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乡村如何“蝶变”

2021-05-24策划本刊编辑部

中华民居 2021年2期
关键词:镇村一体文明

策划本刊编辑部

撰稿张孝德 黄忠怀 严力蛟

供图韦宇教(部分)

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两山理论』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指明了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生的新路径;同时,也是在推进乡村振兴国策过程中应坚守的原则。乡村在生产价值之外,还具有生态价值、生活价值、文化价值、教化价值。乡村振兴要以乡村价值体系为基础,探索提升乡村价值的途径,将乡村作为完整的复合生态系统,以村落地域为空间载体,将村落的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等机制,综合作用于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经过现代化提升,最终使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本期专题邀请专家围绕『两山理论』的实践进行阐述和剖析,为面向乡村振兴的研究者和参与者提供借鉴与参考。

我的乡村复兴梦从生态文明到 三亲启蒙教育

张孝德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副主任,公共研究学会中国乡村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生态文明是新时代第三次农村﹃包围﹄城市

我关注乡村不是研究专业使然,而是基于20多年前我就开始关注生态文明。我写的第一本关于生态文明研究的书籍《文明的轮回——生态文明新时代与中国文明的复兴》,就把生态文明看作是继工业文明之后的人类新时代文明。这个观点与党的十八大作出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是一致的,由此形成了我对生态文明新时代的两个基本研判:

一是生态文明新时代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近代以来,西方国家的兴起为人类贡献了工业文明;21世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给人类贡献另一种全新的文明——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所提倡的“天人合一”“万物有灵”等自然观恰恰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灵魂和精髓。生态文明新时代需要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需要借生态文明的大势。

二是在乡村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成本最低、优势最大。乡村遇工业文明衰,逢生态文明兴。乡村不能承载现代化工业经济,从而决定了乡村在工业文明时代逐渐衰败的命运。但是在生态文明新时代恰恰相反,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福地在乡村,发展光伏发电、生物能等新能源的最大空间在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所需的哲学和文化的发源地也在乡村。

综上所述,形成了我对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另一个信念:中华民族迈向生态文明新时代需要从乡村开始。“乡村兴则中国兴”是中华文明一直遵循的规律。毛泽东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邓小平领导改革开放走的也是从农村到城市的道路,习近平时代迈向生态文明之路其实也是一条农村“包围”城市之路。

二十一世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给人类贡献另一种全新的文明—— 生态文明。

进入21世纪以来,在轰轰烈烈的城镇化过程中,我们也曾对“乡村兴则中国兴”这一观点发生过动摇。在这一背景下,我发表了一系列文章,阐述中国不能走西方式的以消灭乡村为代价的城镇化之路,并指出这样的城镇化之路是一条让中华文明走向文明断根、文化断流的道路。为了强化这种声音,2013年,我与关注乡村命运的学者和机构共同发起并召开了“中国乡村文明发展论坛”。这个论坛从2013年到2018年连续召开了五届,主题分别为“生态文明视野下中国乡村文明命运反思”“乡村文明复兴与有根的中国梦”“乡村文化复兴开启文化为王新时代”“乡村文明复兴与有根的乡村教育”“新回乡运动:乡村复兴的新希望、新路径”。我在首届论坛上发表了《拯救中国乡村文明的呼吁书》一文,第二届论坛上发表了《中国乡村文明复兴宣言》一文,第三届论坛上发表了《乡村复兴,从我做起的倡议书》 一文。

让我们充满自信的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中华民族处在未来抉择的十字路口时,做出了将中华民族导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重大决策。从党的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战略,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乡村振兴必须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到2021年2月国家乡村振兴局正式挂牌,为处在迷茫中的城镇化指出了新的发展之路,使中国乡村看到了未来发展的希望。

