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适时一致性沟通与儿童建立情感联结

2021-05-20赵娜

幼儿教育·教育教学版 2021年2期
关键词:美美丁丁信号

赵娜

情感联结是个体与他人形成和发展亲密关系的过程。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寻求和保持与他人的情感联结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英国精神分析学家和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提出,依恋是指个体与他人之间的一种强烈、持久且亲密的情感联结,这种情感联结断裂会对儿童今后的心理健康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儿童通过与身边的重要他人建立情感联结来产生依恋感,从而获得安全感。父母是儿童最重要的他人,而教师则是儿童走向社会最初接触的重要他人。能否与教师建立情感联结,产生依恋感,获得安全感,是决定儿童能否信任外部世界的关键因素。

此外,也有研究表明,从生物学角度来看,人际沟通方式对大脑神经结构有一定的影响,通过这种影响,人的自我意识才能产生。当人们发出信号时,人们的大脑就时刻观察着他人对信号的反应。人们接收到的反馈会影响对自我的认知,它会改变人们自我意识的神经网络。人们在与他人联结时,自身的神经机制会产生一种连贯的内在感受。如果儿童无法与生命中的重要他人建立情感联结,他的内部世界就会失衡,他会感到疏离和孤独。

因此,与生命中的重要他人建立联结不仅是儿童生存的基本需要,也是影响儿童自我意识的重要因素。人们如何与自己对话会受到他人与自己交流方式的影响。作为儿童走向社会最初接触的重要他人,教师如何与儿童沟通,建立情感联结,让他们获得依恋感、安全感,让他们能勇敢地走向社会,让他们拥有积极的自我意识,是教师的职责之一。

国际著名心理治疗大师、家庭治疗流派重要创始人维吉尼亚·萨提亚提出,构成真实联结的方法就是沟通。沟通,简单的定义就是两个人之间信息的传达与接收。沟通包括言语沟通和非言语沟通两种形式。那么,怎样的沟通方式才能建立情感联结?哪些沟通方式会错失联结呢?笔者围绕以上问题,基于萨提亚的“一致性沟通”、丹尼尔·西格尔的“适时沟通”,并结合实际工作经验,进行思考和梳理。

一、师幼错失联结的沟通方式

是否所有的沟通方式都能建立联结呢?萨提亚提出了四种会错失联结的沟通方式,分别是指责型沟通方式、讨好型沟通方式、打岔型沟通方式、理智型沟通方式。由于幼儿年龄小,幼儿园的师幼关系有其特殊性,师幼沟通方式中讨好型沟通方式比较少见,而打岔型沟通方式主要是教师以转移话题的方式进行回应,敷衍的特点更明显。另外,在日常师幼沟通中,教师忽视幼儿的现象也经常存在。因此,我认为以下四种沟通方式比较容易导致师幼错失联结。

(一)指责型沟通方式

指责型沟通方式是指教师对幼儿采用责备、训斥、责问等方式进行信息分享、情感态度交流的过程。

案例一:你为什么总是打人

区域活动时,有小朋友向教师告状,“老师,明明用水管玩具打我。”教师一听,马上把明明叫到身边,说道:“你怎么又打人啊?你再打人的话,小朋友都不要跟你玩了。”明明一听教师指责,辩解道:“我没有打人,是他们追我。”“他们追你,你也不能打人啊!你把他打伤了怎么办?快点向他道歉。”教师不分青红皂白,继续指责。明明委屈地哭起来。“自己打人还要哭,你也太不讲道理了吧!”教师又补充道。

在该案例中,教师没有了解清楚事情的原委,便随意下结论、贴标签“你为什么总是打人”。教师急于想纠正幼儿的问题行为,运用责备、否定的方式跟幼儿进行沟通,无视幼儿内心的感受和想法。这样的沟通方式使师幼之间无法建立情感联结,只会让幼儿的内心感到压抑,长此以往,会导致幼儿生命内外关系不畅、情绪沮丧、疏离、自我封闭。

