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有效教学目标绩效的高校实践教学保障体系探索

2021-06-07肖中俊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21年14期
关键词:实践教学体系有效教学高校

肖中俊

摘  要 有效教学作为教学成效的直观表达,既关注教师的教,也关注学生的学,只有实现教师有效的教与学生有效的学,教学过程目标绩效的达成度才能达到最大成效,教师成师,学生成才。通过分析高校当前实践教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探索专业培养方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二级学院教学监控、学科专业资源平台以及科技创新活动等方面夯实实践教学体系、保障有效教学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 有效教学;目标绩效;高校;实践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1)14-0073-04

Abstract Effective teaching, as a direct concept of teaching result, not only focuses on teachers teaching, but also focuses on students learning. Effective teaching and effective learning can really form a resultant force, and teachers become great masters and students be-come talents. Through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rrent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of schools, we explore specific measures such as specialty cultivation program, engineering education professional certification, two-level college teaching monitoring, subject resource platform optimization and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ctivities, so as to improve the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and guaran-tee the effective teaching.

Key words effective teaching; target performance; universities;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0  引言

我国一直以来十分注重人才教育质量,并将其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推动人才强国目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而人才质量的教育与培养,关键期在高等教育阶段,尤以高等教育阶段的实践教学环节为重。那么,高等教育如何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与需求的高质量创新型人才呢?著名的质量管理专家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认为:“并不是有了工作才有目标,而是相反,有了目标才能确定每个人的工作。所以企业的使命和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如果一个领域没有目标,这个领域的工作必然被忽视。”[1]因此,对于学校来说,必须以学校发展战略为架构,确定教师、学生两大群体的目标,即需要什么素养和标准的教师,培养什么层次和标准的人才。因此,教学过程绩效至关重要,只有做到有效的教与有效的学,两者才能真正形成合力,实现教师成师、学生成才。

一方面,有效教学关注教师的教:教得好不好?有没有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因为在教学过程中不管是哪一种教学方法或模式,教师依然是主导,起到统领全局的作用,带动、引领学生进行有序学习。另一方面,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学:学得好不好?有没有掌握既定教学目标要求的内容?因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接受知识的主体,能否主动认知、主动接受、主动创新、主体成才是有效教学的关键[2]。在这个教学过程中,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理念来看,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获得感与达成度,需要通过课堂教学实现知识的有效传承,并通过各种课内及课外的手段完成能力目标的培养,最终实现学生综合素养的达成。这是课堂教学效果的溢出效应,是有效教学的标志性成果。

为了保证人才培养的有效教学绩效,其中实践教学体系的有效制定与落实是关键与核心。在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与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专业建设是指导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创新与实践以及达成有效教学理想目标的依据。

1  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的高等教育经过多年的改革探索和努力,已经取得巨大成就,但在实践教学领域仍然存在薄弱环节。部分高校特别是一些地方院校资源缺乏,实验设备、实验内容陈旧,教学方式方法多年不变,改革动力不足,特别是在培养学生主体成才、创新创业能力方面缺少切实有效的措施。

1.1  实践教学体系架构与内容无法跟随社会发展

原有实践教学体系沿用多年,无法跟随当前社会发展与专业需求形势,部分实践教学内容陈旧,部分课程知识抽象,理解困难,缺乏形象直观的实验手段,实验项目设置不合理不科学,教学软件更新快,系统硬件无法跟上节奏。此外,学生动手实践机会偏少,实践形式单一,实践活动缺乏学生的自主性。课外实践活动作为第二课堂,受限于学校实践类资源匮乏,能容纳的学生数偏少,受益学生范围窄,导致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成才率大大降低,而企業在招聘时对学生实践能力尤为看重,以致毕业生就业形势异常严峻。

