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课程为载体引领学生构建科学观念

2021-05-27尚秀芬

科教导刊 2021年6期
关键词:教材分析教学建议小学教学

尚秀芬

摘  要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对旧版单元内容进行整合,是原有内容的传承与发展。本单元以“植物的生长变化”为线索,引导学生对植物进行观察记录分析,从而认识到植物体的多样性,并且为之后认识生物体的多样性打下基础。本单元通过对凤仙花的观察研究来帮助学生学习研究方法、培养科学态度,使他们逐渐养成尊重事实、关注证据等科学态度。

关键词  科学观念  小学教学  教材分析  教学建议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21.02.015

Taking Curriculum as the Carrier to Lead Students to Construct Scientific Concept

——Analysis and teaching suggestions of “plant growth and change” unit

textbook

SHANG Xiufen

(Shanxi Academy of Educational Sciences, Taiyuan, Shanxi 030009)

Abstract: Unit 1 of the fourth grade volume II of science of education and Science Edition integrates the contents of the old edition, which is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original contents. This unit takes "the growth and change of plants" as the clue to guide students to observe, record and analyze plants, so as to realize the diversity of plants and lay the foundation for understanding the diversity of organisms. Through the observation and research of Impatiens, this unit helps students to learn research methods and cultivate scientific attitude, so that they can gradually develop a scientific attitude of respecting facts and paying attention to evidence.

Keywords: scientific concept; primary school teaching; textbook analysis; teaching suggestions

“植物的生长变化”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本单元共8课,整合了原三年级下册“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和四年级下册“新的生命”单元的部分内容,是基于新课标对旧版相关教学内容的传承与发展。本单元以植物生长变化过程为线索,立足于“结构与功能、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生物学观念组织相关内容。

单元设计思路

1.内容组织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下文简称“课程标准”)关于生命科学领域的内容标准指出,要通过生命科学领域的学习,帮助学生初步形成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本单元以种植绿色开花植物和觀察记录植物的生长变化活动为主要线索,引领学生在活动中,观察绿色开花植物的生长变化,观察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各器官的外部形态、结构与功能,感悟植物的多种多样,认识到植物体结构都有特定的功能,为构建生物体多样性与共同性、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提供支撑。

2.材料选择

本单元的主体活动是种植绿色开花植物,观察其一生的生长变化。教科书选择的绿色开花植物是凤仙花。之所以选择凤仙花,一是因为凤仙花是一种常见的生命力很强的植物,容易栽培和管理,在全国具有普适性;二是因为凤仙花的生长周期相对较短,一般3~4月播种,6~7月就会开花结果,形成新的种子,学生在一个学期内能够观察到植物生长变化的全过程;三是因为成熟的凤仙花植物可以完整地呈现绿色开花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大器官,有利于学生认识植物体的组成部分;四是因为凤仙花的花期较长,成熟的凤仙花植株常常是花、果实、种子同株,为学生理解花发育成果实和种子的过程提供了有效的感性材料,学生通过静态观察可以建立花、果实、种子之间的联系。教学时,教师也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容易栽培的、便于他们在一个学期内研究其一生的其他植物。

3.目标确定

单元内容的选择及教学目标的确定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旨在帮助学生构建结构与功能、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地球上生活着不同种类的生物”“植物能适应环境,可制造和获取养分来维持自身生存”“植物能繁殖后代,使它们得以世代相传”“动植物之间、动植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等主要概念。引领学生学习研究生物世界的一般方法,如长期观察记录、收集整理信息;通过观察比较研究生物体外部形态特征;通过解剖、抽象概括等方法研究生物体的内部结构等,培养学生持之以恒、尊重事实、关注证据等科学态度。

单元教学目标

本单元与本套教材生命科学领域的其他单元形成学习进阶,以绿色开花植物为依托,帮助学生构建生命科学领域的相关概念,学习研究方法,培养科学态度。

1.科学概念目标

(1)绿色开花植物通常会经历种子萌发、生长发育、开花结果、衰老、死亡的过程。

(2)植物维持生命需要阳光、空气、适宜的水分和温度。

(3)绿色开花植物由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组成,这些结构具有帮助植物维持自身生存和繁殖的作用。