(二)理智型沟通方式

理智型沟通方式是指教师对幼儿采用摆事实、讲道理等非常理性的方式进行信息分享、情感态度交流的过程。

案例二:我的衣服弄脏了

午餐时,甜甜突然哭了起来。原来今天吃红烧大虾,她不小心把虾的汤汁溅到了衣服上。教师来到她身边安慰道:“没关系的,虾的汤汁可以洗掉的。妈妈用点肥皂就可以洗掉了。你哭了,脏东西也去不掉呀。”听了教师的话,甜甜哭得更响了。

在该案例中,教师用讲道理的方式安慰幼儿。虽然教师说的每一句话都是正确的,却无法抚慰幼儿的情绪,触及其心灵。长此以往,幼儿会感觉到自己的内心需求无法被教师了解,也就不能获取自己值得被爱和照料的信息,自我认同感就会降低。

(三)敷衍型沟通方式

敷衍型沟通方式是指教师对幼儿发送的信号、提出的需求采取草率、随便的态度搪塞。

案例三:老师,我需要的材料没有了

建构活动时,阳阳想用积木搭建房屋,可是发现需要的材料都被同伴拿光了。阳阳便来求助教师:“老师,我需要的材料没有了。”“你需要的材料没有了,那就找其他材料代替吧。”教师建议道。“我找不到。”阳阳两手一摊,脸上露出为难的表情,表示自己没有办法解决。“那没有了我也没办法啊。”教师敷衍地回答后走开了。阳阳听后,一个人躲在门后轻声哭了起来。

在该案例中,当幼儿遇到自己没办法解决的问题来寻求教师的帮助时,教师的回应比较轻率、敷衍。当幼儿感受到自己对教师有所需求却不被重视,没法和教师在心理上建立联结时,内心就会失落无助、烦躁不安,无法建立起对教师的依恋感和对环境的安全感。

(四)忽視型沟通方式

忽视型沟通方式是指教师对幼儿发送的信号视而不见或毫无感觉。

案例四:大便解在身上的丽丽

一次午餐时间,很多小朋友都吃完了,丽丽却坐在位子上闷闷不乐,不时地扭动着屁股。教师见餐盘里还有一些饭菜,就提醒道:“丽丽,小朋友都吃完了,你加油!”丽丽瞥了一眼教师,手里的勺子动了一下。教师见状就走开了。过了一会儿,教师看见丽丽还坐在那里,就说:“丽丽,你吃不下就算了吧!”丽丽小心翼翼地将餐盘送了回去,然后站在一边不说话也不参加游戏。直到午睡前,教师才发现丽丽把大便解在身上了。

在该案例中,教师没有及时接收幼儿发送的信号,如闷闷不乐的神情、不时扭动的屁股、小心翼翼地走路等表情、动作。其实,这些非语言信号都在向教师传达“我不小心把大便解在身上了,我现在有点难受,我需要你的帮助”这样的信息。但是,教师对这些信号视而不见,没有敏锐地捕捉到幼儿的需要。幸好在午睡前发现了状况,教师避开其他孩子帮丽丽擦洗了身体,换上了干净衣裤,不然会对丽丽的生理、心理造成一定的伤害。久而久之,幼儿会产生自卑的倾向,也无法与教师建立依恋关系。

二、运用适时一致性沟通方式与幼儿建立情感联结

那么,怎样的沟通方式能建立情感联结呢?丹尼尔·西格尔提出“适时沟通”能够建立联结,具体是指在交流的每一个瞬间,父母都能立刻感受并理解孩子发出的信号,及时地做出回应。虽然他是针对父母与孩子的沟通提出的,但是同样适用于教师与幼儿的沟通。适时沟通提示教师在与幼儿交流的每一个瞬间,要能立刻接收并理解幼儿发出的信号,及时做出回应。适时沟通使双方感受到彼此的内心紧紧地连在一起,同时也是人们培育和建立人际关系的核心所在。在适时沟通中,倾听者应该敞开心扉,倾尽全力地感受对方。

