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留守经历高职生成人依恋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2021-05-29魏静刘丽李富容李想

科教导刊 2021年9期
关键词:高职生

魏静 刘丽 李富容 李想

摘 要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652名高职大学生的成人依恋、安全感、控制感进行测查,运用方差分析技术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发现:留守经历高职生和非留守经历高职生在成人依恋量表的亲近、依赖、焦虑得分上差异不显著;留守时间的长短对个体的依赖感和控制感有显著影响;6岁之前的留守经历高职生的亲近因子得分最低;学前阶段和高中阶段的留守经历会导致更高的焦虑。

关键词 留守经历 依恋 人际信任 高职生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21.03.068

Analysis on the Adult Attachment Status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of Vocational Students with Left-behind Experience

WEI Jing, LIU Li, LI Furong, LI Xiang

(Sichuan College of Architectural Technology,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Center, Deyang, Sichuan 618000)

Abstract By using the method of questionnaire survey, 652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adult attachment, sense of security and sense of control were tested, and the data were analyzed by ANOV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scores of closeness, dependence and anxiety between left behind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and non left behind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the length of left behind time had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individual's sense of dependence and sense of control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left behind experience before 6 years old has the lowest score of closeness factor; the left behind experience in preschool and high school will lead to higher anxiety.

Keywords left-behind experience; attachment; interpersonal trust; vocational students

留守经历高职生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曾在其0-16岁阶段流动到其他地区工作,并与父母双方或一方分离居住时间长达半年以上,[1]年龄在17岁以上的高职院校在校学生。作为我国国民教育培养体系中日趋庞大的技能型人才团体,高职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惹人关注。有研究检出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比全国普通人群低,人际关系、敌对、恐怖、焦虑因子分均高于常模(P<0.001);[2]亦有研究指出家庭支持因素不足是高职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3]Ainsworth (1989)认为对父母的依恋联结会持续一生,并会发展到对其他的亲近人群中。[4]也即是说个体早年的依恋关系会影响到其以后生命中的各种关系(伴侣、朋友或兄弟姐妹的关系),并对人际交往中的情感、情绪、认知和行为起着重要作用。那些曾有留守经历的高职生的成人依恋状况如何?这一群体是否需要获得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更多的人际层面的指导及帮助?本研究试图从依恋理论视角,对有留守经历的高职生这一特殊群体的成人依恋进行调查和分析,以了解其成人依恋状况及留守经历中的影响因素,既希望能为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提供启示,也望能对留守经历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干预提供参考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在四川三所高职院校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选择大一、大二学生发放调查问卷652份,回收有效问卷604份。其中,有留守经历高职生225人,占调查总人数的37.3%。留守经历筛查标准为:16岁之前父母双方或一方因外出工作与其分开持续6个月及以上者。

1.2 研究工具

1.2.1 基本信息问卷

(1)社會人口学指标:包括性别、年龄、生源地; (2)留守情况:包括留守类型、留守时间、留守年龄段、留守期间与父母的沟通、留守的主观感受、留守期监护等方面。

1.2.2 成人依恋量表(AAS)

本量表包括3个分量表,分别是亲近、依赖和焦虑分量表,每个分量表由6个条目组成,共18个条目。吴薇莉等[5]评定AAS在我国Cronbach A系数亲近、焦虑两个分量表均在0.7以上,依赖为0.6202。

1.2.3 安全感量表(SQ)

由安莉娟、丛中于2004年编制,共16个题目,采用5点记分方法,从0(非常符合)到4(非常不符合)。该量表包括人际安全感和确定控制感2个因子。分数越高代表安全感水平越高。此量表的同质性信度和重测信度分别为0.80和0.74。[6]

1.3 施测方法

采用团体测试的方法,测验采用统一问卷及指导语。统一发卷,现场匿名填写,当场回收。

1.4 统计分析

对所研究和所收集的数据资料进行检查校对后,采用SPSS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主要统计方法为方差分析。

