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5G 时代4G/5G 共天馈面解决方案

2021-05-17余勇昌张典丁明玲

电信科学 2021年4期
关键词:无源有源端口

余勇昌,张典,丁明玲

(1.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广东 广州 510630;2. 中国电信集团有限公司广州艾特实验室,广东 广州 510630)

1 引言

随着网络建设的不断推进,多系统、多制式的技术特征导致天面数量不断增加,中国电信现有CDMA800、FDD1800、FDD2100 等制式的网络覆盖,未来4G/5G 协同组网将成为5G 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未来的较长一段时间内,多系统将同时共存,多套系统的天线将会同时占用天面资源。多运营商共用、多系统共存等因素的存在将会进一步导致天面空间受限、站点承重受限以及安装环境受限三大挑战。随着2020 年5G 的大规模部署,天面资源的紧张程度将会进一步加剧。

2 5G 时代天馈面资源现状

本文对中国电信的省公司进行了调研,以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苏州分公司(简称苏州电信)为例,分析天馈面资源的现状。苏州电信进行5G试点前,其天馈面资源调查统计分析如下:共统计了50 个站点,其中41.5%站点为楼面抱杆站,4.4%站点为普通楼面塔,36.0%站点为普通地面塔,15.3%站点为景观塔,如图1 所示。其中城区塔站占比58.52%,塔站中单天面(一个方向单天面)占比34.01%,如图2 所示。

图1 苏州电信天面资源分类调查情况

图2 苏州电信城区塔站天面情况

从以上站点分析结果可知,苏州电信城区站点34.01%站点为单天面部署站点,且天馈抱杆长度有限,一般只能装配长度在2.0 m 以下的天线。如图3、图4 所示。

图3 苏州电信的单管站

图4 苏州电信的楼顶塔站

图3、图4 站点均为铁塔公司的站点,中国电信站点均布局在第二层,单天面情况多数集中安装在这类单管塔及楼顶塔站。

图5 站点为电信单独部署站点,为单天面站点,由于抱杆高度受限,一个抱杆上还需要安装RRU(remote ra2io unit,RRU),只能放置2.0 m长的天线,无法在现有抱杆上再增加天面。

图5 苏州电信的楼顶站

另外,苏州新增站点23 个,其中2 个站点(占比9%)因居民投诉被迫拆除。后期通过对广州、成都、无锡等地实地勘察,各地勘察情况均与苏州勘察情况类似,其中广州某试点区域规划部署42 个站点,其中13 个站点(占31%)因物业反对而无法新增抱杆,如图6 所示。

图6 广州试点区域42 个站天面勘察情况

从以上天面资源情况调查统计分析可知,多数站点为单天面情况,无法新增天面资源。另外,部分站点存在物业协调难、新增站点难的问题,未来5G 天线部署将面临较大挑战。

3 5G 时代单天面部署解决方案

对于双天面场景,可通过一副多端口天线收编现有频段,为5G 天线腾挪一个天面抱杆,部署难度不大。针对铁塔单管、楼顶站等单抱杆场景,在增加部署3.5 GHz MM(massive MIMO,MM)天线时,有下面几种可能的方案。

腾挪方案:将现有的天面腾挪给5G MM 天线,原有天线整合为一副集束天线,如图7 所示。

图7 铁塔楼顶站-腾挪方案(集束替换原有天线)

加长抱杆:加长原有抱杆使其可进行双天面部署(垂直切分),如图8 所示。

新增抱杆:直接将单抱杆站点改造成双抱杆站点(水平切分),如图9 所示。

天面1:1 替换:用一副4G/5G 融合的天线替换原有的4G 天线,如图10 所示。

图8 电信楼顶站-加长抱杆方案(垂直切分)

图9 电信的楼顶站-新增抱杆方向(水平切分)

图10 电信的楼顶站-天面1:1 替换

由上面的分析可知,单天面情况下在增加3.5 GHz MM 天线部署时,共有4 种可能的方案,每种方案各有优缺点,现对每种方案根据不同的场景进行分析对比见表1。

表1 各方案单抱杆场景适用性对比

天面1:1 替换方案实现了4G/5G 共天馈面,简称此方案为“All in One”方案,即将4G、5G全部集合到一个天线内部。

从表1 可以看出,天面1:1 替换的方案适用于单天面的各场景,其他方案无法完全适用每种单抱杆场景。下面对各应用场景适用方案、主要投资成本、时间成本进行对比分析,详见表2、表3。

通过对比可知,天面1:1 替换适用各类场景,同时能减少铁塔租金等运营成本。同时,天面1:1替换,减少了物业协调时间及物业协调的费用,可快速建网抢占市场。因此,本文建议根据表4的不同场景选择相应的方案。

