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插图在部编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2021-05-28刘春晓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21年2期
关键词:部编版插图小学语文

[摘 要]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含有各类插图,这些插图的形式和内容基本符合小学生的阅读习惯。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合理、适度地应用插图开展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学习目标,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以及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 小学语文;部编版;插图

[作者简介] 刘春晓(1978—    ),女,江西赣州人,崇义县思源实验学校,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教学。

[基金项目]2020年度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部编版小学语文群文阅读创新教学案例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PTY073)。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色彩斑斓的各种插图,这些插图对小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作为图画的一种形式,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插图,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可以提高小学生艺术欣赏、人文情感及语文素养等方面的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合理地利用插图,不仅满足了新课标的要求,还结合了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对学生理解、观察等能力的提升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可以间接地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因此,教师要合理地使用教材中的插图,使其辅助作用得以发挥,进一步地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低年段学生的年龄普遍在6~8周岁,该年龄段的学生大多不成熟,学习主动性不够强,学习主要依赖于兴趣驱动。此外,他们对颜色的感知偏向于色差对比强烈的用色。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里的插图,色彩鲜艳明亮,内容生动有趣,很好地契合了小学生颜色感知的特点。当这些色彩明亮的插图呈现在小学生面前时,小学生马上就会被吸引住,他们的思维也会围绕课文内容展开。同时,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插图基本上是从小学生的视觉角度展开的,内容上更多地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表现形式也以小学生的形象居多,非常适合小学生阅读。因此,插图在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可以极大地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小学生克服注意力不集中的缺点,为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顺利完成及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奠定基础。

小学语文教师应尽可能地发挥插图的积极作用,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确保其学习的主动性,更好地开展语文教学,进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开展识字教学时,教师可以将教材里的插图编成故事,让小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进行识字学习。这种利用插图的教学不仅拓展了教学方法,还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提升了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推动教学工作的开展。

二、帮助学生理解学习目标

对于小学生而言,插图比文字的吸引力更大。尤其是一些语言难以表述清楚的内容,插图可以将其含义直观地表达出来,因而比文字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进而促进小学生对教材内容的初步理解。

比如,在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口语交际课“有趣的动物”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对课程的主题进行初步了解,然后对照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谈一谈插图里有哪些比较有趣的动物。在观察插图之后,小学生会回答长脖子的长颈鹿等。在插图的引导下,小学生可以明白动物有趣的特征体现在其特殊的外形、习性或本领上。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对动物的特性描述得不是很完整,其他学生就会进行相应的补充。此外,对于一些表达能力欠佳的小学生,教师还可以适时地导入教学目标,要求他们回答清楚完整。又如在教学二年级口语交际课“我爱做手工”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插图快速了解课文的主题,不必花太多的时间进行课文主题的讲解。

三、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插图具有强烈的直观性与形象性,因此,小学生对新的课程内容的感知首先来源于插图信息,其次才是文本内容。这种转变可以让学生的感知具有较强的层次感,同时为学生学习的开展提供一定的认知基础。特别是一些和课文思想关联紧密的插图,更能帮助小学生理解文本的内容与中心思想,弥补低龄学生对文本内容理解的不足。在插图的帮助下,教师在教学中不用过多地对文本进行讲解,学生们对课文的主题思想也能理解得八九不离十,同时在情感方面得到了升华。因此,教材中的插图能够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例如,在开展古诗《悯农》的教学中,小学生大多无法通过文字感受到古代农业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的艰辛,因此,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对插图进行观察与思考。在学生观察的过程中,教师适当地对学生的观察重点进行引导,如农夫的穿着、健康状况。通过观察,学生大多可以明白插图描绘的是两个面黄肌瘦的农民,他们衣衫褴褛,在烈日下劳作,虽然这些土地是农民种的,但农民仍然缺衣少食。教师再结合古诗的领读与讲解,不仅能让学生理解该诗讲述的内容,还能使其快速地掌握该诗表达的中心思想,从而对古代底层人民产生同情。

又如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贝的故事”一课,该课的插图是关于“贝”字字形演化过程的,文字内容描述为:甲骨文中的“贝”字,画的就是贝类的两扇壳张开的样子。根据文字内容,大多数的小学生可以理解“贝壳张开嘴”,但其理解的样子会与插图有所不同,也没能真正理解“贝”字的演变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先不引导学生观察课文中的插图,而是另外提供一些关于贝壳的图片,帮助学生建立起对贝类的基本感知;接着,结合插图讲解“贝”字形体的演变,完成“贝”字的形义教学,也让学生对汉字演变有所掌握。有了插图的辅助,学生学习的效率有所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也随之提高。

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培养小学生审美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插图进行延伸培养。插图本就属于绘画艺术的一种,在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插图涉及自然风光和名胜古迹,内容非常丰富,表现手法也尽可能地体现儿童视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地利用插图开展审美能力培养,让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得到提升。在进行审美能力的延伸教学中,教师应結合小学生的特点及课文内容灵活地开展教学活动。

如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识字“口耳目”一课,教材的第10页配有京剧角色花旦与老生的插图,体现了京剧表演里的站姿与坐姿。在完成基本的识字教学任务后,教师还应结合插图对京剧艺术中的人物造型、表演形式等内容进行拓展,让学生初步了解京剧艺术,体验京剧艺术的美感。

值得注意的是,审美能力是一种综合多元的能力,其培育方式和资源也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在对小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时候,教师不能一味地围绕插图,应当学会图文共用,更好地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如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江南》一课的插图是一幅水墨手法的荷花图,其中还有鱼儿在嬉戏;部编版《语文》二年级《舟夜书所见》一诗的插图也是一幅意境十足的水墨画。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图文对照,更好地掌握诗词含义,同时让学生观察插图,描述插图的内容及联想到的场景,增强学生对诗词意境的感悟,使其初步了解水墨画及诗歌文化,潜移默化地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审美能力。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认识到教材插图不仅是一种装饰,还是另外一种形式的教学资源。插图的合理应用,可以帮助教师更高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教师应结合教学目标,采取灵活多变、尺度适中的原则,正确地发挥插图的教学辅助功能,从而调动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促进小学生的语文学习。

参考文献

[1]万延岚,毕华林.对课堂教学中教师使用教科书插图的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2012(11):65-69.

[2]高年青.低年级插图资源再利用策略初探[J].基础教育研究,2017(6):31,33.

[3]徐轶.部编本语文一年级上册教材特点分析[J].中小学教材教学,2016(10):14-19.

[4]康树林,陈瑶,叶瑞烽.低年级小学语文教科书插图分析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05(8):42-43+49.

猜你喜欢

部编版插图小学语文
重视儿童本位的回归
论小学语文“多元阅读”校本课程的实施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
“部编版”语文教材的鲜明特点及时代意义
谈对小学语文插图教学的有效利用
图文相辅共筑生态课堂
巧用插图,注入课堂活力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