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乡土建筑符号融入现代化建筑的可行性

2021-06-01濮依葛雪恒

艺术科技 2021年6期
关键词:王澍

濮依 葛雪恒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中遍布复刻式的高楼大厦、规模性的设计手法、现代化的建筑样式,这引发了设计师对如何在建筑中融合多样文化的思考,人们也更加关注如何将乡土建筑符号应用于现代建筑设计中。本文以王澍作品为例,分析乡土建筑及符号的概念与材料的演绎,同时对乡土建筑符号的认知与影响力展开讨论,结合王澍作品中的花孔砖墙、瓦挑檐、木栅板三种设计方式探究乡土建筑符号在现代性设计中的具体应用方式及发展形势,希望能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使其认识到乡土建筑符号的传统价值,增强现代性设计的传承性与创新性。

关键词:乡土建筑符号;王澍;现代性设计;传承性

中图分类号:TU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6-0-02

0 引言

本文对乡土建筑符号进行探究,以建筑师王澍有关乡土材料的研究成果为依据,探索将乡土材料运用在现代化建筑中的可行性。笔者以王澍的作品为具体案例,对乡土建筑符号在现代性设计中的应用方式进行验证与研究,旨在进一步完善乡土建筑符号现代性设计相关理论与体系,为更多的建筑师提供参考。

1 乡土建筑的概念与材料的演绎

1.1 乡土建筑的概念

墨西哥《关于乡土建筑遗产的宪章》中提及“乡土建筑”这一概念,乡土建筑是指由各地区的人民群众依照其所处的地域文化特征建造房屋的一种共有的自然且传统的建造方式,是一种并未正式流传下来的对传统建造体系和工艺技术的有效应用。乡土建筑极具特色,是当代世界文化与本土文化相融合的地标性建筑[1]。对竹、木、瓦、砖这类历史悠久的乡土材料而言,其自身的物理性可以支撑其在当今的建筑中被广泛应用,在建筑中应用这类材料能有效增强建筑的创新性,强化地域特色,实现对单一、模仿性建筑的再创造[2]。

1.2 乡土建筑材料的演绎

乡土建筑材料作为乡土建筑符号的组成部分,其具有的本土性赋予了建筑新的文化内涵。竹、木、砖、瓦都是传统建筑中十分常见的建筑符号,它们拥有现代化建筑使用材料所没有的文化根源性特质。

1.2.1 竹材

作为世界上竹类最丰富的国家,中国以竹为材建造房屋的历史悠久。在新石器时代人类就已经开始利用竹子改善他们的生活了。南北朝时期的《三辅黄图·甘泉宫》有记载“以竹为宫,天子居中”的字句,中国古诗词中提到“篱竹”“竹亭”“竹坞”的诗句也比比皆是[3]。至今,竹子已经成为现代建筑设计中重要的乡土建筑材料之一[4]。

1.2.2 木材

在我国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木材一直是重要的建筑材料,《诗经》《离骚》以及西汉刘胜的《文木赋》均对树木作了详细的描述。结合对古建筑的调查可以发现,自古代社会起,木材就一直是建筑中的重要构成,是乡土建筑符号的重要内容。将木材合理地应用于现代建筑中,可以完成对乡土建筑符号的传承与创新。

1.2.3 砖材

砖材也是乡土建筑符号中常用的建筑材料。从西周时期我国便开始用砖建造房屋,在秦汉时期砖材得到了广泛应用。砖材涵盖栏杆砖、方砖、条砖等不同的种类,有一顺一丁、梅花丁、三顺一丁、全顺砌法等不同的砌筑手法,形成了不同的砌筑形式。

1.2.4 瓦材

瓦在西周时期便被发明了出来,春秋时期就已出现板瓦、青瓦等多种形式的瓦片,这也验证了古有的“汉瓦”之说。不同类型瓦材的存在,标志着中国古代建筑技术较高的水平。因此,有着悠久历史的瓦也可以作为乡土建筑符号被应用在现代性设计中。

2 乡土建筑符号的认知与影响力——以王澍作品为例

2.1 乡土建筑符号的认知

对建筑符号的认知可以从建筑本身所涉及的影响因素来看,包括人与建筑、建筑与地域文化、建筑与自然环境等的相互关系[5]。建筑作为载体应该与地方乡土文化融合,这样才能使人们在看到建筑的同时体会到建筑中蕴含的传统文化,达到乡土建筑符号融合现代性设计与传承传统文化价值的双赢[6]。

