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生经验教学“溶解”概念

2021-05-27滕俊玲

科教导刊 2021年6期
关键词:教学反思

滕俊玲

摘  要  为了建构“溶解”的概念,课堂设计了几个教学片段。分别通过观察食盐和沙子的溶解,面粉的溶解,高锰酸钾和洗洁精的溶解,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融解”。并通过过滤实验让学生认识到溶解在水中的物质不能被过滤出来,只有没有溶解的物质才能被过滤出来。

关键词  溶解   教学片段    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21.02.035

Constructing the Concept of “Dissolution”Based on Students' Experience

TENG Junling

(Primary School Affiliated to Jinhua Normal School, Jinhua, Zhejiang 321000)

Abstract: In order to construct the concept of "dissolution", several teaching segments are designed in the classroom. By observing the dissolution of salt and sand, flour, potassium permanganate and detergent, students can understand what is "melting". And through the filtration experiment, let the students realize that the substances dissolved in water can not be filtered out, only the substances without dissolution can be filtered out.

Keywords: dissolution; teaching segment; teaching reflection

教學片段

片段一:观察食盐和沙子的溶解

师:刚才把食盐和沙子分别放入水中搅拌以后观察到什么现象?

生:食盐没有了,沙子还有。

师:食盐没有了,它到哪里去了?

生:食盐溶化在水里,我们的眼睛看不到了。

师:像食盐这样溶化在水中,我们肉眼看不到了,就说它溶解在水中了。沙子沉在杯底,说明它没有溶解。

分析: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建立的“溶解”的概念与他们的生活中对“溶解”的体验是一致的,这是学生经验的唤醒。

片段二:观察面粉的溶解

师:面粉放入水中,它会像食盐一样溶解在水中,还是像沙子一样沉在杯底?

生:面粉倒入水中以后,经过搅拌水很快就变白了,说明它像食盐一样能溶解在水中。

生:我们发现过了一会儿有一些面粉沉到杯底了,这个和沙子一样,所以我们认为面粉在水中没有溶解。

生:我们认为面粉一部分溶解,一部分没有溶解。

分析:面粉在水中的现象既不像食盐那样“看不见”,又不像沙那样“沉在杯底”,这让学生对前一环节中刚刚建立的“溶解”概念形成了疑问,产生新的矛盾冲突。这时,学生原有的经验已经不足以支撑他们判断面粉是否溶解,他们急需补充对“溶解”的新的认识。

片段三:过滤实验

师:同学们,既然单凭眼睛观察和比较已经不能判断面粉是否溶解,那么我们可以借助实验的方法来进行。

(出示课件,学生学习过滤的装置及实验方法后,做过滤实验。)

师:通过过滤,对于面粉是否能在水中溶解你有了什么新的认识吗?

生:我们发现沙子、面粉留在了滤纸上,食盐没有留在滤纸上。

生:我们认为面粉是不能溶解在水中的。

师:通过过滤实验,我们怎么判断物质在水中是否溶解?

生:溶解在水中的物质不能被过滤出来,只有没有溶解的物质才能被过滤出来。

分析:这一环节是在学生对“溶解”概念处于“愤悱”之际,教师适时介绍过滤的方法,帮助学生对“溶解”的认识从生活经验转向科学概念的建构:溶解在水中的物质不能用过滤的方法进行分离。

片段四:观察高锰酸钾、洗洁精的溶解

师:食盐能溶解在水中,沙和面粉在水中不能溶解,我们是通过肉眼观察和过滤的方法判断的,那么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呢?我们借助高锰酸钾来观察。

(演示高锰酸钾的溶解。)

生:高锰酸钾从水面落到杯底,会在水中留下一条紫红色的线,然后慢慢从杯底开始向上扩散开来,越来越多的水变成了紫红色。

生:搅拌以后整杯水都变成了紫红色。

生:杯底的高锰酸钾已经没有了。

师:你能描述食盐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吗?

生:食盐进入水中先沉到杯底,然后慢慢地向上扩散,直到均匀地分布在整杯水中。

师: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判断物质在水中是否溶解?

生:过滤的方法。

生:还可以直接用眼睛看有没有沉在杯底。

师:洗洁精能溶解在水中吗?

生:能,洗洁精在水中产生了许多泡泡,整杯水都变得滑滑的。

师:不仅固体和液体能溶解在水中,气体也能溶解在水中。

分析:这一环节借助高锰酸钾,学生形象直观地看到了溶解的过程,从而更加全面地建构“溶解”是物质在水中慢慢扩散成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地分布在水中的现象。借助洗洁精,拓展学生对液体溶解现象的理解。

教学反思

从以上教学中,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出学生已经理解了扩散、微粒、均匀这些概念的内涵。学习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以原有的经验为基础,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建构。基于学生的经验展开教学,要求教师准确地把握学科知识,激活学生的经验,选好教学材料。

1.学科的知识是什么

教师要清楚专业的学科知识,具体讲包含以下三個问题:它是什么——概念理解;怎么建构它——探究过程;它有什么用——生活实践。其中,“是什么”是根本与源泉,有了“是什么”的理解,才能自然而然地生长出对方法的理解,对问题解决的理解。

教师要认识到,溶解是指物质扩散为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地分布在液体中,不能用过滤或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其要点一是化成肉眼看不见的微粒,二是在液体中均匀分布,三是不会沉降也不能过滤出来。

2.学生的经验是什么

学生在生活、学习中已经获得了相应的生活经验,教师要把学生的生活经验提炼出来,进行适当改造。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中,已经有了“泡感冒冲剂”“泡糖水”“用筷子搅拌”等体验,有“感冒药、糖会溶化在水中”的认识,他们所说的“溶化”其实就是指物质化为肉眼看不见的微粒。

3.选择什么材料

为了建构“溶解”的概念,课堂设计了几组材料:食盐、沙,面粉、过滤器材,高锰酸钾,洗洁精。

对于食盐和沙子在水中是否溶解学生很容易判断,生活中也有这样的经验,这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原认知。面粉在水中的变化介于食盐和沙之间,因此借助过滤器材让学生认识到可以用过滤的方法来区分物质在水中是否溶解。高锰酸钾让学生直观看见物质的溶解过程,洗洁精更是拓宽了学生对溶解的认识——不仅固体能溶解在水中,液体也能溶解在水中。通过对以上问题层层递进的推进,学生较好地完成了对“溶解”概念的建构(如下图)。

猜你喜欢

教学反思
感受溶液“生长”的历程
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助推力
新课改后的高中美术教学反思
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反思
对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的反思
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在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
高等数学的教学反思
信息技术课堂微课教学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