乡村是儿童的乐园、育人的宝地

许多年前,当我以研究生态文明的视角进入乡村世界时发现,复兴乡村文明最需要重视的不是乡村产业,而是乡村教育。我在与许多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交流时发现,一提到自己的村庄,他们的热爱之情和自豪感便溢于言表,但是当提到乡村教育时却一脸茫然。在他们描绘的乡村美好蓝图中也很少提到教育。他们把村里的产业发展得有声有色,但是村里的很多孩子为了接受更好的教育,从小便外出求学。我问他们:“一个和你们的儿孙没有情感链接的乡村,还有未来吗?”只有老年人的乡村其实并不可怕,因为乡村是适合低成本养老的地方,真正可怕的是没有儿童的乡村。每当谈及这个问题时,他们的神情便会陡然黯淡下来,无奈地说:“张老师,我可以让村民的收入翻一番,但提升乡村教育水平却很难办到,因为这是政府的事。”

正是与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的多次交流,让我把对乡村复兴的关注聚焦到了乡村教育上来。进入21世纪以来,压倒乡村的最后一根稻草恰恰是持续十年的拆点并校。最初的拆点并校仅局限于教育资源的整合,但后来有的地方把拆点并校演变成服务城镇化的一部分——让孩子进城,小手拉大手,从而带动大人进城。

很多人认为修复乡村教育是不太可能的事,但当我站在生态文明新时代的立场来看乡村教育时,发现生态文明建设不仅需要从乡村开始,而且服务新时代的教育改革也需要从乡村开始。我们传统的教育理念十分注重做人教育(做人教育的黄金窗口期是0岁到15岁),但工业文明时代的教育是服务物质财富快速增长的做事教育,也就是以知识和技能为主的教育。服务于经济增长的做事教育对做人教育的严重挤压是造成工业文明时代教育陷入困境的根本原因。

由此形成了我关于新时代教育的一个信念:迈向新时代的教育必须从恶补做人教育开始。在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指导下,回归自然、回归乡土、回归家庭是新时代教育的必然趋势。乡村确实不具有以学习现代化知识与科技为主的做事教育方面的资源优势,但乡村却是新时代进行人与自然、人与乡土、人与家庭链接的做人教育的好地方。

现代新乡村

乡村是新时代进行人与自然、人与乡土、人与家庭链接的做人教育的好地方。

乡村振兴的最终标志是让教育回村,重建精神家园

乡村振兴不仅仅是为了弥补乡村不够现代化的短板,还因为乡村作为中华五千年文明基因的携带者,作为中华文明之根,是21世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和魂。乡村蕴含着中华民族走向未来的源动力,蕴藏着迈向新时代所需要的新文化、新哲学、新动能。乡村也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蕴含着每一个中国人都需要回答的“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等问题。从这个角度看,能够让我们重返乡村之路和共建精神家园的途径就是教育。从这个意义上看,乡村振兴的最终标志是让教育回村。

缺失乡村教育的中国人是没有故乡的中国人。任何一个中国人倒推三代其实都是农民。中国人的精神故乡和血脉之源在乡村。乡村教育是让每一个中国人与祖先和故乡链接起来的乡土教育,包含着21世纪每个中国人都必须回答的“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答案。没有这样的教育,我们将成为没有故乡的游子。

缺少乡村教育的中国教育是无根的教育。中国乡村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耕读传家远,诗书继世长”的乡村,没有乡村教育传承的中国将意味着中华五千年文明传承面临断根的危机。

缺失乡村教育的人生是有缺憾的人生。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外国,乡村都是儿童成长的天堂。自然是儿童最好的朋友,也是儿童开慧的第一位老师,更是每一个人的生命故乡。美国学者托马斯·柏励在《伟大的事业——人类未来之路》中讲道:“让孩子只生活在与水泥、钢铁、电线、车轮、机器、计算机和塑料的联系之中,而几乎不让他们体验任何原初现实,甚至不教他们抬头观看夜晚的星星,这就是一种使他们丧失最深层人生体验的灵魂剥夺。”

缺少教育的乡村不叫乡村,叫农场。没有教育的乡村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乡村,更像从事农业生产的农场。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乡村是耕读乡村,其中“耕”解决的是物质生计问题,“读”解决的是文化传承问题。乡村有了读书声才有生机,才有未来。

