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西麟艺术歌曲《春雨》的艺术特征解析

2021-05-15孔令伟

黄河之声 2021年5期
关键词:乐段乐句艺术歌曲

孔令伟

“文革”结束后,作曲家王西麟于1978 年终于结束了14 年的苦难历程,回到了北京。王西麟介绍:“《春雨》作于1979 年。我当时住在北京歌舞团筒子楼的四楼,而歌唱家张权老师也是刚刚结束了她20 年的下放生涯回到北京,和我是邻居。她身边有声乐学生常常来,我也不断听到美妙的歌声。也就是在这一年我创作了《春雨》、《早晨你好》、《思君曲》等艺术歌曲,这也是我一生中声乐作品最多的一个时期。”1979 年是改革开放的第一年,也是久经磨难的王西麟迎来的第一个创作高峰年。这一年他陆续创作了《第二交响曲》、《艺术歌曲五首》、室内乐组曲《太行山音画》、木管五重奏《版画集》、室内乐组曲《洱海风情》等大量的音乐作品。

作为《艺术歌曲五首》之一,《春雨》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作品清新脱俗、表现力丰富;音乐语言虽传统,但却有着与众不同的创新意义。该曲结构布局缜密,思维严谨,堪称精品。2000 年,在哈尔滨举办全国艺术歌曲新作品比赛中,这首艺术歌曲脱颖而出,斩获一等奖。

一、关于《春雨》词曲的版本

《春雨》的词作者是著名词作家、广东流行乐坛的开拓者之一刘志文。他的主要代表词作有《信天游》、《祈求》、《但愿不是在梦里》、《我是客家人》等。由刘志文作词的流行歌曲,曾经广泛地活跃于上世纪改革开放后日渐崛起的流行乐坛。他的词作《信天游》由解承强作曲,开辟了中国歌坛的“西北风”时代,获评多项荣誉嘉奖。

刘志文的词作《春雨》发表于上世纪70 年代末,而据王西麟回忆:当时有很多专门发表歌词的小型出版物,他随手翻到了歌词《春雨》,发现其潜在的艺术内涵,感触颇深,于是将它谱写成了艺术歌曲。关于词作者刘志文,他们之间并没有互动和往来。

在网络上,这首歌词却有三个版本的谱曲,分别出自不同曲作者的笔下。另两个版本分别为由邓超荣谱写的流行版,由李晓明作曲、旅美女高音歌唱家张莉演唱的美声版。经比较,三首作品的风格不同,音乐水平不一。

邓超荣和李晓明的版本歌词基本相同,王西麟作曲的歌词有部分删改,进行了些许艺术加工,比如原词第二段中含“铁牛在隆隆地出发”等具有时代特征的、工农生产标语性质的词句,被改成了“小鸟啊在喳喳地喧哗”,而另外两版则依然保留。原词第二段中副歌部分“啊,春雨沙沙,啊春雨沙沙,你汇成滚滚春潮,染绿了海角,染红了天涯”等炙热的抒情段落,也被王西麟删除,以第一段副歌歌词代替。全部歌词如下:

第一段:春雨轻轻地飘洒,大地披上濛濛的轻纱。田野在慢慢地苏醒,树木在静静地发芽。种子啊在偷偷露脸,蓓蕾啊在悄悄地开花。

啊,春雨沙沙,啊春雨沙沙,你把生命的歌声带给了万户千家。春雨沙沙,春雨沙沙,沙沙……

第二段:春雨纷纷地降下,江河绽开层层的浪花。山泉在淙淙地流淌,冰雪在默默地融化。燕子啊在喃喃地唱,小鸟啊在喳喳地喧哗。

(副歌同第一段)

歌词的主歌部分是即景,在冬去春来在濛濛的雨中,作者表达了对山河、田野、树木、燕子等自然事物的赞叹,由宏至微、由远及近。副歌则为抒怀,是对主歌部分的升华。歌词情感真挚,充满了意境,色调鲜明清晰,融入了作家对新生活无限向往——也正是我国经文革的苦难后,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全国上下全面回暖,转向欣欣向荣的时期,歌词所表达的情感,也就是作曲家王西麟当时心境的真实反映。

