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疫情防控期“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对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2021-05-26周海丽陈盈

南方论刊 2021年5期
关键词:四位一体检出率时期

周海丽 陈盈

(茂名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茂名 525000)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是全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也是重大心理危机事件,对人们的身心健康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以往研究指出大学生缺乏应对突发事件的经验,易表现出有偏差的认知、不稳定的情绪以及行为冲动[1]。疫情爆发初期的一项研究表明疫情之下大学生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及抑郁心理问题,焦虑情绪发生率是26.60%,抑郁情绪发生率是21.16%[2]。钟梦婷等人的研究发现被调查的大学生71.3%患心理疾病的危险性高,其中女性、独居、本人疑似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每天关注疫情花费的时间、对媒体报道的疫情相关信息关注度、家庭关系、疫情期间对自己情绪控制难度、近期做与疫情相关梦的频率是大学生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上升初期患心理疾病的影响因素[3]。马骊等人在2020年2月开展的调查研究发现新冠肺炎时期516名学生SCL-90量表总均分高于全国常模和正常时期,大学生强迫、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和偏执因子得分均高于全国常模和正常时期,被测大学生SCL-90量表阳性的总检出率(37.0%)高于正常时期(21.1%)。被测大学生的轻度、中度、重度症状总检出率均高于正常时期[4]。其他相关的调查研究也发现了在疫情期间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都受到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5-8]。因此,在疫情防控期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帮助大学生以平稳心态应对疫情,尤其是为复课返校做好心理上的准备显得十分重要。

鉴于大部分研究以调查分析疫情期间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特点及影响因素,并提出干预策略为主[5],缺乏关于疫情期间开展心理健康服务有效性的实证研究,因此,当前研究以某高职院校自疫情爆发的2月至复课返校的5月通过“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为大一年级学生开展心理干预为例,对比分析2020年5月(疫情复课返校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相较正常时期的变化,考究疫情防控期心理健康服务的有效性,以期为高校新冠肺炎防控心理防护措施的制定和完善提供建议与科学佐证。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选取广东省某高职院校大学一年级4310名学生作为被试,在2020年5月(疫情复课返校前)进行问卷调查,同时与同一群体在2019年10月正常入学时期进行新生心理普查的SCL-90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调查对象通过智为心理服务平台在线答题形式完成调查,15名学生因作答问卷不认真而剔除,有效被试为4295名,男生2254名,女生2041名,平均年龄19岁。

(二)研究工具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作为研究工具。该量表共有90个项目,包含有较广泛的精神病症状学内容,分为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9个因子,分别反映9个方面的心理症状情况。另外还有7个项目未能归入上述因子,这些项目主要反映睡眠及饮食情况,在一些研究中,列为“其它”因子。各项目采用5级评分,一般规定SCL-90量表总分超过160分或9个因子中的任一因子分值大于2分为阳性,表示被测者很有可能有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分值越高,表明其心理健康水平越低。本次研究中总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为0.97,信度良好。

(三)研究程序

2020年2月至2020年5月,基于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为大一年级学生开展心理疏导和干预,主要措施详见(表1)。在疫情复课返校前,使用SCL-90问卷测试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同时对比正常时期的心理健康水平,考究“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效果。

表1:“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四)统计处理

采用spss17.0进行数据分析,数据分析之前,采用Harman单因子检验法进行共同方法偏差检验,两次测量的结果均显示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有14个,第一次施测的第一个公因子的方差解释率为27.74%,第二次施测的第一个公因子的方差解释率为31.03%,均小于40%的临界标准,未出现只提取出一个因子或出现某个因子解释力特别大的情况,可见当前研究的数据不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问题。

二、研究结果

(一)不同时期大学生的问题检出率

新冠肺炎时期被测大学生SCL-90量表总分超过160分的阳性总检出率(7.7%)低于正常时期(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2.82,P<0.05)。疫情复课返校前各因子阳性症状发生率介于4.5%至33.5%之间,从高至低依次为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其他,抑郁,敌对,偏执,恐怖,焦虑,精神病性,躯体化,均显著低于正常时期各因子阳性症状发生率(χ2在11.81-118.88之间,p<0.05)。

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在SCL-90有部分因子得分有性别差异,因此大学生问题检出率分开性别呈现,详见表2。卡方分析表明,正常时期躯体化、抑郁、焦虑、恐怖、其他因子的阳性症状发生率有性别差异,女生发生率显著高于男生(χ2分别为21.06,5.80,23.09,48.12,15.64,p<0.05)。在至少一个因子上的均分大于等于2(超出正常分,显示阳性症状),女生发生率(40.%)也显著大于男生(37.8%),χ2=3.95,p<0.05.疫情复课返校前除躯体化因子上女生发生率显著高于男生,其他因子均无显著的性别差异。在自杀意念条目上,疫情前后均无性别差异。

表2:疫情复课返校前和正常时期的大学生问题检出率[n(%)]

(二)不同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

由于在问题检出率上存在性别差异,在分析疫情前后各因子的变化时我们通过配对t检验分别考究男生、女生的变化,结果发现,在各项因子以及总症状指数中,相比正常时期,疫情复课返校前男女生的得分均有显著的下降。在自杀意念条目上,疫情复课返校前和正常时期相比,男生的得分没有显著差异,女生的得分则有显著的下降。

表3:疫情复课返校前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变化

三、讨论与建议

当前研究考察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结果发现大学生SCL-90量表阳性的总检出率(7.7%)显著低于正常时期(16%)。疫情复课返校前各因子阳性症状发生率均显著低于正常时期各因子阳性症状发生率(p<0.05)。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各项因子得分相较正常时期有了显著的下降,在自杀意念上,疫情复课返校前和正常时期相比,男生的得分没有显著差异,女生的得分则有显著的下降。由此可见,“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对大学生以健康的心理渡过疫情起到一定的帮助。

结合研究结果,这里建议:

1.高校在疫情防控期要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手段充分了解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心理特点及常见心理问题,常见的心理问题包括因不能外出活动带来的烦躁不安、与家长发生的各种亲子冲突、上网成瘾、睡眠节律紊乱、时间管理混乱、因不能按时开学带来的学习热情的松懈等[9],并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全过程的心理干预,减少对疫情的应激反应。

2.通过不断完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提高学生的心理免疫力,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

3.充分利用线上平台做好疫情期间心理保健知识宣传教育,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心理疏导。

4.发挥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干部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画好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的同心圆,汇聚心理健康培育合力。

5.对心理危机预警学生进行摸底、登记、排查,指定专人落实与重点关注对象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和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及时给予充分的精神支持和心理疏导,避免发生应激情境下的危机事件。

6.通过多种形式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沟通,引导学生家长提高维护子女心理健康的意识,理解和照顾子女情绪,加强对子女的精神支持,注意与子女沟通的方式方法,减少家庭矛盾,避免引发激烈冲突。对患有严重心理或精神疾病学生的家长,要提醒他们注意子女的定期复诊和规范药物治疗,加强日常行为的引导与监控,防范发生极端事件。

猜你喜欢

四位一体检出率时期
QCT与DXA对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检出率的对比
安宁市老年人高血压检出率及其影响因素
长程动态心电图对心律失常的检出率分析
文艺复兴时期的发明家
开心一刻
一战时期蛰豪战(10)
新时期的向善向上
推进“四位一体”土地制度改革
学习“四位一体”教学法,全面推行主体教育
山东产品抽查:文胸婴幼儿服装不合格率居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