缺失乡村教育的古村只是一个古董乡村。近年来,不管是政府还是社会都越来越重视古村的保护与发展。但我们一定要清楚,古村的价值不仅仅在于那些古建筑的价值,更为珍贵的是蕴藏在古村中需要我们复活和解读的精神和文化。这些精神和文化才是古村的魂,才能体现古村的真正价值。修复古村必须从修复耕读传家的乡村教育开始,否则古村保护就变成了单纯的古建筑保护,古村也就沦为缺乏生命的古董。

乡村蕴含着中华民族走向未来的源动力,蕴藏着迈向新时代所需要的新文化、新哲学、新动能。

修复古村必须从修复耕读传家的乡村教育开始,否则古村保护就变成了单纯的古建筑保护,古村也就沦为缺乏生命的古董。

三亲启蒙教育:让教育回村、妈妈回家的乡村教育实验

正是基于以上的乡村教育观,2013年,中国乡村文明研究中心联合施永青基金、北京凤凰耕读书院、北京市璞育社会工作事务所等机构共同发起了立足乡村、面向未来的三亲儿童启蒙教育项目。

所谓“三亲教育”就是修复被现代化、城镇化中断的三个链接,即与父母、与乡土、与自然的链接。这三个链接恰恰是修复滋养生命的天、地、人三大要素的链接。以亲情为根的孝道教育培养儿童的感恩之心,扎下做人之根;以亲乡土为本的厚德教育培养儿童仁爱之心,种下爱国的种子;以亲自然为师的开慧教育培养儿童敬畏之心、好奇之心,开发全脑智慧,为未来培养德慧兼备之才。

三亲儿童启蒙教育项目围绕“三亲教育”为儿童开发了自然开慧教育、经典诵读教育、行为养正教育、四季农耕教育、心灵手巧教育、礼乐艺养教育“新六艺”课程。从2013年启动以来,该项目得到诸多国内教育专家和教育机构的高度认可。经过5年的探索和实践,已经形成了系统的儿童启蒙教育课程体系和师资培训模式,形成了基于新儿童观、立足乡村、面向未来的“修德、开慧、学艺”的中国式儿童教育新模式。

一批来自北京高校的教授、博士和来自公益机构的人员成为项目的志愿者,山西、河南、广东、福建等地加盟的幼儿园和小学成为项目的实验基地。经过5年的实践,这个面向新时代的乡村教育实验到底是一个乌托邦实验,还是符合时代需要的实验?事实给我们的回答是,这不是一个乌托邦的实验。特别是在山西长治关头村的三亲教育学校,到目前为止,已经吸引了来自太原及广东、山东、安徽等地的20多位家长带着孩子前来求学。三亲儿童启蒙教育项目与当地村委会合作,把来到村里陪读的家长组织起来成立了三亲教育社区。这些家长也成为关头村的新村民,参加到关头村的三亲教育生态村的建设中。在这里,教育成为乡村复兴的魂。

『镇村一体』推动城乡融合 助力乡村振兴

黄忠怀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中国城乡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华东理工大学MPA 专业学位中心主任,“市民下乡•新村民计划”发起人。其主要研究方向为城乡基层治理、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

以合村并居形式破解乡村振兴的模式困境

如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全国各地有不同形式的实践。“合村并居”无疑是地方政府经常采用的模式之一。但是山东地区推行的“合村并居”模式却遭到了普遍批评,其焦点集中在“合村并居”过程中“赶农民上楼”的方式太过激进和粗暴。它所暴露出来的问题较多:使农民生产与生活分离,完全有悖于传统;集中安置资金的不足,也隐藏着巨大的社会风险。

“合村并居”试图通过乡村城市化以整体性推动实现乡村振兴,这本身并没有方向性的错误。以乡村城市化带动实现乡村现代化,是全国各地方政府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一贯思路。但在实践过程中,“合村并居”往往以“去乡村化”为主要手段进行城市化,违背了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初衷——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并不是要消灭乡村,而是要让乡村生活变得更加美好。“去乡村化”本身所折射出的对乡村文明价值的轻视,以及对乡村生态价值的破坏性,成为“合村并居”饱受诟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从政策逻辑来看,“合村并居”试图以经营城市的模式来经营乡村,通过土地整治、拆并村庄来获取更多的建设用地指标,再通过建设用地指标交易系统变现,获得更多的土地财政收入。土地财政收入一部分用于解决拆迁补偿与农民安置问题,一部分用于发展乡村公共服务,余下的部分用于解决其他的困难问题。

