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地方高校艺术教育融合研究*

2021-05-31

大众文艺 2021年9期
关键词:文化遗产广西物质

(南宁师范大学,广西南宁 530000)

“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的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遗产和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曾有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和“民族记忆的背影”之美誉。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一个民族文化和情感记忆,体现较强的地域特征和民族标识,在工业全球化加速进程中理应被善待和保护。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改变和消失,成为即紧迫又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作为承担着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创新重要职能的地方高校,如何突破时间、空间、民族的局限,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融入学校文化工作,与高校艺术教育联姻,使璀璨的民族优秀文化活力再现,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则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概念界定

(一)关于“文化”

从人类学的角度将文化以明确的概念界定,始于18世纪的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所著《原始文化》。20世纪50年代,美国人类学家克罗伯和克拉克洪通过对有关文化的160多种定义的分析研究中,得出“文化存在于各种内隐的和外显的模式之中,借助符号的运用得以学习和传播,并构成人类群体的特殊成就,这些成就包括他们制作物品的各具体式样,文化的基本要素是传统(通过历史衍生和由选择得到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其中尤以价值观最为重要。”这一关于文化的定义为西方学界广泛认同。

我国的学者也对文化给予种种界定,比如梁启超说“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积出来之由价值的共业也”;蔡元培、陈独秀、胡适、贺麟等学者也分别主张“文化是人一生发展状况的体现”“文化、美术、音乐、哲学、科学等视为一类事物”“文化是一种人类文明形成的生活习惯”等等。综上认知,将“文化”看作是一种抽象的逻辑存在,至少应包含三个层次关系:文化与人的关系、文化与自然的关系、文化与社会的关系。并根据人们对文化所感知或发生作用的程度,从形态上将文化划分为有符号特征、确定形状、可触知的物质实体的有形文化,或称为显性文化,和隐藏在人们生产实践活动中文化事实背后的知识、价值、态度的无形文化,或称为隐形文化。

(二)关于“文化遗产”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讨论并通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将“文化遗产”的定义为从历史、艺术、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古迹、遗址、历史建筑群等,是确定形状的、有形的,是作为时空形态呈现的物质文化遗产,具体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石碑、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的文物,历史发展进程中各朝各代保存下来的文献、艺术品等可移动重要文物;以及在建筑样式、分布或与环境结合方面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历史文化古城(村落、街区)。比如北京故宫、西藏布达拉宫、云冈石窟、“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平遥古城等。

(三)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从文化形态的呈现方面相对于“物质文化遗产”提出来的,定位为“被各群体、团队、有时为个人视其为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作为无形文化遗产,通过身口相传,借助声音、形象和技艺等表现手段,被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在各群体、团队的环境变化适应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再创造,为群体、团队、个人提供认同感和归属感。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民间文学、民俗、语言、音乐、舞蹈、美术、技艺、医药、烹饪等,依赖于人的生产生活以延续、传承、创新、发展。在相应的语境中,文化遗产也称为文化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活”的文化,在推进世界文化多样和人类文化繁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

广西是壮族先民骆越人的祖居地和骆越古国最早的都城所在地,是骆越文化的发祥地,广西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共同生活、共同劳动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八桂壮乡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远流长。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民间文学,此外还有游艺与杂技、传统体育、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学、民俗等,涉及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民俗、传统技艺、传统音乐是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存量体系中的重要组成。

广西自2006年颁布实施《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组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工作,已完成了七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核定。至此,广西共省级及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762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2项。其中,首府南宁共有省级及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139项,其中国家级9项。

表1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统计表

表2: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入选国家级名录项目一览表

三、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困境

随着西部大开发新格局的构建、“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设、“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推进以及《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PCEP)正式签署实施,广西作为国际大通道的地位日益凸显,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对人们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产生巨大的影响,进而带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环境的改变,导致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传承危机。

一是传承结构阻断。社会结构变化和人口快速流动,致使原本在一些社区、村落的民俗、传统音乐、曲艺,随着大批的青壮年外出打工,上一辈老艺人们日渐老去,壮族歌圩、八音、师公等这些靠口传身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无人传承或无人可传的问题。

