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说说饼的那些事儿

2021-05-17欧阳军

中国食品 2021年8期
关键词:胡饼高祖煎饼

饼之溯源

在古代,“饼”是面食的通称,所以“汤饼”非饼而是煮面片,唐代称之为“不托”,是把面团揉搓如大指许,二寸一断,著水盆中浸,以手向盆旁揉之极薄,然后下锅煮。从中可以看出,煮面片就是面条的前身。

秦汉以后,饼的品类日多,除了汤饼,还有蒸饼和胡饼。蒸饼之名到了宋仁宗时改了名,因皇帝名“祯”与“蒸”同音,为避讳改为“炊饼”。读过《水浒传》的都知道,武大郎卖的就是炊饼:“武大在清河县住不牢,搬来这阳谷县紫石街租房居住,每日仍旧挑卖炊饼。”这里的炊饼就是宋朝的蒸饼,是用笼屉蒸的。而有人却说武大郎卖的是如今的烧饼,这从宋代吴自牧《梦梁录》卷十三“诸色杂货”中可以看出两者的区别,“……日午卖糖饼、烧饼、炙焦馒头、炊饼、辣菜饼、春饼、点心之属。”这里面列举了很多种饼,而烧饼和炊饼是完全两种不同的饼。

胡饼,则是用火烤的。据《隋唐嘉话》,廷臣刘晏上朝时正值严冬,途中有卖胡饼的铺子,他命人买了几枚刚考好的胡饼,用袍袖包着乘热饱餐,裹腹驱寒,还对同僚说:“美味不可言喻。”显然,烤后的饼很干,可放入袖袍。按有关专家之见,胡饼即新疆人吃的馕,因为在唐代的墓中发掘出的饼与今日的馕很相似。

现如今,广东家常菜中有生煎咸鱼饼,虽有饼之名,但却是菜,只不过做成饼形而已(它用白鲞去骨,切成细粒与肉茸拌合,入锅煎黄)。四川菜中有玫瑰茄饼,也同样是饼形菜,所用的皮是茄片。菜中之“饼”是下饭佐粥及佐酒的,作为点心的饼却可单吃。通常,有馅的饼比无馅的更诱人。现在西餐厅里有意大利馅饼,又名比萨饼,其馅完全外露。按我们中国人的观念,馅饼的馅应是在面皮里边的,怎么能堆在皮上呢?有传说云,比萨饼是由马可波罗因为一次错误而发明的。马可波罗到中国后,成吉思汗请他吃“饼子”,马可波罗便把它叫成“比萨”(音与“饼子”相近),并在后来按配方炮制,可是他没弄明白馅料是如何放进饼内的,最后只得堆在底皮上。传说究竟不等于事实,所以才会出现美国旧金山法庭上打过一场比萨饼起源于何处的官司。华人历史学家认为此饼起源于中国,意大利人则咬定此饼是他们祖先的发明。最后法官做出了裁决,把此饼的发明权给了意大利人。

在我国,虽然有的饼内包裹着馅料,但由于外皮较薄,可以隐约看出里面是什么馅,如厦门传统点心庆兰馅饼。它的饼皮很薄,可看出里面的绿豆馅。在馅饼中,月饼应该是最受欢迎的了,现在已经成了中秋节的节令食品。

说起饼的制法,多半是烘烤和煎炸,很少会用蒸的。酥脆是饼的特色,为了酥脆,烘烤、煎炸最合适。四川乐山有荷叶蒸饼,是一种用荷叶包裹后再蒸的食品,馅是肉的,吃来清香爽口、滋糯味甜。辽宁也有上屉蒸熟的饼,叫千层饼,层次分明,筋软松綿又咸香适口。然而在川东一带,人们将烤饼称为“打饼”,逢年过节或喜庆宴上,打饼子成了家家必备的食品,特别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差不多人人都会做。做法是用发面(老面)揉搓数十遍,以面不沾手为度,制做时用擀面杖擀面,烤饼人会用擀面杖有节奏地敲打面团及桌面,旁人很远就能听到节奏错落、清脆悦耳的擀面响声,这响声可为擀面人招来生意。这种打饼(烤饼)品种有葱油饼、芝麻饼、红糖饼和牛肉饼等多种,人们还习惯将刚出炉的饼从中剖开,装入已拌好调料的凉粉或凉面,吃起来辣香酸甜、冷中有烫,令人垂涎。