(4)根、茎、叶为植物生存提供营养物质,花、果实、种子帮助植物繁殖后代。

(5)有的植物产生足够的种子繁殖后代,有的植物的根、茎、叶可以繁殖后代。

(6)种子都有种皮和胚,有些植物种子中有胚乳,胚是新植物的幼体。

(7)根具有吸收水分、矿物质以及固定植物的作用。

(8)茎具有运输水分、养分以及支撑植物的作用。

(9)叶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植物生存需要的养分。

(10)叶能通过蒸腾水分调节植物体的温度以维持其生存。

(11)花一般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等部分组成。

(12)雄蕊上有花粉,花粉落到雌蕊上后,雌蕊可以发育成果实和种子。

(13)果实由果皮和种子两部分组成。

(14)植物繁殖需要将种子传播出去,不同的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不同。

(15)不同植物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外部形态各不相同,呈现出植物的多样性。

2.科学探究目标

(1)会用播种的方法栽培植物。

(2)能基于研究需要制订观察计划。

(3)能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视频等方法收集、记录植物生长变化的相关信息。

(4)能利用解剖、建模、观察、实验、推理等方法研究植物器官的结构与功能。

(5)能用表格、统计图表等方式整理观察记录的信息。

(6)能依据科学记录,运用分析、比较等方法得出结论。

(7)能基于观察记录有依据的描述凤仙花一生的生长变化过程及规律。

(8)能反思自己的种植过程以及观察、记录方法,并适时做出调整。

3.科学态度目标

(1)能保持对植物生长变化及结构与功能的探究兴趣。

(2)能坚持观察并客观记录凤仙花的生长变化现象。

(3)能以事实为依据陈述自己的观点,交流中面对有力证据能及时调整自己的观点。

(4)能与多人分工合作进行探究活动,乐于分享自己的想法。

(5)在种植植物的过程中表现出对生命的珍爱。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体会到环境与植物生存及繁殖之间的关系,具有保护环境的意识。

(2)意识到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知道保护植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第1课《种子里孕育着新生命》

本课包括3个活动:一是研究种子的外部形态特征;二是研究种子的内部结构特征;三是制作种子贴画。本课通过引领学生观察不同植物种子的外部形态,了解种子是多种多样的;通过观察种子的内部结构,认识尽管种子的外部形态千差万别,但内部结构基本相同。引导学生学习研究生物体外部的形态特征及内部结构的基本方法,初步建立生物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

1.研究种子的外部形态特征

教科书探索活动1,要求收集各种各样的种子,观察并描述它们的外部特征,指明研究的对象是包括凤仙花的种子在内的不同植物的种子,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植物种子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种子的形状、颜色、大小等外部形态各不相同。研究的方法是观察和比较,让学生了解综合利用感官并用比较的方法进行观察,能够发现事物更多的特征,这是研究生物体外部形态特征常用的方法。

教学时,教师要提供给学生尽可能多的不同类型的种子,丰富他们对于种子多样性的认识。教师还可以设计观察记录表,让学生将观察结果及时记录下来,记录的内容应包括种子的名称、形状、颜色、大小、气味、表皮光滑程度等,让学生感悟种子的多样性。

2.研究种子的内部结构

教科书探索活动2、3、4均指向对种子内部结构的研究。

探索活动2“猜测种子的内部结构是怎样的,将我们的想法画下来”,是对学生关于种子内部结构特征的前概念测查,有利于激活他们的已有认知,引发认知冲突,进一步激发他们探究种子内部结构的欲望。探索活动3是观察没有浸泡过和浸泡过的蚕豆种子。浸泡过的蚕豆,种子内部的胚根、胚芽已经开始萌发。对照没有浸泡过的常态下的种子,学生更容易发现种子内胚根、胚芽的结构,理解种子内部有可以发育成植物体的结构,即种子中孕育着新生命。探索活动4是从对蚕豆种子的观察拓展到对更多种子内部结构的观察。蚕豆等双子叶植物种子,包括种皮和胚(胚根、胚轴、胚芽、子叶),玉米等单子叶植物种子除了种皮、胚之外还有胚乳。本活动意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出种子的共同特征。

教學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利用镊子剥掉种皮、解剖种子,解剖时要保护种子内部结构的完整。指导学生借助放大镜观察种子内部细小的结构,基于观察到的现象,推测种子各结构的功能。教师要结合研讨板块中的问题,引导学生理解不同植物的种子外部形态各不相同,但内部结构基本相同,都有种皮和胚,种子中的胚有可能发育成植物体。

