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细说庭州历史人物(二)

2021-05-27齐浩滨

回族文学 2021年2期
关键词:契丹唐玄宗

齐浩滨

万里将军盖嘉运

盖嘉运,唐玄宗时任北庭都护、北庭伊西节度使、碛西节度使。但两《唐书》里没有他的传记,早年的事迹无从知晓。他的名字在史书里第一次出现,是开元二十二年四月二十三日(公元734年5月30日),暂摄北庭军政事务。为什么要“暂摄”,因为那时候北庭突发了一起严重的外交事件,盖嘉运是临危受命,来处理这场危机的。

北庭都护原来是刘涣,史书里也没有他的传记。据说是北庭当地人,没什么文化,全靠勇敢,军功一步步升到了北庭都护三品官,上任才十几天,就中了大食的反间计。

中东的阿拉伯帝国在唐代被称为大食,在他们和大唐之间夹着一个突骑施,为了破坏突骑施和大唐的友好关系,大食派遣了一个间谍,叫何羯达的粟特族胡人混入突骑施的商队。这家伙中途偷跑出来向北庭都护刘涣报告说,突骑施的军队打着商团的名义要来攻陷北庭。刘涣信以为真,马上派使者带着何羯达向京城报告,不待朝廷答复,他便自作主张,出兵包围了突骑施商队,没收全部羊马,杀了商团领队阙俟斤。这个阙俟斤是突骑施的一位重臣,突骑施首领苏禄得知消息后勃然大怒,立即联合吐蕃发兵进攻北庭和拨换城(今阿克苏)。

唐玄宗为了防止事态恶化,以“处置狂疏”下旨问责。北庭都护刘涣知道自己闯了大祸,十分惶恐,他暗中与沙陀部联系,妄图挟兵自救,被唐朝以“谋反”之罪诛杀。刘涣首级传送给苏禄,扣押的物资全部送还,并派专使向苏禄解释说明情况。可是苏禄根本不吃这一套,依然兵分两路,加紧进攻北庭和拨换城。攻势如潮,战斗非常激烈。到了夏天,沙陀部也起兵响应进犯伊州(哈密)。

朝廷该做的都做了,已经仁至义尽了,苏禄还不肯罢休继续出兵发难,那就只好在战场上奉陪到底了。

盖嘉运到了北庭以后,“简练骁武,扬声大入”,先解决包围庭州之敌,第二年冬天彻底击溃突骑施敌军,带兵越天山南下,援助安西唐军。

这时候拨换城已被突骑施围困一年多了,城内守军伤亡惨重,守将朱仁惠中箭战殁,城内已弹尽粮绝,岌岌可危了。

与此同时,朝廷又命河西节度副使牛仙客精选五千精锐,取道若羌、于阗(丝路南道)支援。又传谕中亚诸国王、叶护,令他们出兵,对苏禄形成合围之势。

安西都护王斛斯,派遣使者张舒耀星夜兼程,到大食协商,约他们东西夹击突骑施。大食为了传播他们的宗教和扩张领土,和大唐死磕了几十年。突骑施夹在中间,几天和大唐结盟,共同抵抗大食东扩,过几天又勾结大食骚扰唐朝边境。虽然突骑施在抵御大食的侵略上,发挥过重要作用,但大唐和突骑施双方也都是各有所图,互不信任的。大食对突骑施更不信任,欲灭之而后快。所以大唐和大食在围剿突骑施的問题上,一拍即合,很快达成协议,相约于四月出兵。

这场战争从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开始一直打到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前后4年时间,在北庭和安西拨换城两个主战场上,反复厮杀,打得异常激烈和残酷。突骑施骑兵虽以英勇善战著称,但在大唐和大食的两面夹击下,也遭遇惨败,战争至苏禄被手下两个大将所杀而结束。

在与苏禄的这场战争中,盖嘉运充分显示了英勇善战的本色。他带兵翻越天山南下,解救安西之困后,又统兵深入碎叶川西,“至突厥室点密城,逢贼便斗,多有杀获”。所到之处秋风扫落叶一样,每战必胜。他用兵常常出其不意,不合常规,出奇制胜。唐玄宗称他为“万里将军,智者有谋,忠而能毅”。他因此战而名声大振,受到朝廷嘉奖,正式升为金武卫将军,北庭都护,不久又擢升为北庭经略使(边防军政长官)。