考证煎饼

煎饼是一种流行于北方广大地区的食品,极具平民色彩,一张煎饼、一个鸡蛋,或者一张煎饼、两根大葱、少许酱,就是一顿美味的早餐了,倘再加上一碗稀粥,更是妙不可言。

关于煎饼的起源,一般认为是在南北朝之时。在梁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已讲到北方人食煎饼之事。这个观点不能说错,但是据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专家介绍,河南荥阳曾经出土一件六千年前的陶鏊,是烙饼用的,后来出现的饼铛和摊煎饼用的鏊子即由此发展而来。

此外,山东亦曾出土过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时期的盘形鼎,也有学者认为是烙饼用的。如此来看,中国煎饼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六千年前。不过应当注意的是,在先秦时期所有的面食都被称为“饼”,这“饼”中,极有可能包括“煎饼”状的食品。再从汉代《释名·释饮食》看,其饼的文字说:“饼,并也。溲面使合并也。”接着举了一系列饼的品种,有胡饼、蒸饼、汤饼、蝎饼、髓饼、金饼、索饼等等。我极怀疑“金饼”就是烙得色泽金黄色的“煎饼”,而非其它。因为“胡饼”、“髓饼”、“蝎饼”等在今日都能找到类似种类,唯独“金饼”没有,而且烙煎饼并不比制“胡饼”等复杂,所以我有理由相信“金饼”就是现如今的煎饼。

煎饼起源于中国北方是无疑问的。除《荆楚岁时记》中说到北方人食用煎饼外,北齐时的煎饼也很出名。《太平广记》卷第二百四十七引《启顔录》云:“北齐高祖尝宴近臣为乐。高祖曰:‘我与汝等作谜,可共射之:卒律葛答。诸人皆射不得……石动筩曰:‘臣已射得。高祖曰:‘是何物?动筩对曰:‘是煎饼。高祖笑曰:‘动筩射着是也。高祖又曰:‘汝等诸人为我作一谜,我为汝射之。诸人未作。动筩为谜,复云:‘卒律葛答。高祖射不得,问曰:‘此是何物?答曰:‘煎饼也!高祖曰:‘我始作之,何因更作?动筩曰:‘乘大家热铛子头,更作一个。高祖大笑。”

这个故事虽然主要讲的是北齐高主与近臣射谜之事,但客观上却告诉人们,北齐时煎饼已很出名,而且要在“热铛”上趁热烙成。至于为什么要用“卒律葛答”来射“煎饼”,有人分析北齐高祖高欢自认为是鲜卑人,会讲鲜卑语,“卒律葛答”可能是鲜卑语中类似“煎饼”的食品。而高欢在北齐立国前的公元531年,又曾率六镇流民到山东,故他对山东一带的煎饼是有所了解的。

再往后,唐、宋两代关于煎饼的记载不算太多,主要是唐《摭言》中的一段文字:“段维嗜煎饼,一饼熟成一韵诗。”这句文字的重点似在夸赞段维的诗才敏捷,烙煎饼的短短时间内就能完成一首诗。此外,唐代《酉阳杂俎》及宋代的一些笔记中亦曾提到煎饼,可惜均太简略。

元、明、清三代,关于煎饼的记述又多了起来。在元代,著名的有“七宝卷煎饼”、“金银卷煎饼”、“卷煎饼”等。不过这三种带有“煎饼”字样的食品,均是有面粉糊或蛋液面粉糊先烙成煎饼,然后包裹馅心,再经油煎而成(亦有油炸的)。如经油炸的“卷煎饼”,实质上已是春卷了。这恰恰是煎饼发展过程中的一種变异现象。明代,在《宋氏养生部》等书中亦有很多类似煎饼的“薄饼”的制法。《宋氏养生部》“薄饼”条云:“用面,渐入水,旋调,调韧。热锅少滑以油,浇面为薄饼。用熟腌猪肉、肥鸡鸭肉切条脍及大蒜、白萝卜、胡萝卜、胡荽、酱瓜姜茄瓠切条,同卷之。”这种薄饼的制法,与如今的煎饼制法已无太多差别。

到了清代,关于煎饼的记述既多而又精彩,这当中价值最高的当推蒲松龄的《煎饼赋》。现引用制作煎饼的一段文字如下:“煎饼之制,何代斯兴?溲含米豆,磨如胶饧。扒须两歧之势,璈鼎足之形。掬瓦盆之一勺,经火烙而滂淜。乃急手而左旋,如磨上之蚁行。黄白忽变,斯须而成。‘卒律葛答,乘此热铛。一翻手而覆手,作十百于俄顷。圆如望月,大如铜钲,蒲似剡溪之纸,色似黄鹤之翎。此煎饼之定制也。”

