扶智的价值、逻辑与实现路径

2021-06-07丁翠娟刘义兵

教育与职业(上) 2021年4期
关键词:学分银行职业教育

丁翠娟 刘义兵

[摘要]职业教育在后扶贫时代推动农村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学分银行与职业教育精准扶智相耦合,具有促进职教扶智的成长价值、工具价值和经济价值。要通过落实学分银行功能作用、构建学分银行机制体系、多方协同形成清晰路径等实质性操作,为职业教育服务农村发展提供新的逻辑理路,以多途径塑造灵活学习空间、形成激发学习者参与的制度体系、按照乡村需求打造职教资源学分成果目录为实现路径。

[关键词]学分银行;职业教育;精准扶智

[作者简介]丁翠娟(1981- ),女,河北石家庄人,西南大学在读博士,重庆三峡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刘义兵(1963- ),男,云南昆明人,西南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重庆 400715)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市教委2019年人文社科项目“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渝东北贫困地区职教扶智研究”(项目编号:19SKGH265,项目主持人:丁翠娟)、重庆市高等教育2019年教学改革项目“三峡库区职业教育‘SGCF联动模式助推乡村振兴教学改革行动研究”(项目编号:191043,项目主持人:杨和平)和重庆市中华职业教育社2020年度职业教育研究课题“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路径探索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ZJS—202005,项目主持人:杨和平)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1)07-0019-07

乡村振兴关键要实现人才振兴,而实现人才振兴的逻辑起点在于教育。职业教育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存在天然优势,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新形势下,更需要进一步发挥职教扶智的作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加快推进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建设,探索建立职业教育个人学习账号,实现学习成果可追溯、可查询、可转换,为技术技能人才持续成长拓宽通道。这标志着学分银行制度建设在职业教育领域进入实质性的操作阶段。学分银行建设有利于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的能力,畅通农村学习者的学习通道,既为解决工学矛盾提供了新思路,也为职业教育精准扶智嵌入了新理念。

一、职教扶智的现实困境

职业教育从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力度、加强就业指导与服务等多方面入手助推乡村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在实践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者时间成本管控与帮扶价值存在不对等

马克思指出,商品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时间管理理论也认为,时间是一种没有弹性、无法储存、易消失的特殊资源。农村学习者的特殊性决定了对他们进行培训和培养必须考虑时间成本,因为对他们来说时间的浪费就相当于价值的损失。然而,由于居住地分散、偏远等原因,农村学习者往往需要长途奔波,不仅占用了学习时间,也容易影响学习效率。同时,由于学习目的不明确,培训内容又缺乏针对性,既增加了农村学习者的时间成本,也影响了职教扶智的精准性,最终造成时间成本管控与帮扶价值的不对等。

(二)帮扶方式单一化与学习者需求多样化存在矛盾

农村学习者的个体情况千差万别,在学习方面也存在着多样化的需求。例如,有些农村学习者希望学习电脑操作、家庭基本维修、社会养老服务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有些农村学习者对就业创业类的知识和技能有较高的需求,有些农村学习者对与自身兴趣爱好或子女教育相关的知识和内容更感兴趣,有些农村学习者则更想获取与投资、理财以及资本运作相关的知识和内容。虽然职业教育对农村学习者的培训名目比较多,但培训内容不具体、不深入,容易与农村和农民的实际情况产生断层;同时,帮扶一般仅是短期培训,培训的内容、形式比较单一,无法满足学习者的多样化需求;此外,依托便捷的网络虽然能满足农民的多样化需求,但缺乏相应的监管机制,没有学习成果的积累和转化,难以长期坚持。