饱经战火洗礼的北庭城已经千疮百孔破旧不堪了,盖嘉运战后立即组织军民加筑重修城墙,完善工事,并对城内瀚海军编制补充扩编,常备守军达到了12000人,马4200匹,坚持训练,常备不懈,大大提高了北庭的防御能力。

由于连年战争,盖嘉运自己也伤痕累累。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后,盖嘉运上表请求到京城就医治病,唐玄宗认为西域仍不安宁,贼盗猖獗抢劫杀人事件不断,北庭应该和安西联手剿灭残匪余寇,“万一失便,虽悔何追”,没有答应让他进京,而是派了一个医生带着药品到北庭来给他治病。

苏禄死后,突骑施汗国内部围绕着可汗继承权问题展开了激烈斗争。突骑施分为黑姓和黄姓。其中拥戴苏禄之子的黑姓一派势力强大,但盖嘉运和苏禄血战4年,认定苏禄之子也不是好东西,强烈反对苏禄之子继承突骑施可汗;黄姓可汗是突骑施首创者乌质勒和娑葛后裔,属正统的突骑施部,随着黑姓苏禄的崛起,黄姓一派势力薄弱,无力和黑姓突骑施抗争了。但其大将莫贺达干曾亲手杀死了苏禄,和盖嘉运关系密切。他给盖嘉运写了封信,详细说明了他们黑黄两姓争汗的形势,请求盖嘉运能出兵支援,册立娑葛后裔为汗,再建突骑施黄姓王朝。

在苏禄兵败以后,盖嘉运本打算挥军西进,乘胜追击,彻底消灭苏禄的势力,然而,朝廷接受了突骑施汗国停战求和的请求,严令盖嘉运撤军,不得继续西进,这让他很遗憾。

今天得到了莫贺达干请求出兵援助的消息,盖嘉运求之不得,在急奏朝廷得到出兵诏令后,即率唐军和附属诸国军队,与莫贺达干共同进军碎叶,抓获苏禄长子吐火仙和他的弟弟顿阿波,以及几万名突骑施俘虏。

唐军经此一战,威震西域。同年九月,秋高马肥之际,原附属于突骑施汗国的西域各部落都纷纷率众回到大唐这边,请求迁徙于安西都护府境内。至此,西域地区恢复了旧日的和平。

盖嘉运将所俘获的这一大批突骑施俘虏,全部赏给了作战有功的拔汗那王。这些俘虏,男人会作为奴隶为主人耕种牧马;女人和儿童会出现在中亚的奴隶市场,像牲口一样被拍卖,成为有钱人家的奴仆,命运非常凄惨。这让莫贺达干十分不满,和你出生入死,并肩战斗,胜利了却把战利品送给外人,是何道理?

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三月,长安花开似锦,正是一年最好的时节,盖嘉运“献俘长安”,将吐火仙等一群俘虏进献太庙。完成一系列献俘程序后,唐玄宗在花萼楼设宴犒赏盖嘉运。提拔他为河西、陇右两镇节度使,负责处理经办吐蕃问题。

随后李隆基又赦免了吐火仙的罪行,任命其为“左金吾卫员外大将军、修义王”,算是给了一个高干指标,让其在京养老。同时又发诏令,对作战有功人员全都加官晋爵,各有封赏。

不久盖嘉运又奏请建议册立阿史那昕为西突厥十姓可汗,统领西突厥故地。册封阿史那昕的老婆为交河公主。这个阿史那昕是阿史那怀道的儿子,从小就生活在京城,对西域不熟悉,更没有什么号召力。现在却以他为十姓可汗,置于突骑施各部之上,莫贺达干愤愤不平,在唐使面前大发脾气:“首诛苏禄,我之谋也,今立史昕,何以贫我?”是我老贺谋杀了苏禄,你们才有了这后来的胜利。今天你们却把我晾在一边,让阿史那昕来领导西域,天理何在?