以经营城市的模式来经营乡村,本身也并无不可。但是这必须有一个前提条件,即市场对农村土地有着旺盛的需求,有能力消化“合村并居”腾出来的土地。从宏观上讲,“合村并居”的可行性取决于国家的整体经济环境:如果整体经济上行,市场对土地的需求旺盛,则可顺利推进;如果整体经济下行,市场对土地的需求减弱,大规模“合村并居”腾出来的土地指标无法被市场消化,就可能出现资金链断裂,引发系统性风险。山东地区“合村并居”问题的凸显,便与国家整体经济下行有关。

由此可见,在当前国家整体经济下行的大背景下,想要大规模推进“合村并居”基本上是行不通的。从山东省政府高层开始反思与自我批评的表态来看,“合村并居”应该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会冷寂下来。不过,“乡村振兴”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又是一项必须执行的政治任务,因此,各地方政府都急需探索一种全新的乡村振兴模式。

『合村并居』往往以『去乡村化』为主要手段进行城市化,违背了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初衷。

美丽乡村

『镇村一体』:乡村振兴新模式

“镇村一体”培育模式图解

“镇村一体”培育模式的基本内涵

“镇村一体”是以镇为核心、统筹镇村关系、谋求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新模式。“镇村一体”以镇域为基本单元,在整体不改变村庄风貌的基础上,通过镇村联动发展与镇村功能统筹安排,实现人居空间的田园化,产业空间的集约化,生活空间的生态化和文化空间的地域化。其基本模式可总结为:一个中心镇区+多个“镇村一体”生态街区=“镇村一体”新生城市。

中心镇区和乡村生态街区等都有不同的功能定位:中心镇区为新生城市的核心,是工业、商业与服务业的集聚地,为周边乡村生态街区提供就业机会与商业服务。中心镇区周边可建设多个乡村生态街区。在此建设过程中,将以发展较好的村落为中心村,同时合并部分已经衰落的“空巢村庄”,以更好地统筹整合资源,打造宜居乡村生态街区。乡村生态街区所承载的主要功能是居住、生活与休闲娱乐。通过村庄合并腾出来的土地可实施规模化经营,以发展现代观光农业为主。

“镇村一体”培育模式的政策基础

“镇村一体”培育模式对标国家两大政策《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改革方案》和《2020年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是落实该两大重要政策的创新举措。

“镇村一体”培育模式对标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十八部门于2020年1月7号印发的《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改革方案》。该方案明确提出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应“以协调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为抓手”,而“镇村一体”培育模式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一种创新模式,其目标就是协调推进实施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两大战略。

现代新乡村

“镇村一体”培育模式对标国家发改委2020年4月9号发布的《2020年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该政策文件首次提出“统筹新生城市培育和收缩性城市瘦身强体,按程序推进具备条件的非县级政府驻地特大镇设市”。“镇村一体”培育模式正包含了“大镇设市”的构想。

“镇村一体”培育模式的创新价值

“镇村一体”培育模式学习和借鉴了20世纪80年代全国乡镇企业发展兴盛时期的镇村关系模式,并进行了适当升级。它让镇、村成为一个有机体,让农民离土不离乡,生活与就业有机结合。“镇村一体”培育模式对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镇村一体”培育模式重新定义与扩展了城市化的内涵。“镇村一体”不再用传统二元化方法定义城市与乡村,而是主张让乡村在景观布置和生产生活方式上向城市化靠近。比如,可以将村庄社区打造成具有乡村风情的生态街区。当然,“镇村一体”反对人口高度集聚的城市化模式。“镇村一体”要打造的是城乡要素交错的田园都市,这恰恰也是未来城市发展的方向。从某种意义上讲,“镇村一体”正是田园都市理论在乡村振兴发展中的实践探索。

