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参与”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2021-05-30谢美

广西教育·A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社会参与小学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

谢美

【摘要】本文以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为例,探讨聚焦现实生活、利用课外活动和巧借游戏互动等教学策略,落实学生的“社会参与”核心素养培养。

【关键词】社会参与 核心素养 小学道德与法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45-0032-02

根据2016年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结果,学生的核心素养可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其中“社会参与”素养体现在能够处理好自我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及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促进个人价值的实现,并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社会参与”的基础内涵主要包括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两个方面,前者主要表现在学生处理与社会、国家和国际等关系时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后者则强调学生在日常活动、解决问题和适应挑战等过程中形成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行为表现。小学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时期,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与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目标联系最为紧密。本文以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为例,探讨“社会参与”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一、聚焦现实生活,化学习目标为内在需求

社会参与不能脱离日常生活而单独存在,因此在道德与法治课堂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不应当局限于课堂,而要紧密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引导学生将目光从课本投向现实环境,通过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探究生活等方式,在潜移默化间将学习目标转化为内在需求,最后将学习成果内化为自身能力与素養的一部分。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大自然,谢谢您》一课之后,笔者设计了一个长期任务:把一些花卉和蔬菜种子分发给学生,让他们亲手种下,并记录培育过程。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向师性及依从性均比较强,他们根据教师的要求,认认真真记录了培育过程中植物的变化,以及自己为培育植物都做了哪些努力,也记录了自己在培育过程中的心情,最后在班会课中以实物、照片、视频、文字描述等形式向全班展示自己的最终培育成果。这样的任务设计紧扣感恩大自然的主题,同时十分贴合现实生活,给身心发育尚不健全,对相对抽象知识较难理解的小学生创设了适切的生活情境,使抽象的课本知识以生动、具体的方式呈现,在一定程度降低知识的理解难度。实践证明,学生通过培育植物体会到照顾和爱护生命的责任感,也在尽心尽力呵护一棵植物生长的过程中理解何谓“担当”,进而更好地理解“社会参与”中“责任担当”的意义所在。此外,学生通过培育植物,体会大自然对人类的重要性,理解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确保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从而养成自觉保护环境的习惯,承担起爱护大自然的责任。

又如,三年级下册《生活离不开规则》一课,如果教师单靠口述教学,那么学生理解“规则”这一社会现象可能不够透彻,最后只能死记硬背“规则”的内容,使教学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笔者在教学这一课时,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规则的意义,让他们集体讨论自己身边常见的规则,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这些规则有什么样的意义。学生很快提出“靠右通行”“过马路时走斑马线”“自觉排队等候”“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等常见的社会规则,并意识到没有交通规则,交通秩序将出现混乱,人们出行时也将面临不便甚至极大的风险;没有公共秩序规则,人们的生活会出现诸多的不便,也无法营造一个和谐愉快的社会环境。在集体讨论的启发下,学生真切体会这些规则在生活中发挥的作用,同时理解制订这些规则是为了保护我们的人身安全和切身利益,进而萌发自觉遵守社会规则的意识。

可见,教师将教学目光更多地聚焦在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利于学生在生活中找到对照,更好地将课本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自身理解,并逐渐发展为了解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最终形成社会责任感,内化为自身的优秀品格。

二、利用课外活动,体验真实的社会实践过程

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社会参与”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课外活动,可细分为学校德育体系下的德育活动、连接家庭教育的实践活动、以社区或社会组织为依托的拓展活动等多种形式。这些课外活动具有多样性特点,且侧重点各有不同,给予学生多元化的实践体验,让学生在参与社会活动的过程中,切身理解“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的意义。