3.制作种子贴画

本课的拓展活动是制作种子贴画。制作贴画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收集更多的植物种子,有利于进一步丰富学生对于种子多样性的认识。制作贴画的过程也是艺术创作的过程,是科学学习与艺术的融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教学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制作富有个性的种子贴画。

第2课《种植凤仙花》

本课包括种植凤仙花、制作种植杯、做长期观察记录计划、了解植物的其他繁殖方式等内容。本课的种植活动是否成功、种植的植物能否健康生长、观察记录计划是否切实可行,是整个单元教学目标得以达成,教学活动得以顺利推进的重要保障。

1.种植凤仙花

一是要指导学生学习用种子栽培植物的方法,即选种、播种、提供适宜的水分和温度。播种时,提醒学生不要将种子埋得太深,避免种子出不了土。二是要指导学生在种植活动中领悟:种子萌发既有对种子自身的要求,即保证种子中胚的完整性;也有对外部环境条件的要求,即需要适宜的水分和温度。

2.制作种植杯

种子在土壤中的萌发过程学生无法直接观察到,让学生想办法看到种子的萌发是引导他们思考如何解决问题的过程。制作种植杯的目的是使种子在土壤中的萌发过程可视化,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制作种植杯时,教师指导学生选用无色透明的容器,这样有利于他们清楚地观察种子的萌发过程。选择4颗饱满的种子放在卫生纸与杯壁之间。放置时,种子之间要相隔一定的距离,使萌发后的植物有一定的生长空间;4颗种子的种脐分别朝向上、下、左、右四个方向,观察最先萌发出的根的生长情况。学生会发现,无论种脐朝向哪个方向,萌发出的根都会向下生长。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同时制作一个不放土壤的种植杯,但要保持杯中卫生纸的湿度,学生会发现没有土壤,种子也能萌发,说明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水分和温度。

3.制订观察计划

这里制订的是一个长期观察计划,目的是进一步培养学生制订观察计划的意识和能力,用计划引领学生坚持并进行有效观察。学生在三年级“动物的一生”单元已经做过长期观察计划,有一定的基础。但植物与动物有所不同,观察的重点、记录的方法也不同。教师可以先启发学生思考对于植物一生想观察什么?可以采用什么方法记录、收集植物生长变化的有关信息。教科书呈现了一张完整的植物生长变化观察计划表,表里包括植物名称、栽培时间、栽培地点、栽培方法、观察记录方法、观察记录内容等,为学生提供了观察计划的样例,说明可以用观察记录表连续记录植物生长变化的相关信息,还可以利用观察日记、照片、视频等方式随时记录植物的生长变化情况。

“我们的新发现”引导学生观察植物生长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包括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器官的出现,以及各器官的变化。“我们为植物做的事情”主要指为植物浇水、施肥,将其放在温暖、有阳光的地方等,指向植物的生命需求。

4.了解植物的其他繁殖方式

认识植物的其他繁殖方式是本课的拓展活动。指向课程标准的学习目标:描述有的植物通过产生足够的种子来繁殖后代,有的植物通过根、茎、叶等来繁殖后代。教科书呈现了马铃薯用茎繁殖后代、红薯用根繁殖后代、天竺葵可以用枝条扦插的方式繁殖后代。除此之外,芦荟、仙人掌、多肉植物等可以用茎或叶繁殖后代,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认识更多可以不用种子繁殖后代的植物。

第3课《种子长出了根》

本课的研究活动基于前一节课的种植活动,以及课前对种植杯中种子变化的观察活动。它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描述种子萌发的过程、研究植物根的作用、认识不同形态的根。

1.描述种子萌发的过程

学生描述的依据是课前观察的种植杯中种子的萌发过程。观察描述的重点是:种脐朝向不同方向放置,根都向下生长,并且生长速度很快。种子先长出根,再长出茎和叶。种植杯中的种子萌发是一个动态过程,观察活动需要在课外进行。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课外的观察记录,在课堂上展示他们的种植杯,引领他们有依据地陈述观点。

