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学立品”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2021-05-27杜海良

关键词:国学课程学校

杜海良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江苏省江阴市辅延中心小学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学启蒙教育的实践研究,做了较多有益、有效的尝试。本期《专题研究》栏目展示该校“国学立品”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国学文化节”系列活动的推进以及国学经典在语文学科和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的融入。

摘要:以“培养具有民族根基的现代人”作为教育目标,开发“国学立品”校本课程,做有根的基础教育。设定“1+4+8”的“国学立品”课程理念架构,搭建课程体系,做到有步骤地实施:“蓄德”课程,讲求“仁爱诚信”,培养学生“有仁心”“有善行”之品;“修能”课程,讲求“博观好问”,培养学生“有积淀”“有见识”之品;“怡情”课程,讲求“雅悦健康”,培养学生“有体魄”“有审美”之品;“启智”课程,讲求“慧思睿智”,培养“有智慧”“有创新”之品。

关键词:国学立品;“蓄德”课程;“修能”课程;“怡情”课程;“启智”课程

江苏省江阴市辅延中心小学是一所既拥有传统经典情怀又弥漫现代人文精神的百年老校。多年来,学校致力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自2000年“新世纪国学启蒙教育实验研究”立项为省规划办“十五”重点课题,到2011年“立品成人:国学启蒙教育实践的深化研究”立项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再到现在的“十三五”省规划办普教立项课题“益智修能:小学国学启蒙教育实践深化研究”,学校以“国学立品,益智修能,点染性灵,润泽生命”为核心办学理念,不断开拓与创新。多年来,学校始终在“国学立品”的研究之路上探索,逐步走向完善、深入、全面和多元。学校以“培养具有民族根基的现代人”作为教育目标,开发“国学立品”课程,做有根的基础教育,做惠泽久长的特色教育。

一、“国学立品”校本课程的开发

(一)课程理念建构

“最好的教育,是关注每一个孩子生命成长的教育”,这是辅延人坚守的教育信念。学校国学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指向儿童性灵的发展,期待培养有灵性的学生,让学生在人文修养、艺术涵养、身心觉悟等方面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学校设定“1+4+8”的“国学立品”课程理念架构:“1”,即一个总目标——培养具有民族根基的现代人;“4”,以“蓄德”课程、“修能”课程、“怡情”课程、“启智”课程四大微课程群,培育学生“仁爱诚信”“博观好问”“慧思睿智”“雅悦健康”之品;“8”,通过小学六年的系统学习和浸润,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豪感,使之成为“有仁心”“有善行”“有积淀”“有见识”“有体魄”“有审美”“有智慧”“有创新”的辅延学子,让学生“穿越时空”,读一些经典,懂一些道理,养一份静气,启一点智慧,悟一些文化。

(二)课程体系搭建

学校以国学经典为载体,以系列微课程群开发为重心,重视“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切实加强学科的横向配合和纵向衔接,把跨学科综合育人作为重要的工作任务。

学校构建“国学立品”课程体系,以“蓄德”课程、“修能”课程、“怡情”课程、“启智”课程四大微课程群,分别培养“仁爱诚信”“博观好问” “雅悦健康”“慧思睿智”的辅延学子特质,旨在让学生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做有仁心、有善行,有积淀、有见识,有体魄、有审美,有智慧、有创新的现代人。

“国学立品”课程用开放包容的心态,从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中汲取政治、经济、哲学、伦理、教育、科学、艺术等多方面的国学资源,兼顾全面性、基础性、均衡性、创造性,让課程活起来、有情趣,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开发课程内容过程中,我们立足小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对所选内容统一做了校本化改进,不面面俱到,也不拘泥于儒学经典,精心遴选和整合国学精粹,力求以国学为载体,在学生幼小的心灵里播下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的种子。

二、“国学立品”课程的实施

“国学立品”课程重学科育人、活动育人,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操作形式上,有必修课和选修课,采用“精读+略读”的方式。学校专门为每个年级创编经典诵读教材,配合该年级整个学年(上、下两学期)的教学。教师均衡分配教学内容,科学制订教学计划,认真备课,组织教学。