在这段文字中,蒲松龄认为煎饼的原料要用米(小米)、豆(黄豆),得磨成稠糊状,然后再舀米豆糊上璈子烙。制作者必须动作神速,用器具从左到右,以旋转的方式将米豆糊刮薄刮平,在大火的烙烤之下,煎饼也就即刻成功了。至于对煎饼成品的描绘,蒲松龄的表述更是神来之笔,准确、鲜明而又生动。还应当重视的是,蒲氏认为上述的煎饼制法系“此煎饼之定制也”。也就是说,在清朝初年(蒲松龄行生1640年,卒于1715年),山东的煎饼制作已规格化了。如果考虑到规格化需要一个形成的过程,则山东煎饼在制作上相对完善的历史要大大提前。

山东之外,北京、天津等地的煎饼制作得也很好。如《北京民间风俗百图》中收录有清末北京地区的“烙煎饼图”:“其人用小米、黄豆加水磨成汁,放在盆内,用勺盛至铛上,用小竹耙拨的既薄,烙法既快,名曰煎饼。”

清末至今,中国各地的煎饼又有了很大的发展。其中,济南的“糖酥煎饼”在制法、风味上有较大的突破。一般来说,煎饼经烙而成,以柔韧为佳,但“糖酥煎饼”先烙后烘,以酥脆见长,且折叠成长方形,便于久存和远携,深受顾客欢迎。此外,山东益都的“柿子煎饼”、淄川的“菜煎饼”、河北的“交河煎饼”、天津的“煎饼果子”、安徽的“绿豆煎饼”等,均是各具风味特色的名品。

饼与节日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种饼还与节日挂上了钩,反映出了一种深厚的文化内涵。首先,是“人日”食用煎饼。《荆楚岁时记》云:“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剪彩为人,或镂金薄(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北人此日食煎饼,于庭中作之,云‘薰天。未知所出。”其次,是“天穿节”系煎饼。《拾遣记》:“江东俗号正月二十一日为天穿日,以红缕系煎饼饵,置屋上,谓之补天穿。”李白诗云:“一枚煎饼补天穿。”再次,是农历二月初二日食煎饼,这在明、清时的许多地方志中都有记述。

那么,这些习俗是什么原因形成的呢?先谈前两种。据《癸巳存稿》卷十一:“宋以前正月二十三为天穿日,言女娲以是日补天,俗以煎饼置屋上,名曰补天穿,今其俗以煎饼置屋上,名曰补天穿,今其俗废久矣。”(按,这里的天穿日时间与《拾遣记》小异)由此可见,在“天穿日”这天系煎饼于屋上,象征着女娲炼石补天,表现了人们对女娲这位传说中女神的崇敬。据此,人日食用煎饼显然也与女娲有关。《风俗通义》中说:“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造人。”女娲既然造人,在人日追念她当是顺理成章的事,又因女娲补过天,所以人日食煎饼便有双重意义:一方面纪念她的补天,另一方面纪念她的造人,且补天也正是为了人。这正是古代天地起源、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在饮食风俗上的反映,是值得研究饮食文化史的同志们重视的。

至于农历二月初二食煎饼,更是华北、西北地区广泛流行的习俗。蒲松龄《煎饼赋》中说,“独煎饼则合米、豆为之,齐人以代面食。二月二日尤竞之;是时荐新葱,富者夹半咸肉,比户胥然。”又乾隆本《天津县志》云:二月初二,“食煎饼、煎糕粉。”那么,这种食俗的成因是什么呢?据记载,二月初二是民间所谓的“龙抬头日”,在这天食煎饼是为了“引龙以出,且使百虫伏藏也。”(据《宛平县志》)所以有些地区又称二月二日食用煎饼为“薰虫”,倘不了解其原因,真令人不知所云了。?

作者简介:

欧阳军,生于1963年,四川渠县人,九十年代毕业于成都中医药大学,现为副主任中药师、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秦巴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四川省科普作家协会理事,致力于中医药理论及药膳食疗研究,倡导回归自然疗法。从事科普创作30余年,至今已在国内外120余家报刊发表科普文章3万余篇,出版科普著作5部。曾获广东省科普创作一等奖、四川省科普创作杰出贡献奖、四川省优秀科普图书奖等多个奖项,被《问健康画报》、《新医药周刊》、《博爱》、《开卷有益》、《中国食品》等报刊、杂志聘为签约作家。

猜你喜欢

胡饼高祖煎饼
汉高祖刘邦最后的日子
废储风波
牵手“袖珍之恋”, 我们的爱情高高在上
煎饼
小熊当当爱吃煎饼
煎饼侠
胡饼、麻饼与烧饼
别让钱卷走快乐
中秋佳节话“胡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