莫贺达干白忙活了一场,什么好处也没得到,于是彻底被激怒,声称要联合吐蕃反唐。后来阿史那昕在唐军护送下,到碎叶城上任的时候,半路上被莫贺达干发兵杀害。莫贺达干开始自立为可汗。李隆基很生气,于是开始支持突骑施的黑姓部落。天宝三载,已升任安西节度使的夫蒙灵察与黑姓部落共同消灭了莫贺达干的黄姓部落。天宝九载安西节度使高仙芝路过碎叶城,随便找了个借口又把黑姓突骑施可汗抓到了长安,被李隆基处死。至此,突骑施势力彻底消亡了。

盖嘉运在河西、陇右两镇节度使任上时,其兵力达14.8万人。但盖嘉运却自恃屡立战功,沉溺酒色,不思防务,结果遭到左丞相裴耀卿的弹劾。他在写给唐玄宗的奏疏中说,发现盖嘉运居功自傲,夸夸其谈爱吹牛,一天到晚沉溺于歌舞宴会,过分贪图享乐,这恐怕不是爱民忧国的表现吧。他建议皇上,应该撤换他人。

在唐玄宗的催促下,盖嘉运到凉州赴任。但他到任后,并不急于练兵,而是热心于搜集整理民间音乐舞曲,还亲自创制乐府《胡渭州》《雙带子》《盖罗缝》《水鼓子》等,表述连年戍边行旅情怀。他还从当地很多流行的边塞曲中,挑选了一首慷慨悲壮的《甘州大曲》献给唐玄宗。唐玄宗听了以后拍案叫绝,立刻命教坊演出,从此盛行于宫廷,后来《甘州大曲》又在长安的歌舞伎馆、茶楼酒肆中广为流传,以至传到了日本。著名的词牌《八声甘州》,就是原《甘州大曲》中的一个乐段。

盖嘉运在边境依旧我行我素,不思防务。其骄逸奢侈的生活,边塞诗人岑参的《玉门关盖将军歌》有生动的描述:

盖将军,真丈夫。

行年三十执金吾,身长七尺颇有须。

玉门关城迥且孤,黄沙万里白草枯。

南邻犬戎北接胡,将军到来备不虞。

五千甲兵胆力粗,军中无事但欢娱。

暖屋绣帘红地炉,织成壁衣花氍毹。

灯前侍婢泻玉壶,金铛乱点野酡酥。

紫绂金章左右趋,问著只是苍头奴。

美人一双闲且都,朱唇翠眉映明矑。

清歌一曲世所无,今日喜闻凤将雏。

可怜绝胜秦罗敷,使君五马谩踟蹰。

野草绣窠紫罗襦,红牙缕马对樗蒱。

玉盘纤手撒作卢,众中夸道不曾输。

枥上昂昂皆骏驹,桃花叱拨价最殊。

骑将猎向城南隅,腊日射杀千年狐。

我来塞外按边储,为君取醉酒剩沽。

醉争酒盏相喧呼,忽忆咸阳旧酒徒。

这首诗大概写成于唐玄宗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十二月,当时岑参在北庭任支度判官,出差到玉门关时所作。诗的大意是:盖将军,真是个大丈夫,30岁就当上了执金吾将军,身长七尺相貌堂堂。来到这黄沙万里百草干枯的玉门关驻守边防。军中无事的时候就开始欢歌娱乐。暖屋里挂着幕帐,烧起火红地炉,墙壁上挂满了彩色壁毯,侍婢在灯前手持玉壶为客人斟酒,金色的平底锅里烤着色彩诱人的野骆驼肉。在左右忙碌的奴仆们都穿着华贵漂亮的衣服。两个美人仪态雍容娴雅,容颜美好艳丽,红唇翠眉映着明亮的目光。清歌一曲世上所无,还高兴地听到了《凤将雏》,完全胜过了《秦罗敷》。美女们穿着绣有野草的紫色短衫,拿着檀木雕的赌具玩掷骰子游戏,大家都夸她们从来没有输过。将军曾在十二月腊八节的时候,骑着良种名马,到城南猎杀了千年老狐。我是来考察边防军需储备的,今天为了将军能喝好,还要去买酒。看着酒场子上互相争抢酒杯,大呼小叫的样子,让人不禁想起了咸阳的那些老酒鬼。

