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促进学生高质量的学习
——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课堂观察

2021-05-22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双胜小学张立新

内蒙古教育 2021年1期
关键词:巴迪小涵小时候

● 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双胜小学 张立新

本次课堂观察课例是统编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本次观察聚焦于一个四人小组(从我坐的位置,按照座位逆时针的方向分别是:小涵、小梓、小泽、小淼。)。探究学生在课堂上真实学习的过程,思考如何促进学生高质量的学习。

一、良好的批注习惯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

学习单中一个主要问题是指向研读文本的:“小时候的巴迪和长大后的巴迪对待同一件事有什么不同的理解?请仔细阅读文本,从爸爸、妈妈以及我的具体表现中圈画批注。”要求小组合作完成:小组交流,认真听取别人的观点,适当记录别人的观点。

开始,教师让学生自主阅读并批注。此段时间,我身边的小淼在课本上勾画起来,细看之下,她在第一段“母亲一念完那首诗,眼睛亮亮地,兴奋地嚷着……赞扬声雨点般落到我身上”“她高兴得再次拥抱了我”和第十段“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扔回原处”下面用“——”标注,在第一段的“我既腼腆又得意扬扬”和“我的眼睛湿润了,头也沉重得抬不起来”下面用“~~~~”标注。对“——”部分和“~~~~”部分分别批注“妈妈对我的评价,我很开心”和“我受不了了”。

由此可以看出,小淼是有一定的批注习惯的,从她的批注能看出她的学习思路。但显然她的思路不对且批注得过于简单,这就说明,研读文本的时候需要重新进行基础分析,才能进行深入研究,小淼只用“——”和“~~~~”来标注父母对我的评价和我的反应,而老师的问题是巴迪小时候和长大后对父母评价的不同理解,小淼关注的是巴迪对母亲、父亲两人评价的不同反应,而非不同成长阶段的不同理解。小淼这样标注显然是没有看清楚问题。所以,对学生进行批注的指导和训练从而使其形成良好的批注习惯是必要的。

批注不仅可以用在文本分析里,也可以用在问题关注上,“小时候的巴迪和长大后的巴迪对父母评价有什么不同的理解?”这个问题可以用小淼的批注方法,将“小时候的巴迪的理解”画上“——”,“长大后的巴迪的理解”画上“~~~~”;这样标注就不会偏离问题了。再把“有什么不同”圈起来,这里其实含着两个问题:“有什么不同”和“为什么”。将问题用批注的方式分解,那么这个挑战性的问题也就分层了,学生在分析的时候思路是清晰的。

二、良好的倾听会给孩子带来存在感、归属感与学习感

“倾听”代表了敞开、接纳、尊重和关怀,倾听者和被倾听者之间是彼此平等的、敞开的,良好的倾听关系有利于将双方的观点明确化、精致化,将思维推向深处,能提升孩子的学习能力和思维品质。

我看到小涵在学习单上这样写着:“小时候的巴迪自我感觉良好,但听完父亲评价逐渐失望,长大后不得不承认其实写得不好,但有了鼓励仍在坚持写作。”小淼的学习单上没有写什么内容,也许是还不能确定自己的想法。在交流时,小梓说:“巴迪小时候不能接受父亲的观点,长大后能够理解父亲的观点。”小泽说:“小时候巴迪不喜欢爸爸,长大后不得不承认有所收获。”此时,小淼在课本上画上了“但还不是毫无希望”。小涵说“冲出”“跑”“扑”“痛哭”表现出当时的巴迪是很悲伤,而小淼则不认同“悲伤”这一说法,她认为巴迪是想放弃的,但是妈妈的鼓励,让他能够继续。此时小涵联系自身实际分析:父亲很专业且注重细节,母亲照顾孩子的感受且注重鼓励,并讲了一个自己的例子,他的发言将同组的同学都吸引了。