“镇村一体”培育模式可以协同推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两大战略的实施。一方面,城镇化是我国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必然路径。新型城镇化战略旨在推动人口和非农产业向城镇集聚。另一方面,“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振兴战略则旨在推动人口与资源往乡村集聚。辩证地看,两大战略之间在一定程度上是存在张力的。以“镇村一体”模式推动乡村振兴,无疑平衡了两大战略之间的“冲突”:“镇村一体”模式将乡村振兴战略置于城乡一体化的架构中统筹实施,是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工作的进一步深化与细化。这样既解决了新型城镇化问题,也解决了乡村振兴发展问题。

“镇村一体”培育模式有助于解决村庄自身发展能力不足的问题。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各地一般都是以行政村作为基本单元。但是绝大多数村庄集体经济薄弱、空心化与老龄化严重,如此便严重制约了乡村自身的发展。因此,以镇为基本单元进行统筹规划,推动乡村振兴,可以更好地解决村庄自身发展的条件限制和资源短缺的问题。

“镇村一体”培育模式丰富了我国的城镇建设体系,并将加快推动大镇改市。据统计,截至2019年底,我国共有建制市679个,而世界发达国家如美国等拥有20000多座城市。所以,我们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镇村一体”模式的培育对象正是现有的建制镇。“镇村一体”模式的最终目标就是要推动大镇设市,实现就地城镇化。这将积极推动我国城市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并推动城市空间形态的创新设计和发展。

“镇村一体”培育模式打破了城乡二元结构,促进了城乡融合。“镇村一体”培育模式反对“去乡村化”,而是立足镇村地域系统的交互性与动态性,着力推动镇村公共资源的平等交换和均衡配置,并推进统一镇村发展政策与经济制度。“镇村一体”模式通过规划调整消除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制度障碍,从而可以更好地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实现乡村振兴。

『镇村一体』培育模式打破了乡二元结构,促进了城乡融合。

『镇村一体』培育模式的实现要点

在“镇村一体”理念的指导下,合理统筹城乡资源,正确处理好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有助于推动“镇村一体”培育模式的顺利实现。

以镇为单位统筹规划,构建新型镇村关系。以镇为单位对整个镇域进行总体规划,对镇村功能实施统筹安排,保持镇村之间、村村之间功能互补、协调发展,避免村庄各自为政,盲目重复建设乡村生态街区,从而造成资源浪费。

有序推进乡村生态街区的建设,创新乡村生态街区管理模式。镇政府根据各村庄的资源禀赋、历史文化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确定数个中心村为重点对象,集中建设乡村生态街区,并逐步将周边村庄划入到生态街区建设圈中来。在过渡阶段,可推广实施“主附村”发展模式:“主村”提供较为完整的公共服务,相应基层组织机构的人员配置也比较完备;“附村”则主要提供一般性公共服务,相应基层组织机构的人员可以适当精简。这样可尽量避免当一些村庄被拆并时造成村庄公共服务投入上的资源浪费。

镇村统筹使用建设用地,协调镇政府、村集体与村民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镇政府协调统筹由村庄合并与土地整理产生的建设用地,通过招商引资,盘活农村土地资源。政府要鼓励城市资本下乡投建,大力发展生态庄园地产项目,以解决市民下乡的居住问题,同时也可以盘活乡村土地资源,给乡村原住民创造经济效益。在此过程中,还要防止开发商以征地为手段掠夺农民的财富,务必要协调好镇政府、村集体与村民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让土地拥有者成为最大受益人。

镇政府可协调统筹由村庄合并与土地整理产生的建设用地,通过招商引资盘活农村土地资源。

新时代新乡村

搭建服务“市民下乡”的网络平台,推动城乡资源的双向流动。目前来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贯办法是:政府投入一定的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建设,撬动乡村庞大的土地资源,吸引城市资源参与到乡村振兴中来,从而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当然,为了促进城乡资源信息交流,引导城市资本、人才、技术等资源要素下乡,政府还需做好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搭建一个服务“市民下乡”的网络平台。这个“市民下乡”服务平台兼具商业交易平台、互动社交平台、资源配置平台、社会组织孵化平台以及城乡合作治理平台等多项功能,将成为推动城乡资源双向流通、促进城乡合作发展的重要纽带。