(三)帮扶的间断性与学习的持续性存在断裂

社会服务是职业院校的重要职能,但职业院校的主要精力更多放在学校内部的教育教学上,尚没有充足的条件来长时间、不间断地对农村地区开展精准扶智相关服务。与此同时,很多农村学习者的学习活动也表现出间断性的特征。他们往往更想获得“立竿见影”的“短平快”式培训,特别是在农业生产中遇到问题时,才有参加相关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希望借此快速解决现实困难。职业院校如果只是提供这类培训,虽然能在短时间内就见到成效,但解决的往往只是“外在”的问题,而无法触及问题的“内里”。从长远来看,短期化、间断性的学习不仅无法满足终身教育理念的需要,也难以培养出一支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高素质农村劳动者大军。由此,如何在帮扶存在间断性的现实条件下实现学习的可持续性,如何让不计入学习成果的培训不影响农村学习者的参与性和主动性,就成为推进职教扶智的重要课题。

二、学分银行促进职教扶智的价值意蕴

(一)成长价值:实现从“工具的人”到“全面发展的人”的转变

马克思提出,价值表示物对人的有用或使人愉快等属性。换句话说,价值就是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满足。职业教育助推乡村振兴的价值内核可以理解为,为适应农村各类职业和岗位的需要,对人进行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培养,满足价值主体的就业发展与需求,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学分银行能够将社会有效的资源通过成果认定与转换机制利用起来,为学习者搭建成长的“高速通道”。学分银行在帮助农村学习者通过非学校教育体系的途径获取超越学校教育体系的成长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不仅为农村学习者提供了作为“工具的人”的可能性条件,使他们更能适應社会需求,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自身成长的便利条件,使其向“全面发展的人”迈进。

(二)工具价值:成为构建农民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桥梁

工具价值主要是对某一事物要达到一定的目的所起的作用而言,是主体对客体所具有的工具性作用。学分银行的存储、兑换功能以及特有的弹性管理方式一旦为农村学习者所用,将会产生巨大的工具价值。借助于学分银行,农村学习者可以将学习的知识折合成学分并进行存储和兑换,获得相应的资格证书,也可免修相应的课程或者模块,完成规定学习后获得相应的文凭,这有利于提升农民的整体素质和水平。同时,学分银行的存储功能也解决了农村学习者工学矛盾的困扰,为农村学习者提供终身学习的机会,从而有助于其形成终身教育理念。学分银行具有开放性、公开性、终身性的特点,学习者可以采取灵活的学习方式选择任意开放性课程,他们通过学分银行能够获取优质学习资源,并且根据学科的发展及社会的需要及时更新学习内容,从而提升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和整体水平。学分银行已然成为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工具,其工具价值已为更多学者深入挖掘,并为各类教育所用,也在精准扶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三)经济价值:提升劳动能力,多方面体现经济效益

在经济学领域,经济价值被阐释为经济行为体从产品和服务中获得的利益。马克思指出教育具有经济效益,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也蕴含着丰富的教育经济价值思想。教育的对象即人本身具有劳动能力,人的劳动能力在生产过程中一方面能够产生自身的价值,另一方面也能创造新的价值。当前,职业教育的社会功能日渐凸显,而学分银行应用于职业教育精准扶智更能凸显其经济价值。从帮扶对象的角度看,学分银行能够使农村学习者拓宽学习通道,增加学习的灵活性,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升其社会适配度和个体收益率;从职业院校的角度看,学分银行能够促进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之间教育资源的整合,倒逼职业教育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一步加强内涵建设,从而吸引更多潜在学习者,扩大学生规模,提升社会影响力;从农村发展的角度看,以学分银行为依托进行职教精准扶智大大降低了教育成本,让更多的农村学习者获得受教育机会,整体上提升了农村学习者的能力和素质,为乡风文明、乡村治理奠定了基础,全面促进了乡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学分银行促进职教扶智的逻辑理路