由于5G 天线产品形态存在差异,因此All in One 方案存在多种可能的类型及架构,不同的方案的架构存在各自优缺点,以下将详细介绍不同All in One 方案的架构设计、阵列设计、端口设计及不同设计方案优缺点。

表2 各方案主要成本对比

表3 各方案租金、施工周期成本对比

4 All in One 共天面解决方案

4G 时代天线为无源天线,5G 时代天线的形态主要有天线与RRU 合为一体的AAU(active antenna unit)方案和天线与RRU 分离的无源天线两种方案。因此,2G/3G/4G/5G All in One 共天面解决方案存在两种情况:2G/3G/4G/5G 全无源All in One 方案和2G/3G/4G 无源+5G 有源 All in One 方案。

表4 不同场景下方案选择原则

4.1 2G/3G/4G/5G 全无源All in One 方案

4.1.1 架构设计

在郊区和农村中低容量场景及城区高容量广覆盖场景,可采用8TR/16TR MIMO 5G 天线与4G天线整合为一副全无源All in One 的天线,其整体架构设计如下。

天线外形一体化设计,内部可采用2G、3G或4G(主要为4G)和5G 天线堆叠设计的方式,也可采用4G 和5G 天线融合设计方式,最后分别与2G、3G、4G、5G RRU 通过跳线连接。这种方式只需要更换一副无源All in One 的天线、新增5G RRU 即可实现4G/5G 信号全覆盖。全无源All in One 天线架构堆叠与融合设计如图11 所示,相比4G 天馈面来说,需要增加一个RRU 器件,从铁塔的租金计算来看,需要增加约10%的年租金。

4.1.2 阵列设计

由于全无源 All in One 天线内部可采用2G/3G/4G 和 5G 天线堆叠设计方式或采用2G/3G/4G 和5G 天线融合设计方式。因此,天线阵列的设计存在下面两种形式,鉴于目前铁塔天线迎风面积及尺寸要求,天线长度应小于或等于2.0 m,两种架构设计的天线内部阵列设计如图12 所示。

图11 全无源All in One 天线架构堆叠与融合设计

堆叠架构阵列设计沿用传统天线阵列设计,相当于将无源天线端口上移,在下方堆叠5G 的3.5 GHz 频段8/16 端口天线阵列。传统多频8/16端口已成熟,仅在下方堆叠3.5 GHz 频段阵列,实现难度不大。但因天线总长度限制为2 m,下方堆叠3.5 GHz频段后,800 MHz、1 800 MHz、2 100 MHz等无源频段的天线长度仅约1.2 m,如图12 左边的堆叠架构-阵列设计所示。由于长度受限,相应阵列数量会减少;且由于低频段阵子布局在上方,主馈线加长,导致线路损耗增大,这两个因素会导致800 MHz、1 800 MHz、2 100 MHz等无源频段的增益下降,从而导致网络覆盖质量下降。

融合架构阵列是将5G 8/16 端口天线阵列和无源天线端口阵列进行融合设计,如图12 右边的融合架构-阵列设计所示,是将传统无源天线的长度保持不变(2 m),在下方采用和5G 阵列融合的设计方式。由于阵列间距缩短,同时低频段阵子会遮挡3.5 GHz 频段阵子,阵列间耦合会加强,导致端口间隔离度变差,需要对阵列进行去耦设计。对于4G 频段,由于800 MHz 天线长度可以达到2.0 m,1 800~2 100 MHz 阵列长度约为1.5 m,全无源All in One 融合方案将保持增益基本不变,不影响网络覆盖。

图12 全无源All in One 天线堆叠与融合设计阵列对比

4.1.3 端口设计

All in One 天线的端面接口数急剧增加,将达到16/24 端口,端口数量增多,端面布局空间有限,如果按照现有7/16 连接器,会导致端面布局过于紧凑,工程安装极为不便,可采用4.3-10 连接器进行布局;而对于3.5 GHz 频段16 端口用4.3-10连接器布局过于紧凑,可以考虑采用集束连接头。

由于集束连接器的插针十分细小,无法承受过大的外力,在对接时,如果公接头和母接头产生相对移动,容易导致插针的弯曲甚至断裂,并且插针体积较小,外焊接线缆时不方便,焊接质量无法保证。因此,建议选用业界新推出的可靠性较高的MQ4、MQ5 连接器作为All in One 天线端口连接器,使All in One 中的5G 天线和4G 等无源天线端口满足工程安装的可靠性要求。

MQ4、MQ5 连接器与RRU 连接示意图如图13所示。

图13 MQ4、MQ5 连接器与RRU 连接示意图

4.1.4 全无源All in One 方案选择

通过以上分析,两种架构的天线主要区别在振子设计,融合方案需将不同频段阵子进行嵌套,而堆叠方案类似纯物理堆叠。堆叠方案实现相对容易,而融合方案阵子间距小,阵子间耦合增加,需要进行去耦处理,实现技术难度相对较大,两种方案详细对比见表5。

