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基础美育室外写生课的探索与实践

2021-05-31

大众文艺 2021年9期
关键词:美育美术能力

(东莞旭东学校,广东东莞 523000)

在当前教育思变,提倡教师教法多样化,学生学法自主探究化的前提下,若小学基础美育依旧长期拘泥于只依赖于照片、视频的室内授课模式,而没有切身实地的感受自然,感受美,那么教法、学法的改革,就如同隔靴搔痒,效果必然有限。

作者现任教某学校六年级美术课,共有学生三百余人,曾进行过室外写生课探索,这里谈谈其中感受。

六年级学生,其美术造型能力相差较大,但相较审美能力而言,差距不大,表现在审美上追求一定的写实性,以客观的“像”为美。这就意味着有相当部分的学生,审美已产生提高,而表现能力却无法匹配,从而对自己的画面不满意,逐渐丧失兴趣。

以作者的某名学生为例,该生性格内向,不擅交流,其文化课成绩较佳,但美术课从来不动笔,作者了解这个情况后,没有贸然给该学生施加压力,只是一直关注该生的课堂情况。记得有一节课《生肖邮票》,该生注意力非常集中,眼睛中放出了光亮,显然,他对这节课是感兴趣的。可是到了实操环节,该生却依旧没有动笔,作者去询问情况,该生回答:“画不出来”。

虽然基础美育的课程标准是以欣赏,审美为主体,但终究来说,美术是相对偏实践的学科,在课堂实践中,学生的自然天性是:若我能画出自身所想要的效果,那么我就感到愉快,产生成就感,从而激发兴趣,而兴趣在小学美育中至关重要。室外写生课恰恰是能适应不同造型能力学生,既能培养美术表现能力,又能激发学生兴趣的一类课程。

首先,室外写生离开教室,来到相对陌生的绘画环境,在花草树木、虫闹鸟鸣、和风煦煦的视觉、听觉、触觉的三重刺激下,学生的绘画创作欲会得到提高。

其次,写生课取材较为广泛。能适应不同美术课程内容的需要,以美术造型基础内容举例来说,有观察、透视、空间、构图……这些内容,教师都能从大自然中取例,在写生中更直观的教授给学生。

如为了达成激发学生美术表现兴趣,提高学生观察力及造型能力的教学目标,作者选取所任教学校一处“生态园”,中有多种种类植物,以及小亭子,池塘,小桥等等景色,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所感兴趣的物体进行观察,后进行写生。当然,在面对造型能力薄弱学生的时候,教师要先重点引导学生的观察,并降低作画要求,如风景写生可降低至对单个物体的写生,但要着重要求学生近距离观看,思考,发现事物造型特点,细节,打破脑海中固有刻板形象限制。学生在对直观事物进行深入观察后,通过手眼脑的协调进行表现,教师再适时给予造型方法指导,如“对比法”“剪影观察法”等,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下,即使是造型薄弱的学生也能逐步提高造型能力,并且锻炼观察能力,提高综合素养。

但并不是没有“生态园”的学校就无法开展写生课,教师要充分挖掘校内环境与特色,学生日常经历的环境也可以作为精彩的写生取材地,如岭南版六年级下册美术课第十七课《编本小书送母校》,课程以情感体验为切入点,希望学生能够在临近毕业前,用画笔或运用综合材料,描绘出校园中记录了自身成长经历的地方,制作成画册,送给母校。试想,当学生带着写生目的,再次漫步在校园内,学生细细地体会一草一木,融情于景的开始观察。在这个过程中,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发现生活美的能力的学习目标是不是就水到渠成地完成了呢?所以,任何条件的学校都可以开展,关键在于教师的合理引导以及课程的预设主题。作者认为,从这方面来看,于教育部近年来所要求积极研究,开发的校本课程似乎也有一定的契合度,在此不多做展开。