(一)前提:落实学分银行功能作用

要在职教扶智中凸显学分银行的重要价值,落实学分银行的职责功能至关重要。学分银行模拟银行的功能特点,是学习成果认证管理中心,起到积累、转换学习成果的作用。

第一,学分银行的认证、转换、衔接功能为农村学习者提供便利。借助于学分银行的认证、转换、衔接功能,农村学习者间断性的教育培训等经历不仅可以得到认证,还可以兑换相应的证书和学习资历,实现学习成果的有效衔接。这些被认证的经历可以是正规的,也可以是非正规的,这为农村学习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大大激发了他们参加集中培训和开展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第二,学分银行的积累、查询等功能扩大职教外延。学分银行设有个人学习账号,能够建立高质量的信息化资历名册,为学习者提供完整、详细的学习指南和自由、便捷的学习通道,并且对其学习进行追踪,提供具有公信力的、质量较高的学习资历。依托积累、查询等功能,学分银行在助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打通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的通道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利于扩大职业教育的外延,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二)关键:加强学分银行为中心的体系构建

完整的体系构建是事物充分发挥作用的关键,要进一步发挥促进职教扶智的重要作用,必须构建以学分银行为中心的学习成果认证和转换的标准体系、运行体系和服务体系。

第一,学分银行认证和转换标准体系。认证和转换标准体系建设是学分银行发挥“立交桥”作用的“交通规则”,也是学分银行体系构建的基础。只有构建严密科学的学分银行认证和转换标准体系,才能为各类学习成果提供规范、清晰、统一的评价标准,以顺利完成转换和汇兑。构建学分银行认证和转换标准体系要分析已有学习成果,根据其特点、内容分类,建立完善的学习成果评价指标体系,科学设计指标体系的目标和结构;同时,还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提高认证的信度和效度,简化认证的程序,尤其是面对农村学习者信息化水平不高的现实,更应遵循清晰、简洁、高效的学分银行认证和转换原则。

第二,学分银行运行机制体系。运行机制体系建设展现着学分银行的治理能力,为学分银行良性运行提供了可能,这也是学分银行促进职教扶智的目标使然。学分银行促进职教扶智,为农村学习者搭建学习“立交桥”,提高运行效率,保障学分银行功能作用的充分发挥,这是学分银行运行机制的外在目标,也是学分银行服务乡村振兴的使命目标。要达成学分银行的使命目标,实现学分银行的良性运行,必须遵循科学、法治、民主的运行原则。科学原则要求学分银行运行机制體系构建要按照客观规律,既要遵循学分银行自身的运行规律,也要考虑学分银行的功能特点,凸显学分银行精准扶贫的特色;法治原则表现在学分银行运行机制体系构建要遵循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建立学分银行运行章程,实现依法依规治理;民主原则体现在学分银行运行机制体系建设必须贯彻民主治理意识,畅通参与学分银行治理的利益诉求渠道,实现民主治理。

第三,学分银行服务体系。学分银行服务体系主要是实地开展学分银行服务工作、对学分银行进行宣传推广、促进学分银行服务业务与学习者交流融合的体系。农村人才的振兴离不开学习型乡村的建设,而学分银行的发展为农村终身教育的实施提供了载体和平台。当前农村逐步整合各类社会培训资源,包括社区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等,提升农村学习者的文化素质和认识水平,同时通过学分银行这一平台对学习成果、资历进行认证、存储、积累和转换,以此激发农村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习成果的多样化。这既有利于学分银行在农村地区的推广,也为学分银行服务社会提供了模板。由此,更需要构建各级各类学分银行服务体系,形成遍布城乡的学分银行服务网络,为农村学习者拓展更大的学习空间。

(三)纽带:通过多方协同形成清晰路径

通过对与学分银行相关的研究文献的梳理可以发现,对学分银行概念的理解分为几个方面,从层次上看,学分银行分为学校层面、区域层面和国家层面,这就决定了学分银行实践的多样性。多样性的实践活动如果缺乏清晰路径就会失去方向,再加上学分银行促进职教扶智本身就是一项极为庞大、复杂的工程,影响因素众多,因此只有形成多方协同的清晰路径,才有助于学分银行厘清功能定位,实现各级各类教育的有效贯通,让农村学习者真正受益。

