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纪录片《人生第一次》的叙事手法及时代价值

2021-05-23贺紫琪

新闻前哨 2021年3期
关键词:纪录片人文人生

◎贺紫琪

2020 年初,新冠疫情肆虐之际,12 集系列社会人文纪录片 《人生第一次》于网络平台首次播出,通过记录人生中 12 个重要的 “第一次”:出生、上学、长大、当兵、上班、结婚、进城、买房、相守、退休、养老、告别,勾勒出当下中国人完整的人生图鉴,展示中国人对于生命、生活的理解和态度, 书写中国人的人生哲学与民族性格。 该片播出后,在网络上掀起热烈讨论,好评如潮,取得了腾讯视频评分9.1、哔哩哔哩评分9.8、豆瓣评分9.2 的好成绩。 《人生第一次》 的成功为社会人文纪录片的发展提供了优秀的研究范本, 本文将从叙事手法以及时代意义出发,来探析《人生第一次》打动无数受众的原因。

一、“微观”叙事

进入21 世纪以来,中国社会人文类纪录片不再局限于以往的宏大叙事,将目光从祖国的大江大河、著名建筑以及历史大事转向街头巷尾,用普通人的眼光聚焦身边的人物、熟悉的环境、 平常的事件, 记录社会各阶层人群的生活方式、生存状况。 与传统宏大叙事的纪录片相比,微观叙事转变下的纪录片更贴近社会与生活、更富有现实意义、更加吸引受众的目光。 《人生第一次》以“真实”和“真诚”打动了广泛的受众群体。

1.“微”场景:生活化的叙事场景

纪录片《人生第一次》中所记录的一切都发生在真实的生活场所中,医院、学校、工厂以及最常见的场景——被拍摄对象的家。生活化的场景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而且在这样的场景中以采访的形式拍摄, 让被采访者面对镜头讲述自己的真实故事,平衡了纪录片的叙事以及真实性。 同时,生活化的场景使得被采访者处于较为放松的状态, 也更容易使观众接近故事主人公的内心, 进而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告别》篇中老巢的妻子身患阿尔兹海默症,片中导演运用多个机位呈现老巢翻阅贴满了与妻子的合照的相册,除此之外片中最惹人注目的就是老巢家中的白色留言板,镜头多次聚焦留言板上记录的点滴琐事,如“服药”“门窗”“钥匙”等。 无须过多的语言赘述, 仅用一块写满字的留言板, 就能再现老巢与妻子往昔的生活细节, 反映老巢与老伴之间多年相濡以沫的生活以及即将告别的不舍与无奈。 《人生第一次》从普通人的生活、工作场景出发记录生活, 让观众从熟悉的镜头中反观自己的生活, 引发观众思考。 更有利于建立观众与影片之间的情感联系, 通过对被拍摄者日常生活、工作画面的再现,引发受众的情感共鸣。

2.“微”视角:平民化的叙事视角

“视角(指叙述者或人物与叙事文中的事件相对应的位置或状态, 或者说, 叙述者或人物从什么角度观察故事。”叙事视角体现了创作者和其文本作品看世界的特殊眼光和视角。社会人文类纪录片以一种平民化的视角去记录、去创作,与观众进行平等但深层次的交流,体现了创作者们对于观众的理解与尊重, 因此更容易被观众接受与喜爱。“记录每个平凡中国人的高光时刻”,《人生第一次》 总导演秦博曾这样介绍这部纪录片的主题。在12 个篇章内,《人生第一次》始终将目光对准平凡的普通人,以小人物生活叙事为主,反映中国大时代背景下平凡的小人物。他们是《出生》篇中的孕妇向爽,也是《长大》篇中的留守儿童穆庆云,《买房》篇中的北漂女孩闫晶,又或是《进城》篇中的农民工王银花、《相守》篇中老万夫妇......他们每个人来自不同的地方,拥有各不相同的人生经历, 但每个人都体现了平民视角下的生命个体真实的生存状态。 镜头下记录的琐碎的日常生活、 日常情感的起伏变化以及个人对梦想的追逐等都反映出了当下普通中国人最真实的声音。

3.“微”结构:碎片化的叙事结构

“电视纪录片是一个整体的存在, 表现在内涵上是主题, 体现在美感特征上是风格, 展现在艺术形式上则是结构。”所谓“叙事结构”主要是指“文本内部的叙事方式安排,简言之,就是文章结构;另一个是互文性的文本间的文体方式的安排,为文体结构。 ”借用到影视作品中来指的是创作者根据创作主题的需要, 对影像素材进行布局与组接的方式。纪录片强调纪实性叙事,因此纪录片的叙事必须以真实为前提,在此基础上灵活地将零散的、非连贯的视频、音频、数据、文字等素材串联在一起,形成碎片化但有层次的、有内容的逻辑表达。《人生第一次》的叙事结构呈现出碎片化、非线性的特征,不强调素材间的先后逻辑关系,而是采用板块式结构将几块独立的内容并列组织在一起, 来表现一个共同的主题。《买房》篇讲述了中国人的房子情节,在普通中国人看来, 房子不仅仅是物质的象征, 更是家和温暖的归宿。 先导片由明星故事讲述人王仁君在观看素材后引发他的感慨:在大城市生活,为了买房付出的辛苦和努力是很难去捕捉的,但是生活还是有希望的。正片开头三个动画表现了纳米比亚的群织雀、 大洋洲的雄性园丁鸟以及寄居蟹对于筑巢的执着, 正片中穿插呈现不同的房产中介带着的客户看房;北漂的东北女孩闫晶执着在北京买房,因为在她看来饺子吃得再多,没有房,照样冻耳朵;同样北漂的房产中介黄昆仑为了留住房源帮客户拿快递、 打扫房子的片段。《人生第一次》以多样的人物、生活的碎片、零散的事件完成叙事,使观众对诸多“人生第一次”产生思考。