2 结果

2.1 留守经历高职学生成人依恋状况

由表1可见,高职生的成人依恋状况整体良好,有留守经历和无留守经历高职生并无明显差异,留守经历高职生安全型依恋甚至略高于非留守经历高职生。

2.2 有无留守经历高职生在成人依恋、人际信任、安全感、社交回避及恐惧上得分差异比较

由表2可见,留守经历高职生和非留守经历高职生在成人依恋量表的亲近、依赖、焦虑三个因子上的得分差异不显著(P>.05);两类学生在人际信任量表的总分上没有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05);在安全感量表的安全感因子、控制感因子的得分上差异仍不显著(P>.05);在社交回避及恐惧量表的社交回避、社交苦恼两个因子的得分上差异不显著(P>.05)。

2.3 留守时间对留守高职生在成人依恋及安全感上的影响

由表3可见,留守经历高职生体现在依赖和控制感两个因子的得分上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05)。留守时间越长,在人际关系中的依赖性越低;与父母分开时间长达5年以上的个体,其在人际关系中知觉到的控制感最低。这说明留守时间的长度对高职生需要人际帮助时有效依赖的程度以及对生活的确定感、控制感有显著影响。

2.4 留守经历高职生成人依恋三个因子得分在留守年龄段上的差异比较

由表4可见,学前阶段、小学阶段、初中阶段、高中阶段的留守经历在亲近因子的得分上差异显著(P<.01),从出生到6岁之前的留守经历高职生的亲近因子得分最低,保持着较高的防御;学前阶段、小学阶段、初中阶段、高中阶段的留守经历在焦虑因子的得分上差异显著(P<.05),学前阶段和高中阶段的留守经历会导致更高的焦虑,这可能与个体不同时期的心理发展需求有关。

2.5 留守经历高职生成人依恋在父母外出务工类型上得分差异比较

由表5可见,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母亲单方外出务工的留守高职生在依赖因子的均分上略高于父亲单方外出务工的类型,由此可以看出母亲对个体成长的重要意义。

3 讨论

生命历程中的留守经历犹如“双刃剑”,无须过于悲观。有研究显示已处于青年期有着留守经历的大学生有自我评价低、情绪不稳定、人际交往退缩、心理发展水平不平衡等[7]特点;也有研究显示早期的留守经历对大学生意志力、认识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及人际交往能力发展都有有利作用。[8]本研究调查呈现,留守经历高职生成人依恋状况相较非留守经历高职生而言,并无明显差异;且留守经历高职生与非留守经历高职生两个群体在成人依恋、人际信任、安全感、社交回避上的得分并不显著,这说明留守经历并非影响高职生成人依恋及安全感的必要因素。探其原因,一是个体因其生物遗传、社会支持、心理自愈能力等不同,即使面对相似的客观情景亦会有不同的体验及反应;二是不同个体的留守经历中其情景会有不同,如监护方式、留守时间、留守年龄段、亲子沟通状况等,这些都是留守经历高职生成长过程中的变量,留守经历对高职生的影响存在内部差异性,其对个体的影响仅是可能,而非必然。当下的依恋研究者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影响依恋因素的非单一性及其交互作用,并倾向于将各因素组合。[9]

成人依恋是指成人对其童年早期依恋经验的回忆和再现,以及当前对童年依恋经验的评价。[10]不同的依恋类型具有不同的人际工作模式。本研究检出高职生成人依恋状况整体良好。通过对调查数据的进一步分析,发现需高度关注的影响留守高职生成人依恋的因素有三:留守年龄段、留守时间长度、母亲的陪伴。这一研究与早前的研究结论一致,胡江辉等发现开始留守的年龄越低,留守时间越长,亲子沟通频次越少。成年以后抑郁水平越高,自尊水平越低,人际困扰越多,积极应对较少。[11]

本研究显示值得关注的留守年龄段有二。一是0-6岁留守的高职生成人依恋中亲近因子得分最低,且焦虑因子得分高,其依恋类型属于不安全依恋中的恐惧型,即对自己和他人的态度都是消极的,会因害怕他人的拒绝而避免与他人发生联系,其人际关系状况会处于隔离、高防御的不协调状态。从发展心理学来看,这一时段是人建立依恋关系的关键期,且依恋情感联结对人的毕生发展至关重要。这势必会影响其成年早期“亲密对孤独”危机的解决。另一需关注留守年龄段为高中阶段,有此阶段留守的高职生焦虑分较高,这应与个体处于青春期及高中学业压力有关,此时父母的陪伴及支持是非常重要的资源,缺失这一重要资源或资源不足,将会让成长中的个体惶恐不安。