二、织体的造型意义及单主题发展的原则

据作曲家王西麟介绍:“我是先有了钢琴音型的创意,再套上歌声的旋律。以和声的发展,推动了歌声,旋律是在织体思维的推动之下发展的。”

《春雨》的开始为4 小节的钢琴前奏(见谱例1)。钢琴音型具有特殊的艺术表情和造型意义,包含了3 层因素:高音区十六分音符如沙沙春雨般的节奏律动;中音区静态的衬腔式和弦;以及低音区与之呼应的八度内置空五度低音。钢琴的音型层次分明、动静互涵,乐思精炼,盎然的春意经作曲家寥寥几笔,烘托得形象生动,诗情画意跃然眼前,如身临其境——这个音型及其变化发展是统一全作的根本性思维。

谱例1

短暂的前奏后,歌唱的主题由低音区弱起上行开始(见谱例2)。主题长度为4 小节,大调风格,节奏自由,时动时歇,旋幅较为伸展,由2 个因素构成:短时值上行+长音的a 因素、短时值迂回下行+长音的b 因素,乐句的结构为a+a+b+b。

谱例2

主题是基于三和弦框架构建的,剔除和弦外音F、#F,a、b 因素即为主和弦与下属和弦,有着鲜明的功能意义。和弦外音#F 的引入,使得音乐既清新、明亮,又朦胧、恬静,春意甚浓、欣欣向荣,从中能洞悉音乐所表达出的愉悦心境。第二乐句为第一乐句的重复,或变化重复或模进,或音程扩大、缩小等(见谱例3)。

谱例3

主题中的b 因素在伴奏中作为呼应从歌唱中延伸出来,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其变形成为一种动机音型,俯拾即是,如作品的第9、21、27、30、34、36 节等(见谱例4)。

《春雨》旋律的发展呈现了单主题发展、器乐式思维,摒弃了“起承转合”等旧式歌曲的写作套路。根据词作,作曲家设计了12 个乐句,乐句长度为3-6 的小节不等,均有弱起开始,材料均源于主题a+b 的动机框架。音乐起伏跌宕,在期待、等待、期盼、瞭望及热情抒怀的情绪中充分展开乐思,渐次铺垫、层层递进,一气呵成地衔接。

谱例4

三、作品的曲式结构特征

这首作品的曲式较难明确归类,但是结构又构的构成因素、节奏组合、音乐性格等一致、协调,各乐段、乐句之间没有设置对比。除前奏和尾声外,在旋律声部全部乐句中,每两个乐句的起始音高、音域基本相同,可组合成为一对构成乐段,共6 个乐段。各乐段之间,起始音高不同、音乐表情不同,结构大致相同,相互承袭。作品宏观的结构为:A1、A2……A6,次级的乐句结构为:a1-a1,b-b1……f-f1(见表1)。

表1 *第4-59 小节反复

如果将6 个段落再进行进一步划分,可将第37 小节作为分水岭,即A1、A2、A3 为第一部分,A4、A5、A6 为第二部分,根据以下指标判断:

首先,第一部分是音乐的陈述、情绪的酝酿阶段,旋律发展呈酝酿的、铺垫的上升态势,音域逐渐宽广。音乐经过层层铺垫,至37 小节,情绪逐渐激动起来,力度增强至f。此处的歌词由“即景”转入“抒怀”的副歌部分,开始升华,音域变得宽广,以ff 的力度长时间徘徊于高音区逐步达到高潮。之后音乐呈下降态势,情绪回落,直至结束。其次,音乐发展至37 小节,钢琴伴奏织体的出现了关键的量变:伴奏在第一部分以“沙沙”的律动背景及衬腔式和声为主,织体的变化基本处于量变状态。自37 小节始,织体的结构发生结构性的质变,左手以深沉的低音、力度的柱式和弦代替原静置和声、呼应的低音;原高音区的均匀“沙沙”音型,则被时动时静的流动音型取代,音乐转而进入高潮。