在这组的交流中,每个人都是在零星地对自己的观点不断补充,同组的同学都持一种“求同存异”的态度,认真听着,没有出现激烈的打断。作为观察员,整体听下来感觉很舒服、很轻松、不紧绷。我想这就是“倾听”该有的样子,每个同学的发言都被尊重,就连选择不继续发言的同学也同样被尊重。小涵每次发言都与其他三人进行眼神的交流,在小涵和小淼说完自己生活中的父母后,小梓和小泽就没再发言了。从他们的眼睛里我看到了这四人小组里的每个人都是不可或缺的,这就是被认同、被尊重,由此产生强烈的存在感和归属感,有了存在感,有了归属感,克服学习困难,进行挑战性学习才有了可能。

在一些课堂上,由于时间的限制,学生的交流时间被压缩得很短,老师不能等,就造成学生也不会等,导致说话不流利的学生和持不同观点的学生不能充分交流,但是,教师的责任是保障所有学生的学习权,教师应该从自身做起并引导学生用积极的态度来看待差异,让课堂上的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被尊重,感受到“我可以在这里安心学习”。

三、学科思维的培养

语文学科的特质在这堂课中体现得很充分,学生能够沉浸在文本语言中,品味语言的表现力,通过对文本的概括分析,形成自己的感悟和表达。

在交流“巴迪小时候”这部分内容时,同学们说出,写母亲评价的关键词是“眼睛亮亮地”“搂”“再次拥抱”“雨点般”……;写巴迪反应的关键词是“得意”“认认真真”“满怀信心”……;写父亲评价的关键词是“糟糕”“扔”;巴迪反应的关键词是“冲”“跑”“扑”,表现出巴迪的失落、绝望,不喜欢爸爸。此后有不同观点补充,有同学认为,巴迪绝望是因为期待,因为巴迪“敬重”父亲;有同学反对“绝望”一说,认为巴迪是委屈;还有同学认为父亲很坏,母亲很假。不难发现,学生都在积极思考。让我最关注的是那个认为“父亲很坏,母亲很假”的观点。起初,我想通过他的表述,尽可能地去理解他的观点。一方面看,是啊,母亲表现得太夸张了,离我们的现实生活太远了,如果母亲不那么夸张地赞美巴迪,可能巴迪就不会抱那么大的希望,甚至不会期待给爸爸看,那么后来一系列不好的感受可能也就没有了,由此想开去,巴迪当时还是相信了爸爸的评价,否则也不会那么难过。另一方面看,本来父亲可以平和地告诉巴迪,这首诗写得并不太好,但父亲给予的是极端激烈的否定评价,这对于一个八九岁的孩子来说,未免太残忍了。我又思考了这个孩子怎么会有这样不同寻常的想法,是不是与他的家庭生活有关,在他的生活里,是不是就有一位表扬得“很表面”的母亲和一位批评得很严重的父亲呢?是啊,学生的生存环境不同,成长经历也不同,当然面对同一个问题的想法和解决办法也不同,那么在语文这一颇具“情感性”的学科学习中,教师就更应该具备开放包容的态度,同时注重正确的引导,而不是规定答案。

在交流“长大后”这部分内容时,学生从“不得不”中体会到巴迪是肯定了父亲的话的。有同学能够联系读过的《巨人的春天》来理解“平衡”;有同学能联系生活实际将两种评价比喻成两手扶自行车,缺哪一个都不行;还有同学认为巴迪很幸运,在成长的道路上慈祥和严厉缺一不可;也有同学说,写作是有希望的,但也需要修改等等。在这一部分交流中体现出来的是,学生具备联系学过的知识和生活实际来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是学科思维的体现,是值得肯定和进一步培养的。

全班交流中,同学们把父母的评价和巴迪的反应都找到了,能理解父母对巴迪爱的表达方式是不同的,最终,本节课的“挑战”是让学生理解: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人对同一件事的看法是会发生改变的。由此可见,我们还要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

在现有的语文教学中,存在直指问题答案的单线思维,这是不可取的,在方向正确的前提下,可以让学生联系一切已有知识和生活实际,从多角度思考问题,让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好的课堂是能促进学生高质量学习的,这样的课堂一定是开放的、包容的,也是有方法、有技巧设计的。

猜你喜欢

巴迪小涵小时候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鹞子和天鹅
小景和小涵
回到小时候
一起加油
一起加油
The Keywords and Trends in IELTS Reading
机器人与我
好想回到小时候
那些回不去的小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