2.研究根的作用

本部分内容引领学生基于现象提出问题,基于生活经验作出假设。学生已经知道种子萌发先长出根,由此切入,引导他们思考根在植物生长的过程中有什么作用?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经验推测根的作用,有利于培养他们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及已有经验进行推理、作出假设的意识和能力。

根有吸收水分作用的实验是验证性实验,意在引领学生利用实验的方法验证自己的假设。教科书要求“参考下面的实验方法……”,表明这个实验可以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无须学生设计实验。教科书呈现的实验方法和步骤为:

选择一棵带根的植物,放入有红墨水的试管(或透明的瓶子)中;

将植物的根浸泡在试管的水中;

在水面上滴些植物油,使试管中的水不会蒸发到空气中,并在水面处做好标记;

观察试管中的水位有什么变化;

将观察结果记录下来。

实验时,要求选择的植物根系比较完整,可以是凤仙花的幼苗,也可以是其他植物。使用红墨水的目的是便于观察水是否进入植物体内。水面上滴些食物油,是为了用油密封住水面,防止水分蒸发。在水面处做标记是为了观察水位的变化。根吸水而使水位发生变化需要一定的时间,无法在课堂40分钟内观察到变化过程。教师可以课前做好实验,课上让学生观察讨论,掌握方法。课后安排学生亲自做并觀察记录,重点观察水位的变化、茎颜色的变化,通过推理认识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

对于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有依据地陈述观点,通过集体论证达成共识。

3.认识不同形态的根

认识更多植物根的形态特征是本课的拓展内容,是为了落实课程标准:8.3举例说出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植物其外部形态具有不同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对维持植物生存的作用。教科书呈现了直根系(凤仙花)、须根系(大葱)、气生根(榕树)、水中植物的根(浮萍)、戈壁滩植物的根(胡杨)、沙漠植物的根(仙人球),目的是让学生感受根的多样性,进一步理解根的作用,构建生物的形态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的观点。教学时,教师可以收集更多植物根的照片,丰富学生的认识。

第4课《茎和叶》

种子萌发、幼芽出土以后子叶枯萎,植物生存所需要的养料由植物叶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植物茎中有导管和筛管,叶制造的养料通过筛管自上而下运输到身体各处,根吸收的水分通过导管自下而上运输到身体各处,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在凤仙花的茎长粗长高、叶长大长多的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研究茎和叶的作用,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为了维持自身生活,植物体具有获取养分和制造养分的结构。本课的主要内容包括:观察凤仙花的茎和叶;研究植物茎的作用;研究植物叶的作用;认识不同形态的茎和叶。

1.观察凤仙花的叶和茎

观察凤仙花的叶和茎时,重点指导学生测量茎的高度,观察叶子在茎上的生长状况,叶的生长情况可以通过叶片数量、叶片的着生方式等来描述。叶在茎上的着生方式有对生、互生、轮生等,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凤仙花的叶在茎上的生长方式是互生,从上往下看,可以发现每一层叶子交叉排列,并且是平展的,引导学生理解这样的生长方式有利于植物的叶接收更多的阳光。

2.研究植物茎的作用

教师先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进行推测、作出假设,再通过实验进行验证,得出结论。学生有了验证根有吸收水分的实验基础,进行这个实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获取证据,证明茎有运输水分的作用。实验时,将带有叶的植物的茎放在滴有红墨水的水中,观察茎外部的变化。待茎和叶变红后,指导学生利用解剖的方法观察茎的内部情况。通过横切观察茎的横切面,可以看到一圈红色的小点;通过纵切观察茎的纵切面,可以看到一条条红线。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茎内有许多管子,可以将根吸收的水分向上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分;同时让他们了解解剖是研究生物体内部结构的一般方法。

茎运输水分需要一定的时间,教师可以在课前做此实验,课上适时出示作为观察研究的材料。教师要指导学生将观察的结果用画图的方式记录下来,这样有利于强化学生对于茎内部结构的认识,也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

3.研究叶的作用

植物叶有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本课指导学生探究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对于叶的光合作用,没有要求学生通过实验验证被阳光照射后植物的叶子内产生了淀粉,没有被阳光照射的叶片不产生淀粉。只是引领学生观察遮住光的叶子与没有遮光的叶子,发现颜色发生了变化,从而理解植物的叶片有吸收阳光的作用。对于叶的蒸腾作用实验,教师要指导学生选择叶片较大的植物,选用透明的塑料袋,实验时要将塑料袋口扎严实,引领学生重点观察塑料袋内出现的水汽。实验依然需要教师提前几天进行,用于学生课堂上的观察分析,然后指导学生课后自行实验,做好观察记录。