(一)隐性物化环境课程

校园环境文化是无声的隐性课程。辅延中心小学校园环境古朴优雅,处处彰显浓郁的国学元素。学校精心打造“馆”“廊”“场”“道”“室”等场域,让校园成了精美的“国学大观园”。

“馆”,即延陵国学启蒙馆。学校东校门悬挂有张岱年亲笔题词的“延陵国学启蒙馆”,馆里保存着记录百年辅延文化、传承辅延学校精神的校史图,共同滋养激励着一代代辅延学子。

“廊”,即国学主题长廊。学校操场建有规模宏大的国学长廊,分别围绕“辅延寓意”“忠义传承”“文明发起”“国学立品”四个主题,图文并茂地绘说江阴精神。该长廊中还陈列有国学经典的微缩图书,供学生随时翻看。

“场”,即国学小剧场。学校特建“国学小剧场”,为学生提供专门的研究场所。小剧场墙面上挂着学生的书画作品,鼓励他们抒写爱国情怀,并养成与人为善、为人诚信等中华民族优秀品质。

“道”,即国学楼道。学校把教学楼主楼道打造为“国学楼道”,围绕“仁”“信”“忠”等主题,展示各类作品,集古朴的色彩、雅致的配图于一体,给人以视觉的享受。这里极适合开展浸润式学习。

“室”,即教室。每个教室都设有表达诚信、仁爱、友善等内容的班级名片、成长舞台、成长格言等,正向导引学生成长。

(二)显性“四微课程”

1.“蓄德”课程:讲求“仁爱诚信”,培养“有仁心”“有善行”之品。

(1)“成长三礼”课程。

“不学礼,无以立。” 中国自古为礼仪之邦,“礼”是一切之根本,是人之“成人”的标志,更是人之成为君子的必由之路。学校分别为低、中、高不同年段学生的生命成长打造了“成长三礼”课程。低年级的“开笔礼”,让学生跟着“智慧老人”上好人生第一课,喻示“开笔破蒙,人生始立”;中年级的“成长礼”,寄望“知礼明义,感恩立志”;高年级的少年 “毕业礼”,有羽翼渐丰、放飞梦想之意,希望学生“收获成长,畅想未来”。学生通过“成长三礼”课程镌刻人生成长的三个重要时刻,感受立身行道的智慧,做知书达礼的好少年。

(2)“诚正行动”课程。

“忠者信也,信者忠也;仁者友爱,爱者启智。”围绕“国学经典浸润辅延少年的诚意正心行动”研究课题,学校立足时代特点、学校特色和学生特质,从“忠”“信”“仁”三个方面入手,开展相关活动,力求“立其忠,尚其信,活其仁,开其智”,不断完善学生的道德品格。

例如,打造“忠义寻访行动队”。江阴素有“忠义之邦”“义城”之美誉。学校原址为纪念明末阎应元、陈明遇和冯敦厚三位抗清忠义之士的“三公祠”。其中传递的历史“忠义”精神,值得学生追寻。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优势,学校打造“忠义寻访”行动队,带领学生走访江阴南门的“忠义老街”、人民东路的“名人绿廊”、中山公园的“忠邦亭”、黄山脚下的“军事博物馆”等,听介绍,看照片,参观故居。之后,还引导学生通过间接采访和上网查找资料等方式,寻访系列人物,如旅行家徐霞客、春申君黄歇、延陵季子、爱国高僧巨赞、刘氏三杰等,从这些勇敢、勤劳、智慧的人物代表身上汲取前行的力量。

再如,开设“小军人俱乐部”。学校长期开设“小军人俱乐部”,引导学生学习《三十六计》《孙子兵法》等兵家经典,讲述中国古代名将的故事,研究著名战役地图,圈画中国古代军事要地,分析中国古代军事制度利弊,等等,领会兵法是谋略,是大战略、大智慧。俱乐部每学期还会组织为期两周的军训活动,让学生经受日晒风吹,变得坚强、自立,乐于团结协作。