这首诗的主旨是歌颂盖嘉运的,作者用纪实铺叙手法对奢侈豪华的夜宴进行了生动的描述,在歌颂赞扬中有讽刺和调侃,让我们看到了唐朝边将的骄逸跋扈荒淫奢侈。

盖嘉运的胡作非为,终于酿成了大祸。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六月,吐蕃出动40万大军,经河源军所(今青海西宁),向唐军发起大规模进攻,但被浑崖峰骑将臧希液所率5000唐军击败。十二月二十八日,吐蕃重新调集兵马,攻陷了廓州达化县(今青海贵德东),尽杀城内军民。随后向石堡城(今青海湟源西南)发起进攻。石堡城本是易守难攻之地,但由于盖嘉运放松了警惕,结果轻易地就被吐蕃军攻占。盖嘉运无法防御,只得退走,使唐军失去了这一重要的战略据点。

石堡城的失守,使唐玄宗大为震怒,将盖嘉运罢官。天宝八年(公元749年)唐玄宗为收复这一战略要地石堡城,将朔方、河东等地十万多士兵统归哥舒翰指挥,倾国之力,奔袭石堡城。

当时吐蕃守军仅仅数百人,但是石堡城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吐蕃人据险而守,城内加之贮藏足够的檑木和滚石,牢牢封锁了通往城中的唯一山道。唐军不惜一切代价,数日间发起数十轮冲锋,死伤数万人之后,才攻下石堡城,此战唐军可谓惨胜。

盖嘉运自罢官后,因史书无传,便在历史的烟尘中消失了。

主要参考资料:

1.《旧唐书》卷8,卷9;《旧唐书·西突厥传》

2.《资治通鉴》卷412

3.孟凡人:《北庭史地研究》

4.薛宗正:《北庭历史文化研究》

戍边虎将张守珪

张守珪(684-740年),字元宝,陕州河北(今山西平陆)人。是唐朝抵御北方入侵的著名戍边将领,足智多谋、胆略过人、英勇善战、治军有方,立下赫赫战功,对开创唐朝繁荣昌盛的“开元之治”做出了很大贡献。

幽州就是现在的北京地区,活动于这一带的有契丹、奚族等强大势力,他们对唐朝时附时叛,经常侵犯骚扰边境地区,给当地生产造成很大破坏,贼盗猖獗,社会治安环境极差。

有一天士兵押进来一个盗羊惯犯,张守珪命人拉出去乱棍打死。可那家伙喊道:“将军不是要灭奚、契丹吗,为何先杀壮士?”张守珪很诧异,小小毛贼,何来壮语?那犯人又说道:“我自幼活动在边境各部落之间,会说九国语言,山川地貌烂熟于心,大人如果允诺小人无罪,小人甘愿豁出命去。小人没什么学问,但知道大人恩情。这条命交给大人,虽百死而无悔。”

张守珪一看,这家伙白白胖胖,体格健壮,说话毫无惧色,说道:“日后若有半句谎言,定不饶你!”犯人连忙磕头感谢不杀之恩。

这个人就是大唐王朝的掘墓人安禄山。

安禄山的父亲姓康,粟特人,母亲阿史德氏是个突厥巫婆,业务是装神弄鬼跳神算卦。两人成家多年没有生育,阿史德氏到山上的庙里求子,回来就怀孕生下了安禄山。据说安禄山出生时,天呈异象,野兽嚎叫,贼星炽落,大家都说灾星出世天有大难。官府追查时,阿史德氏把婴儿藏了起来,反以为神,倍加珍爱。遂命名轧荦山,突厥语为战斗神。

轧荦山自幼丧父,后来母亲改嫁,轧荦山不愿和突厥继父生活在一起,寄人篱下当个拖油瓶,就逃离突厥部落混迹于边境集贸市场,当了个为买卖人协议物价的牲口牙子。手在买卖双方袖筒里捏来捏去,不用开口说话,价格就商量好了。这事若好好干下去,倒也轻松自在衣食无忧,但他后来结交了几个狐朋狗友,干起了偷牛倒马的生活。