例如,我校曾组织学生利用周末时间参与学校周边街道的卫生清理工作,配合街道清除墙面、灯杆等处的小广告,捡拾清理路面垃圾,使街道环境更加整洁卫生。与此同时,还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分头调查街道垃圾的处理情况,学习垃圾分类,并配合街道创办环保黑板报、绘制手抄报,在社区宣传垃圾分类知识、渗透环保意识。当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街道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们从中认识到维护环境卫生的重要性,也产生了环保意识,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直接促进了学生“责任担当”核心素养的培养。同时,在为街道献计献策、协助宣传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对环保的理解设计了各种宣传形式,训练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这对“实践创新”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此外,我校道德与法治教学组,在教学相关主题内容之后,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参观地方文化博物馆、祭扫烈士陵园、考察市政工程、参观工厂机关、到社会福利单位担任临时志愿者、亲子爱心义卖等多种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这些形式丰富的实践活动立足校园、走向社会、服务社区,涉及面极广,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和实践性,营造了良好的培养氛围,使学生通过实地观察,更好地了解家乡、了解民情、了解社会经济发展,进而开拓视野、加强体验;而将课堂内外的学习联系起来,能够延展常规课堂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学习中做到“知行合一”。总的而言,常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服务社会的思想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巧借游戏互动,营造学习氛围

小学生正处于成长发展的活跃时期,感性思维占主导地位,具有喜欢新鲜事物、喜欢玩乐、好奇心强等特点。同时,小学生由于年龄和能力的局限,无法参与太多社会实践活动。为充分落实“社会参与”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应当积极利用多样化渠道来模拟社会活动,创设适合小学生理解水平和实践能力的简化情境,便于学生更好地学习课本知识。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可爱的动物》一课时,笔者设计了一个名为“好朋友”的互动游戏:一名学生扮演一只小麻雀,被一个“孩子”抓住并关进了笼子里,孩子很喜欢小麻雀,偷偷把自己的饭菜分享给它。笔者请学生讨论:“此时小麻雀是什么想法?如果小麻雀一直留在笼子里,会怎么样?”有的学生认为,小麻雀留在孩子家里不用风吹雨打,还有现成的食物,是件很幸福的事;还有的学生觉得,小麻雀被关起来了,没有自由了,会不开心。那到底小麻雀是怎么想的呢?扮演小麻雀的学生告诉大家:“我想妈妈,我的家在野外的树林里,我不爱吃人类的饭菜,我喜欢自由自在地捕捉美味的小虫子。”于是笔者提问:“此时孩子应该怎么做?”学生纷纷表示应该给小麻雀自由。这时,“孩子”打开笼门,“小麻雀”快乐地飞走了。笔者再次让学生思考:“怎么做才称得上是真正把动物当作自己的朋友?”待学生讨论之后,笔者进行适当补充:“麻雀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猎捕、出售和食用都是违法行为。把小麻雀关进笼子的行为不仅会伤害好朋友,而且会触犯法律,我们应当学会理性地对待动物。”

本课的教学目标在于培养人与身边动物和平共处的意识,帮助学生感受并探索大自然中的生命。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正处于“万物有灵”和“人与自然分化”的认知转变过程之中,且其自我中心思维方式倾向于用自己内心喜欢的方式来对待身边的动物,这往往导致两种后果,即错误的爱心表达和不加设防的亲近,这些做法可能会伤害动物,也可能导致自我伤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坚持正确地引导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同时指导他们掌握与动物正确相处的方法。学生通过分析游戏内容,学习如何将个人情感和感性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发展对现实活动的理性分析意识,最后形成正确的环保意识。

综上所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应当立足于课内,科学调整教学策略,密切联系生活,灵活利用课外活动,并在课堂中营造生动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多元化地体验社会活动、参与社会实践、理解社会规则,有效地培养“社会参与”的核心素养。

【作者简介】谢 美(1989— ),女,汉族,广西玉林人,大学本科学历,二级教师,现就职于玉林市玉州区仁厚镇中心小学,研究方向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

(责编 黄健清)

猜你喜欢

社会参与小学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
走进文本案例,牵出生活百态
“韦寨之窗”课程:道德与法治时政微课程设计与实施
“体验式”教学激活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路径浅析
网络民粹主义近十年(2007—2016)的研究梳理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烟台市加快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探析
普利兹克奖2016新标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