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灵色彩

2021-05-28陈梦希

美术界 2021年5期
关键词:色调美感中国画

中国画的色彩是人文的心灵色彩,受历史文化的影响与心灵相连。这一特征使得中国画色彩在处理方式上更趋向于类型化,是对时空观的提炼与升华。魏晋以前的中国画,在色彩与水墨上齐头并进,并在一定程度上重视色彩语言的表现,而后随着文人画的兴起,由文人水墨画接棒色彩,用水墨进行创作成为了中国画的主流。中国画的色彩知识在主流绘画领域的发展中,一定程度上出现了断层。随着中西文化的交流,主流绘画审美趋势发生了变化,现代中国画逐渐重视色彩的应用。要在中国画创作中使用色彩,需要先科学地了解色彩,并借助西方色彩学原理知识进行探索。

谢赫提出“随类赋彩”的观念,是对汉代以来中国画用色经验的总结,同时对往后的中国画色彩发展起到了指导作用。从创作艺术作品的角度来看,“随类”有两种解释:一是在精神层面,心灵色彩要遵循主观精神的意象特征,色彩是表达心灵的工具;二是在物质层面,要遵循颜色的本质属性,了解并运用中国画颜料进行色彩训练。

一、用色彩表达心灵

艺术作品的目的是用来表达心灵,其所构建出的世界可以与现实世界完全脱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就谈到艺术创作中的品美问题。“理想”和“写实”是艺术表达的两种方向。在理想的表达状态中,画作是将未经人类改造的自然与心灵所进行的偶合,通过色彩语言进行表达,色彩学的知识原理拓宽了画家对色彩应用的理解和认知;在写实的表达状态中,画作是画家在对现象进行抽象的升华,以对视觉现象做最简洁、纯粹的表达。二者都离不开画家的心灵意志。

潘天寿在《听天阁画谈随笔》中指出:“花无黑色,吾国传统花卉,却喜以墨色作花,汴人尹白起也。竹无红色,吾国传统墨戏,却喜以朱色作竹,眉山苏轼始也。画事原在神完意足为极致,岂在彩色之墨与朱乎?九方皋相马,专在马之神骏,自然不在牝牡骊黄之间。”颜色不是对现实世界的描摹,色彩为表现心境、表达情感而服务,设色中更注重以心灵感应万物,再以色彩传达心灵之光。清代方薰在《山静居画论》中谈到:“设色好者无定法,合色妙者无定方,明慧人多能变通之,凡设色须悟得活用,活用之妙,非心手熟习不能,活用则神采生动,不必合色之工,而自然妍丽。”“设色须悟得活用”需要“心”“手”相通才能表现其神韵,设色是以方法技巧对心灵的塑造,也是在进行艺术创造的过程。

二、借助色彩学原理知识及研究手段

在学习色彩学原理知识中始终要保持理性思考,不能直接简单地套用西方色彩应用技术,而要理性借助色彩学原理知识,在中国审美体系的根基下,保持科学理性的思考。因为西方绘画和中国画在工具材料、技法语言、审美趣味上并不相同,要做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就需要先具备审慎的思考,在确立中国画审美的基本范畴下,广泛地学习知识,在深度、广度上对中国画色彩学知识进行拓展,对技法上的可能性进行探索。

从分析作品色彩关系的角度来看,色彩的三要素是色彩的基本语言,其包括色相、明度、纯度,理解和掌握色彩的三要素是学习色彩的基础。而从创作作品的角度来看,需要先明确整体画面的结构,定色调是进行色稿创作的第一步,色相、明度、纯度是画家表达色彩关系的工具,色彩之间的关系在创作中需要反复思考。

定色调是色稿创作中的第一步。一幅完整的色彩稿,色调是其基础与主线,如作曲中确立曲调是创作的第一步,先确立明确的根基,往后的其他步骤才能有条不紊地沿着主线进行。色调对于欣赏者来说是艺术作品的主要色彩倾向,对于创作者来说,它是艺术作品中的统帅,如果一幅作品中色调不统一,画面就会显得凌乱不和谐。影响色彩中的色调关系的元素包括色相、明度、纯度、冷暖等,只有不同的色彩关系受到统一的色调的制约,才能将千变万化的色彩关系呈现出整体和谐的美感,从而使艺术作品具有表现力。

色彩对比关系是色彩应用中最重要的一环。在创作中需要先确立主要的色彩关系,而后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详细推敲,丰富其中的微妙对比。日本画对色稿的完成有科学严谨的工序,会在色彩落实于正稿之前进行草稿、小稿、中稿等不同的反复实验。以原日本东京艺术大学手塚雄二教授的创作过程为例,在其创作小稿中就已经搭建出作品的基本色彩关系,在中稿中得出较为完整详细的色彩关系,并确立画面最终效果,最终落实到正稿,不断将其中的色彩對比进行细化。在矿物质颜料的选择上较中稿更加多元丰富,对相同色相趋向于选择不同材质以营造对比的美感。例如运用金属材料和矿物质颜料在光泽和远近观效果中的不同变化,营造相同色阶下的不同美感。

结语

绘画是在表达心灵的感觉,心灵的美感在漫长探索中逐渐形成,将心中理想的世界以绘画手段进行表现是艺术创造的方式。色彩的表现更接近于个人的主观选择,在对色彩进行分析与探索的过程中,我逐渐清晰了对色彩创作的研究思路。在中国美学的基础上,保持个人的审美选择,以色彩学知识原理辅助个人心性的表达。在生活中对具有美感的色彩进行准确地捕捉,并通过一定形式记录下来,在长期的蒙养与熏陶下,心灵在色彩美感中沁润。随着长期对色彩的感知与蒙养,想要表达的色彩选择逐渐成熟。在此基础上不断地对色彩学知识进行补充,思考色调、冷暖关系等因素对艺术表现的影响,结合对色彩的理性思考,进行绘画创作。

心灵可以把控色彩的配置,色彩是突出个人特质最明显的表现手段;色彩的训练同时也是对心灵的塑造,对色彩的学习与取舍是一个对内心长期修养的过程。经过长年累月地对美好、愉悦的积累,心性自然而然地达到一定的境界,从而可以塑造出美好的心灵之光。将东方的心性和西方的理性、传统的工序与现代的观念相结合,正是现代中国画创作的探索方向。

陈梦希

1991年出生于江苏徐州。2013年毕业于江苏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获文学学士学位。2017年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攻读硕士学位。现为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多篇论文发表于国内学术期刊,并出版个人画集。作品多次参加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展览并获奖。作品被美术馆等专业机构收藏。

猜你喜欢

色调美感中国画
同舟共济 共克时艰
几何映射
秋冬的暗黑浪漫
书画名人汇
ROMANTIC PARTY
马拉喀什记忆
肆意融合
不一样的地面美感 地砖扮靓空间
自然美感的桌子
In Spring!春之色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