从表5 可以看出两种架构All in One 方案中,融合方案技术难度大,同时成本会高于堆叠方案,但是可获得一定增益收益。

4.2 2G/3G/4G 无源+5G 有源 All in One 解决方案

4.2.1 架构设计

目前5G 试验网主要是天线与RRU 合为一体的AAU 有源方案。要实现单天面场景下网络部署,需将2G/3G/4G 无源天线(主要为4G)与5G AAU 集合到一起的无源+有源All in One 方案,整体架构设计如图14 所示。

图14 无源+有源All in One 堆叠、融合设计架构

表5 两种架构All in One 方案对比

天线一体化设计,由于5G AAU 体积、重量均大于无源天线,难以封装于无源天线罩内部,所以只能采用物理堆叠的方式。而天线总体长度受限,堆叠后将导致无源天线的长度变短,低频段阵子减少,因此必须采用堆叠+融合的方式将4G无源天线阵子与5G AAU 进行一体化设计,以保证低频段的增益,实现无源+有源All in One 方案。

4.2.2 阵列设计

无源+有源All in One 架构的天线外形为堆叠设计,5G AAU 阵列存在两种设计架构:独立设计及融合设计。鉴于目前铁塔天线迎风面积及尺寸要求,天线长度应小于2.0 m,两种架构设计的天线内部阵列设计如图15 所示。

堆叠架构阵列设计(如图15 左边所示),天线阵列设计难度不高,只需要在4G 天线阵列上方堆叠3.5 GHz MM 阵列。但此种设计方式带来的问题是低频阵列(800 MHz)和中频阵列(1 800 MHz 和2 100 MHz )的长度不满足(长度约只有1.2 m),从而导致增益下降。

堆叠+融合架构阵列设计(如图15 右边所示),5G MM 天线阵列和4G 天线阵列融合设计,将低频段(800 MHz)阵列延伸到5G MM 阵列中,设计难度较大。该方案阵列间距缩短,同时低频段阵子会遮挡3.5 GHz 频段阵子,阵列间耦合增加,导致端口间隔离度变差,需要进行去耦设计。该设计800 MHz 天线振子的长度可以达到2.0 m,1 800~2 100 MHz 阵列长度约为1.2 m,All in One 融合后低频段(800 MHz)增益将不会降低。

4.2.3 端口及级联设计

无源+有源All in One 的架构是基于堆叠加融合的设计方式,该方案除了将有源AAU 和无源天线阵列组合到一起外,同时需要将融合于AAU 内部的低频阵子与4G 天线阵列相连,4G 移相器和馈电网络集成于4G 天线内部。

有源和无源模块需要做防水处理,需要将射频接头通过外加防水线缆进行5G AAU 和无源天线的上下级联。考虑到防水及接头美观要求,级联接头建议采用MQ4 连接器,该连接器满足防水性能要求,同时施工简单。堆叠+融合方案级联设计如图16 所示。

图15 2G/3G/4G/5G 无源+有源All in One 堆叠架构+融合阵列设计

图16 无源+有源All in One 级联设计

4.2.4 无源+有源All in One 方案比较

通过以上分析,两种不同架构的天线设计从外形来看,主要区别是堆叠+融合方案需要将不同频段阵子进行嵌套,阵子间距小,阵子间耦合增加,需要去耦处理,实现技术难度相对较大;而堆叠方案属于纯物理堆叠,实现较容易。两种方案详细对比见表6。

从表6 可以看出两种架构All in One 方案中,堆叠+融合方案技术难度大,成本较高,但可维持增益基本不变。

5 All in One 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All in One 天线可能存在以下问题及解决建议,见表7、表8。

表6 不同阵列设计方案对比

表7 全无源All in One 天线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建议

表 8 无源+有源All in One 天线可能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建议

6 结束语

本文根据5G 时代天馈面资源现状,对5G 时代单天面场景部署的解决方案进行了详细分析,提出了一种适合中国电信单抱杆网络建设场景的2G/3G/4G/5G All in One 共天馈面解决方案。

All in One 解决方案根据应用场景主要分为全无源All in One 和无源+有源All in One 两种类型,针对以上两种All in One 类型,本文对其架构、阵列设计、端口/级联设计及可能存在的问题及相应解决建议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总结,验证了All in One 方案的可行性。

猜你喜欢

无源有源端口
一种端口故障的解决方案
一种三相无源逆变电源供电方案设计
基于移相控制的双有源桥变换器回流功率分析
端口阻塞与优先级
基于PCH模型的航天器姿态无源控制
无源互调干扰对TD-LTE系统的影响研究
基于有源箝位的开关电源设计
邱有源书法作品欣赏
新型无源无损软开关Cuk变换器的研制
8端口IO-Link参考设计套件加快开发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