另外,学生自身的选择也对实践教学的有效教学造成一部分影响,例如:部分学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找工作,影响毕业设计进度;部分已签订就业协议的学生,以后从事的工作与毕业设计课题要求不一致,虽然学校有改题政策机制,却没有申请新的课题;还有的用人单位要求签约学生较早进入试用期或提前上岗,导致学生没有更多精力投入毕业设计,这也对毕业设计工作带来一定的影响。以上种种原因,导致毕业设计实现“真题真做”比较困难。

1.2  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与考核不明确

实践教学成效相对低下的重要原因同时表现在组织管理与考核不够完善。组织管理跟不上,制度流于形式,监控与保障体系无法同步跟踪,督导反馈形式单一,使得教师能动性差。特别是在二级学院这一层面,实践教学管理无法优化到位,常见的如教师在指导实验时没有管理到岗,实验的完成度完全由教师决定,导致实验教师自由度过大,如随意更改实验时间,或是减少实验时间,或是临时更换实验教师,使得实践教学效果良莠不齐,质量无法保证。

除此之外,还有下面三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一是大量课程实验都积压在后半学期,导致后半学期实验场地和仪器相对紧张,生均台/套数不达标,学生做实验走过场;

二是实习环节目的性不强,随机性大,达成度不明确,实践效果欠佳;

三是毕业设计环节缺乏创新、投入精力不足,每届教师指导学生数偏多,年复一年,毕业设计课题重复老套,学生陷于只能选择规定的老旧课题的窘境,不利于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此外,没有制定规范的实践教学考核办法,对实践教学的要求远没有对理论教学的要求严格,导致实践教学的有效教学大打折扣。

1.3  实践资源匮乏,育人途径与手段单一

在实验室建设周期较长的情况下,现有实验室硬件资源都已使用多年,无法随时更新,设备落后,实验内容陈旧,设备性能与质量不高,有效利用价值非常有限。而校外实践资源相对匮乏,校校资源共享模式推动进展缓慢,校企合作共赢模式仍在探索中,校校合作、校企合作流于形式,共享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长期滞后。学校与政府及公共事业部门协同育人无法有效展开,政学合作起步艰难,社会公共服务体系资源无法有效利用。

1.4  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滞后

早期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淡薄,创新创业渠道单一,创新创业师资缺乏,引导与推动学生解放思想与敢于创新的相关课程开设偏少,学生课外实践活动偏少,课外实践活动的校园氛围不浓,学生参与率低,覆盖面窄,成果积累偏少[3]。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与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理念的落地生根,社会生产领域的创新已经日新月异,而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虽然也稳步前行,但速度仍然无法达到跟随时代发展的要求。

2  实践教学体系的有效教学策略探索

为了快速跟上社会发展,培养社会所急需的创新型人才,有必要在认识现实的情况下,改善与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教学,达到使学生成才的目的。

2.1  以培养方案为抓手,建立完善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与运行机制

在高校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与创新中,按照教育部、省教育厅及学校相关专业培养规定与要求,从当前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出发,齐鲁工业大学采用学科大类培养的“三级教育平台、多模块”课程体系结构:搭建通识教育、学科(专业)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三个平台,设置通识教育必修课模块、通识教育选修课模块、学科专业基础必修课模块、学科专业基础选修课模块、专业核心课模块、专业方向课模块、专业任选课模块、集中实践教学模块等八大课程模块。建立基础型、综合型、创新型三层实践教学体系,完成各实验课程内容体系优化,实现综合型实践环节的综合性题目,多课程内容交叉融合,实现创新型实践的多方位、多渠道来源供给,并通过科技竞赛、课题、校级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开放性实验等载体完成创新的实施。

以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电气信息类专业为例,在多年的专业教学积累上,以2013版《电气信息类专业培养方案》(简称《培养方案》)为基础,完善以学分制为主体的2015版《培养方案》,并参考最新专业标准与发展方向,制订2017版《培养方案》。其中加大实践教学占比,并由单一型向综合型发展,由封闭性向开放性转变,由学科间相对独立到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突出实践教学在专业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有效支撑专业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2.2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积极推动与执行