又如,组建“志愿者服务队”。以学校“十三五”省级重点研究课题“小学‘志愿精神培育的深化实践研究”为依托,“志愿者服务队”倡导“仁者爱人”的中华优秀传统,传播“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践行仁爱诚信品质。全校师生手拉手,利用节假日和业余时间践行“亲仁”的国学礼仪,发挥“服务他人、奉献爱心、快乐自己、幸福一生”的辅延志愿精神,让爱洒人间。

2.“修能”课程:讲求“博观好问”,培养“有积淀”“有见识”之品。

(1)“字理识字”课程。

“人生聪明识字始。”汉字源远流长,字形藏理,字音通意,同形同宗,同音意通。它的出现、演变,蕴含着中华祖先的伟大智慧。学校成立汉字文化研究社团,设计新生入学《百家姓》 展示园、趣味《千字文》闯关下识字棋等系列汉字文化活动,采用字理识字的方式追本溯源别样教,让学生主动挖掘小小汉字中隐藏着的形、音、义规律,识字纠错,提高学习效率。这一课程的开设,不仅使原本枯燥的生字教学变得充满情趣,还促使学生养成了仔细观察、举一反三的习惯,学得兴味盎然。

(2)“百家讲坛”课程。

“百家讲坛”是教师和学生开展自主研究国学经典的舞台。学生自愿参与,在自主探究中学习经典、探究经典、演绎经典。“百家讲坛”面向全校学生开放,每半月举办一次,由爱好国学经典的学生自主或几人合作申报主题,内容都跟国学经典有关。讲座前,学生需博览群书,独立撰写讲座稿,制作课件,设计海报招募听众,其中还设有极富挑战性的提问、抢答、有奖问答等互动环节,学生的参与兴趣非常浓。

(3)“国学涵泳经典”课程。

“国学涵泳经典”课程是全校学生的必修课程,期末有考核评价。学校自编校本教材,从一开始的《中华文化导读》,到后来的《传诵经典》《品味经典》《涵泳经典》《新编国学经典读本》,历经了五年一大改,每年一小改,形成序列,不断丰富,凸显儿童本位,更显“智”“趣”。学校鼓励教师创新教法,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带领他们在传统文化的海洋中游弋。教师探索出了诵读教学的“五步”模式:第一步,充分自读,初品音韵美;第二步,对照注释,感知凝练美;第三步,拓展知识,体会典故美;第四步,想象画面,欣赏意境美;第五步,自由背诵,享受创造美。摸索出了“三结合”的诵读教学方法:一是经典和学科教学相结合——温故知新;二是经典和学生生活相结合——学以致用;三是经典与课外阅读相结合——触类旁通。确立了遵循规律养习惯的要求:遵循遗忘规律,确保及时复习;合理安排时间(每日三诵),减轻负担;重在激发兴趣,贵在持之以恒。着力进行课型案例研究,自主研究并逐步创生了“科学认读”“经典诵读”“情趣小古文”“对课”“主题阅读实践活动”等特色课型,多次在市级及以上活动展示中获得好评。

(4)“研学交流”课程。

本著培养“具有民族根基的现代人”的目标,学校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研学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交流、分享、展示、融合的机会:访孔子故里——山东,感受古贤圣人博大的胸怀和无穷的智慧;走出国门,与韩国大邱市智妙小学多次越洋交流互访,把蕴含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美文、特色武术、中国民乐等传播出去,让两国的历史、文化、思想等得到充分交流、融合。

3.“怡情”课程:讲求“雅悦健康”,培养“有体魄”“有审美”之品。

学校设置多彩的艺术课程,如剪纸、二胡、锡剧、脸谱、陶艺、武术、围棋、足球、书法等。每周二下午的第二、第三节课为全校走班社团时间,学生可以根据学校提供的近50个社团菜单,自主选择走班学习。任教者主要由本校有特长的教师担任,也会外聘有一定声望且志愿服务的社会专业人员来校指导。

