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上险情处置与救援指挥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2021-06-07杨玉峰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21年14期
关键词:案例教学情境教学教学改革

摘  要 分析海上险情处置与救援指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课程教学改革措施:重新梳理教学内容,构建海上险情处置与救援指挥课程教学体系;针对教学模式较为单一的问题,建立案例教学、情境教学等多模式教学样式;建立形成性评价与综合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较好地激发学员参与评价、主动思考的积极性,使整体教学效果得到增强。

关键词 海上险情处置与救援指挥;教学改革;案例教学;情境教学;虚拟仿真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1)14-0094-03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teaching of maritime danger disposal and rescue command course, and puts forward the teaching reform measures that reorganizing the teaching content, and constructing the teaching system of maritime danger disposal and rescue command course. Aiming at the problem of sin-gle teaching mode, multi-mode teaching mode such as case teaching and situational teaching is established. The establishment combina-tion of formative evaluation and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s a grea-ter extent to stimulate the enthusiasm of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 the evaluation of active thinking, so that the overall teaching effect has been improved.

Key words maritime danger disposal and rescue command; teaching reform; case teaching; situational teaching; virtual simulation tea-ching

0  引言

海上抢险救援是海警担负的任务之一,培养高质量的海上应急救援人才是院校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海上险情处置与救援指挥课程是航海技术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专业课之一,对救援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当前,该课程存在教学内容需要调整、教学方法需要探讨、评价方式需要改进等诸多问题,亟待进行教学改革,探索增强教学效果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

1  目前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海上险情处置与救援指挥课程以航海基础、舰艇操纵、海洋气象、舰艇生命力等课程为先修课程,重点讲授自身发生险情以及其他船舶发生险情时的险情处置与救援方法,知识面较为广泛,主要包括海上险情分类、遇险自救、救生设备、遇险报警信号的发送与遇险通信、救援船的操作、救助艇拖带作业、海上救助、直升机救助等。传统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三方面的问题。

1)理论教学中由于各章节之间的教学内容逻辑联系不强,点多面广。险情种类之间有交叉,遇险通信格式及原理晦涩难懂,学员普遍感觉枯燥乏味、抽象难学,学习没有积极性。

2)教学模式较为单一,传统的教员讲授、学员被动接收模式使得学员逐渐丧失创新意识和探索能力。这两个要素恰恰是素质教育对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以教员为中心的封闭式教学模式忽视学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及其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只重视知识掌握,忽视学员创新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等综合素质的培养[1]。

3)实验实训模块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较少,评价方式较为单一。

2  构建海上险情处置与救援指挥课程教学体系

依据专业岗位培养标准,开展课程教学体系构建。根据航海技术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大纲,制订课程教學计划。面向海警实际岗位的专业能力要求,技能模块以项目教学为导向,专业模块以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救助设备模块侧重于设备的使用技能,可以分解为单人救生设备操作项目以及集体救生设备项目开展项目教学。遇险报警设备操作可以分解为烟火信号报警操作、数字选择性呼叫报警、卫星C站与F站遇险报警开展项目教学。海上险情处置、海上救助、舰机联合救助侧重于专业模块,立足岗位需求,开展工作过程教学探索。将学习内容按照工作过程排序而非按照学科体系排序的课程,是基于知识应用的课程,关注的是做事的过程、行动的过程。因此,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理论进行课程开发,依据的不是内容或对象,而是过程或结构[2]。理论教学以够用为准则,专业模块以应用为目的,加强针对性、创新性和实用性。

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师资、实验室建设等方面进行全要素、全流程科学分析,突出重点、把握全局构建教学体系。针对教学内容层次感、逻辑感不清晰的问题,重新梳理教学内容,构建海上险情处置与救援指挥课程教学体系,使学员掌握救援船操作、救助艇拖带作业、海上救助、直升机救助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3  改革课程教学模式

3.1  理论教学中多种教学模式探索

针对教学模式较为单一的问题,建立案例教学、情境教学、互动式教学等多模式教学样式。

3.1.1  结合实战化应急救援案例开展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模拟或者重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场景,通过讨论或者研讨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不仅在工商与企业管理等文科方向应用广泛,在理工科方向的教学活动中也得到广泛应用。覃方君等[3]将案例教学法与实验教学相结合,把案例教学法引入实践课程中,并对实验案例进行实战化改造,提高实验案例的应用性和实战性;结合具体课程,给出实战化案例实验的主要做法及实现流程。

在讲解海上险情处置理论时,首先,收集海警海上救援的案例;其次,对救援案例进行分类并形成案例库,结合实战化救援场景对学员分组,针对不同种类的船舶险情开展讨论;最后,在教员的引导下编写应急救援预案。在编制应急救援预案时,让参与救援人员掌握任务的危险性、应急处置方案和技能。编写过程要把握救援的对象、救援行动的优先顺序、救援人员清单、救援任务清单、救援分工、时间表等要素[4]。要创造条件对应急救援预案进行演练与验证。

3.1.2  设立搁浅船脱浅情境,开展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模式是以设立的情境为载体引导学员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以提高学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一阶段是感知阶段。开展搁浅船脱浅救援教学时,通过图片或动画形式展示航行船舶发生搁浅事故,设立情境,形成表象,把学员带入救援船救援现场,由此进入感知阶段。