萨提亚提出了“一致性”沟通,即沟通者双方所说所想既关注到他人的感受,也关注到自己的感受,并适合当下的情境。不仅接纳自我,同时还接纳他人,并考虑到环境中的突发事件。同时,在沟通过程中,语言和非语言信息保持一致。一个人在情绪上对自己坦诚,就等于拥有了一颗与别人联结的心。非语言沟通能让我们感受到与他人在心理上的联结,感觉自己与他人的心紧紧地连在一起。沟通双方要理解的不仅仅是对方的语言,非语言信息也常被人无意间感受到,这些信息深深地影响着人们对外界的感受。

由于幼儿的年龄尚小,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弱,在师幼沟通中很多时候幼儿会采用非语言的方式传达需要。适时沟通提示我们要及时接收幼儿发送的信号,理解幼儿的需要并及时进行回应。而一致性沟通强调沟通双方关注对方及自身的感受,并保持语言信息和非语言信息的一致。综合以上两种理论,笔者觉得适时一致性沟通方式是指教师在与幼儿交流的过程中,能够及时地接收幼儿发送的信号,理解幼儿的需要,关注幼儿及自身的感受,并及时做出回应,同时师幼双方在沟通中表现出语言信息和非语言信息的一致。

如何在与幼儿交流的过程中避免运用错失联结的沟通方式?如何运用适时一致性沟通方式与幼儿建立心理上的联结?接下来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阐述。

(一)联结先于纠正

幼儿在成长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表现出很多问题行为,诸如攻击性行为、撒谎等。有些教师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常常采用指责型、理智型的沟通方式,希望能快速地纠正幼儿的问题行为,但往往收效甚微。问题行为的产生是内部失调的一种表现。当幼儿感觉到自己与教师之间有联结,他会更愿意倾听教师的建议,并调整自己的行为。因此,教师要谨记“联结先于纠正”这一原则。当幼儿出现问题行为时,教师首先应该思考的是这个行为背后幼儿想要诉说什么样的需求。如他打了小朋友,是因为遭到小朋友的排斥,归属感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还是跟小朋友争抢玩具,没能运用正确的交往方式?他撒谎是担心被教师批评,还是有其他原因?

案例五:吐口水的美美

区域活动时,可可跑来告诉教师:“美美朝我吐口水。”教师跟着可可来到美美身边,蹲下身,拉起美美的手。美美显得有些忐忑不安。“美美,刚才发生什么事情了?”教师认真地看着美美,仔细询问。“我不喜欢可可。”美美转头回答。平时,美美经常和可可一起玩,两人的关系还比较密切,可今天……教师有点困惑。“可可是你的好朋友,你很喜欢她。今天她做了什么让你不开心的事了吗?”教师猜测道。“可可今天只跟涵涵玩,不跟我玩。我生气了!”美美道出了实情。“哦,原来是这样啊!如果我的朋友不跟我玩,我也会伤心的。但是,你朝可可吐口水,这种方法可不太礼貌。你愿意向她道歉吗?”教师一边表示理解美美,一边引导她。“可可,对不起!”“没关系!”“你想跟可可玩,应该怎么跟可可说呢?”教师继续引导美美运用正确的方式跟同伴交往。“可可,我能跟你一起玩吗?”“好的。”两人开心地去玩了。

在该案例中,美美因为没能跟好朋友可可一起玩,归属感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用不恰当的行为“吐口水”来表达内心的失衡。教师针对美美的问题行为没有马上进行纠正,而是引导美美表达内心的情绪,同时,站在美美的立场感受她当下的情绪,让她感受到自己是被理解、被接纳的。如果教师急着去指责、纠正幼儿的行为,以“美美,你怎么能吐口水呢?那样太没有礼貌了。你应该向可可道歉”的语言与美美沟通,会令美美陷入羞耻的情绪中,导致其内心的状态更为失衡,同时也影响她的自我意识,使她觉得自己就是没有礼貌的孩子。试图强行改变幼儿的问题,不仅是不尊重他们的内心想法,也不能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因此,面对幼儿的问题行为,应注意联结先于纠正。教师应该先跟幼儿建立心理上的联结,再以合适的方式引导其修正不恰当的行为。

