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掘说明文的科学教育价值

2021-05-25崔炳光张晓梅

语文建设 2021年5期
关键词:科学教育说明文价值

崔炳光 张晓梅

【摘要】说明文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获取主要信息”与“领会科学精神”是说明文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说明文本身就是阐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知识的,具有科学普及价值。《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经典的说明文,可从筛选主要信息、丰富科学知识,厘清严密结构、把握科学逻辑,品味准确语言、体会科学态度,介入相关资料、感受科学精神,质疑改写不当、发展批判能力五个方面实施教学,发掘其科学教育价值和育人作用。

【关键词】说明文,科学教育,价值

说明文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下册分别安排了一个说明文单元。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主要是介绍中国建筑、园林、绘画艺术的事物说明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都是阐释事理的说明文,涉及物候学、地质学、生态学等领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中关于说明文阅读的要求是:“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阅读科技作品,还应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由此可见,“获取主要信息”与“领会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应是说明文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

从教学现状来看,说明文阅读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往往走向两个极端。一个是把理解说明文的说明内容作为教学着力点,教师对每一篇说明文都围绕“提取有用信息,理解说明内容”展开,没有语言品味,没有逻辑辨识,没有结构赏析,使得学生的这些阅读能力主要通过课后的习题训练获得,而非来自真正的“阅读”。另一个是将传授说明文文体知识作为教学着力点,教师都是围绕“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结构、说明方法、说明语言”展开教学,仅仅平面传授共性文体知识而忽略个性表达,不敢也不愿涉及课文中阐释的科学知识、体现的科学态度等问题,很少带领学生探究课文所涉及的具体科学话题。显然,这两个极端的教学都不符合课标对说明文阅读的教学要求。

说明文本身就是阐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的,具有科学普及价值。夏丐尊与叶圣陶合编的《开明国文讲义》中说,解说文(说明文)的目的在传授知识,使人了解。徐江教授明确指出:“讲说明文最基本的目的是让学生树立科学意识。”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文体特点,笔者认为学生学习说明文,既要了解与掌握说明文的文体知识,学习将科学知识用简明通俗的语言、生动有趣的方法来清晰阐释的能力,也要自然地接受相应的科学教育熏陶,即学习科学知识,感受科学精神,领略科学方法,形成科学意识,并产生寻求科学真理的兴趣、理想与信念。这不仅体现了说明文文体与众不同的教育价值,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下面笔者以《大自然的语言》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实践与思考。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经典的说明文,全文条理分明,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让人印象深刻。这篇文章被编排在统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单元提示指出:“本单元的课文都是阐释事理的说明文,涉及物候学、地质学、生态学等领域,体现了求真、严谨的科学精神”,“学习分析推理的基本方法,善于發现问题、思考问题、质疑问难,激发科学探究的兴趣”。根据单元学习要求,结合文本特质,教师可从以下五个方面设计、实施教学,充分发挥说明文的科学教育价值。

一、筛选主要信息,丰富科学知识

筛选主要信息是说明文阅读的要求,也是科学研究的一个基本环节。教学伊始,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初读文本,你在文中获得了哪些信息?让学生用文中的语句或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比如,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物候观测对于农业有什么意义,影响物候的因素有哪些等。通过引导学生提取主要信息,理解文章阐述的事理,丰富科学知识。再者,本文讲的“物候”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习见习闻的现象,易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作者以科学家的眼光看透现象背后的本质,揭示出其中的科学道理,这启发学生: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而要想探索它,就要有科学精神,有科学知识的储备,掌握科学的方法。

《大自然的语言》重点内容是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这个知识点恰好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时的难点。为了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教师巧妙设计,多措并举。一是通过分析举例子说明方法的作用,理解抽象深奥的事理。例如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作者举了两个例子,众所周知,冬天时近海地区比同纬度的内陆地区气候温和,若依此推论,在近海地区春天会来得早,但事实正好相反。举一例读者可能会认为是偶然的,所以作者连举两例,使人确信无疑。二是学以致用。本文所介绍的物候知识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也有不少诗歌是反映物候知识的,教师链接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让学生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对诗句的理解。学生活学活用,运用所学知识对诗歌中的物候现象作出科学的解释,不仅让知识真正服务于生活,而且加深了学生对影响物候现象来临因素的理解。