再结合词曲关系,从曲式角度分析,可发现该作品的一个隐含的特征:旋律的断句,并没有局限于传统艺术歌曲的词曲呼吸同步之框限,作曲家表现得甚是“任性”,在有些段落采取词曲呼吸“异步”甚至故意错位。如上方图表所示:作品的A1、A2、A3 中a-b1 段,歌词结构与音乐呼吸同步;而c-d 乐段,连接了A3 与A4 两个部分,是一个没有休止的、不间断的长呼吸乐段。再如作品的e1-f1 乐段,同样是一个没有休止、不间断的长呼吸乐段,与歌词呼吸“异步”。“长呼吸”是王西麟音乐语言的一个显著特征,应用在此处,是作曲家有意而为之。

四、作品的和声特点

这首作品中和声是推动音乐发展最重要的内在动力。作曲家使用的和声非常传统,以西方调式体系的三和弦、七和弦应用为主,但具一定的创新意义,主要体现了以下几方面特征:

(一)功能和弦的别样化运用

经分析发现,作品的和声总体展现了古典气息、浪漫特征兼具一定色彩。和弦之间的逻辑主要以三度关系为主,而四五度关系则退居其次;七和弦的应用,并非强调“不稳定到稳定”的解决,意外进行俯拾即是。这些和声处理,保持了功能性特征的同时,又弱化了功能进行中的四五度关系的“力度进行”,使得作品的和声充满了色彩。

(二)低音进行的明确走向

整曲伴奏的低音为八度,较为深沉,而八度内置的五度音程,则显现了空泛的意境。在纵向上,低音与上方的和弦契合;而在横向上,低音进行的方向非常明确,多为由高至低的下行进行,尤以二度级进为主,甚至半音化,这使作品具有一定的紧张度,充满了张力(见谱例5)。

谱例5

(三)缓急有序的调性布局

在作品中,和声作为推动旋律发展的原动力,其进行节奏的布局也十分讲究。音乐从开始的引子至A 乐段结束,和声与织体在近16 小节的长度中均处于相对静止的状态,没有变化。自A1 乐段开始,和声开始“慢启动”,由C 大调转为a 小调,8 小节之后再转入F 大调,之后作品的和声经历由静到动、由缓到急的过程,作曲家介绍:越到后面,和声的动力越大、变化越丰富、钢琴的织体也就越密越扩大;全作品到达高潮后,整体下降,直至尾声。”如表2 下方所示:C a F e d bB e bE d bb A F D A E bA……

表2

(四)旋律与和声统一中的双层次性

如果抛开钢琴的和声层,只看歌唱声部,作品的旋律声部,除了和弦外音及几处短暂临时的调式变音外,几乎保持在C 大调上,如表2 上方所示,这与伴奏织体中的和声所呈现的不断地离调、转调、游离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歌唱声部的C 调,又如链条般把各个乐段明晰的、模糊的、游离多变的调性有机地串连在一起。

结 语

艺术歌曲《春雨》展示了王西麟本人并不多见的、非源于民族素材的人声作品写作风格,另一方面则体现了他在主题发展、曲式、和声等音乐语言上,独具匠心的整体布局思维和别具一格的创新思维,技术性老道,艺术性非凡。这首作品的诞生,也意味着在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的时代条件下,作曲家久经苦难,终于迎来了他自由创作之始。在文革后我国的音乐创作领域首批诞生的艺术歌曲中,《春雨》虽说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但也足以称得上众多同类题材中的精品佳作和佼佼者了,是值得我们深入学习研究的典范之作。■

猜你喜欢

乐段乐句艺术歌曲
《舒伯特小提琴奏鸣曲D.574》钢琴伴奏演绎分析
贝多芬降e大调第十八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曲式分析
艺术歌曲演唱的技巧探究
该丘斯曲式学之乐句式研究
视唱练耳与钢琴
二胡曲《新婚别》演奏浅析
板式变奏原型结构解析
对我国艺术歌曲演唱技巧的研究
中国艺术歌曲的近代发展及其风格特色探索
浅析钢琴演奏中乐句划分与呼吸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