安禄山留在军营里任专捉俘虏的捉生将,曾带领三五骑兵生擒契丹数十人,而且每次出去都“擒贼必倍”。张守珪感到奇怪,以为奇才。其实他不知道,这安禄山会说各种语言,出去捉俘虏时,见啥人说啥话,胡吹冒撩,连哄带骗,不大一会儿就把敌兵哄得五迷三道,乖乖跟着他回来当了俘虏。

安禄山以骁勇出名,所向披靡,说话又伶俐乖巧,办事很有眼色,张守珪渐渐喜欢上他了,收安禄山为义子。后来安禄山又以军功陆续升任员外左骑卫将军,充衙前讨击使、营州都督、平卢兵马使等职。从此,安禄山在他干老子张守珪的培养下,一步步走向了大唐的政治中心,把唐朝的繁华盛世从里到外搅和得天翻地覆岌岌可危。这种结局是护国忠臣张守珪万万没想到的,如果他地下有知,不知道该后悔成啥样子了。

契丹族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有深远影响的少数民族,活动于东北和蒙古高原一带,以游牧为主。隋唐时代逐渐强盛起来,最高统领下分为八部,常和奚族、吐蕃结盟给大唐制造很大边患。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幽州副总管郭英杰和契丹战于都山,最终,唐主帅和6000名唐兵全部战死,唐军损失惨重。唐玄宗调张守珪到幽州就是为了专防契丹、奚族。

张守珪到任后,改变被动挨打的策略,伺机主动出击契丹,频频取得胜利。契丹首领屈剌与可突干迫于形势,又遣使请降。唐玄宗赦免了可突干,并下诏给予优厚待遇,“部落初归,应需安置,可与守珪审定,务依蕃部所欲”。让张守珪好好接待安置,务必满足他们的要求。

这种把戏契丹玩过几次了,张守珪心里很清楚他们的阴谋。既然上边有令,他就将计就计,派手下王悔去契丹军营,传达大唐的态度,商量请降的具体事宜。

王悔是秘书,跟在张守珪身边好多年了。他到了契丹军营以后,可突干很热情,但就是闭口不谈投降的事,军营却转移到了西北纵深地带,后来连可突干的面也见不着了,每天都有两个人跟着他,时间一长他就在和小兵的闲聊中,得到了两个重要信息,一个他们正在和吐蕃联系结盟,待谈判成功便杀掉来使,与唐开战,第二个是契丹另一首领李过折与可突干在归顺大唐的问题上意见不一。

李过折原为契丹松漠都督府衙官,和可突干分掌兵马,彼此不和。王悔寻找机会和李过折建立了联系,并逐步向他透露了大唐准备除掉可突干,让他李过折当契丹军队统帅的意图。李过折经过一番考虑后,答应了王悔的计划。两人约定了起事的时间和步骤,并派人将消息秘密传回唐军大营。

几天后的一个夜晚,契丹军营里火光四起杀声震天,可突干及其亲信在两面夹击下被全部斩首。张守珪率军追击残敌至紫蒙川,李过折率契丹余部归降唐朝。张守珪受降后,将战报和可突干的首级送往东都,悬挂在天津桥的南门。

唐玄宗大喜,心头之患终于解除了,他以“藉田”吉礼规格率百官出城迎接张守珪。下令准许臣民聚会饮酒庆祝,并让张守珪回自家宗庙庆功祝捷。张守珪被封为辅国大将军、右羽林大将军兼御史大夫,并赐予金银彩绸等奖赏。他的两个儿子因此授予官职,并在幽州为张守珪立碑记功。

封李过折为北平郡王、检校松漠都督,令他统领契丹部众,“并赐锦衣一副,银器十事,绢丝三千疋”。李过折如愿以偿,成了契丹勇士的统帅,但是好日子并没有太久,被可突干逃脱的亲信刺杀,老婆孩子,除了一个儿子逃掉之外,其余全部被杀。

唐玄宗不但给张守珪那么多的奖赏,还要张守珪入阁当宰相。宰相张九龄立即阻止:“不可!宰相乃国家管理人员,不是赏赐有功人员的奖品。”唐玄宗说:“那挂个虚名,不任其职总可以吧?”张九龄说:“亦不可!官员的职位和责任不可分开。何况守珪才破契丹,陛下即以为宰相,若盡灭奚族、突厥,将以何官赏之?”