经过工程教育近十年的发展,我国在2016年6月正式加入《华盛顿协议》,实现专业认证结果与国际互认,专业人才实现跨国流动,专业质量得到有效保障。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副理事长、清华大学原副校长余寿文教授提到认证的两大特点:一是以学生为本,着重基于学生学习结果的标准;二是用户参与认证评估,强调工业界与教育界的有效对接。这说明工程教育认证的根本理念与有效教学是一致的。因此,通过专业认证对毕业生提出十二条素质要求及标准,从目标绩效出发,反过来指导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课程的设置、教学体系的优化等;同时,可以进行缺项比较,通过查漏补缺、增补弱项,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当前众多高校已经认识到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重大意义,并积极推动专业认证建设,这将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驱动发展提供高水平人才和充分的智力支撑。

2.3  强化二级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保障实践教学体系落实

以学校二级学院教学评价体系为依据,明确绩效目标与完成的量化指标,以二级学院为领导主体,确立学院、系部、专业班级的三级开放式教学质量监控组织。教学落实得越基层、越具体,目标越明确,达成度越高。

学院教学质量监控办公室以教学院长为主要负责人,形成以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以及理论教学督导组、实践教学督导组为主的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机構,落实目标绩效责任机制,根据量化指标制订计划、履行职责、分配任务、监督过程、产出绩效。系部督导组以系主任为主要负责人,形成基于教研室的师资团队,以个人目标绩效为依据,接受上级指导与督导,并执行教师互督导、交叉督导,完成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

系部作为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中最基础的环节,具有主体性、关键性与重要性。教师完成目标绩效任务的好坏,将直接决定有效教学的教环节,所以必须全面发挥教师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发掘教师教学潜力,提供学生最优质的课堂和学习资源。

班级以学生为主体,是高校培养人才的自然单位,将以班长作为主要负责人的班委会纳入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可以实现信息有效上传下达,凝聚班级学风,了解学生动态,在此基础上发挥班级自身、学生自身的主体作用,实现有效的学。学生的学习效果是评价教学质量最关键的因素,如果学生对于现有的教学质量监控工程有任何意见和建议,都可以通过多种畅通性反馈渠道反映到二级学院,不断促进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健全完善。

2.4  精細化基层教学管理,完善课程教学评估

实施精细化的系、专业二级基层教学管理模式,保障教学科研活动正常无事故。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专业建设、专业评估、教学督导、师资队伍建设、经费投入、优化教学资源及学生工作等方面,及时协调解决存在的问题,逐项制订整改工作方案,完成从专业到课程的质量评估全覆盖。以课程教学为中心,对专业教师、学生进行督导与管理。各系由系主任负责,师生共同参与,设置教研活动例会,每周进行课程内容、授课方法、教学手段交流;设置专业教学督导组,实施日常教学督导,保障教学正常运行,保障教学质量;设置创新竞赛管理委员会,负责专业创新培养与竞赛组织;设置学业导师督导组,负责检查学业导师制落实情况。

2.5  采用项目驱动式,进行实践资源平台的优化整合

根据专业建设需求,制定基于实验负责人的项目式实验室建设,建成校级创新实验示范区、综合教学实验中心,新增各类具备先进技术与理念的综合实验室。以第一二三类综合性开放性实验、国家级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各类课外科技竞赛等各种立项方式,形成开放式实验室等硬件资源条件。

为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实训机会,以开放的理念密切关注行业最新发展,了解社会、行业最需要的能力和素质,与高新技术企业合作共建产学研协同育人联合实验室、实践教学基地、见习式实训基地[4]。采用目前相关行业的主流开发技术,选择来自行业企业一线的真实项目,实践教学兼具实训教学和职业素养打造功能,有效提升学生的知识面和实践动手能力,提供学生实践创新空间,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5]。

2.6  有效利用学科、专业建设优势,服务专业实践教学

以“双一流”学科建设为契机,大力推动校级、省级、国家级学科平台建设,通过一批科研项目的立项与实施,获得较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让学生积极参与;在成果产出后,将成果融入课堂,真正实现科研促教,引导学生进入创新创业快车道。