4.认识不同形态的茎和叶

认识具有不同形态特征的植物的茎和叶是本课的拓展活动。通过对各种各样茎和叶的认识,进一步丰富学生对于植物多样性的认识。教科书给出的茎是常见的几种不同类型的茎,包括直立茎、缠绕茎、匍匐茎、攀缘茎及变态茎。这部分内容的教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类能力。对不同植物叶的观察,是为了落实课程标准要求:8.3举例说出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植物其外部形态具有不同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对维持植物生存的作用。教材中给出了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植物叶子,引领学生进一步理解植物体形态结构与生活的环境相适应、植物体结构与功能相统一。

将植物根、茎、叶的形态特征统一起来与其生活的环境建立联系,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根、茎、叶的功能,理解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研讨的第3个问题要以活动手册为依托,在学生了解了不同形态的根、茎、叶及其功能的基础上进行,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有依据地陈述观点的意识和能力。

第5课《凤仙花开花了》

经过两个多月,凤仙花陆续开花了。花是绿色开花植物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花凋谢以后,在花着生的位置会出现小小的果实,说明果实是由花发育的。果实里面有种子,种子可以用来繁殖后代,所以花、果实、种子都被称为植物的繁殖器官。本课主要研究花的结构与功能,让学生认识传粉现象。

1.研究花的结构

探索部分的三个活动均指向认识花的结构,从凤仙花、桃花到更多植物的花,采用的方法是解剖。与观察茎不同的是,解剖观察花的结构,是从外到内依次取下花的各部分,运用分类方法研究花的组成部分,概括花的结构。根据花的组成部分可以将花分为完全花和不完全花。完全花由萼片、花瓣、雌蕊、雄蕊组成,雄蕊、雌蕊是花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发育成果实和种子,即繁衍后代的重任。

探索活动1中观察的花可以是凤仙花,也可以是其他植物的花。因为学生亲手种植的凤仙花开花了,以凤仙花为观察对象更符合他们的认知需求,更容易系统地认识凤仙花。但凤仙花不是典型的完全花,教学时教师可以先指导学生观察桃花或其他典型的完全花,再组织学生观察凤仙花等其他植物的花。

探索活动2是观察雌蕊和雄蕊的结构特点。雌蕊和雄蕊是花的主要结构,雌蕊由子房、花柱、柱头组成,雄蕊由花药、花丝组成,花药中有花粉。考虑到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学习的进阶性,教科书只标注了雌蕊顶端有黏液、雄蕊上有花粉,本课帮助学生建立这样的认识即可。

活动3是收集更多植物的花,观察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教科书呈现的是南瓜花、百合花和桃花。南瓜花是单性花,花朵中只有雄蕊或雌蕊,属于不完全花。百合花没有花萼,也是不完全花。桃花是典型的完全花,便于观察花的不同组成部分。教学时,教师可以先指导学生观察一朵完全花,了解花及其组成部分,再提供不同植物的花,组织学生观察。给学生提供一个观察记录表,记录每种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数,通过比较,抽象概括出花的共同特征,即都有花蕊。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重点观察花蕊的结构特点。通过本课教学,继续丰富学生对于植物多样性的认识,继续培养他们的观察、比较、分类及抽象概括的能力,继续帮助他们建构生物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认识。

2.认识传粉现象

本课的拓展活动是为凤仙花进行人工授粉,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花的传粉现象。植物花只有完成传粉过程才能发育成果实和种子。自然界中的植物传粉方式各不相同,通过风传粉的叫风媒花,通过昆虫传粉的叫虫媒花,教科书介绍的是蜜蜂采蜜的同时帮助花传粉。

组织学生进行人工授粉,有利于激发他们的研究兴趣。人工授粉活动可以在课外进行,可以利用凤仙花,也可以选择其他植物的花。人工授粉可以采用花对花的方式,即用雄蕊的花药接触雌蕊的柱头,使花粉落在雌蕊的柱头上。也可以用毛笔等工具,在雄蕊的花药处粘上花粉,用其接触雌蕊,使花粉落到雌蕊的柱头上。