写生课,既适合学生,同样适合教师。有过基层工作经验的美术教师大概率会遇到一个美术教学上的通病——学生无法备齐材料,教师预设完善的课程往往因为学生准备不齐材料而难以实施,教师往往感到有力无处使。若是乡村教师,恐怕材料缺乏的问题更甚。而写生课在绘画材料方面有天生的优势,以低年级来说,若绘画能力不足,可用在室外随手拾取的材料拼贴形象,如岭南版美术二年级上册第六课《美丽的叶子联想》,学生可采用的表现形式是拾取形状、颜色各异的叶子来组合粘贴成某种动物形象,如第八课《给树爷爷画像》可采用的表现形式是拾取大小不一的树枝,组合成由粗到细真实的树的形态,并可以予以拟人化的创意联想再进行创作。以高年级来说,预设好课程内容,即使一支笔,一本图画簿,也能满足基本要求,获得课程体验。

写生不只是美育中重要一环,也是艺术创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纵观艺术史,中国诸多画家都肯定写生的作用,并以此阐述绘画理论,虽寥寥数字,却极为精辟。五代荆浩说:“搜妙创真”,唐朝张噪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清朝石涛,游历名山大川,气势更雄大,为自己作品命名为《搜尽奇峰打草稿》。由此可见,在艺术创作中,写生既能磨炼技艺,也是创作灵感的源泉。对基础美育来说,室外写生还能使学生积累足够多生动的表象,若没有表象支撑,想象力、创造力只是空谈。

最后,教师对于学生写生作品的评价,也不容忽视,评价不止起到正反馈的鼓励作用,也作用于学生的绘画方向。作者不反对以阶梯渐进式的美学标准对学生作品进行引导,但同时也不能忽略造型基础薄弱学生稚拙的表达,即学生全心全意的观察及表达对象,绘制出的图像虽有细节的感受,质感的表达,但不够整体,画面美感欠缺。我想:在绘画的状态方面及观察力方面,也值得教师进行鼓励。

本文既是落足与“探索”“实践”,必然也会产生一些问题,引发作者的思考。

一、为什么学生造型能力差距如此之大?有的学生已经步入练习写生技巧的时期,而有的学生还在画火柴人。这起个例虽然有些极端,但是确是真实存在的。虽然人的个体差异性是无法避免的,但是学生之间产生如此大的落差,表明绝不仅仅是简单的美术技能的差距,而是美术学科素养全方位的差距。作者认为:我们需明确一点——美术技能、知识与美术课程标准所要求培养的美术学科素养并不对立,教师不能割裂去看待二者,需找到合适的载体,融技能于素养之中。在培养美术基本知识技能的过程中,重视学生对美术知识、技能的“写生”运用,即知识、技能要与问题情境相结合,在遇到问题时能够发挥出来。这样才做到真正利用“美术”而“育人”。

二、作者在日常教学时,会无意识地使用投射效应去教授学生,不可避免地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学生身上,推己及人,从而预设课程。这样的预设不能说之不好,但有时情感无法完全共鸣,毕竟学生与教师有巨大的年龄差异。教师无论如何努力换位思考,也只能是尽力接近。但若教师与学生之间有一个媒介,有一个生活化的,双方共同经历的实际体验,如室外共同体验的写生场景,通过共同的经历来教学,这时,双方的交流会有效的多。

三、小学基础美育是否成功衡量的标准是什么?对各年级的美育目标能否进行量化以及行为指标?五大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在各年级的体现标准是什么?我想,这些问题可以再清晰一些,值得我们继续深入思考与研究。

引用朱松青教授的一句话——中国基础美育体系尚不完善,造型规律与艺术基础没有形成系统,有顶点,但尚未有各个立足点。教师需努力精准教育。

综上所述,作者认为应适当增加小学基础美育中室外写生课的比重。写生,无论是对教师教法的变革与学生学法的创新,都有较大的益处,且能做到既保持学生学习兴趣,又能不断提高美术表现能力。若从艺术发展角度考虑,也符合自然规律。

附图:

(引导造型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暂时只表现单个物体)

(造型基础强的学生在本节课中尝试学习完整风景写生)

猜你喜欢

美育美术能力
“以美会友,以美育人”:2022年全国高等职业院校美育研讨会召开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论公民美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美术篇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美育教师
中国美术馆百年美术收藏
台湾当代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