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非连续性文本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与运用

2021-06-03徐三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1年2期
关键词:非连续性文本实践运用语文教学

徐三

摘 要:当今是一个信息化大爆炸的时代,人们对日常生活信息的获取、加工及管理、选择信息的能力要求在不断地提高。非连续性文本具有信息量大、直观简明、概括性强、易于比较的特点,强调各种文体的综合应用,在平时教学和作业中积极补充非连续性阅读文本,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非连续性文本 语文教学 实践运用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02.029

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知识更新速度非常快,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要参与信息化的社会生活中。对日常生活信息的获取、加工及管理、选择信息的能力要求在不断地提高。非连续性文本是一种重要的信息载体,在生活中得到极广泛的应用,能帮助学生吸收海量信息,不学会读它就不能适应生活和学习。重视培养学生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初中语文为例,浅谈非连续性文本在教学中的实践与运用。

一、非连续性文本概念的界定

所谓“非连续性文本”,是相对于以句子和段落组成的“连续性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多以统计图表、图画等形式呈现。具有信息容量大、直观简明、概括性强、易于比较的特点,在现代社会被广泛运用,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须臾不离,其实用性特征和实用功能十分明显,学会从非连续文本中获取我们所需要的信息,得出有意义的结论,是当代初中生应具有的阅读能力。

二、非连续性文本在语文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1.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中的插图资源,提升学生语文课堂的学习效率

初中语文教材中有着丰富的插图,这些插图,或是课文内容的浓缩,或是对课文相关内容的补充和延伸。它具有形象、生动、可感的特点,对于初中生来讲,观图比阅读文章更有趣味。在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插图的这些特点,引导学生挖掘插图中所隐含的与文章有关的信息,并运用到对文章的学习中,增强学生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变得灵动、有趣。

例如在讲《猫》这一课时,课后的思考探究就运用了非连续性文本,采用表格对比的形式,来说明作者笔下的三只猫的特点不同、命运各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这些相对应的信息,进行概括填入表格,通过对比,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中,有蟋蟀、三味书屋内景、少年念书的故事情景插图,这三张插图都是按照课文的叙述顺序逐步展开的,与课文内容联系密切。通过对这三张插图的记忆整合,可作为回忆知识点的一个线索纽带。

2.精心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提升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语文为核心,加强与其他学科及生活的联系,以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为出发点,以实践活动为形式,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综合性学习活动能让学生在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同时,延展他们的学习空间,对于增强学生的探索和创新精神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初中的语文教材中,每一单元都安排了与本单元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综合性学习内容。

比如“身边的文化遗产”综合性学习活动,活动前,教师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利用图书、互联网和访问等方式搜集资料,做好探访前的准备工作:明确文化遗产的定义和入选标准;找出身边符合条件的项目,绘制卡片图;多渠道获取这些项目的背景资料。然后把搜集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最后通过资料汇总、卡片制作等方式形象直观地呈现信息。这个过程不仅能培养学生收集及处理信息的能力,并且对提高他们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能力也大有益处。

3.充分利用学生课前搜集的课文相关背景知识,提升学生学习的深度

文章是社会生活在作者头脑中反映的产物,写作素材既来源于社会生活,又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内容包含了作品创作时的社会背景和生活环境,也是作者创作时情感的流露及个人思想观点的表达,这些就是课文的背景知识。背景资料通常包括作者简介、创作背景、时代背景等,这些内容与作品传达的信息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教师要针对所学内容适当地引入与人物、事件等相关的背景资料,让学生贴近文本,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及中心思想,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从而达到突破学习重难点的目的。

例如《最后一次讲演》一课,这是一篇感情色彩鲜明的讲演词,学生对作者、作品背景等内容从未接触过,很难理解作品中的强烈感情和爱憎分明。课前分别让学生完成“作品的创作背景”“闻一多及其作品简介”“一二一事件经过”“李公朴先生资料”材料的搜集与整理。上课进行交流,弥补学生思维上的“空白区”,有助于学生走近作者、理解文本,对阅读作品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能提高学生信息提取的能力。

4.引导学生在阅读教学中自行创建和应用非连续性文本,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阅读内容给学生提供一些文字资料,让学生按照要求设计成表格,或依据文字资料的描述绘制成图案等。比如学习《中国石拱桥》一文时,引导学生根据赵州桥、卢沟桥等各自的特点绘制桥的简化图案,再指导学生借助图案进行表述。又比如学习《首届诺贝尔奖颁发》一课时,可让学生绘制一个表格,并把首届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奖项和主要成就等内容相对应地填入表格中,使其迅速理清获奖者的基本信息。在教学中,让学生自行创建非连续性文本并加以应用,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概括能力、阅读能力及表达能力,强化其对文本内容的分解与整合能力。

三、非连续性文本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与应用

1.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提高学习兴趣

语文即生活,两者之间联系密切,语文离开了生活就好比是无源之水,没有生命,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便来源于生活,更离不开生活。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更多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进行阅读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感悟与成长。例如,教师可以鼓勵学生收集在生活中遇到的错别字,让他们通过这种非连续的方式进行错别字的统计,思考成因,这样学生在学习中就会避免出现类似的错误问题。通过此种方式可以让学生收集整理在生活中存在的各种非连续性的文本内容,并举一反三,能在无形之中增强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能力,通过课内与课外的沟通与交流,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又比如在旅游之前可以做一做旅游攻略,查一查相关的地图和景点信息,合理规划出行路线;到药店买药,读一读药品说明书,了解药品特性及需要注意的事项;出行乘坐地铁,看一看线路图,购买车票及正确换乘……只要我们稍加留意,就会发现:“非连续性文本”遍布于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并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提高阅读这类文本的能力,能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

2.充分利用学科间的渗透与整合,巩固和提升学生运用非连续性文本的能力

语文学科是基础学科,我们在培养学生“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能力时,要注重学科间的整合,强化其他学科对语文课堂的辅助学习功能,充分利用其知识性、专业性强的特点指导语文教学,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理解文本内容。例如在学习《蝉》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生物课本中有关昆虫的知识,让学生对蝉这一昆虫的特征、生活习性和成长规律等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然后再结合生物知识对文章进行深入讲解和分析,能够使学生更好更快地理解课文内容和掌握所学知识,极大地提升学习效率。在初中数学、物理、地理等教材中,有很多曲线图、路线标志、统计表、构造图等“非连续性文本”,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在语文教材之外,我们还可以推荐学生看一些产品说明书、研究报告、调查问卷等,并对所阅读的信息进行归纳、整理和分析,得出结论,使学生通过阅读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阅读能力。

总之,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也是有法可循的。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充分利用课程资源,通过有效整合和归纳,发挥它们的辅助作用,精心设计创建和应用非连续性文本,开展语文综合性活动,加强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的训练。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密切联系实际,注重与其他学科的相互渗透,着重培养学生获取信息、整理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强化非连续性文本在实际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就一定能提高学生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曹翠欢《回归生活(让非连续性文本轻松走进课堂)》,《语文论坛》2016年。

[2] 王达群《浅谈书序、条目和非连续文本的阅读》,《中学生学习报》2008年。

猜你喜欢

非连续性文本实践运用语文教学
谈小学英语乐学课堂模式的组织与实践
试论小学语文“递进循环式”教学
高中英语个性化教学策略研究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