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少年近视的影响因素与防治方式探析

2021-05-21姚琨

当代医学 2021年14期
关键词:正位屈光度度数

姚琨

(运城护理职业学院医学技术系眼视光教研组,山西 运城 044000)

近视是目前最常见的一种疾病,属于屈光不正的一种,是指在自然状态下外界的平行光线无法正常聚集于视网膜黄斑部。患者往往会出现明显的视物模糊以及视力下降等症状,若不进行及时有效的视力矫正,会导致近视度数增高,并最终导致视物遮挡、重影、变形、飞蚊症、闪光感甚至色觉误差等,进而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从目前的临床工作中可以发现,青少年是近视的高发人群,且患病人数呈逐渐上升的趋势。目前,常用的近视治疗方式有矫正眼镜以及屈光手术两种方式,但从实际的近视矫正临床工作中可以发现,近视疾病的防大于治[1]。临床实践表明,通过有效的青少年近视防治工作能够最大限度的降低近视的发生率。因此,在近视矫正临床工作中,需实施有效的防治措施,以帮助患者控制屈光度数,进而达到控制及预防近视的效果。基于此,本研究对青少年近视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9年2月至2020年3月在本院进行视力矫正的青少年近视患者200例,其中男108例,女92例;年龄9~17岁,平均(12.3±3.5)岁;眼球正位109例,外隐斜80 例,内隐斜21 例;父母双方近视73 例,父母单方近视65例,父母无近视6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男55例,女45例;父母双方近视39例,父母单方近视31 例,父母无近视例30 例;眼球正位53 例,外隐斜41 例,内隐斜11例。观察组男56例,女44例;父母双方近视34例,父母单方近视34例,父母无近视例32例;眼球正位56例,外隐斜39 例,内隐斜10 例。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年龄<18 岁;符合近视诊断标准;患者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通过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排除标准:精神类疾病、心血管疾病及肿瘤类疾病;沟通障碍。

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首先进行裸眼远近视力检查,电脑验光;对裸眼视力不能达到年龄标准,进行睫状肌麻痹验光;≤12 岁患者儿童给予1%的阿托品眼用凝胶进行滴眼,每天2次,连续滴眼6 d 后进行验光,>12 岁患者给予复方托呲卡胺滴眼液,每次5 min,滴眼4 次,间隔20 min 后进行检影验光。检影验光后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视力矫正办法。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近视治疗措施:对假性近视患者给予近视缓解指导,医嘱患者多参与户外互动,减少电子产品的使用;对真性近视患者根据近视度数选择矫正眼镜或角膜塑形镜,对于度数增长缓慢但控制效果不好的患者,建议18岁以后进行视力矫正手术[2]。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了更加全面的防治措施。①生活干预:对青少年近视患者的近视原因进行调查分析,对存在遗传因素的患者给予相应的近视矫正治疗,并医嘱患者用眼卫生,进而控制度数增长速度。对存在营养因素的患者给予合理的膳食指导,多吃富含叶黄素的食物如蓝莓、橘子、胡萝卜、花菜等。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指导,制定睡眠计划以及运动计划,通常<12岁患者需每天保持10 h的睡眠时间,≥12岁患者应保持8~9 h睡眠时间。每天户外活动时间>2 h,并医嘱患者定期到院进行验光复查[3]。②用眼指导:告知患者在用眼时要保持距离,看书学习时要保持良好坐姿,视物距离要保持在32 cm左右,每次用眼时间≤45 min。并指导患者进行标准的眼保健操,每天1次。医嘱患者不卧床看书、玩电子产品,看书学习时也要注意光线充足,且强度适中,并严格控制电子产品的使用时间,尤其是对于≤12 岁患者,单次使用时间不宜超过15~20 min,每30 min 进行闭眼或远眺,以此缓解眼疲劳[4]。③用药指导: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给予不同浓度的阿托品滴眼液或萘敏维滴眼液。<12岁的儿童通常给予0.5%或1%的阿托品滴眼液,每次1滴,每天2 次。≥12 岁患者可根据用眼情况,选择滴眼液缓解视觉疲劳,同时,可给予维生素C、维生素B6、维生素A、叶黄素以及胡萝卜素进行辅助治疗[5]。

1.3 观察指标 ①调查患者生活习惯,分析导致患者青少年近视的因素,包括营养、睡眠、遗传、环境以及不良习惯。②调查患者的眼位情况,分析不同眼位的近视眼屈光度增加程度,包括眼球正位组、外隐斜组以及内隐斜组。③调查所选近视患者的父母近视情况。④对青少年近视患者进行视力恢复干预后,比较两组青少年近视患者的视力恢复情况,包括屈光不正纠正后人数、散光纠正后人数以及视力恢复度数。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n),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导致青少年近视的常见因素分析 两组近视常见因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近视常见因素分析[n(%)]

2.2 眼位情况分析 眼球正位、外隐斜、内隐斜屈光度增加度数分别为(0.59±0.18)、(0.83±0.17)、(0.70±0.18)度,外隐斜、内隐斜近视患者均高于眼球正位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父母近视情况分析 父母双方无近视、父母单方近视、父母双方近视患者屈光度增长度数分别为(0.48±0.11)、(0.72±0.23)、(0.96±0.16)度,父母单方近视及父母双方近视患者的屈光度增长度数高于父母双方无近视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两组干预后视力恢复情况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视力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后视力恢复情况比较

3 讨论

近视是一种不可逆的疾病,只能通过人工干预进行控制和治疗。本研究结果表明,防治效果优于治疗效果,且导致青少年近视的因素较多,最常见的为遗传因素以及环境因素,同时,也存在微量元素缺乏以及生活习惯的因素。因此,在青少年近视的治疗工作中,首先需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用眼习惯,并进行合理的饮食及运动指导[6]。对青少年近视患者近视及时有效的防治工作还具有以下优势:①培养患者良好的用眼习惯,降低屈光度数的增长速度[7]。②对假性屈光不正有良好的治愈效果,进而能够帮助患者建立保护视力的意识。③提高青少年近视的治愈率,帮助患者恢复视力,最大限度的避免了度数增长过快,导致眼球突出等不良变化的发生[8]。此外,两组青少年近视因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影斜及内隐斜近视患者屈光度增加度数高于眼球正位患者(P<0.05);父母单方近视及父母双方近视患者屈光度增长程度高于父母双方无近视患者(P<0.05);防治干预后,观察组视力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导致青少年近视主要为遗传、环境、习惯等因素,其中遗传及环境因素的影响最显著。在青少年近视患者的视力恢复治疗中,实施全面防治措施可促进患者视力恢复,进而预防青少年近视。

猜你喜欢

正位屈光度度数
青少年近视初诊散瞳前、后的屈光度比较
眼镜的度数是如何得出的
关于铁路货车制动管系漏泄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
图形中角的度数
金融委的意义在于为金融“正位”
隐形眼镜度数换算
飞秒激光制瓣联合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治疗不同屈光度近视的疗效分析
论媒体监督在司法领域的“正位”回归
视知觉学习对近视性弱视患儿屈光度增长的影响及护理对策
为什么儿童验光要散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