创新“镇村一体”培育模式的制度供给,明确集体资产的权属关系。首先要取消二元户籍制度,让村民享有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及其他公民权利。其次要加强土地制度改革,推动形成一元化的土地制度。在实行“镇村一体”以后,原来的农村土地可享有和城市土地同等的权利——让集体建设用地可以自由入市交易。最后,需要对土地进行确权,保障每一位村民的土地权益。不同村庄的人均耕地、集体建设用地情况,以及集体经济发展的水平不尽相同,因此,在此过程中还必须要处理好集体经济的股权确权问题。

创新发展休闲观光农业,让美丽乡村留住游客

严力蛟

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生态规划与景观设计研究所所长、旅游与地产规划设计研究中心主任、旅游与休闲研究院副院长,农业农村部休闲与旅游农业专家组专家,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示范创建行动专家组专家,中国生态学学会常务理事、旅游生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浙江安吉、义乌、德清、临安、建德、上虞、新昌、天台等地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编制负责人,贵州遵义美丽乡村建设系列规划编制负责人,河南兰考、湖北石首、湖北枝江、湖北洪湖、河南温江、山东罗庄、四川隆昌、山东蒙阴等地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编制负责人,甘肃迭部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规划编制负责人。

发展休闲经济,营造慢生活区

乡村旅游并不只是吃饭、打牌和钓鱼,应该有更深度的农耕文化体验。

现在的乡村都建设得十分美丽,许多城里人都愿意到乡村去旅游,享受原生态的乡土环境,深度体验农耕文化。我们要根据市场的需求来定位与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以更好地吸引游客、留住游客。

乡村旅游不只是吃饭、打牌和钓鱼,应该有更深度的农耕文化体验。说到早期的美丽乡村旅游产业,大家会立即想到“农家乐”三个字。当时的农家乐以吃饭、打牌和钓鱼为主要项目,且异常火爆,但发展到现在,已经基本没有市场了。怎么办?我们应该融入新的元素促进乡村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一是打造民宿,让游客能够留下来、住下来;二是打造农耕文化体验项目,比如蔬菜种植、水果采摘等,以增强乡村旅游的参与性和互动性,让游客有事情做。游客有事情做才愿意留下来、住下来。因此,民宿和农耕文化体验项目是相承相济、共促发展的。

依托现有资源,精准定位,推动乡村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如何依托资源优势,对乡村休闲观光农业旅游景区进行精准定位?一是要根据区位来定。如果是在城市附近,可以重点发展“自驾一日游”。除了做好旅游接待服务之外,还要提供一些伴手礼品,让游客离开时尽可能带一些土特产回去。如果是在大型景区附近,就要努力将从大型景区出来的游客吸引到休闲观光农业旅游景区来,让他们在这里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福。二是根据资源来定。如果是在山区,要重点打造有特色的民宿,要让游客尽量在这里多待一些时间,享受美好生态环境。如果是在平原地区,就要多打造体验性好、互动性强的农耕文化体验项目,让游客喜欢来、愿意来。如果是在海岛上,则要主打出海捕鱼、吃海鲜等特色体验活动,尽量让游客获得与陆地不一样的旅游体验。

垂钓

营造慢生活体验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每天都在为各自的事情奔波劳碌,却没有时间去好好享受生活。所以常有人说,现在虽然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但幸福感却越来越低了。如何找回幸福感?慢生活体验是一种很好的途径。所谓“慢生活”就是放慢生活的节奏,充分享受生活的乐趣。随着国人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提高,对生活品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要积极营造慢生活体验区,让游客在这里品茶、钓鱼、欣赏艺术展览,充分享受慢生活带来的幸福和乐趣。