2.1.1 对地方乡土文化的保护

近年我国出现了大量农村地区被兼并,拥有城市旧记忆的建筑被拆除的现象,王澍对于这种毁灭传统文化的城市更新是深恶痛绝的[7],对此,王澍在现代化建筑设计中进行了创新与实践。乡土材料有其特有的地域性,在现代建筑中應用乡土建筑材料能使现代建筑拥有更深厚的文化沉淀,可以实现对乡土文化的保护与延续[8]。

2.1.2 对自然之道思想的传承

王澍作品中对乡土建筑符号的应用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更是对自然之道思想的有效传承。王澍认为,建筑设计应基于对传统文化的保护进行创新[9]。因此,王澍将传统技艺融入现代建筑,将乡土建筑符号作为建筑设计的最佳载体,强化了乡土建筑符号的表现力。

2.2 乡土建筑符号的影响

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建筑所用的材料大多是玻璃幕和钢结构技术,但王澍却不愿意被同化,他致力于乡土建筑的传承与研究,坚持使用竹、瓦、砖等乡土建筑材料,创作了大量带有乡土建筑符号的建筑作品。王澍将乡土建筑符号合理运用在现代化建筑中这一行为,受到了国内外建筑师的广泛关注,证明了乡土建筑符号在现代化建筑中的巨大潜力。作为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王澍应用传统的书院式教育方式培养学生,会邀请传统工匠先生为学生授课,这让学生对传统的砌筑形式产生了直观的了解。王澍不仅对乡土建筑符号进行了现代化的设计应用,也推广了新型建筑教育模式,加深了人们对乡土建筑符号的认知[10]。

3 乡土建筑符号的现代性设计应用——以王澍作品为例

竹、木、瓦、砖等乡土材料均是传统建筑中的主要材料,若将这些乡土建筑符号合理地应用在现代化的设计中,可以极大地增强建筑的地域特色,实现现代与传统之间的良好结合[11]。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中新型教学楼的花孔砖墙就是传统工艺与现代建筑的完美结合,功能性与适用性兼备的瓦挑檐、体现生态文明主题的木栅板也都是乡土建筑符号在现代化建筑中的应用范例。

3.1 花孔砖墙的现代性设计

王澍在设计的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的新型教学楼时,使用了与学校教学理念相契合的席纹砖墙与花孔砖墙这两种传统砌墙样式。江南地区具有气候闷热、多雨的特点,而花孔砖墙这一砌墙样式可以充分发挥墙体的通风性能,减少能耗[12]。除此之外,王澍还将现代断热铝合金玻璃幕墙融入了花孔砖墙的设计中,这不仅可以实现建筑遮阳的目的,还能减少噪声污染,从而营造良好的空间环境,实现了传统技艺与现代工艺的结合创新。

3.2 瓦挑檐的现代性设计

在江南地区的传统建筑中,瓦屋顶是十分常见的一种建筑形式,瓦挑檐则是江南地区人民在长久发展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建筑方式。而在当代的建筑设计中,瓦挑檐有十分强大的适用性,无论是何种高度和体量的建筑,都可以将瓦挑檐乡土建筑符号应用其中。

3.3 木栅板的现代性设计

木材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核心文化元素之一,具有较强的代表意义。在当代建筑设计中,受木材自身性能的限制,其不能作为建筑中的主要材料使用。针对这一问题,王澍将木材作为乡土符号予以提炼,以木栅板的形式將其应用在现代化建筑设计中,使其作为建筑的构件装饰或围护发挥作用,实现了对木材建筑符号的有效利用,是对古人亲近自然哲学观的继承[13]。

4 乡土建筑符号在现代化社会中的发展

乡土建筑符号是地域传统文化的见证者。在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如今的“现代”实则也只是未来的“乡土”,对于文化的传承来说,乡土建筑符号更像是一个“传递者”。正如智利建筑师亚力杭德罗-阿拉维纳所说,“在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中,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否应当联系传统,或是否仅仅是面向未来”[14]。

乡土建筑作为扎根于中国历史文脉的产物,是传承乡村本土文化、彰显乡村特色的完美载体[15]。乡土建筑符号的“可识别性”可以为现代复刻式建筑注入新的血液,从而形成“一区一特色”的文化碰撞,实现对不同地区建筑特色适应性的再创造,这不仅是对传统文脉的一种延续,更是在现代性设计的基础上开拓的新的创新方式。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古镇、民宿等极具特色的“乡土建筑”应运而生[16]。一些乡镇为了提高经济水平,盲目参照现代建筑的理念和做法,通过将古村落打造成统一的文化空间以达到虚拟营销的目的[17]。这种做法抛弃了传统的建筑格局及乡土建筑符号的内在特质,一味地追求经济利益,破坏了村落结构,使村落丧失了原真性,“乡土建筑”成了一个虚有其表的空壳。