案例六:我的衣服弄脏了

(午餐时,甜甜突然哭了起来。原来今天吃红烧大虾,虾的汤汁不小心溅到了衣服上……听了教师的安慰,甜甜的哭声反而更响了。)此时,另一位教师走到甜甜身边,抚摸着甜甜的背说:“甜甜,你漂亮的衣服沾上了虾汤,你很伤心是吗?”甜甜的哭声明显降低,她哼哼着点点头。“如果虾汤沾到我的衣服上,我也会伤心的。”教师感同身受地说。“我妈妈洗衣服很辛苦,她还要管妹妹。”甜甜抽抽嗒嗒地说。“原来甜甜是担心妈妈辛苦才伤心的,真是懂事的孩子。今天的事情老师会跟妈妈说的,我们下次吃东西的时候小心一点,我相信妈妈不会生气的。”教师不仅接纳甜甜的情绪,表示对她的夸贊,还不时地用手抚摸着甜甜的背,同时还表示跟她妈妈沟通。就这样,甜甜渐渐地不哭了,继续吃起饭来。

同样,在该案例中,后面这位教师在面对甜甜伤心哭泣时,选择先与幼儿建立联结,接纳幼儿的情绪,让幼儿感受到教师理解她,她发送的信号有人接收、理解并回应。当教师认同她的感受,她会意识到自身的珍贵,觉得被别人爱和关注。同时,教师不仅在语言上表现出接纳,在身体动作上如“轻轻地抚摸”也表现出关心,幼儿的负面情绪因此得以较快平复。因此,当教师遇到幼儿的情绪问题时,不要急着说教、改变幼儿的行为,要先接纳幼儿的感受,与其建立联结,在幼儿的情绪平复以后再进行认知上的沟通,效果会更佳。

(二)及时接收信号,理解需要,并给予适宜回应

教师对幼儿主动发送的信号要能及时接收,同时进行分析,尝试理解幼儿的需要,并及时地回应。幼儿发送的信号有非言语信号和言语信号,非言语信号主要包括表情、眼神、动作等。教师如何接收信号,理解幼兒需求,并及时回应呢?

案例七:我睡不着

午睡时,小朋友陆续进入梦乡,丁丁却翻来覆去睡不着,显得有一些烦躁不安。教师感觉到丁丁有什么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或者有什么在困扰着他,使得他的内心无法平静下来,便轻轻地坐到丁丁身边,问:“丁丁,你睡不着是吗?”“嗯。”“那老师陪陪你,好吗?”“好的。”丁丁点头回答。教师一边轻轻地摸着丁丁的背,一边问道:“丁丁,有什么困难或问题让你不开心吗?”丁丁看了教师一眼,点点头说:“我觉得爸爸妈妈给我的爱太少了,他们总是陪弟弟,不陪我。”原来几个月前妈妈生了小弟弟,丁丁感觉到爸爸妈妈的爱被弟弟“抢”走了。“嗯,弟弟现在还很小,爸爸妈妈要花很多时间照顾他,所以陪你的时间就比较少,是吗?”教师回应道。“是的,他们总是陪弟弟,不陪我。我觉得他们不爱我了。”丁丁红着眼说。“老师能理解你的心情,你觉得爸爸妈妈的爱被弟弟抢走了,是吗?”教师继续鼓励丁丁表达内心的想法。“是的。”丁丁把脸闷在枕头上。“爸爸妈妈很爱你!你还记得有一次星期五你忘记带玩具,爸爸特地回家帮你送过来的事吗?他们依然很爱你,只是弟弟现在太小,不会吃饭,不会说话,不会走路,所以需要他们更多的照顾。你是哥哥,你可以帮忙照顾弟弟了,对吗?”教师一边抚摸着丁丁,一边帮助丁丁联接生活事件,引导他感受父母对他的爱。“嗯。”丁丁瘪着嘴回答。“下次老师碰到你爸爸妈妈,跟他们说要多花点时间陪你。现在老师陪着你睡觉,好吗?”教师轻轻地拍着丁丁,丁丁很快睡着了。