特色是民宿经济的生命。目前,有不少地方提出要对民宿行业制定一些地区性的标准。民宿到底要不要像星级饭店一样有自己的标准?笔者认为没有必要。对于民宿而言,在环境卫生、消防安全等一些方面可以有原则性的规定,但在具体建设和经营方面不需要有详细的标准。因为特色才是民宿经济的生命。如果用统一的标准去建设民宿,就难免会导致“千宿一面”。民宿就应该倡导个性化、人性化,以其特色吸引游客。另外,建议民宿主打“野奢建筑”,即老房子外面要体现野趣、乡野气息,但房子内部生活设施应该是现代的、高档的。这种建筑既能满足现代人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心理需求,同时又能让人享受现代生活方式的便捷。

原生态是休闲观光农业的本质特征。城市人都向往乡村生活。他们需要的是好山、好水、好空气,希望享受原生态的富有乡土气息的乡村环境。所以,将原生态乡土元素融入乡村旅游项目中,显得至关重要。有些企业投资建设休闲观光农业旅游景区,希望做得越高档越好。然而,非也!如果把休闲观光农业旅游景区搞得像城市里的公园一样,那城里人还来干什么?城里人来到乡村旅游,就是要看土的东西,吃土的食品,玩土的游戏,住土的房子。对于他们来说,土的就是时尚的、高档的。

让游客找回小时候的感觉。每个人都有怀旧情结,尤其是中老年人。让游客在休闲观光农业旅游景区找回小时候的感觉,那就要将情感与自然有机地结合,营造一个让游客怀旧的好去处。比如,豆腐坊、酒坊、酱坊或染坊等老作坊很容易勾起人们的乡愁。再比如,传统戏曲表演、民俗活动或老游戏等精彩的活动则更容易将游客带入儿时的记忆场景中。怀旧项目和产品有很多,我们可以结合自己的本土资源来安排。

给项目注入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和乡愁感

美丽乡村吸引来了大量游客。我们应该将游客进行分类,给不同的人群提供不同的个性化服务。比如,针对青少年学生人群,我们应提供一些趣味性强的旅游体验项目,而针对中老年人群,则应该尽量营造富有乡愁感的乡土环境。

知识趣味是乡村休闲观光农业旅游项目首先要体现的元素。近几年来,自然教育、农耕教育、生态教育等研学旅行项目都非常热门。因为这些项目都是针对青少年学生的,所以只有将知识性和趣味性融入其中,才能更好地吸引青少年。换而言之,寓教于乐十分重要。现在城市里的孩子因为缺少与大自然接触的机会,很多都患上了“自然缺失症”。好在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都开始重视起自然教育,以了解自然、融入自然、认识自然为主题的教育活动也愈来愈多。我们应该借此机会,多开发自然教育旅游体验项目。

互动体验是留住孩子、让他们走了还想再来的必要条件。乡村休闲观光农业旅游景区怎样把小孩子留住?如何让他们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还是那句话,打造体验性好、互动性强的农耕文化体验项目,让小朋友在玩的过程中,既获得快乐,又学到知识。比如,中国台湾地区的休闲观光农业在这方面就做得比较好,我们大陆地区可以学习和吸收他们的成熟经验。

乡愁元素切入中老年人的需求点。中老年人是游客的主体之一。他们喜欢怀旧。因此,将乡愁元素融入乡村休闲观光农业旅游项目中,满足中老年人的怀旧情怀,是十分有必要的。我们的目的就是要让他们能够在休闲观光时,感受小时候的生活环境,吃小时候吃过的东西,重拾小时候的感觉。

水稻收割体验活动

我们要打造体验性好、互动性强的农耕文化项目,让小朋友在玩的过程中,既获得快乐,又学到知识。

用地紧张?使用帐篷、房车和模块化集装箱建筑

木屋营地

到现在为止,乡村旅游景区发展遇到的一个最大瓶颈就是建设用地紧张。对此,其实可以用许多办法来解决。比如,我们可通过配置帐篷、木屋、集装箱屋等来解决游客的夜宿问题。

许多乡村都适宜打造帐篷营地、房车营地。帐篷、房车是随时可移动的,可以随意在山区、河岸等地安营扎寨,因而为野外宿营提供了许多便利。我们很多乡村地区都可以打造帐篷营地、房车营地,轻松解决游客的夜宿问题。比如,浙江安吉的帐篷营地就做得非常成功。