第6课《果实和种子》

植物生长到一定阶段就会开花结果,长出种子。本课引领学生观察花开、花谢、结果的过程,意在帮助他们在亲历活动中理解花、果实、种子的繁殖功能,进一步完善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认识。本课的主要内容包括了解果实的生长变化过程、认识果实的结构与功能。

1.了解果实的生长变化过程

引导学生描述果实的生长变化过程要基于他们的课前观察活动。为了避免某一朵花没有结果就凋落,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选定植株上的2~3朵花,并做上标记,持续观察并记录这些花的变化过程,直到果实成熟。教师可以设计或指导学生设计观察记录表,要求学生将观察到的花谢、结果及果实的变化过程用文字或画图记录下来。花谢、结果及果实的生长变化过程是一个动态过程。为了弥补学生课外观察可能存在的信息收集不全面的问题,教科书安排学生观察凋谢了的凤仙花里面的样子,以及凤仙花植株上处于不同生长阶段的果实。观察凋谢了的凤仙花里面的样子,采用的方法是将凋谢了的部分轻轻去掉,发现雌蕊的下端子房部分已经开始膨胀,有了果实的雏形。这样做,意在引领学生关注果实是由雌蕊下端子房部分发育来的,找到果实是由花发育来的证据。观察凤仙花植株上处于不同生长阶段的果实,是一个静态的观察活动,便于在课堂上完成。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结合课外观察到的现象,通过推理认识果实的生长变化过程。

2.认识果实的结构与功能

观察凤仙花果实的结构应选择成熟的果实。因为成熟的果实的果皮容易开裂,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外面的果皮和里面的种子。一个凤仙花果实中有十几粒种子,一株凤仙花植物上结有数十个果实。学生联系前期的播种活动,更容易领会“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含义,更容易理解植物具有生命周期现象,使得种群得以延续。

观察更多植物的果实,比较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由对凤仙花果实形态结构的观察,拓展到对更多植物果实形态结构的观察。通过观察比较,学生会发现尽管不同植物果实的形状、颜色、大小各不相同,但它们与凤仙花果实一样都包括果皮和种子两部分,进一步丰富植物多样性的认识,建构生物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教学时,教师可以补充更多的植物果实,包括种子不明显的植物果实如猕猴桃、香蕉、草莓、无籽西瓜,用于拓宽学生对果实的认识。研究的方法依然是解剖,根据不同果实的结构特点,指导学生采用横切或纵切的方法进行研究,引導他们理解果皮的保护作用和种子繁衍后代的作用。教学时还可以提供一些学生熟悉的植物,如萝卜、洋葱等,引导他们判断是否是果实,纠正他们“能吃的就是果实”的错误认识,进一步强化他们对果实共同特征的认识。

第7课《种子的传播》

凤仙花的果实完全成熟后果皮会爆裂,并将里面的种子弹出去,种子落在适宜的环境中,就会萌发成新的植株。不同的植物果皮的形态结构不同,传播种子的方式也不同。种子的传播方式一般可以分为动物传播、风传播、水传播和弹射传播等。本课主要引领学生了解种子的传播方式,理解种子传播的意义。

1.研究种子传播的方式

教科书沿着凤仙花生长变化过程这一主线,基于第6课对凤仙花果实和种子的观察,以及在自然状态下凤仙花种子传播的方式,引领学生分析种子的传播方式与果实或种子的外部形态特征的关联,进一步理解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根据其他植物果实及种子的形态特征推测其种子的传播方式。

教科书引领学生观察的5种植物果实涉及种子的4种传播方式,包括4个探究活动。这4个活动的编写思路一样,都是观察并描述果实和种子的外部形态特征,根据外部形态特征推测种子的传播方式。这部分探究活动是培养学生观察描述生物外部形态特征的很好载体,要求学生抓住与种子传播相关联的果实和种子的主要特征。教学时,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观察、描述,引导他们有根据地推测这些种子的传播方式。

本课拓展活动是制作种子模型,模拟种子的传播,意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在体验活动中进一步领悟植物的形态结构服务于其生存和种族的延续。教学时,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关注生活用品,比如书包或鞋等地方的粘扣结构,建立科学学习与生活的联系。

