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学”到“习”最终得“法”

2021-05-25丁维秀

语文建设 2021年5期
关键词:自读课文教学策略

丁维秀

【摘要】自读课文是统编初中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在了解其编排特点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教材搭建的阅读支架引导学生自读,设计自主学习单,采用初读自测单、回读思考单和博读拓展单,给学生打造自读的路径;通过活动探究引导学生自读体验,促进他们为完成任务而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

【关键词】自读课文,编排特点,教学策略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一个突出特点是构建了“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目的是希望消除阅读文本之间的畛域,让学生能够自主阅读和大量阅读。在这个体系中,自读课文是联结课内与课外的重要纽带,它上承教读课文,下接学生的课外阅读,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自读课文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进入了两种误区:一是把自读课文等同于教读课文,仍然采用传统的精耕细作的教学方法;二是完全放手不作指导,学生只是“粗略”阅读,甚至“忽略”阅读,自读课文的价值没有体现。

若想教好自读课文,充分发挥它的作用,首先要了解自读课文的编排特点,知晓它在教材结构体系中的价值。比如在统编教材中,自读课文所占比重随着年级的增高而越来越大,自读课文的设计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易到难,逐步提升学生的自读水平。同时,每一单元都是教读课文与自读课文相结合,有意识让学生把从教读课文中所学的阅读技巧迁移到自读课文中,由“学”到“习”,最终得“法”。在阅读支架的设计上,主要设计了旁批、阅读提示和思考探究。这三种阅读支架有着明确的阅读指向,各司其职又相互协作。旁批在引导学生自读的同时,又上承教读课文,打开教读和自读的通道;阅读提示有针对性地提供课外阅读篇目,巧在外引,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思考探究则上承和外引兼顾,主要出现在自读文言课文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依照这些特点施教,真正实现自读课文的文本价值和教学价值。

一、利用阅读支架引导学生自读

温儒敏教授指出:“‘自读课就是让学生使用‘教读课给的方法,更加自主地阅读,教师不必精讲。‘自读课文还专门设置了导读和旁批,引发学生涵泳体味。教材有意区分课型的功能,也是为了纠正目前语文教学过分精读精讲的僵化状况。”这段话给了一线教师教学自读课文一个思路:引导学生根据“导读和旁批”来自主地阅读。

每篇自读课文都有“阅读提示”,它是学生自读的路标,有导向作用。如《动物笑谈》的阅读提示包含一个关键词“笑谈”、三个叙述角度“动物、作者和不明原委的人”以及课外的阅读指向等内容。袁爱国老师基于阅读提示进行自读设计,开启了学生的发现之旅。他紧紧抓住“笑谈”这个词,从三个叙述角度进行设“问”,让学生找“笑”、品“笑”、质疑“笑”,最后带着学生向作者生平和《所罗门王的指环》拓展。这就不是泛泛自读,而是带着一种质疑、分析和思考而读,体现了自读课文的要义:自主和独立。

肖培东老师执教的《一棵小桃树》则是利用批注引导学生自读的经典课例。单元导语凸显了编者的意图:“本单元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体会如何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景状物,寄寓自己的情思,抒发对人生的感悟。”教读课文重在教师“教”托物言志的手法,自读课文重在学生“习”托物言志的手法,肖老师这节课的一大特色就是落实自读课文的“习得”功能。肖老师巧妙利用文中五处旁批,由浅入深、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品评语言之味,体悟手法运用之巧,理解作者寄寓的款款深情。他先从文中三处旁批的问题切入教学,把握学情。学生自问自答,很快解决两个旁批的问题,而旁批五的问题则回答不上来。肖老师就把重点放在这里。为使学生真正“习得”,他借助批注开展教学。借助批注一引导学生抓住“情景中的情感”进行理解,借助批注二引导学生抓住“描写的情景”进行品味。学生抓住景和情进行理解,托的“物”和言的“志”都暗含在学习活动中,突出了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解决了旁批五的问题。肖老师在学生阅读和交流过程中穿针引线,引导学生自读、思考和表达,让学生在对批注的探究中水到渠成地“习得”阅读方法和知识。

上述两位老师紧扣自读课文的教学要求和编者意图,引导学生利用自读课文的阅读支架,让学生自读自悟,开展合作交流学习。教师在场适时助读,让课堂无限精彩。

二、设计自主学习单引导学生自读

自主学习单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依照学习目标而设计的一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阅读支架。它通过表格、思维导图等形式,将阅读方法、阅读内容、教学策略与学生的思维活动可视化,将“传统阅读教學里一些隐含的阅读教学经验作了范式化处理,从而改变了以往课堂教学以被动聆听和应答为主的学习方式,构建了以明确的任务驱动、项目式学习、内隐式深度学习为主的阅读教学范式”。它非常契合自读课文学习的特点,能够确保“教师隐身却在场”。下面,笔者以《孤独之旅》为例提供一种设计思路。

