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彦群的收藏

2021-05-30王新民

藏书报 2021年40期
关键词:秦腔晚报贾平凹

要说收藏贾平凹之丰,用情之痴,当属铁杆贾迷文彦群。文彦群是西安市第90中学的教师,从小学起就喜爱贾平凹的作品,从中学起就开始收藏有关贾平凹的书报刊。他在《我看贾平凹》一文中深情写道:

小学时代,《陕西日报》记者秋乡先生的一篇文章《山的儿子一一记青年作家贾平凹》,引领我开始走上了热爱文学,关注、阅读、收藏、研究贾平凹先生的道路。数十年间,有许许多多的故事令我难以忘怀,为收藏先生的作品,我曾在书店做过贼,在学校阅览室偷过杂志,在亲戚家的墙上揭过报纸,和别人交换过藏书,托上省城的老师代买过书等等,不胜枚举。至今藏品甚丰,有专著上百、剪报无数,也受到过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的专访,是个不折不扣、彻头彻尾的“铁杆贾迷”。

2002年,平凹先生得知此事后,先是派“贾办主任”鲁风先生来我所在的学校了解了情况,后经他安排,我在群贤庄第一次面对面、零距离地见到了平凹先生。先生看了我的藏品后大受感动,于是欣然命笔题词、合影留念,还介绍我和新闻媒体的朋友认识。其题词曰:“文彦群先生十数年搜集剪贴我的作品,令我感动,今在群贤庄画展上相见,留此语深表谢意”。

《西安晚报》的记者王亚田先生,在看了当天晚上的电视新闻后,来学校了解、采访了我的情况,并写成了《收藏“贾平凹”的人》一文,在4月16日的《西安晚报》上发表,引起了较大反响,我多年不见的中学、大学同学,看到后都立即打来了电话,并向我表示祝贺。

西安电视台“家住西安”栏目的记者杨晖先生,在看到《西安晚报》上王亚田的文章后,也来校为我作了专访,在该栏目播出后,家在兰州的姨妈也看到了,过年时见了面就和我说起此事。《经济新报》的记者沈继军先生看到这个电视节目后,又来学校为我拍了许多照片,随后在該报以图片形式介绍了我的情况。

近几年,我曾先后接触、认识了平凹先生的许多文朋诗友,有作家方英文、孙见喜、王新民、孔明,还有曾写出《收藏贾平凹》《解读贾平凹》和《贾平凹年谱》的北京作家朱文鑫等诸位先生,他们都曾给过我太多的帮助和关心。其中,我和鲁风先生交往最多,他经常鼓励我写作;方英文先生曾把我的文章向多家报刊推荐过;孙见喜先生给我寄言勉励;王新民、孔明、朱文鑫先生我以书相赠……我的本职工作是西安市第90中学的办公室主任,在繁杂而忙乱的工作之余,我先后写出了上百篇文章,发表在《西安科技报》《西安晚报》《西安日报》《陕西日报》及“贾平凹之友”网上,并在该网站结识了更多的“贾迷”朋友。今年4月平凹先生惜别第六届茅盾文学奖之后,我是最先在网上发布了这一消息,并得到本版“斑竹”、著名作家孔明先生的悉心点评和热情鼓励。在平凹先生的长篇新作《秦腔》面世后,我以最快的速度读了两遍,还陆续写出了《我看(秦腔)》《关于(秦腔)》《解读(秦腔)》及《平凹签售(秦腔)记》等4篇文章,发表了我作为一个普通读者、一个“铁杆贾迷”对于《秦腔》的看法。其中,《平凹签售(秦腔)记》在《西安晚报》和《各界导报》上发表。

《西安晚报》记者王亚田在题为《收藏“贾平凹”的人》的报道中与上述文彦群的夫子自道大同小异,不再赘述。

此外,文彦群还热心为学校图书馆征集图书,2014年秋季,西安市第90中学开展“作家学生携手共建书香校园”活动,他打电话给笔者希望给他们学校捐赠一些图书。正好机构改革,笔者所供职的陕西省新闻出版局和陕西省广播电视电影局合并并合署办公,于是,笔者在搬迁办公室前夕.就将246册图书捐赠给第90中学图书馆,第90中学图书馆还颁给笔者捐赠荣誉证书,以示纪念。

猜你喜欢

秦腔晚报贾平凹
落叶
捉鱼摸鳖的人
“秦腔名旦”是怎样练就的?——《双官诰》、李娟及秦腔艺术的传承
在“秦腔现代化与现代秦腔实践之路”研讨会上的发言
《主角》与秦腔:彼此成长
品豫剧,听秦腔:谁有滋味谁响亮
立足“本地化”做好晚报新闻
西安这座城
月迹
晚报如何做到“主流、好看、有用”——以《江南晚报》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