在该案例中,教师看到丁丁翻来覆去睡不着,感觉到他有点烦躁不安。这就是在接收幼儿发送的非言语信号。教师敏锐地接收到这个信号,继而开始思考丁丁内心有什么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或者是有什么问题在困扰着他。在接收到幼儿发送的信号之后,教师开始分析信号所传达的信息,这个信号背后幼儿在表达什么样的需求呢?当没法一下子理解这个信号所表达的信息时,教师先与幼儿对话进行回应。在对话之前,教师选择先建立联结。如“丁丁,有什么困难或问题让你不开心吗?”“嗯,弟弟现在还很小,爸爸妈妈要花很多时间照顾他,所以陪你的时间就比较少,是吗?”……在这样的沟通中,师幼双方敞开心扉,倾力感受对方。教师的及时回应让幼儿感受到自己被理解,同时诸如“爸爸妈妈不爱自己”这样的“错误”认识也得到一定程度的修正。如果看到孩子翻来覆去睡不着,教师采用指责的沟通方式,如“丁丁,你怎么还不睡觉,快点躺好”,那么就会错失联结的机会。

在适时一致性沟通中,接收幼儿发送的信号需要教师调动多种感官,观察、聆听、感受,有时不仅要用眼睛看,更要用心体会。教师可以基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分析、理解幼儿发送的信号所传达的需求,究竟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还是自尊的需要,等等。当无法理解幼儿的需要时,教师也可以采取上述案例中的对话形式,引导幼儿表达内心的需要。回应幼儿时,教师要站在幼儿的角度去感受幼儿的感受,“我理解你的感受,要是我的话我也……”以这样的方式开始师幼对话,能让幼儿感受到被理解和被珍视,他才会放心地表达内心的想法和需求,才会真正产生与教师心理上的联结。

(三)关照自身情绪,保持一致性

教师要想与幼儿建立联结,首先得照顾好自己的情绪。只有教师内心平衡,情绪稳定,才能运用适时一致性沟通方式与幼儿建立心理上的联结。另外,适时一致性沟通,鼓励双方相互尊重,敞开心扉,保持一致性,即有什么样的情绪就表现出相应的表情、动作、语言等,而不是压抑自己的内心,一味控制自己的情绪。

案例八:我生气了

运动结束后,教师请小朋友一起把运动器械归位。所有小朋友都在认真地整理,唯独明明继续往外扔海洋球,海洋球洒了一地。教师想到马上有其他班级的小朋友要来运动小屋里活动,心里有点着急,便提醒明明:“明明,请你把海洋球送回去,其他班的小朋友马上要来活动了。”明明就像没听见一样,继续兴奋地往外扔海洋球。教师一下子被激恼了,走到明明身边,严肃地看着明明说:“明明,你的行为已经影响到了别人。我现在很生气,请你马上停下来!”对于教师如此严肃的表情和语言,明明先是一愣,然后就开始快速地整理海洋球。事后,教师与明明针对此事进行了沟通。“明明,你知道老师为什么这么生气吗?”明明点头回答:“因为我把海洋球扔到外面来了。”“是的,因为其他班级的小朋友马上要来活动,你却把球扔到外面去,所以我就有点着急,有点生气了。”教师解释道。“我刚才的行为不太合适,不过你的行为也不合适。我们一起改正,好吗?”教师继续说道。“好的。”明明欣然接受。

在该案例中,教师产生了消极情绪,且真实地表达了自己的情绪,做到了一致。幼儿通过观察教师的情绪反应方式,可以学会设身处地地考虑问题。如果教师既能尊重幼儿的感受,又能尊重自己,就能做到坦诚相待和热情满满。当然,等到情绪平稳后,教师应该再与幼儿就此事进行沟通,再次建立联结。

高质量的幼儿教育是幼教人共同的追求。当教师忙着创设丰富的环境、制作精美的教具、开发生动有趣的课程时,请谨记与幼儿建立联结才是高质量幼儿教育的基础。只有当幼儿感觉到安全,他才会勇于在丰富的环境中探索;只有当幼儿感觉到爱与被爱,他才会积极参与到教师开发的课程中;只有当幼儿感觉到情感联结,他才会是一个拥有无限学习潜能的生命。

猜你喜欢

美美丁丁信号
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完形填空二则
动物“叫”各不同
一起去踏春
谈天气
神奇的三角形
信号
营救美美周
讨厌
谁更狡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