二是传承土壤缺失。一方面由于城镇一体化和村落搬迁,致使部分传统文化,比如山歌,等失去原生的环境和发展的空间;另一方面人口流动致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受众群体减少,青壮年群体常年离家,留守的老人和小孩则无法完成让文化传统在与环境变化适应互动中被再创造,在更大的范围内获得长久的流传和新的发展。

三是教化功能弱化。信息和获取信息渠道的丰富以及大众生活品质和审美观念的提升,原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由于形式单一、内容老旧、缺乏时代感,在民众日常生活中娱乐和教化的功能逐渐减弱。无论是山歌、壮剧,还是竹编、陶烧制技艺等都必须要跟上时代发展,通过多样性的方式重新创造一个活态传承空间,使其被重新接受、认同,回归民众日常生活序列中,成为自觉,方得以延续、传承、创新、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创新的交汇点,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高校艺术教育的融合,重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空间,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四、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地方高校教育融合的实践探索

南宁师范大学地处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有着悠久师范办学历史和文化底蕴。学校扎根壮乡本土文化教育,发扬广西文化传统,发挥教师教育学科和艺术教育学科优势,将切合广西区域社会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引入学校课程与教学体系中,通过课程开发,基地建设、活动开展,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高校艺术教育的融合。

(一)基于“非遗”传承的特色课程开发

将广西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等纳入高校艺术教育体系,研发物质文化遗产的非校本特色课程,通过在公共艺术教育中开设《走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文化》《茶艺文化及茶艺技巧》《坭兴陶艺术鉴赏与制作》等课程,在音乐与舞蹈类专业中开设《广西特色民歌演唱》《民族乐器制作》《地方戏曲传习》等课程,在美术与设计类专业中开设《广西工艺美术设计与制作》《民族服饰设计》《广西非物质文化产品创意与开发》等课程,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培育大学生的民族情感,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实践表明,这种根植于区域民族传统文化土壤之中,又符合学校办学传统和特色定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校本课程,更具内韧性、适应性、创生性等特点,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发展最为有效的路径。

(二)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基地

探访民间艺人,深度挖掘广西传统文化蕴意及工艺元素,整合多方资源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基地。如,南宁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探索引进纸艺、编制、木雕、泥塑等广西传统民间技艺,成立广西传统工艺研究院;音乐与舞蹈学院挖掘整理少数民族无孔笛子制作和演奏技法,成立广西少数民族乐器研究中心;经济与管理学院依托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成立了致力于广西民族传统文化宣传、创意开发及产品营销的森林文化传媒工作室。以基地为纽带,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形式与高校艺术教育科研活动进行链接,通过邀请非遗传承人及民间文艺家协会、文联、文化研究所等相关行会协会进校交流、资源共建、项目合作、学术研讨等,对挖掘、整理、传承和保护广西民族传统文化,赋予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内涵和表现形式,推动其回归现实社会,更好地适应和满足人民生活品质和审美升级的需求,形成文化品牌,产生新的社会经济效益,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开展大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实践活动

结合广西民俗民间传统活动类型,盘活文化资源,推广惠及全体学生的“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广西大学生艺术展演”“红铜鼓·中国-东盟艺术教育成果展演”“八桂民俗盛典·广西大学生稻田艺术节”等文化创新实践体验活动,加强大学生“非遗”社团建设,使学生通过参与活动过程,深刻地体会和理解民族传统文化活动的魅力及寓意,从欣赏认同转化为自觉行动。基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确认和自觉保护,学生主持申报《锦绣家园——壮族服饰文旅小镇打造》《非遗视角下广西凌云壮族音乐“七十二巫调”的保护与推广》等多个项目入选全国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壮族古乐器无孔笛传播》成果还荣获“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广西赛区金奖、最佳创意奖并国赛铜奖。当青年一代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更活跃姿态带回民众日常生活序列,生存于最真诚的生活情趣中,才可能使其获得持久并具有深厚土壤的传承和发展。

猜你喜欢

文化遗产广西物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广西贵港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广西戏曲》
Tough Nut to Crack
毛主席来到我广西
文化遗产是“价值富矿”
聚焦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文化遗产与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