唐玄宗噎了口气,这地方到底谁说了算啊!不过冷静一想,老头说的也有道理,只好作罢。

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部将赵堪、白真陁罗到营州视察,批评平卢军使乌知义抗敌不力,令他率领骑兵,截击反叛的奚人于湟水之北,并妄称这是张守珪的军令。乌知义不敢违抗,只好出兵围剿正忙于秋收的奚族部队。结果唐军先胜后败,损失惨重。

唐代边塞诗人高适著名长诗《燕歌行》,所反映就是这次出征事件。作者以浓缩笔墨,写了这场战役的全过程。诗中赞扬了士兵英勇奋战的无畏气概,又揭露了主将骄逸轻敌,荒淫失职,不恤士卒,致使战事失利的现实。全诗气势磅礴,慷慨悲壮,主旨深刻含蓄,是唐代边塞诗的代表性杰作。

距宰相位置只有一步之遥的张守珪,得知兵败的消息后,暴跳如雷。他一生战功赫赫,从无败绩,如今关键时刻却出此差错,情何以堪!思来想去,他还是隐瞒了这次的失败而谎报大捷。不久实情泄露,朝廷内外议论纷纷。唐玄宗只好派遣内常侍牛仙童前往幽州考察实情。

牛仙童是宦官,爱财如命。张守珪听说他要来调查,早已备下一份厚礼。牛仙童完全按照张守珪的说法写了报告,所有责任归罪于白真陁罗,逼令其自缢而死。

这事到此按说也就结束了。但第二年牛仙童另一桩受贿案暴露,审讯的时候他又把张守珪行贿的事交代出来了。唐玄宗震怒,命宦官杨思勖处决牛仙童。杨思勖是一个出了名的凶狠残暴之人。他把牛仙童捆起来,打得血肉模糊、骨断筋折,又暴晒几日,折磨而死。

唐玄宗为什么痛恨牛仙童?不仅是他受贿贪污数额巨大,可能还在于他把皇上偏爱的张守珪供出来了。

张守珪因旧功而减轻处罚,贬为括州刺史。括州就是今天浙江温州、丽水一带,在盛唐已经不算穷苦。一世英名毁于一旦,对他打击很大,心中郁愤难当,终究难逃心魔的折磨,开元二十八年五月六日(公元740年6月4日),在括州官舍去世,享年57岁,葬于洛阳北邙山。

张守珪作为唐朝一代名将,他足智多谋、胆略过人、英勇善战、治军有方,一生戎马,守卫边疆,对开创唐朝繁荣昌盛的“开元之治”,立下了赫赫战功,《旧唐书》称赞他是“立功边城,为世虎臣”,名副其实。

后来晚节不保,表面上是属下偏将的失误,根源却在张守珪本人。这一仗打败了,好好总结一下,再打一仗赢回来就是了,这本来是战争中的常事,但他却在唐玄宗“入阁为相”的忽悠下,忘乎所以,自我膨胀,利令智昏,将失败谎报成大捷。更不应该的是,他竟重金贿赂前去调查真相的宦官,终于铸成大错。他晚年的抑郁症,估计也是在“悔恨万分”这一类情绪中形成的。

主要参考资料:

1.《旧唐书》列传卷53

2.《资治通鉴》卷214

3.《唐史演义》第45回

4.薛宗正:《北庭历史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契丹唐玄宗
唐玄宗戒酒
寻找契丹族遗迹
北汉来使 酒宴上“殉职”
唐玄宗:改名是种强迫症
唐玄宗以饼试太子
契丹喝死外交官
唐玄宗以饼试太子
唐玄宗买字
契丹学学科体系的理论建构
强悍的契丹人去哪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