第一,以学分银行为纽带,连通教育机构和学习者。学分银行作为教育机构和学习者的连接器,能够促进不同类型的学习成果与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沟通。以学分银行为纽带,借助于其学习成果认定、积累、转化等功能,可以极大地调动教育机构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强化学习者与教育机构的互动交流。

第二,以学分银行为平台,加强职业院校与学分银行的协同。各职业院校可以制定具体的学分认定、转换规则,并在学分银行平台上公开相应的课程目录,农村学习者通过查阅课程目录,可以接触到更多优质的课程资源,根据课程目录选择适合的课程,自主确定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通过职业院校与学分银行的协同,农村学习者可以实现自主学习,并通过认定的学分兑换获得相应的技能证书或者其他资历,从而有效提升其综合素质和能力。

四、学分银行促进职教扶智的实现路径

(一)理念重塑:多途径塑造灵活学习空间

空间作为一种物质存在形式,与时间相对,“学习空间”一词最早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勒温在对场动力学理论进行回应时提到了学习空间,主要指的是“以学习者为实践、体验主体,以知识的生产、传承、传播和消费为中介,以学习活动广度拓展与审图挖掘为旨归的特殊场域”。20世纪90年代以后,学习空间主要代指学习场所。不同的学习空间产生不同的教与学的行为,随着社会环境、教育理念等的发展,学习空间的外延也不断变化,衍生出了物理学习空间、混合式学习空间、网络虚拟学习空间、后现代学习空间等。学分银行作为终身学习的“立交桥”,在结构上存储了学历教育、其他非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等学习成果目录类型,为农村学习者拓展了“在场”的学习场所与“场外”的学习空间,与建设学习型乡村相耦合。因此,面向新时代,学分银行要为职教扶智提供更强大的动力和支持,必须多途径探索新学习空间。

第一,物理学习空间。物理学习空间为实体空间,成人培训学校、学习型社区、乡村振兴学院、农村职业学校甚至农耕场所都属于物理学习空间。物理学习空间为农村学习者提供了基本的学习平台和场所,属于“在场”的学习场所。农村学习者在现实场域中的非系统性学习甚至利用空闲时间产生的学习证据储存在学分银行相应目录,有利于将学习者碎片化的学习整体化,并在达到一定的学习时长、知识掌握到一定程度时兑换为相应的学习证书。同时,物理学习空间的使用方式、规模与布局都会对学习行为产生影响。当前,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在教育领域的运用,物理学习空间与网络学习空间之间的界限也越来越“模糊”。

第二,混合式学习空间。《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要建成‘互联网+教育大平台,推动教育服务供给方式、教学和管理模式的变革,坚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互联网+教育”不仅促进了教学的改革,使课堂教学走向混合式教学课堂,也让学习空间走出了单一模式,与网络空间融合催生了混合式学习空间。依托学分银行的功能及其在乡村振兴发展中的重要推动作用,农村学习者的学习空间实现了“场内”与“场外”的结合。

第三,网络虚拟学习空间。《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指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保持世界先进水平的优质教育,加快信息化时代的教育变革,从而建设智能化校园,协调构建综合智能化教学管理和服务平台。”信息化不仅拓展了学习空间和学习平台的外延,也促进了在线学习服务平台、AR/VR虚拟学习空间、人工智能学习空间等的发展。目前农村信息化发展相对较慢,特别是用于网络学习的资源相对有限,学分银行的发展将进一步助力农村网络虚拟学习空间的发展与完善。

第四,后现代学习空间。后现代学习空间属于“非在场”的学习空间,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学习空间,更新了学习空间的话语体系。后现代学习空间除了网络虚拟学习空间的虛拟性之外,还具有多元性、泛在性等属性。多元性主要指后现代学习空间的价值取向多元、文化多元,泛在性则体现在学习空间的无限性。后现代学习空间关注人的价值实现,注重学习者的生命意义,追求学习者的个性化发展,可以最大限度地释放学习者的潜力与价值,有利于拓展学习型社会的领域和范围。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后现代学习空间领域需要进一步拓展,应该充分发挥学分银行的功能,促进学习空间的多样化发展。