(1)“多彩画艺”课程。

中华艺术蕴含丰富的艺术形象。学校开设了麦秆画、国画、泥塑、宫灯、皮影戏等十多个社团,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京剧脸谱社团和剪纸社团。

脸谱最初是一种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特殊化装方法,其夸张的造型、浓艳的色彩、丰富的图案、鲜明的视觉特征是中国戏曲的标识之一。学校每周二设置60分钟的社团活动课,将美术与语文学科融合,让学生认识京剧脸谱所代表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认识一个人物,了解一段典故,学习一种品格,明善恶,辨忠奸,识美丑,“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

剪纸是一种镂空艺术,其载体可以是纸张、金银箔、树皮、树叶、布、皮、革等片状材料。喜爱并选择这门课程的学生,通过剪刀或者刻刀在不同材质上游动,再现历史典故、中国意象、民风民俗等。

(2)“翰墨才艺”课程。

书法是高雅的艺术,被誉为无言的诗、无形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抽象了天地万象之形,融入了古今圣贤之理。学生学习书法时,浸润于或沉雄、或清丽、或端庄、或高逸、或厚重、或灵动的意境里,在笔走龙蛇之间积淀君子之品。十多年来,学校遵循“全员参与,全过程实施,全方位落实”的要求,稳步有序地推进书法教学,将书法课列入课表,结合社团训练,把书写技能、书法审美教育与学生意志品行教育落到实处,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传统体艺”课程。

中华武术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辅延武术”有着近二十年的历史,学校自编了校本武术课程教材,自创了“辅延書道拳”,每年有学生应邀参加各级各类表演和比赛,颇有美誉度。

抖空竹,集健身、娱乐、表演于一体,“天下最精妙的图画,不能再现其美丽;天下最有力的歌声,不能传达其深远”,且四季寒暑都可练习。学校邀请江阴市空竹协会的专业人员,在每周二的社团活动时间,带领学生抖空竹,感受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魅力。

传统游戏,弘扬仁爱守礼、习武尚德的体育精神。学校每年都会举办以“强身健体,怡情养志”为主的传统体育游戏文化节,让学生在参与蹴鞠、投壶、射箭、围棋、滚铁环、踢毽、跳绳等个人和武术操、拔河比赛、跳长绳、龙舟赛、同心鼓等团体项目中,体验运动的快乐、合作的力量,同时培养勇敢、坚忍的良好品质。

(4)“民乐曲艺”课程。

民族器乐是中华历史文化长久积淀的精华,中华曲艺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江阴是刘天华的故乡,也是民乐二胡之乡。学校开设民乐特色班,成立民乐社团,以二胡为抓手,外聘专业教师进校指导,每周两次定期训练学生对二胡民乐的感悟力、鉴赏力。学校民乐社团排演了大量的优秀曲目,如《金蛇狂舞》《茉莉花》《赛马》《良宵》等,取得了可喜成绩。

锡剧,具有浓郁的吴地文化特色。“民乐曲艺”课程不仅教学生如何用声音和肢体语言表现锡剧的韵味,还能使学生从中认识真、善、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锡剧社团按照执教年级段编成的生角(男生)班和旦角(女生)班,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教师或娓娓讲述,或播放视频,或现场演唱,或亲自表演,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小锡剧演员。

(5)“围棋技艺”课程。

围棋起源于中国,下围棋古时称“弈”。下围棋要求棋手对表象事物进行缜密分析、综合判断。围棋对弈讲究棋品,讲究尊重对手,讲究公平竞争,讲究规则意识,讲究品德修养,讲究有大格局、决策力。学校的棋类课程已经开发十多年,“延陵少儿棋社”成为学校围棋队训练的基地,为社会培养输送了大批棋艺高超的围棋后备人才,还曾应德国象棋协会邀请远赴欧洲,参加国际棋类青少年交流赛,表现优异。

