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议初中英语“PCRE”型教学法的构建

2021-05-29周琛

科教导刊 2021年9期
关键词:任务驱动初中英语

周琛

摘 要 “任务驱动教学法”主要通过给予学生任务或者问题,让学生有目的地探索来引导、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在真实的教学环境里,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老师起引导作用。笔者作为C校初中英语教师,持续不断地将此方法运用在课堂教学中,并在日常教学反思的基础上将“任务驱动教学法”总结概括为“问题(Problem)、合作(Cooperation)、效果(Result)、评价(Evaluation)”这四个步骤,即“PCRE”教学法。

关键词 任务驱动 初中英语 “PCRE”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21.03.062

On the Construction of "PCRE" Teaching Method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English

——Based on task-driven perspective

ZHOU Chen

(Wuhan Changqing No.1 School, Wuhan, Hubei 430024)

Abstract "Task-driven teaching method" mainly guides, stimulates and maintains students' learning motivation by giving them tasks or questions and letting them explore purposefully. In the real teaching environment, the initiative of learning should be given to students, while teachers play a leading role. As a junior middle school English teacher in C school, the author has been constantly applying this method in classroom teaching. On the basis of daily teaching reflection, the "task-driven teaching method" is summarized into four steps: "Problem, Cooperation, Result and Evaluation", that is, the "PCRE" teaching method.

Keywords task-driven; middle school English; "PCRE"

從英语教学法理论来看,任务驱动教学法之所以有效并且广泛运用到英语教学活动中是因为它主要是通过创设有趣的、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引起好奇心的情景,使学生带着乐趣学习既定的学习内容,在完成特定任务的过程中习得知识技能。任务驱动教学法强调了以任务为途径、以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三维目标为目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笔者作为C校初中英语教师,持续不断地将此方法运用在课堂教学中,并在日常教学反思的基础上将“任务驱动教学法”总结概括为“问题(Problem)、合作(Cooperation)、效果(Result)、评价(Evaluation)”这四个步骤,即“PCRE”教学法。

1 以问题为引领, 创设学习情境

以问题为导向创设学习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基于学生已掌握的基础知识尝试提出相对具有高阶性的问题,学生能够认识到知识点很熟悉,而因此对该问题保有好奇心。但明显又不能用已习得的知识和方法去解决,这就容易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需要,从而实现既定的教学效果。其中,问题的提出是关键一环。问题的设计应该源于生活,贴切学生的兴趣点。这对教师的备课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学情以及学生喜好的基础上,以教学内容为出发点,以教学目标为方向,创造性地设计符合学生兴趣,能够激发出学生学习动机的教学情境。当然,有研究表明,问题情境的难度在50%左右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这同时也符合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

对于问题的设计和情景的创立,在初中英语教材里也是有体现的,但是基本框架的提供并不能够支撑学生所需,所以需要老师对教材进行适当地挖掘和拓展。例如在进行“一般过去时”这一时态的学习时,教材将此时态分布在七年级下册的最后两个单元的话题:“How was your school trip?”和“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以及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话题:“Unit1 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分单元来看,每一个单元都是有既定话题的,不论是哪一个单元,老师都可以将一般过去时的基本点讲完,但是,如果只是孤立的去学每个单元的内容的话,单元之间的内在联系也就被弱化了。此外,个人在备课的时候,是三个单元一起备的。前两个单元涉及的基础内容,比如“动词的规则、不规则变化”,“常用的时间状语”等,在这两个单元的话题中都一一解决了。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着重设计了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内容。一方面这是关于“一般过去时态”的最后一个单元,另一方面考虑到这是新的学年的第一单元,也是很好的一个节点。总结过去,开启未来。首先,本单元的标题本身就是很好的话题,“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我们可以运用“free talk”的方式了解学生在假期大致会去哪些地方。结果分为以下几大类:went to the training school,stayed at home,travelled somewhere,went back hometown。这个情境的建立,让学生及时回忆了自己的暑假,能分享的内容较多,也为后面问题的提出和知识的整合做了很好的思维铺垫。紧接着用这几大类自然分组,进行接下来的学习。

2 明确学习任务, 强调小组合作

竞争与合作是不同个性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的不同习惯和采取的不同方法。对于激发动机来说,竞争和合作都是有效的主要手段。偏好竞争学习的学生,一般个人表现欲望强烈,且喜欢被环绕表扬,享受“众星捧月”式的自豪和骄傲,不太愿意和别人分享。偏好合作学习的学生,一般性格开朗活泼,喜欢和同学交往中交流学习习得,共同分享,共同进步。这类学生一般责任心较强,有参与合作学习的热情。希望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取长补短,解决问题。合作学习者愿意并且喜爱与他人一起学习,在合作探究中取长补短,头脑风暴,思维碰撞,解决并且拓展延伸问题。从而达到“社会促进作用中的‘结伴效应”。