因地制宜,在山区打造木屋营地,在水乡地区打造船屋营地。许多山区可以借助林地资源优势,就地取材,打造木屋营地。在江南水乡则可借助水乡资源优势,打造别具特色的船屋营地。比如,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妙西镇的木屋营地、湖北省仙桃市的船屋营地都做得很成功。

打造现代时尚的模块化集装箱建筑营地。模块化集装箱建筑是一种非常时尚的小型建筑。这种建筑融生态绿色、高科技于一体,可以设计得很酷、很炫。如果经营得好,它们可能会成为当地休闲观光农业旅游景区的一个引爆点、网红打卡点,从而吸引更多人聚集。现在有不少地区都已开发了模块化集装箱建筑营地,而且经营得不错。

造树屋、挖窑洞也是一条特色途径。为了破解建设用地紧张难题,有些地方开始另辟蹊径,在树上造树屋,在山坡上挖窑洞。这种特色建筑倒是别有一番情趣,吸引了许多人去体验。比如,浙江安吉中南百草原的树屋营地、浙江湖州吴兴区孔雀山庄的窑洞营地等就做得很成功。

帐篷营地

树屋营地

改善卫生环境,提升服务品质

乡村的原生态环境和原生态农产品是吸引城里人前来旅游的重要基础。因此,保护和营造美丽乡村环境,为游客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是我们的头等大事。

保障餐厅和住房的卫生。城里人到农村去旅游首先关心的就是环境卫生问题,其中他们最关注的两个地方就是餐厅和住房。餐厅(含厨房)的卫生是否达标直接影响他们是否会留下来吃饭,住房(含厕所)的卫生是否达标则影响他们是否要住下来。

食物不在于是否高档,而在于是否新鲜、绿色有机。城里人去农村旅游,并不是为了去吃山珍海味,他们要吃的就是农家菜。他们对农家菜的要求主要也就两条:一是要新鲜,二是要绿色有机。只有保障了这两点,才能让他们吃得放心、舒心、开心。

对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要进行规范化培训。有些乡村旅游景区聘用的服务员往往是邻家老太太或中年妇女,没有经过专业训练,对个人衣着、服务方式等往往不怎么讲究,这必然会影响服务的品质。因此,对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进行规范化培训是十分有必要的。要让城里人来到乡村仍然能享受到跟城里一样的高品质服务。

乡村民宿一角

美丽乡村的原生态环境和原生态农产品是吸引城里人前来旅游休闲的重要基础。

通过物联网等工具进行信息化、智能化管理和监督

美丽乡村

现在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已经十分成熟。我们应该将现代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应用于休闲观光农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高产品质量,提升服务品质。

通过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实现远程农业管理。现在,我们完全可以利用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对农业生产实施远程管理。我们坐在家里就能看到农作物的长势情况,并可以远程调控温室大棚的温度、湿度等环境指标,甚至可以进行远程施肥管理。这样,我们就可以完美实现对农产品的远程动态监管。

推广智慧农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产品质量。以智慧农业为基础的数字农业和精确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智慧农业有许多方面的优势:一是可以实现农业生产集约化管理,从而大大提高生产效率,节约成本;二是可以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从而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三是在科学化管理下发展循环生态农业,可以提高农产品的品质。总之,将智慧农业技术应用于休闲观光农业,将进一步促进其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大棚采摘

大棚蔬菜

猜你喜欢

镇村一体文明
请文明演绎
镇村两级扶贫资金管理与核算问题及相关措施
108个村子显露全新景象——石泉县“镇村工作一体化”产生多重效应
564名镇干部常年“钉”在村里——石泉县开启“镇村工作一体化”模式
漫说文明
一体推进主题教育同频同向
农旅一体 激情米萝
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雄浑豪迈于一体灵秀磅礴熔一炉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