2.理解种子传播的意义

教科书在研讨板块提出问题:“植物将种子传播出去有什么意义呢?”意在引发学生对植物生长变化及生命活动现象的思考,使他们逐渐明白生物体形态结构、生长变化及其生命活动现象都是为满足其生存或繁殖后代的需要。植物将种子传播出去,这些种子会有更多的机会萌发成新的植株,使它们的种群得以延续。如果所有的种子都掉落在植物周边,受土壤中营养物质及生活空间的限制,不利于种子萌发及植物的生长。

第8课《凤仙花的一生》

本课是本单元的总结课,其主要任务是整理分析信息,总结收获。不仅要引导学生在整理、分析信息的过程中,系统认识植物的生长变化过程,而且要总结种植植物、管理植物、观察记录过程的得失,使学生在总结过程中习得知识,强化证据意识,提升收集信息、整理信息、依据证据形成结论的能力。

本课包括5个主要活动。一是展示交流种植的凤仙花或其他植物的生长变化记录。二是将不同时期凤仙花的图片,按生长变化的顺序排列。三是根据记录,计算凤仙花从播下种子到结出新的种子需要多长时间。四是根据记录的不同阶段凤仙花植株的高度,制作凤仙花高度变化统计图,分析凤仙花高度变化的规律。五是制作凤仙花模型,了解更多植物的生长变化。

1.展示交流植物的生长变化记录

本活动与第2课的观察计划相呼应,引领学生展示自己的观察、记录,可以是观察日记、不同阶段的植物照片、植物生长变化的视频,也可以是观察记录表。

2.按生长变化的顺序排列不同时期的凤仙花图片

本活动意在引领学生将长期观察过程中的零散认识系统化,帮助他们建立植物一生生长变化过程的整体认识。即凤仙花的一生经历了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发育、开花结果以及衰老、死亡的过程,这就是凤仙花的生命周期。教学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将不同阶段的照片,按生长发育的顺序进行排列,最好指导学生将自己画的图画,按生长发育的顺序排列,粘贴在白纸上,也可以将记录的文字转换成图画画在白纸上。

3.计算凤仙花从播下种子到结出新的种子需要的时间

教学时,教师要指导学生依据观察计划中“不同时间它的样子及我们的新发现”的记录结果,选择几个主要节点发生的变化及时间,填写在记录表中。要提醒学生填写的一定是长出第一个花蕾、开第一朵花、结出第一个果实、第一个果实开裂的时间。计算凤仙花从播下种子到结出新的种子需要多长时间时,指导学生先计算每一个阶段经历的时间,再算出凤仙花一生所需要的时间。提醒学生注意同一个日期(比如开花的这一天)不要重复计算。

4.依据高度变化,制作凤仙花生长变化统计图

根据记录的不同阶段凤仙花植株的高度,制作凤仙花高度变化的统计图,分析凤仙花高度的变化规律。教学时,教师要借助《学生活动手册》,指导学生根据测量记录的不同时期凤仙花高度的数据,制作折线图。制作时,教师可以先指导学生一起描出2~3个点,并用直线连接起来,剩下的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学时只须引领学生从图中发现植物高度变化的规律,即子葉出土后、植物开花前是植株生长最快的时期,开花结果后植物基本就不再长高了,不需要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折线图。

5.制作凤仙花模型,了解更多植物的生长变化

制作凤仙花模型是指导学生建立实物模型的过程,可以增强学习活动的趣味性,强化学生对绿色开花植物体的整体认知。教学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创造性地使用不同材料、不同方法制作,可以按教材中的方法利用彩色绢纸制作,也可以用橡皮泥或其他材料制作。制作的凤仙花模型最好包括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

了解更多植物的生长变化,意在拓宽学生的视野,引发他们种植更多植物的欲望,进一步激发他们研究其他植物一生变化过程的兴趣。

学生种凤仙花时,可以要求他们同时种植一种自己喜欢的其他植物,在这里进行交流,教师可以补充介绍一些其他植物一生的生长变化。

猜你喜欢

教材分析教学建议小学教学
浅析泛义动词“打”及其对外汉语教学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沉淀溶解平衡”认知结构测查及其学习困难分析
基于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初中化学教材分析
浅论小学课堂激励性评价遵循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