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大数据审计模式深化投资审计

2021-05-27

审计月刊 2021年2期
关键词:机关

近年来,湖北各级审计机关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强审”的重要指示,落实审计署关于推进大数据审计的工作要求,牢牢把握大数据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特点、新要求,不断探索构建新形势下投资审计的大数据审计模式,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顺应时代要求,树牢大数据审计思维

(一)更新理念思维,聚焦投资审计主责主业。各级审计机关以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中央审计委员会会议精神为引领,贯彻新发展理念,牢固树立投资审计发展、法治、改革、绩效、绿色五项理念,围绕重大公共工程的相关政策目标实现与政策措施、发展规划落实推进,创新现代审计理念和技术方法,并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研究成果,不断开辟新领域,总结新经验,把握新趋势,开创新途径。聚焦工程建设合规性、资金使用绩效、防止发生系统性风险等重点,贯穿项目立项、招标投标、工程建设、监督管理、项目验收全过程,充分发挥大数据审计的突出作用,对投资规模达10多亿、涉及30多个子项、涵盖全省网络基础设施、数据基础设施、智慧应用设施的新基建项目开展了全链条闭环式审计。

(二)加强制度建设,规划大数据审计。各级审计机关高度重视制度规范建设,不断健全完善创新机制。省厅出台《湖北省审计基础数据规划》《电子数据分析利用实务指引》和《审计业务数据管理试行办法》等指导性文件,对采集各行业数据、做好数据资产积累提出了明确要求,并从数据标准、安全防护、数据管理等方面对审计数据的管理和使用进行了规范。各级审计机关也针对数据归集范围、数据采集方式、数据安全管理、数据使用规划出台文件,健全制度规范管理。

(三)强化业务培训,组建大数据审计团队。采取培训、研讨、教学、以审代训的方式推广新技术应用的典型经验、案例、措施,在审计实践中补短板、提能力,着力提升全省投资审计大数据应用水平。由省厅统筹培训计划,采取因人施教、因需施教、分类培训、以审代训等多种培训方式,有针对性地组织全省投资审计培训,以政策解读、案例分析、经验交流等方式解析投资审计转型发展政策、重点、要求,推广大数据应用经验和先进做法。各级审计机关陆续召开专题会和办公会,组织投资审计人员全员培训。省厅统筹安排全省审计资源,从厅相关业务处室、计算机审计中心、各市县审计机关中选拔具备宏观思维、精通业务和计算机技术、综合分析能力强的人员组成全省数据分析团队,为大型投资审计项目提供数据分析指导和技术支持,准确筛查问题或案件线索,提高了数据分析的整体性、规范性、协同性。

二、创新组织方式,构建大数据审计模式

(一)用大数据思路编制审计项目计划。建立与发改、公共资源交易部门的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和重大项目库相互关联的投资审计项目库,定时更新数据。根据资金的密集程度和项目建设进度,结合建设单位接受审计的频次、审计机关的承载能力等情况,提出重点审计领域和审计项目计划,保证投资审计项目库全覆盖底数和确定统筹审计模式、方法,为明确审计的边界和范围提供依据,不断推进投资审计范围全覆盖。通过对项目库的分析,对本地区政府投资建设项目总盘形成清晰的认识,科学、有重点地拟定政府投资审计计划。

(二)用大数据思维指导分析平台研发。坚持“以用为本”的数据平台研发基本原则,结合湖北实际因地制宜研究构建“实用性强、性价比高”的数据分析平台。目前,湖北依托电子政务外网建成了署、省、市、县四级互联的审计专网,借助专线建立了省、市、县三级互联的数据分析网,除“两大网络”之外建设“六大平台”,包括审计计划项目管理平台、审计对象库可扩展的数据资源目录平台、数据智能采集校验报送平台、财政审计联网分析平台、审计视频会商平台、综合运维管理平台。“两大网络”“六大平台”助力计算机审计数据和技术融合发展,有力地保障了审计大数据的采集、存储、预处理、建模和分析需要。各级审计机关也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建立投资审计平台。按照审计署数据规划,逐步建立全省大数据审计分析平台,获取政务公开信息、互联网数据等外部数据,整合征迁补偿、不动产登记、银行、法院等各行业资源,多源数据融合“碰撞”、发现矛盾点,推动投资审计提质增效。

(三)用大数据审计方法提高投资审计效率。各级审计机关不断强化大数据思维,做好线上数据和线下现场相结合,省市县三级同频共振、加强普及、形成共识,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光学字符识别技术(OCR)识别转换非结构化、半结构化数据,利用Python爬虫技术搜集项目以及项目管理人员有关的舆情信息,使用微信定位标记功能与Google Earth历史卫星图像相结合还原工程项目早、中、后期施工过程,在新基建项目审计中依托BIM技术,投资审计技术方法不断改进。省厅在某高速公路项目审计中,共采集转换项目立项、招投标、工程签证单、舆情信息等非结构化数据、半结构化数据共计1.1万余份,工程数据、财务数据、外围数据等结构化数据200多G,推动投资审计由单纯财务数据分析、工料分析向全过程数据分析转变。