(二)制度保障:形成激发学习者参与的制度体系

学分银行作为一种教育管理制度和学习制度,为各类学习者搭建了“立交桥”。学分银行要服务于乡村人才建设,形成激发农村学习者参与的系列制度,为职教扶智提供有效保障。

第一,建立学分认证、积累和转换制度,推进学习者成果互认。当前,由于农村学习者学习内容、学习形式、学习成果等方面的差异,学分认定和转换的任务显得尤为艰巨,因此建立各个层次的学分银行认证、积累和转换制度至关重要。从国家层面来看,应该借鉴一些国家的先进经验,设立专门的学分认定、积累和转换机构,在对国内外的学分认证、积累和转换制度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学分认证、积累和转换制度进行科学的顶层设计,对学分认证、积累和转换标准予以明确的界定,建立统一的国家资历框架;从区域层面来看,由于各地教育资源不均衡,限于农村学习者对学习资源的要求不同等现实情况,要根据本地区的实际,结合国家要求制定本地区的认定、累积和转换制度;从学校层面看,当前学分银行建设工作主要是由开放大学承担,所以开放大学要相应地进行以学分制为主要内容的教育管理制度改革,为学分认定、积累和转换工作的开展做好制度安排与配套保障。

第二,建立弹性管理及学习制度,满足学习者个性化需求。荷兰学者柯林斯和穆妮恩认为,教育机构及竞争者、技术专家和学习者最需要的是弹性学习。弹性学习制度能够使农村学习者在自己能选择的时间和地点选择自己需要的知识学习。他们可以在田间地头学习,也可以在茶余饭后学习,不受时间、空间和内容的限制。这既有利于农村学习型社会的建设,也符合学分银行建立的初衷。弹性管理制度能够满足农村学习者的各类个性化学习需求,对学分银行健康有序运行显得尤为重要。建立弹性的管理制度,才能充分体现学分银行开放性、灵活性的特点。

第三,建立学分银行立法保障制度,提供相对稳定的环境支持。在学分银行建设中,无论制定学分银行认定、累积和转换标准制度,还是厘清各层次主体的责任,甚至协调各方面人力、财力、物力保障学分银行平台建设,都需要立法保障。立法是保障学分银行规范运行的核心和基础,能够将学分银行多样化的实践性上升为一般强制性规则,并以此调节各方面关系,为学分银行功能作用的顺利实现提供相对稳定的环境支持。学分银行立法保障制度的建立,需要明确两个问题。一是学分银行的定位问题。学分银行具有本体功能和拓展功能,立法过程中必须对学分银行的功能进行清晰定位,厘清学习成果的认证形式、认证方法等方面的问题,确保学分银行按照“法的原则”顺利实施,以充分体现其公信力和权威性。二是学分银行建设的政策保障问题。学分银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涉及方方面面的主体及各种关系,这就需要制定具体的落实与保障政策,确保学分银行的规范运行。

(三)存储体系:按照乡村需求打造职教资源学分成果目录

学分银行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连接点”,能整合各类教育、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为农村学习者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平等的学习机会。可以依托学分银行强大的存储功能,结合农村学习者需求形成不同类别的存储体系,对照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打造基于乡村需求的学分银行学习成果目录。例如,可以按照农村学习者实际需求,将学历提升、技能培训、社区教育、老年教育、党员教育以及农民日常劳作过程以学习成果的形式进行储存。其中,学历提升对应的主要是正规的专业和课程学习,农民培训对应的主要是农民素质(传统文化教育、乡村文化教育等)和农民技能培训(农业知识培训、农业技能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就业技能培训等),社区教育对应的主要是法律知识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休闲娱乐教育、家庭生活教育、生态文明教育等,老年教育对应的主要是营养与保健知识教育、老年心理学教育、老年美学教育等,党员教育对应的主要是党员知识教育、政策解读、农村党务等,日常劳作对应的主要是田间劳动项目和具体的劳动内容。各级各类学习成果丰富了学分银行学习目录,衔接了各类教育资源,满足了农村学习者的需求,在学历提升上为乡村人才振兴助力,解决了学历教育场域学习的困境,也有利于推动农民精神层次提升,提高农村整体文明水平和乡风面貌。

