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建筑的原真性与历史建筑修复

2021-06-04杨晓凡

河南建材 2021年5期
关键词:自然性真性历史

李 冰 杨晓凡

吉林建筑大学(130000)

0 前言

我国的建设目前正处于一个由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阶段,提升质量的本质离不开文化的支撑,而历史建筑则是文化的见证者。近年来,历史建筑的保护与修复受到了越来越多重视。关于修复历史建筑的理念从19世纪40年代起就有两种不同的观念:一种观念是干预修复,另一种是反干预修复。两者最主要的区别在于是否考虑时代的审美需求与修复者的主观意见。我国对于历史建筑的定义是能够反映历史风貌与地方特色的建筑,历史建筑不同于文物建筑,并非每一处改动都需登记审批,所以历史建筑的修复工作弹性较大,虽然带来了很大的修复发挥空间,但也带来了不少潜在的风险。梁思成1964年曾经将“修旧如旧”定为历史建筑修复的重要原则。这里提出的“修旧如旧”就是将建筑恢复到原有的形态,即建筑所体现出来的原真性[1]。

1 城市中历史建筑的原真性

原真性,何为“原”,“原”是原有的,本来的;何为“真”,“真”是真正的,真实的。建筑原有真实的样子就是它所体现出来的原真性。通常在了解一座建筑时,最直观的是形体与空间,而建筑的原真性点明了建筑隐藏的时间属性。每一座建筑的建成时间不一样,即时空属性不同。现在的建筑与三年前的建筑的不同或许很难辨别出来,但是拿现在的建筑与30年前的建筑相比,那不同之处便很容易察觉了。建筑的原真性不仅体现在风貌上,施工时所选用的方法和材料也影响着建筑的原真性。

每座城市都有它独特的城记忆。城市的街道、建筑、公共场所等要素都是城市社会活动发生的舞台,在现代城市的发展进程中留下了印迹。我国有大大小小663座城市,除了地域性造成的景观、生活差异之外,能够使人们区分城市的因素就应该是建筑的风貌了。人们都在讨论着避免“千城一面”——大家都认为一座“好”的城市,一定是有其自己的特点的。这特点可以是优美的景观,可以是建筑的风格,或是浓厚的街区文化气息。一座城市中的历史建筑是城市的性格之所在,特有的建筑形成了城市特有的氛围。身在南京,感受到的是南京那一份六朝古都的厚重感,遮天的梧桐树仿佛是城市的守护者,历经沧桑变化。身在北京,感受的是首都的庄严与民众的距离感,一砖一瓦一楼一门满是岁月的沉淀。身在苏州,感受到的是江南水乡的宁静细致,马头墙诉说着独一无二的雅致气息。时间在这些城市建筑上形成烙印构成城市印象,所以说历史建筑是城市印象的承担者。城市发展进程中忽略了历史建筑就会使城市索然无味(如图1所示)。

图1 江南水乡

2 历史建筑的损坏与修复

历史建筑历经时间的考验,保留到现在难免会出现损坏现象。损坏包含自然性损坏和非自然性损坏。自然性损坏是建筑在正常使用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建筑材料的风化,自然而然产生的损坏,难以避免。非自然性损坏则由改造建筑造成的破坏和修复历史建筑使得建筑遭到的破坏。历史建筑的原有功能经过时代变迁,不能满足现状需求时可能会对其进行功能改造,伴随着可能会出现的建筑结构改造,给原来的体系造成消极影响。修复损坏则是在修复的过程中,没有经过细致的研究而采用无法撤销的工艺和材料进行修复,使得修复结果成为不可逆的破坏,甚至有时会导致原有建筑内部被破坏。很明显,非自然性损坏大都没有考虑到历史建筑的原真性[2]。

图2 日本的伊势神宫

目前,国际上对于建筑修复的原则有着各种不同的见解。重建保护、修旧如旧、修旧如新都是大家持有的观点。有学者认为,运用新材料、新技术建造的虽然是历史建筑的模样,但是充其量就是个假古董,究其本质已经不含“旧东西”了,比如日本的伊势神宫(如图2所示)。但日本人并不认为自己传统的造替制度建造的建筑不是历史建筑,这就是明显的分歧所在。建筑产生于时代,扎根于社会。历史建筑中采用的建筑技术也好,建材工具也罢,都是当时社会生产力的体现。对于修复者而言,人们所从事的工作是对历史的复述,而不是篡改。对于有现存历史资料的建筑,人们应该尽力去修复使其恢复其本来面貌。当一位建筑师承担历史建筑的修复工作时,须隐藏自己的设计个性,摒弃建筑设计时的思维方式,回归原真性。如果人们现在修复百年前的建筑要加上个人和当代的审美意象,再过百年人们将无法了解历史中的建筑文化[3]。

3 历史建筑改造后的文化认同感

目前来看,我国的发展速度已加快,有些历史建筑的功能在当今社会已经无法发挥最大用途,宛如废屋。老人常说,屋子有人气才会经住,没有人气了,过不了多久房子也就塌了。与其让建筑荒废,倒不如使用起来。这种情况下面临的问题就可能是功能的转换了,需要进行修护加改造。人们修复的目的不是把其当作纪念品供起来,而是希望有更多的人认识到历史建筑的本来面貌,如果能利用就再加以利用。这样的举动,也是体现了建筑的原真性,在外观上恢复原貌,内部功能做调整,仍能继续使用。进行此类改造应该与原本的功能相差不大,否则改变结构会增加毁坏历史建筑的风险(如图3所示)。

图3 修复后的历史建筑

有人认为将殖民建筑定为中国的遗产是中国的耻辱,认为不能将外国人建的房子当成宝贝供起来。这种直接将建筑与民族荣誉感联系起来看待历史建筑的态度是不正确的。建筑是时代的产物,是历史的见证者,今天人们保护一座殖民建筑,并不是向殖民者低头屈服,而是用包容之心拥抱历史烙印,正视历史。人们改变不了曾经被侵略的事实,但保护殖民时期历史建筑不代表对侵略文化认同,同样认同中国文化也不能对殖民时期历史建筑于不顾(如图4所示)[4]。

图4 殖民时期历史建筑

4 结语

目前国际上对于历史建筑保护的观念尚不能达成一致,我国作为拥有五千年文明的泱泱大国,众多历史建筑是我国的财富。在修复历史建筑的过程中,须得把握好原则,注重保持建筑的原真性,但又要兼顾实际情况,不可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时代在发展,观念也应实时更新,历史建筑的修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猜你喜欢

自然性真性历史
主体间性与个性:本真性伦理如何对抗新资本主义精神
建筑原真性探微
游戏材料自然性在幼儿园游戏中的分析
新历史
伍尔芙小说的“真实与自然”
试论逻辑学对职业教育的重要价值
谈通俗唱法的真实性特征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