三、创新技术方法,大数据审计成效显著

(一)努力探索大数据审计新技术新方法。全省各级审计机关在坚持创新驱动、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围绕投资审计转型发展实践,坚持推进理念创新、理论创新、技术创新,推动大数据和新技术协同发力,呈现出很多新亮点、新突破。如鄂州民用机场项目作为住建部首个运用BIM模型清单算量计价的试点项目,要求在勘察、设计、施工、质量验评、清单算量、后期运维等全过程运用BIM技术,实现构件编码、算量计价等功能。鄂州市审计局对该项目进行前期投资审计时,通过BIM技术直接关联设计阶段至施工阶段,获取项目施工管理、监理、质量管理、跟踪检查、资金拨付审核等各环节数据,将立体模型与设计、进度、成本、合同、变更等数据信息关联,计算前期挖、填的土石方工程量,并通过三维图形的土石方的增减变化,快速、准确地核查了该工程量。这些做法扩展了审计方法,有效提高了审计的广度、深度和精度。又如孝感市审计局作为审计署投资审计转型的试点,积极培训GPS等新型测量工具的运用。审计人员利用手持GPS测量工具,测量城市公园等项目绿化色块不规则面积;利用高精度GPS测量仪,在市政工程中迅速取得区域系统坐标和高程,结合南方CASS软件,准确计算土石方量,降低了审计工作强度。在老澴河清淤审计项目中,该局审计人员利用高精度GPS测量河道清淤高程,核实清淤工程量,提升了审计效率。

(二)积极推广投资审计大数据应用经验。省厅定期召开全省投资审计培训会,推广交流各地审计机关投资审计大数据技术应用的先进做法,规范大数据审计流程,涵盖了大数据审计的各关键环节,包括对数据采集、清洗、标准化处理,利用数据挖掘和关联分析建立模型、开发软件等。既对审计范围内全部建设项目招投标环节开展审计调查,也对重大项目开展全面审计,同时涵盖工程结算等专项审计,覆盖了投资项目审计的主要类型,涌现一批因地制宜可操作、可推广、可复制、可转化的先进经验。如襄阳市审计局采用航空摄影测量和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现场核实小清河项目乔木和地被植物品种、数量和规格,进而反映建设资金使用的绩效情况。又如咸宁市审计局采集发改、住建、公共资源交易、财政、社保、规划、投资委、地理信息中心等8个单位部门的政府投资项目基础信息30余万条,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预算计划内的政府投资工程项目招投标活动进行了审计,共审计或调查了202个政府投资项目,涉及投资额43亿元,审计发现38个项目不同程度存在招投标违法违规问题,涉及投资额8.8亿元,筛查发现疑点数据7万余条,核实问题数据6500余条,通过审计发现虚假招投标、围标串标、未批先建、虚报套取、偷漏税等违法违规和管理不规范问题54个,部分已核实的问题已移交相关部门处理,审计提出整改建议16条,相关单位制定出台制度3项。

(三)大数据技术推动投资审计提质增效。全省审计机关积极落实“向信息化要资源,向大数据要效率”工作要求,充分依靠大数据和新技术来解决审计机关人少事多、任务重要求高的问题,推动投资审计工作取得新进展。2019年,全省审计机关充分利用大数据审计技术手段共完成投资审计项目2872个,查出各类违规和损失浪费问题金额154亿元;移送各级纪委监委、司法机关和有关部门处理事项199起、涉及金额14亿元;审计后节约投资或挽回损失62亿元;提出审计建议被采纳2300多条。省厅上报省委审计委员会的全省建设项目招投标情况专项审计报告,获得省委书记、省长、省纪委书记等多位领导批示和肯定。省厅在某高速项目审计中,综合利用财政、户籍、社保、车辆、工商、婚姻、房产等数据对项目关键人物进行数据画像,形成4家施工单位主要人员不在本单位缴纳社保等疑点模型,发现工程转包给无资质个人施工、施工偷工减料等问题;并通过对50余家项目参建关联单位的经营信息、主要成员信息、对外投资信息、司法纠纷信息等进行采集、分析,形成中标企业将项目违法转包给无资质企业施工、业主单位指定材料供应商等疑点模型;利用Python爬虫技术搜集项目相关信息,形成有关人员行为轨迹模型,对其项目建设期间公开信息进行分析,发现有关人员与中标企业先签订战略协议、后走招投标形式的问题。通过大数据审计,现场审计时间大幅缩短,从以往的12人/4个月缩短为7人/2个月,推动了投资审计全面提质增效。

[图片新闻]

新春佳节之际,湖北省审计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汤汉琴,代表厅党组对离退休干部开展走访慰问活动,送上组织的关怀和党的温暖,向离退休干部致以诚挚的问候和美好的祝福。

(王凤悟 摄影报道)

猜你喜欢

机关
破解机关
新时代机关党建简明读本
加强“四个机关”建设 提高人大机关工作质量
在推进“两个机关”建设中践行新使命
建设“三个中心” 打造“五型”机关
强化使命担当 建设“两个机关”
中央机关有多少辆公车?
把人大机关建设成为学习型机关
当好“四员” 提升人大机关服务保障水平
构建互联互通“四大体系” 推动人大“两个机关”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