片中十二个人生篇章, 十二个人生故事给予了观众独特的期待视野:每个人都是时代裹挟下的小人物,但同时也是大时代的缔造者, 观众从片中人物身上窥见的恰是属于自己的时代。《人生第一次》通过生活化的叙事场景、平民化的叙事视角、 碎片化的叙事结构这三者共同建构微观叙事的特征。

二、《人生第一次》的时代价值

1.聚焦社会话题

纪录片被誉为人类历史与现实的“生存之镜”,承担着记录时代进程的使命,是人类历史生动鲜活的记忆。因此纪录片在选题之初就要“把握时代之魂、关注时代之需、聚焦时代之变、引领时代之风”。 《人生第一次》将故事内容与时代议题紧密结合,聚焦当下热门社会话题,蕴含深刻的现实意义。 《出生》关照女性生育,呼应当下的二胎政策,《上学》则反映了中国式家庭教育,关注儿童成长,《长大》关切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状况,为留守儿童“正言”,《当兵》积极响应国家参军入伍的号召, 呼应习总书记提出的强军强国梦,《上班》 关注残疾人就业问题,《结婚》 记录当代年轻人的婚恋观,《进城》折射脱贫攻坚现状,《买房》讲述中国人的房子情结,《相守》照应的是医保政策,《退休》关照退休老人精神文化需求,《养老》聚焦独居老人养老问题,《告别》见证遗嘱观念变革。通过对时代脉搏的精准把握、社会热点话题的艺术化表达,《人生第一次》始终关注社会现实,关注现实社会下普通人物的成长和命运。

2.弘扬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不是高深莫测的哲理, 而是以现实生活为载体,深深地渗透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很多时候,人们是在无意识状态下践行着民族精神。 《人生第一次》的总制片人张昊指出要通过该片 “致敬每一个骨子里坚韧又乐观的中国人”。《人生第一次》真实地反映了大时代下普通民众的生存状态,展现了他们在平凡、琐碎的生活中的勇气与希望、面对逆境时的拼搏与抗争, 这其实就是民族精神的体现。《出生》敬畏生命,讲述生命来之不易;《上学》、《长大》、《当兵》记录成长,用“孩子”的口吻述说勇气与爱;《上班》聚焦残疾人不屈服于命运, 顽强与之抗争的精神、《进城》、《买房》致敬奋斗,折射小人物的生活现状,让我们看见生活的不易与希望......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从积贫积弱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发展繁荣,靠的就是一代又一代人的顽强拼搏, 靠的就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人生第一次》立足于人生长河,用生动的影像从日常故事中挖掘、彰显深刻的民族精神内涵,潜移默化地传播、弘扬民族精神,对塑造民族形象,培养普通民众的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作用。

3.传递人文关怀

在文学理论上讲人文关怀是善的最终价值体现, 人文关怀是一种崇尚和尊重人的生命、尊严、价值、情感、自由的精神,它与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生存状况及其命运、幸福相联系人的一切精神创造就成为人类一切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人生第一次》作为社会人文类纪录片,它将创作重点放在“人”身上,每一集都是从讲述人开始,描绘人的生活。 通过勾勒人与人、人与家庭、人与社会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以及社会变迁中人与生活斗争、 与命运抗衡的顽强精神,进而开掘出丰富深刻的人文内涵,传达人文关怀。 纪录片第9 集《相守》以江西省肿瘤医院旁小巷中的“抗癌厨房”为故事讲述中心,从“抗癌厨房”的主人老万夫妇的视角出发,记录了这个小厨房所承载的悲伤与欢乐,乐观与坚韧。“炒一个菜一块钱,炖个汤两块五,热米饭一块钱一盒”,充满“烟火气”的“抗癌厨房”的冲淡了癌症的沉重与残酷,让爱与陪伴融化在一碗热米饭、一口热汤之中。 并且“和活在同时代的人们共同分享勇气, 分享活下去的幸福, 分享光明,分享和苦难斗争的勇气”。 展现了生命的坚韧以及普通家庭面对疾病时所展现出的执着与相守, 体现了中国人顽强不息的人文精神内涵, 表现了纪录片对社会个体境遇的人文关怀。

《人生第一次》立足当下,关注个体的价值,展现人与社会的联系,于细微中捕捉时代变迁。 它以平实、平视的视角反映了平凡中国人真实的生存状态, 促使观众思考生命以及人生的意义,体现了纪录片的人文关怀。

猜你喜欢

纪录片人文人生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人生中的某一天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独一无二的你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
斜倚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