在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背景下,许多乡镇的青壮年都选择离开乡村,走进城市,乡村“空心化”现象严重[18]。老一辈的传统技艺和村落的传统文化没有下一代学习和传承,这是现存手工艺人数量急剧减少的原因之一[19]。之前,网络上走红的“阿木爷爷”以其精湛纯熟的木匠工艺让人们领略到了传统建造工艺的风采,现实生活中这类手工艺人还有很多。然而,由于制造业被机械化技术垄断,一些与现代生活脱节的老手艺人、老工匠不得不退出制造业的第一线,传统手工技艺逐步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20]。作为新一代的年轻人,了解传统文化并将其传承下去是我们的责任,作为建筑设计者的建筑师需要了解并掌握传统建筑技术,从而对乡土建筑进行保护与创新。

5 结语

本文详细阐述了乡土建筑的概念,分析了不同乡土建筑材料的演绎过程,并以王澍作品为案例,对乡土建筑符号的认知与其影响力进行了探讨。王澍的作品在建筑设计行业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使更多的学者和建筑师加入了将乡土建筑符号应用在现代化建筑设计中的队列中来。乡土建筑符号在现代性设计中的应用,不仅可以使现代性设计获得更好的效果,还能开辟全新的设计方向,实现对传统建筑方式的继承与保护,对于推动我国建筑设计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 刘嘉欣,施爱芹.乡村旅游文创产品设计与开发[J].美术教育研究,2020(24):70-71.

[2] 徐文静,张宁.论民俗元素在特色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以潍坊风筝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0(10):88-89.

[3] 黄滢,邵翠薇.竹编艺术在室内陈设设计中的运用[J].设计,2018(23):120-121.

[4] 刘雅蓉,叶洁楠.传统竹艺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J].美术教育研究,2020(24):78-79.

[5] 龙雨亭,曹磊.旅游景观设计对民间艺术的延续与发展探析[J].艺术科技,2020(17):111-114.

[6] 周录燕.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景观设计的结合[J].艺术科技,2020,33(21):179-180.

[7] 孙雨.旧有现状下对遗留建筑处理问题引发的深思[J].艺术科技,2020(21):163-164.

[8] 刘沙沙,何佳.文旅产业背景下农产品品牌设计的情感表达[J].艺术科技,2020(8):9-12.

[9] 孙鲁宁.回归公共性 ——对乡村转型建设中艺术介入的思考[J].艺术科技,2020,33(23):143-144.

[10] 许瀚艺,蒋晖.中国传统工匠精神对现代设计的启发[J].艺术科技,2020(19):86-89.

[11] 任启力,叶洁楠.整体观视角下新徽派建筑设计方法探讨[J].美术教育研究,2020(15):102-103.

[12] 谭晓艳.徽派建筑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J].艺术科技,2020(20):165-166.

[13] 丁振兴,叶洁楠.绿化技术在生态建筑中的集成应用分析[J].美术教育研究,2020(6):89-90.

[14] 赵坤,李永昌.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新民居模块化体系研究[J].艺术科技,2020(11):107-110.

[15] 吴彤,汤箬梅.葫芦文化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J].美术教育研究,2020(6):80-82.

[16] 汪静,杨杰.旅游目的地产品包装创新设计的“点” “线”“面”[J].美术教育研究,2019(11):74-76.

[17] 张海怡,蒋晖.论南京非遗剪纸的现状及发展前景[J].美术教育研究,2020(11):41-42,45.

[18] 章娜,张耀.徽派建筑的设计美学分析[J].美术教育研究,2020(20):80-81.

[19] 王维依,蒋晖.论中国古代工匠精神的历史源流[J].美术教育研究,2020(18):54-55.

[20] 许欣妍.蒋晖.晚明江南工匠入仕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0(8):37-38.

作者简介:濮依(2000—),女,江苏苏州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葛雪恒(1991—),男,江苏徐州人,硕士,讲师,系本文指导老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王澍
王澍建筑作品中的传统水墨“画意”表达
狂妄与谦恭
诗意的建造
王澍笔下的褚遂良
王澍的临古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