二、厘清严密结构,把握科学逻辑

结构的分析与章法的审美是阅读教学中重要的内容与任务之一。任何一篇优质的说明文,在整体说明条理的安排上可圈可点之处都很多,值得我们研读和学习。《大自然的语言》天然地具有这方面的优势,不论是着眼于全篇,关注于部分,还是聚焦于段落,乃至于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我们都能感受到其非常有条理,讲究说明的顺序,注重科学的逻辑。

在筛选主要信息、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顺势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说明顺序:从谋篇来看,文章先提出说明的对象是什么,说明它的重要性,然后说明它取决于什么因素,最后说明研究它的意义。这种由表及里、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符合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规律,同时使得文章很有条理。就布局而言,文章的重点内容即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从时空的角度来看,按照从空间到时间的顺序排列,文章条理明晰;从四个因素对物候的影响程度来看,则是由主要到次要安排说明顺序,言之有序,主次分明。具体到段落的安排,以第九自然段为例,引导学生分析、理解作者行文的逻辑顺序:先说一般情况,再讲特殊情况,条理清楚,层次分明,结构严密。通过对谋篇、布局到组段的分析与理解,学生认识到整篇文章严密的结构层次和严谨的逻辑顺序。

三、品味准确语言,体会科学态度

语言准确、严谨,不仅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更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具体到《大自然的语言》一文,其语言的准确、严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一是运用限制性词语,表现作者用词的严谨。例如“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一句中,引导学生品析“许多”表示数量多,但不是全部,限制了范围,如果去掉“许多”一词,就变为所有古代流传下来的农谚都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这样一概而论,不符合实际。

二是运用数字,表现作者表达的精准。例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中的“20天”“10天”非常确切,而“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中的“十天左右”“五六天”并不精确。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在对某个事物不能精确表述时,用模糊的语言表述,留有余地,符合事实,更为准确。由此看来,数字的使用能体现出说明文语言的第一要义——准确,表现作者科学严谨的表达。

四、介入相关资料,感受科学精神

统编教材所选的说明文多数是名家名篇,既有中国气象学家、地理学家竺可桢的《大自然的语言》,桥梁专家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也有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的《蝉》,美国生态学家利奥波德的《大雁归来》。这些选文的作者多数既是相关科学领域的专业权威,又是科普方面的大师。因此,教师在教学说明文时可结合课文的学习,适时地介入作者的相关资料,引导学生感受其科学精神。

对于作者的了解,教师可先让学生自主查阅资料,然后课上组织交流,并对相关要点、重点加以强调,让学生感受作者专注的科学精神与卓越的科学成就,激发其阅读兴趣。

除整体了解之外,教师在引导学生品析说明语言时,还可以巧妙地介入作者的工作细节:作为我国物候学的创始人,竺可桢对物候学的研究长达半个世纪,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依然颤抖地记下了当天的气温、风力,并端正地写上“局报”二字,他就是这样一位严谨的科学家。教师通过深情地表述,引导学生在感人的故事中,领会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真的科学精神。

五、质疑改写不当,发展批判能力

从科学的角度解读文本,要打破对文本的尊崇膜拜,以科学的批判精神去解读说明文。徐江教授认为,当前的说明文是“在讲科学的平台上表演着不科学”。科学是不断向前發展的,有些科学结论只代表一时,且不一定都是正确的。教师可以在行文逻辑的错误处、编者解读的错误处、文本中的模糊点或有待于进一步验证的地方,创新设计,引导学生大胆质疑、敢于批判,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与求真的科学精神。

《大自然的语言》是教材编者根据《科学大众》1963年第1期中的《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一文改写的。通过对比,笔者发现课文中有些改写的词句失之偏颇,不如原文表达得准确、恰当。例如,“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中的“开花日期”,原文中是“始花日期”,教师可引导学生揣摩分析,显然“始花日期”更为精确。由此推荐学生进一步阅读原文,比较异同,质疑批判其他改写不当之处。这样教学,能够发展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引领学生逐步树立科学意识,使说明文的科学教育价值得以彰显。

有人认为,科普说明文缺少人文性,因此,语文教师只好通过关注遣词造句和说明技巧来体现其工具性,其实这是一种误区。说明文中渗透的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与科学信念,恰恰是真正的人文因素,也是学生亟须补充的人文素养。语文教师要准确把握说明文教学的方向,发掘说明文的科学教育价值和育人作用。

猜你喜欢

科学教育说明文价值
说明文阅读专练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STEM对我国科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相互融合探究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
说明文阅读复习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