留守时间越长意味着与父(母)分离得越久,家庭系统功能受损越重,亲子间的陌生感加重,其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势必受到影响。有学者证明“父母在外务工1年以下的学生社会适应最好,父母在外务工1-3年的学生社会适应最差。”本研究结果显示留守时间越长,个体会在需要帮助时选择独自面对,人际隔离重,留守时间超过5年以上的,其在人际中会有不确定性和失控感。

本研究证明,有母亲的陪伴将是留守经历中的保护性因素。在经典精神分析理论中 Sigmund Freud 提出嬰儿同母亲的联系是最早也是最长的关系,是以后所有心灵事务的原型。[12]母亲是个体生命中最重要的客体,是帮助个体建构亲密感、安全感的重要客体。母亲缺位的高职生在成人依恋的依赖因子得分略高于父亲缺位的高职生,母亲的缺位会是个体生命中重要的丧失和分离。其他相关研究显示母亲外出打工的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最差。母亲外出打工对于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的危害性要高相较于双亲外出务工和父亲外出务工。[13]

4 结论和建议

本研究通过对留守高职生成人依恋现状调查及分析,得出结论如下:留守经历不是影响高职生成人依恋的必然因素。但不能否认生命历程中的留守经历是痛苦的,0-6岁留守的个体其成人依恋属于不安全型依恋。且留守时间越长,个体的人际隔离及关系中的不确定感将会加强。母亲的陪伴是留守经历高职生成人依恋的保护性因素。

基于本研究结论,提出以下建议:第一,建议留守儿童家庭尽可能为孩子建构保护性的成长环境,即避免0-6岁年龄段让孩子留守,让母亲陪伴孩子;孩子成长的关键期应给与适度地陪伴和鼓励,如参加高考的孩子。第二,给予有留守经历高职生适度地心理关注及援助,帮助其顺利度过“亲密与孤独”发展危机。

基金项目:2013四川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课题项目(XLJKJY1319B)

参考文献

[1] 温义媛.留守经历大学生的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对其社会适应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2] 张丁香,顾昭明.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5):735-737.

[3] 周婷.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现况与干预措施[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4] Ainsworth.M. Attachment beyond infancy[J].American Psychologist,1989,44:709-716.

[5] 吴薇莉,张伟,刘协和.成人依恋量表(AAS-1996修订版)在中国的信度和效度[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35(4):536-538.

[6] 丛中,安莉娟.安全感量表的初步编制及信度、效度检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2):97-99.

[7] 张莉华.具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心理分析[J].当代青年研究,2006(12):28-30.

[8] 徐禮平,王平.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自我和谐状况分析[J].新余高专学报,2009(1):114-117.

[9] 宋海荣,陈国鹏.关于儿童依恋影响因素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2003,26(1):172-173.

[10] 吴薇莉,方莉.成人依恋测量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12(2):217-219.

[11] 胡江辉,李潜,等.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及对策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2008,7(4):439-440.

[12] WatersT.Learning to love: From your mother 's arms to your lover 's arms[J].The Medium (Voice of the University of Toronto).2004,30.

[13] Wen,M.,& Lin,D.H.Child  development  in  rural China: Children  left  behind  by  their  migrant  parents  and children of nonmigrant families[J].Child Development,2012,83(1):120-136.

猜你喜欢

高职生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职生就业观教育研究
高职生顶岗实习过程中辅导员的角色定位研究
关于高职院校法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析
高职生开展电子竞技运动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高职生的学习现状与改善措施
关于高职生换元积分法教学的探索
高职生自我容纳与容纳他人调查研究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发展的影响因素
辅导员如何引导高职生树立良好的婚恋观
高职生责任意识教育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