《孤独之旅》是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自读课文。该单元的单元导语和教读课文均强调“梳理小说情节”,这是本单元共同的阅读要点。教读课文《故乡》在思考探究上强调“环境的作用”,《我的叔叔于勒》强调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作为本单元唯一一篇自读课文,它兼顾着教读课文所教的重点内容,又有着自己的鲜明特点。怎样让学生自读体验、自由分享,是制作自主学习单的关键。结合七年级所学的阅读方法“默读”和本单元的语文要素,笔者设计了一组学习单,包括初读自测单、回读思考单、博读拓展单。这一组自主学习单根据阅读方法的由浅入深,进行情节梳理和细节整合。初读自测单的内容相对简单,是对标题、人物、文体、段落、顺序和情节等内容的粗略感受,重视情节的曲折写法。回读思考单是对单元阅读要点和文本主要特点的检测,突出对环境的品鉴。博读拓展单重在检测学生对后续故事情节的合理设想,对人物形象的准确把握,是初读和回读的延续拓展。这样一种设计,让学生多次运用默读方法,在文本中来来回回进行感知、比较、分析、整合、归纳,让学生进行想象和有创意的表达,提高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自主学习单的编制不能教案化,应根据课标要求和文本特点突出重点,由一“点”引动全“文”;不能习题化,课前发单,课中对单,课后收单,而忽略教学本身;不能趋同化,形成固定模式,而忽视文本特点;也不能把问题泛化,应探究性和开放性兼具,激发学生运用学习单的兴趣。

三、巧设活动引导学生自读

阅读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自读课文教学也应如此,只不过需要通过自主的方式获得。若让学生获得较好的自主阅读效果,教师可以根据文本特点巧设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并运用阅读的策略和方法,解决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对于单篇自读课文,可采取“微分享”的形式展示成果,交流心得,探索新知。为使自主阅读更具效度,教师须规定好“微分享”的各个环节,面对不同的课文进行适当的微调。比如阅读法布尔的《蝉》,“微分享”的环节可设计为:

1.我所知道的蝉(表达清晰、内容真实,不超过100字):

2.法布尔眼中的蝉(概括精准,不超过100字);

3.精彩语段赏析(列出文中的三个精彩语段或语句,从语言、思想、内容、技巧等方面进行赏析);

4.同与不同(和教读课文《中国石拱橋》《苏州园林》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5.作者其他作品介绍(表述要有趣味,能激发听众的阅读兴趣);

6.我的随感(原创,真实,简洁,有文采)。

学生先自主把这六个环节做成课件,然后小组交流,相互借鉴,选出最佳课件进行修改,并在课堂上展示,学生交流评价,教师适当点拨,促使学生深度阅读。

自读课文还可采取主题式学习的策略,多篇一起进行阅读,沟通文章之间的内在联系,加大学生的阅读量,提升他们的阅读素养。如学习九年级下册的《短诗五首》,第一个环节的主题可设计为“寻找意象,体悟情感”;学生自主阅读这五首诗,整体把握诗中“顶高的树”“红山茶”等意象的深刻内涵,感受诗歌所传达出来的独特诗意,了解现代诗歌的写作方法。第二个环节进行组诗朗读比赛活动。学生借鉴在八年级演讲“活动·探究”单元中学到的知识和方法一起设计朗诵活动方案,制定朗诵比赛规则,然后进行朗诵展示。学生在朗诵比赛活动中提高对诗歌的认识,在语言表达、心理素质、应变能力、情感抒发、社交礼仪等方面获得发展。最后一个环节让学生参照这五首诗的写作特点,借助一些意象仿作一首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三个环节既相互勾连,又层级分明,学生在阅读、朗诵、表达等活动中获得了体验,提升了素养。

总之,自读需放,怎样放,放到何种程度,许多教师还把握不好。这需要教师不断深入了解自读课文编排特点,尊重它、落实它,在教学中有所为有所不为,但不能无所作为。在教法上,教师应让“自读”真正落地,隐到后台适时助读;对待学生,教师不应束缚太多、要求太高,“连滚带爬”也未尝不是一种好的阅读方式。

猜你喜欢

自读课文教学策略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识字写字结合教学策略探析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三项教学策略
基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作文教学策略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
初中语文自读课文教学初探
切莫冷落小学语文“自读课文”
以三步导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中自读课文,如何收放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