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以意逆志”解读《长恨歌》

2021-06-01罗凯

雨露风 2021年3期
关键词:长恨歌解读诗意

摘要:白居易的《长恨歌》存在诸多争议之处,自古以来后人就有多种解读,解读的不同在于所用方法的差异。“以意逆志”是重要的文学批评理论,理解和运用“以意逆志”解读《长恨歌》,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意。

关键词:长恨歌;以意逆志;解读;诗意

一、前言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重点写唐玄宗李隆基和妃子杨玉环的爱情经历,诗本身具有很大的解读空间。总体上来讲,有两种观点:一是以诗歌的主要对象李杨爱情而定的爱情主题,二是以诗歌字里行间的隐含意思并联系当时社会事实而定的讽喻主题。

爱情方面,帝王爱情和普通人的爱情,核心都是纯粹的情感,没有差别。唐明皇能置后宫佳丽三千于不顾而专宠杨玉环,这和普通人在相爱之后对彼此专一是一样的。在失去了杨玉环之后,他也会失魂落魄,睹物思人。

讽喻方面,诗歌本身有很多议论性诗句,体现了李杨爱情有浓厚的社会影响。唐明皇对她的恩宠过度,使天下人都觉得生男孩不如生女孩。因为对杨玉环的声色沉迷而不上朝处理国家大事,而使得天下大乱,必定引起天下人的反对。另外,诗人写诗,必定不缺乏爱情类的题材。写李杨爱情,必定会考虑到帝王身份的特殊性,无法不在诗中带有关联国家的因素,而一旦捎带这方面因素,定会引发议论。

二、《长恨歌》的疑点

《长恨歌》中的存在诸多疑点,正是这些疑点,引发了后人关于诗歌与作者本意的争论,以下逐一梳理疑点。

(一)以汉代唐

汉朝是唐之前的盛世,是唐的榜样,从汉到唐是继承与发展,以汉代唐,其中表现了后人对盛世的追求,对自身传统的尊重,对于优秀文化的浓厚情感。全诗不直言唐明皇和杨玉环等具体人物,有意把人物从现实中抽离出来,这给艺术创造留下了很大空间,也由此引发了争论。如果特指某人某事,就难以有作者自身的创造,作品没有作者表达感情和发生议论的空间。

(二)杨玉环出身

关于杨玉环出身有不同的说法,一说杨玉环是唐明皇的儿媳,然后做了道士,之后再选为妃子;一说否定此,但都恐怕难以有证据,封儿媳为妃子;这实在是千古骂名,唐风气开明,对这关键性的问题愈加谨慎,不会开明就无事不为。如果诗歌开始就写了杨玉环是儿媳,读者肯定难以认同后面写的爱情有多美好,反而会直接认为杨玉环本身不洁,发生不了纯正的爱情。而以“杨家有女初长成”①,这样就有豆蔻年华的味道,是清水出芙蓉,“天生丽质”,而且杨自己不“自弃”,目标远大,洁身自好,这样的好女子,谁才能配得上她呢,恐怕只有九五之尊才能配得上,凡夫俗子是不可能的。如果杨玉环是不洁之身而在“君王侧”,这不是对天下的侮辱吗。

(三)空死处

杨玉环死后尸骨无存吗?杨玉环使唐明皇沉迷声色而天下大乱,在将士眼中,杨玉环就是罪大恶极。全军将士在战略大转移中要杀杨玉环,战士在战场上杀人很容易,杀了之后暴尸野外也很平常,杨玉环怎么会被好好安葬呢?在全军将士的愤怒中,没有大卸八块就很好了。“宛转蛾眉马前死”,诗写得很简洁也很美。

(四)“不曾来如梦”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唐明皇白天晚上都在想杨玉环,杨玉环却不入梦,为什么不入梦?梦,除了一方日思夜想,还要另一方投梦。杨玉环不来投梦,是不是说明杨玉环恨唐明皇,或者已经看到唐明皇势衰而避之不及。现实与梦中都无法寻到,超出了人的能力范围,所以必然要寻求道士作法去人之外的天地。

(五)道士作法与仙山相会

“升天入地求之遍”,都没有找到,也就是说杨玉环死后去的地方不是一般的地方。“海上有仙山”,这样的环境是超出了古人的掌控范围的,古代不重视大海,构造这样的环境,使得唐明皇与杨玉环彻底脱离所有束缚。唐明皇来了,太真仅仅是“梦魂惊”“新睡觉”,没有欣喜若狂,而且“衣冠不整”,仙家的能力应当不止于此,完全可以预知和在短时间内打扮一下。如此状态,很难认定太真对唐明皇依然深愛,毕竟是因唐明皇而被杀死,而且没有陪自己死。而后两人盟誓,约定再会。为什么太真不随唐明皇回人间,仙的能力是远大于人的,可以在人间活,这是不是不愿意,或者恨唐明皇,或者见唐明皇势衰而弃之。

(六)长生殿

长生即长生不老,不死不灭。人间的长生殿,是否是人与仙相互交通的地方。唐明皇是人,太真是仙,但为什么要在“夜半无人”之时在这里相会?鬼才会半夜出现。但唐明皇是皇帝,想做的事何须忌讳什么,为什么一年只能会一次,成了牛郎织女式的相会。唐明皇入仙境困难,但太真是仙,能力很大,为什么还要约定这样折磨人的期限,是不是说明不愿与唐明皇频繁相会。

(七)恨

谁恨谁,恨什么。是杨玉环恨唐明皇杀了自己,还是唐明皇恨杨玉环不来入梦、不回人间、变心,还是他们都恨天地相隔,恩爱不成,还是白居易和天下人恨唐明皇沉溺声色铸成大错。恨无极,悲无极。