任务驱动下的合作学习在课堂中的应用也是非常广泛的,回到刚才关于“一般过去时”整合课的学习。根据学生所描述的暑假经历过的目的地我们可以继续挖掘。四个自然组里每个组给出的主题词都是What did you do? Who did you go with? Why did you go there? How did you feel?接下来,要求每个组的组员之间可以互相讨论,围绕这四个问题谈论每个人印象中最深刻的两到三点。在课堂上,组内可以采用互相采访,对话等形式自由选择,可以以表格的形式呈现,尤其是写作水平比较高的同学可以直接成句成文等。在实际课堂中,每个小组都对课堂上的采访点没有来得及整合完整,所以,课下继续商量了进一步的计划,即如何能够用最具特色的形式展现自己这个组的暑假安排以及每个人的感受。这也是笔者布置下去的周任务,在课堂上给他们搜集资料的时间,课后再整理从而验证效果。

3 实施既定任务, 验证教学效果

教师监控学习过程,第一步主要采用讲授法,同时运用播音、放映等视听刺激形式,第二步采用演示、角色扮演、模仿等操作型教学方法,鼓励小组合作,调动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进行新知识学习的小组教学策略为:(1)教师向每一小组成员陈述所需完成的任务,以便得到小组成员的理解和认可;(2)为每组成员分派不同的角色和特定的任务;(3)提供必要的参考资料目录及获取方法;(4)组织督促每个学生按质按量完成学习任务;(5)小组每个成员为完成教师的要求提供口头的或书面的报告或有关视听材料。

承接上面的步骤,在每个小组之间去完成自己的任务之前,笔者提前将自己如何度过暑假以及自己的感受做成ppt并录制成短视频,配上以“一般过去时”为主题的文章朗诵,在教室的大屏幕上呈现。之前做这一番功课的主要目的是向同学们提供最后可呈现的范本,小组之间可以采用我所提供的方式,也可以以簡化的方式,即只做ppt,或者海报,抑或是文章,形式不限。在这个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既可以在讨论相同话题,分享自己的暑假感受的过程中,再次熟悉了“一般过去时”的用法,尤其是在日常生活情境中的运用;也可以在彼此熟悉的过程中,增进同学们之间的感情,对于班级建设有所裨益。这也是笔者提前做好教学示范的初衷之一。主动地分享自己的暑假,既能作为示范,更是一次好的亲近机会!

4 完成任务评价, 学生感受乐趣

教学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教学评价本质上是一种把握教育价值的判断活动。而“教育活动满足社会群体或者个体需要的程度就是教育的价值”。教学评价是教育质量管理的核心环节。任务评价的要旨在于对学生学习产出的评价。美国有三种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学习产出模型。第一,亚瑟·奇科林分为情绪控制、学会独立、塑造个性等;第二,尤厄尔分为认知的发展、技能的发展以及态度的发展;奥斯汀分为心理层面和行为层面的认知和情感要素。由此可知,学习产出包括三个维度,不仅仅只是掌握基本知识技能,还包括渗透德育层面的情感与价值观。

在各个小组完成自己的作品之后,在后面的课堂上给时间展示。有的组内派代表做展示,有的是全组一起上台进行表演汇报。每个组完成自己的任务后,笔者没有立刻对他们的表现作出评价,而是请其他小组的组员进行简短的讨论后进行评价,可以是对内容上的评价,也可以浅谈感受,这个过程尽量要求大家用全英文表达,实在不会的词或者短语笔者会及时补充,并板书在黑板上,供大家一起学习交流。其他小组在评价完之后笔者会进行适当地补充总结,其他小组的操作方式以此类推。所有的小组完成汇报和评价之后,会现场投票选出优胜奖,组内得到的票数就是每个学生可以累积的分数。作为他们的奖励。票数高者得分高,票数低者得分低。

关于评价机制,在此补充一点,笔者从七年级接手这个班级以来,一直都有积分机制,每个孩子的分数独立,分数的来源很广泛,可以是平时上课的表现,作业质量,月考成绩等。平时积累的点点滴滴形成性评价的成果,会在学期末进行大汇总,排名靠前的同学会得到免假期作业,兑换礼物,电影票等等奖励。排名最后的同学除了作业加倍之外,还要“捐出”自己的部分零花钱给靠前的同学凑钱买礼物。刚刚开始的时候,因为一方面要熟悉学生,班额较大操作起来比较困难,但是越往后就越高效容易了。管理起来也更高效便捷。班级内开展小组活动的时候,具有不同特征的学生也渐渐地都能发挥自己的作用。

5 结语

笔者在初中英语教学实践中将“任务驱动教学法”总结概括为“问题(Problem)、合作(Cooperation)、效果(Result)、评价(Evaluation)”这四个步骤,即“PCRE”教学法。教学反思研究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本研究至此并不意味着研究的终结,也有可能是下一项研究的起点。笔者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所体会到的深层感悟是,在教育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具有即时性、复杂性及情境性,这样的特性所决定的教学反思研究永远不会停止脚步。随着教学实践的推移,在完善基于任务驱动的“PCRE”型教学法仍然还有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此外,本文所尝试提出的教学策略是否有效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验证。因此,笔者对基于任务驱动的初中英语“PCRE”型教学法将持续追踪研究下去。

本文系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混合式教学背景下中小学教师课程实施区域监测标准体系研究”(课题编号:2020JB222)成果

猜你喜欢

任务驱动初中英语
初中英语“三段四部式”写作教学法的实践探索
图式理论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初中英语九年级上册Module11 Unit1教学设计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浅谈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运用
基于任务驱动的实验报告及其在电路分析基础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在电子技术课程中的应用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网络应用服务管理》教学中的应用
任务驱动, 启发学生自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