(四)质量保证:借助区块链等新兴技术保证学分银行学习成果認证的规范科学

区块链技术原为比特币的底层平台技术,在2016年印发的《“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中首次被我国确定为战略性前沿技术。目前,区块链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金融服务、文化娱乐、智能制造、供应链管理、社会公益等领域,近年来又延伸至教育领域,国际上不少教育机构已经成功应用区块链技术。例如,2017年,美国波士顿大学、瑞士联邦理工学院、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荷兰代夫特理工大学等国际校际同盟签订了利用区块链技术的资源共享协议,确认了区块链技术保障的各类资源可以被全球学校组织及其附属组织使用。区块链技术实质上是一个去中心化的底层基础设施,正好与学分银行的建设需求相吻合。由于实践的多样性,如何保证学习成果的公信力和认证的规范性是学分银行建设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学分银行的信息管理平台具有个人账号注册、学分登记、信息查询、学习资源检索等功能,存储了与学习者学习成果相关的大量数据信息,一旦遭到恶意攻击,后果不堪设想。区块链技术应用于学分银行,不仅能够保证学分银行信息系统的等级安全,也能为学习成果的科学认证提供规范。第一,要借助区块链技术打造学分银行权威信息库。农村学习者受学习场域限制,学习轨迹分离,碎片化现象严重,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习成果认定困难。因此,要依托区块链技术,将学习者的所有信息记录在信息库里,实现学习轨迹的有效追溯,从而规范学习成果的认证。第二,要借助区块链技术推动非正式学习成果的规范认证。农村学习者学习方式中,非正式学习占很大比重,他们的田间劳作、生产实践、技能培训、休闲娱乐等都可以纳入学习内容,但学习过程如何记录、学分如何认定存在一定困难。因此,要充分利用区块链技术能够记录学习者学习过程的优势,方便学习者随时随地查询相关学习信息,为学习者提供学习成果认证、证书获取、比对的平台;要充分利用区块链技术数据系统去中心化、不可更改的优势,为用人单位、教育机构等提供学习结果查询,保证学分认定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1]谢浩.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学分银行制度体系建设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24):8-14.

[2]方素文.学分银行服务于农村社区教育的逻辑起点与路径探究[J].远程教育,2018(6):101-110.

[3]吴南中,张岩.学分银行服务体系:构建内容与推进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19(31):49-54.

[4]周晶晶,孙耀庭,慈龙玉.区域学分银行建设的困境与思考[J].开放教育研究,2016(5):55-60.

[5]瞿一丹.学习空间的嬗变及其哲学路径[J].当代教育科学,2017(12):3-8.

[6]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教技〔2018〕6号)[Z].2018-04-13.

[7]李洪修.人工智能背景下学校教育现代化的可能与实现[J].社会科学战线,2020(1):234-241.

[8]黄爱华.弹性学习:理念与选择[J].教育探索,2013(5):26-27.

[9]黄庆平.国家学分银行的未来:基于区块链技术视角[J].中国成人教育,2019(1):27-31.

[10]余燕芳,葛正鹏.基于国际比较的学分银行学分内涵及学习成果转换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7(2):66-73.

猜你喜欢

学分银行职业教育
双证制嵌入学分银行社会服务体系策略研究*
试析“学分银行”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运用
学分银行—信息化时代学习体系变化的要求
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简析
浅谈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学分银行制的中高职教育衔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