4.“启智”课程:讲求“慧思睿智”,培养“有智慧”“有创新”之品。

(1)“数学达人”课程。

数学益智游戏。学校挑选学生喜爱的中国传统益智游戏,引导学生在各类数学游戏课程中体验、思考、探究,促进数学观察思考、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抽象思维、方向感知能力的发展,空间想象、判断推理能力的发展。我们分年级设计课程:一年级,“火柴棒”“华容道”;二年级,“九连环”“幻方”“华容道”;三、四年级,“24点”“七巧板”;五、六年级,“数独”“九宫格”。每年举办“数学游戏达人” 比赛,让学生在游戏竞赛中争夺桂冠,爱上数学。

“光阴的故事”系列。四季轮回,在中华文化中隐藏着一套严密的历法,历经千年而不衰。数学课上,我们融合国学元素,带领学生探究“二十四节气”“中国农历”。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时令、气候、物候等变化规律的载体,指导着中国的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学校以此为载体,引导学生综合运用乘除法运算、角的度量、旋转、扇形统计图等知识,从数学的角度解读二十四节气,探索数学文化的育人功能,增强创新学生意识与实践能力。“中国农历”是阴阳历的一种,蕴含着无穷智慧。学校以此为抓手,让数学课堂与天文、地理、人文有机融合,让课堂焕发出了独特魅力,学生学得兴致勃勃。

(2)“国学达人”课程。

学校每年都会举行“国学达人挑战赛”,采用“人人参与、层层海选、逐级挑战”的原则有序推进,比赛形式极富知识性、趣味性、灵活性,在校园内掀起阵阵追捧经典诗词的热潮。总决赛全程直播,分为“必答题”“抢答题”“主题诗词”“飞花令”等几个环节。整个过程中,选手们畅游诗海词林,以诗会友,乐趣无穷。

(3)“创客达人”课程。

每年十一月,校园充满了欢声笑语,师生尽情在科技节的海洋里遨游:“中国科技之窗”讲座,“飞机模型”“3D打印”“创客作品”制作比赛,写画“我最喜欢的一个科学家”评比……学生“跨越时空”探究,感受人类智慧的无穷魅力。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表现,学校采用了不同的评价方式。

例如,启用“学习账单”,依托江阴教育班级圈,给每个学生建立“我的学习账单”,动态描述学生参与的每一次活动,包括活动时间、活动收获、教师评语等,还附有活动照片。学期末,每个学生都会有一张清晰明确的课程学习账单,可以用作各课程学习等第评定的重要依据。

再如,聚焦四项品质“仁爱诚信”“博观好问”“雅悦健康”“慧思睿智”,顶层设计“辅延少年”评价体系。立足八个标准“有仁心”“有善行”“有积淀”“有见识”“有体魄”“有审美”“有智慧”“有创新”,评选“光荣护旗手”;构建“辅娃集五福”评价体系,设计“仁爱福”“博学福”“雅悦福”“智慧福”“如意福”奖励卡。各课程教师根据学生表现,分别给表现优秀的学生分发不同的奖励卡。集满五福的学生可以在全校升旗仪式时获颁特制的“辅娃”卡通玩偶。在“辅娃集五福”的基础上,以五项技能“一手好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一项好才艺”“一项体育技能”为抓手,学生还可获得“全面发展奖”。获得奖项最多的学生,最终可获评“辅延之星”。

又如,学校根据六个年级不同的国学经典学习内容,设计考级进阶证书,对学生诵读经典的情况给予评价。考核过关的学生,便能获得国学启蒙经典诵读进阶证书。

“国学立品”课程的深入推进,滋养着辅延学子的君子情怀,促进学生儒雅品格的养成,培育了学生的文化自信,为他们打下了坚实的人生底色,同时也带动了学校整体工作效能的提升,丰富了学校的文化内涵,提高了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让学生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未来,我们将继续在国学经典的道路上传承、创新、前行。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益智修能:小学国学启蒙教育实践的深化研究”(编号:D/2016/02/21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刘建平,王强.学校课程再造——让教育与生命同行[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

[2] 成尚荣.为智慧的生长而教[J].人民教育,2006(3/4).

猜你喜欢

国学课程学校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垂”改成“掉”,好不好?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学校推介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自行车的发明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