三、从“以意逆志”解读《长恨歌》

“以意逆志”,《 孟子》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②这一句话,孟子没有作详细解释,后人对其不断阐释,而成为重要的文学批评理论,但在“意”“志”这里出现了分歧,“意”是作者之意,作品之意,还是读者之意,相对应的“志”又是什么意思。赵歧认为“志,诗人志所欲之事。意,学者之心意也” ③,意思是用读者之意逆作者之志,朱熹认为“当以己意迎取作者之志”④,意思是用读者之意逆作者之志。二位都认为是以读者之意逆作者之志。要最终能逆作者之志,落脚点在于根据作者之志准确理解作品,不能因为文辞影响总体解读。

(一)辨主题

作者白居易要突出的或者说要表达的是什么呢?后人便有了很多的“以意逆志”:爱情主题还是讽喻主题?这些都是在文中有所体现的,怎样才是更加正确的“以意逆志”,怎样才能更加正确地“以意逆志”。读者必须全方位去看作品,而且设身处地,有理有据地思考,不能以自己的想法代替作者的想法。

(1)爱情。《长恨歌》的主要内容,是爱情,这无法否认。就全詩来看,作者的确只写了爱情,其他相关事情只是一笔带过,从杨玉环身世、安史之乱、马嵬驿之死、仙山等等,都是几个字,并且没有明写而且还改写或者略写,作者明显有意为之,这是能够看见的。

(2)讽喻。不可否定作者的深层意蕴是讽喻,诗歌本身就含讽,这从《诗经》已开始,每一个诗人作诗都有指向和情感倾向。唐明皇因宠杨玉环而误国,白居易怎么会不议论。如此长篇幅的诗歌仅仅是陶冶情操,抒发愁闷么?那七言八句就足够了。那么,诗中究竟包含了怎样的讽喻?如何“以意逆志”,这是比较困难的,因为诗中没有明说,而推论猜想就容易偏离甚至错误。略写杨玉环身世是不是作者先抑后扬,先美化最后以悲痛结尾来批判,如何论证这一点。作者对于杨玉环究竟是怎样的态度,全篇没有一个字句是诗人关于杨玉环本人的评价。“天生丽质”是大众关于外貌的看法,提到安史之乱也没写杨玉环,杨玉环死也一笔带过,并没有任何评价。仙山相会也没有议论之辞,全诗的通篇叙述,如何能够看到作者的议论,“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这是在写杨玉环受宠后的富贵荣华的影响力,并不是作者借此表达个人对杨玉环被宠过度所带来的不平之气。

讽喻主题,隐含在文中,就像河底的水,无法看出是否在流动,无法把握怎样流动。必须从全篇来看,从重点段落的前后联系来看。作为一国君主,不上朝,这是不对的,诗人在诗中写了不上朝,诗人把明显的问题摆出来,体现了他的意图,就是要批评。作者写唐明皇的在蜀地每天想的都是杨玉环,置国家不顾。这就不能简单地认为这是为了爱而忘我,这是作者在痛心,在为唐明皇不管天下安危而痛哭流涕。悲痛的结尾也是在警醒世人,唐明皇贵为九五之尊,死后定能位列仙班。作者却没有进一步写他们在仙界长生,而是直接创造了天地两相隔的不可能长期相守的结局,这意义就十分明显。之前因两人纵情享乐,而国家大乱,怎么可能会有完美结尾。

(二)辨细节

如果说“以意逆志”是以读者之意逆作品之志,把作品与作者分开,这是不必要的,作品就是作者思想的流动。整篇诗就是白居易所想所感,这是完全相同的。如果单从“杨家有女初长成”,杨玉环不确定的身世和经历看,诗歌是难以站得住脚的,这便是有以文害辞的倾向了,并且,白居易以一个很可能不洁的人作为描写对象,读者对于诗中的主旨就会难以把握,很容易逆不到志,如果逆不到,那如何认识后面长篇幅的描写。所以,需要读者先跟随诗人的思路,而不去看其他材料,仅仅是眼前的诗,把杨玉环看成天生丽质难自弃有倾城容颜的人,这样才有下文。如果不跟随诗人,而在这里停下了,是不能体味全诗的。诗中其他疑点都可以用“以意逆志”的理论得到合理解释,此处抛砖引玉,不再逐一论述。

四、结语

“以意逆志”,以读者之意逆作者之志,立足于实事求是,并且有原文根据,不是完全的读者之意、断章取义。只有切实地运用“以意逆志”才能获得更准确的理解。本文从“以意逆志”解读《长恨歌》,较为仔细地梳理了作者在诗中留下的疑点,并立足于此,较为深入地观照了作者之志,作出了一些论述。历代对长恨歌的研究已有众多成果,本文或对正确解读作者之志有所助益。

作者简介:罗凯(1991—),男,湖北利川人,现就读于西北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注释:

①本文中《长恨歌》诗句均引自:白居易著,谢思炜校注:《白居易诗集校注》,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943页。

②③孟子著,赵歧注:《十三经古注·孟子》,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2120页。

④朱熹著:《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312页。

参考文献:

〔1〕谢思炜,白居易.白居易诗集校注[M].中华书局, 2006.

〔2〕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中华书局,1983.

猜你喜欢

长恨歌解读诗意
大地上的诗意栖居
虫子的诗意奇旅
永恒
冬日浪漫
长恨歌——笔画设计
长恨歌
王安忆《长恨歌》中的个体意识研究
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特色的解读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
金华市美术教师新作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