齐鲁工业大学与山东省科学院自2017年校院合并以来,通过深度科教融合,完成一批优势学科的整合建设,有效利用众多国家级、省级科研平台,立项一大批科研项目与重大工程,为学生参与创新提供更广阔的空间。以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为例,学院以山东省骨干学科实验室工业控制教学实验中心、山东省特色名校工程建设、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自动化专业群建设为契机,强化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水平,并引导山东省流程工业智能优化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建设与发展方向,更好提供实践平台,在实验设备更新、实验实践内容改革、实践方式创新、实践条件改善等方面,形成示范性效应,学生参与率达到100%,且每年培养一大批创新应用型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工程技术人才,实现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示范建设。示范建设体系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师资队伍(双师型)提升、产学研合作、实验实习改革、社会服务、专业辐射带动等领域,基于目标绩效建设规划与过程管理,优化推进专业实践体系的执行与落实,带动其他院系交叉学科与专业水平提升。学院深化国家“双一流”建设理念,探索教育部“双万计划”在自动化、电气类学科中的具体实施办法,落实山东省《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意见》(鲁办发〔2016〕19号)的重要精神,促进高校转型发展、特色发展,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围绕高水平应用型重点专业建设目标,面向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探索并逐步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新型课程体系,提升专业教师整体实践教学水平,推动技术成果孵化,完善产学研协同合作机制,为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与实践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指导与资源保障。

2.7  确立科技创新活动在保障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中的重要地位

大力推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如博士论坛、学术沙龙、开放性试验、国家级校级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融入教师科研以及多样化科技竞赛的落地实施与持续发展。特别是学生竞赛类,类别多,综合性强,面向所有大学生,限制条件少,学生兴趣高,可以作为创新活动的突破点。针对各类省级或国家级竞赛,学校创造条件打造开放型的校级竞赛平台,对竞赛实施前期培训、中期跟踪、后期竞赛的组织、管理、奖励与监督,形成完备规范的校、省、国家级递进式科技创新竞赛平台,受众面宽,能够突出优秀学员选拔功能。通过竞赛成效,带动示范,形成竞赛文化,并助推创业项目积极开展,形成人才培养正反馈机制,为创业学院提供前期生源与项目资源,为社会培养所需人才。

3  实践教学的有效教学成效

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以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为教学特色培育的切入点,将有效教学的具体策略以及举措在自动化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电子工程专业、通信工程专业全面铺开,形成合理有效的综合实践培养机制,专业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学院已经建立基于“三级教育平台、多模块”的基础型、综合型、创新型三层实践教学体系与培养模式,确立校级、省级、国家级递进式科技竞赛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建设独具特色的电赛文化,形成引领创新创业教育的“创课堂”校级文化品牌,助推创业人才培养与创业项目成果孵化。按照专业建设体系与方案,省级自动化专业特色名校建设工程、高水平应用型自动化专业群稳步推进,通过引领示范与辐射作用,学院五个专业发挥各自专业优势,强化专业特色,从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课程建设、教学研究、实验室建设、人才培养、科研反哺教学等领域开展大量开拓性工作,大大提升专业内涵,并辐射带动其他专业大类的创新人才培养工作。

参考文献

[1]罗祖兵.有效教学的过程性阐释[J].教育研究,2017(9):99-105.

[2]陈晓端,孙渊,何同舟.我国有效教学研究的历史回顾与未来展望:基于30年(1986—2016)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J].课程教材教法,2017(7):24-30.

[3]刘慧.基于实践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路径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4(9):169-170.

[4]王坤,余宏亮.大学实践教学保障体系研究实证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3(15):134-136.

[5]戴亚虹,李宏,邬杨波,等.新工科背景下“学践研创”四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改革[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7(12):189-195,225.

猜你喜欢

实践教学体系有效教学高校
“互联网+”创新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生物工程本科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
市场营销专业小学期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研究
浅谈高中英语有效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加快中职会计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有效性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