第二阶段为理解阶段。依据难船搁浅后的状态、难船周围环境、海域水文、气象等情况,根据难船的资料,从图导文,启发学员想象,逐步加深对搁浅船的领会、理解,制订援救方案和实施计划。

情境教学中的情境并不是实体的复现,而是简化的模拟,以搁浅船面临的危险情境,激发学员通过探究、讨论寻找科学救援方案的意愿。形成的搁浅船救援方案及计划在后续的实践教学中进行演练和验证,根据验证效果进行教学反思,调整教学方案和计划,使得情境教学更加符合实战化救援任务。

3.2  实验教学虚拟仿真教学模式探索

海上险情处置与救援指挥课程的内容特点是使用实装教学成本较大,比如救援破损船、失火船、直升机救助等。无论是课程实验教学还是实习教学,都需要调动船舶、人员配合。为了使教学效果逼真,还需要使船舶失火或撞击破损,风险极大。因此,开展虚拟仿真教学是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方法之一。为探索虚拟仿真教学应用于课程教学的可行性,余琳等[5]以120名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分为传统授课组和虚拟仿真教学组进行实验。虚拟仿真教学组学生认为虚拟仿真教学对掌握学习内容有帮助(满意度达80%以上),基于虚拟实验平台的实验教学可以丰富课程教学形式,提升学员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有助于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为开展虚拟仿真教学,设計并建设舰船综合仿真训练系统。该系统为半实物仿真平台,由一艘主本船、四艘副本船、一个指挥中心组成。主本船设计360°视场角,为舰载直升机的升降提供视景支持,在开展舰机联合救援教学时营造逼真的海洋环境。五艘本船在指挥中心的指挥下相互协同,可以开展舰艇综合演练项目教学。在开展虚拟仿真教学时,基于工作过程化系统理论,开发应急救援仿真训练项目。以海警应急救援任务为牵引,设定学习情境:救援船在大风浪及能见度不良条件下的操作情境、救助艇拖带情境、营救落水人员情境、救助失火船情境等,各学习情境复杂度逐次递进。每个学习情境中的工作过程相似,都经历采集情境信息、判明情境类别、确定行动方案、标识情境风险、调用情境资源、评估操作效果,工作步骤相同,学习内容有所区别[2]。

理论教学中的情境教学法与实验教学中的虚拟仿真教学结合起来,开展理实一体教学,教学效果非常理想。运用舰船综合仿真训练系统构建一个设立情境的良好平台环境,学员基于工作岗位形成工作小组,小组成员分工明确,指挥关系清晰明了。比如在救援失火船舶教学过程中,根据理论课程中制定的失火船舶救援预案,在指挥中心教练台制订救援方案,设定救援需要的各个想定要素。救援行动启动后,指挥控制权交给现场各个模拟本船,各个小组成员间相互配合,操纵救援船到达火灾现场,灭火组、跳帮组、现场搜救组根据工作过程依次完成各项任务。所有过程在仿真环境下,学员独立判断、决策,相互协同,在救援情境中主动思考、积极探索。教员在此过程中只需提醒,给出建议,真正做到以学员为主体,使学员在无形中增强情境意识,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4  改革课程评价方式

针对海上险情处置与救援指挥课程评价单一性问题,建立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期末考试评价为终结性评价,对学员的学习过程不能全程跟踪,教员也不能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员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计划。海上险情处置与救援指挥课程各个教学模块根据教学进度及时作出评价,根据测试结果反思教学过程,对教学模式及时做出调整,寻找最佳教学方法。比如在开展遇险报警模块教学时,采取GMDSS模拟器教学,阶段性训练完成后,通过制作评估题卡,学员抽取题卡方式进行上机考核[6]。题卡实做题目来源于提前做好的题库,评估要素覆盖大纲的要求,学员考核结果能够及时反映该阶段学习成效。各个模块的形成性评价与课程结束时的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得到一个相对客观科学的结果。采取该评价方式后,较大程度地激发学员参与评价主动思考的积极性,整体教学效果得到增强。

5  结束语

渔船等船舶海上作业时发生险情风险程度高、危险性大,船员受伤、船舶险情时有发生。海上救援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越来越专业,迫切需要培养专业的应急救援人才。立足救援任务需求,分析海上险情处置与救援指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教改措施:理清课程教学内容结构,建立课程教学体系;探索案例教学、情境教学新模式,以海警海上救援为实战背景,立足各个岗位职责开展舰艇模拟综合演练教学,通过综合演练,训练学员险情处置与救援指挥能力。

参考文献

[1]姚建忠,盛春泉,缪震元,等.军事药学专业《药物合成反应》课程教改探索[J].西北医学教育,2011,19(5):1013-1015.

[2]魏爱民,何欣,王卉.驾驶台资源管理课程设计与实践: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J].航海教育研究,2020,37(4):51-55.

[3]覃方君,查峰.军队院校实战化案例实验研究[J].继续教育,2017(5):65-66.

[4]赵正宏.应急救援预案编制与演练[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20(8):105-106.

[5]余琳等.自动化仪器虚拟仿真项目在医学检验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21,35(1):109-112.

[6]杨玉峰.海警学院GMDSS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公安海警学院学报,2017,16(2):57-61,75.

猜你喜欢

案例教学情境教学教学改革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情境教学模式探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
浅谈语文课堂阅读教学
英语情境教学中的问题探析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EXCEL在《投入产出法》案例教学中的应用
《运筹学》教学模式探讨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