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越南阮攸汉文诗集《北行杂录》中叠词的作用

2021-05-13王小莹

青年文学家 2021年9期
关键词:情感美叠词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湛江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陈昌齐诗文研究”(项目批准号:ZJ20YB21)的阶段性成果;本文系2020年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校级教育改革研究项目“思维导图在《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项目批准号:JYJX2020092)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越南阮攸汉文诗集《北行杂录》收录诗歌130多首,其中约有60首诗使用叠词,叠词出现100多次。阮攸频繁地在诗歌中使用叠词,其作用有三,一是使诗歌意象更具体、形象,具有绘画美;二是可以更好地表达了诗人对时光的珍惜,对家乡的思念,具情感美;三是诗歌中的叠词在诗句中分布的位置一般与诗歌的平仄相暗合,其使诗歌的节奏感更强,富有变化性,具有音乐美。

关键词:《北行杂录》;叠词;形象美;情感美;音律美

作者简介:王小莹,广东湛江人,硕士,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1)-09--02

在我国古典诗赋中,运用叠词技巧以加强诗歌表现力的现象非常普遍,如《诗经》、汉乐府、汉赋……都大量采用叠词,有些诗句则成为千古名句,在历史长河中绽放其艺术魅力。清王士祯亦云:“《诗经·小雅》‘萧萧马鸣,悠悠旆旌,‘杨柳依依,雨雪霏霏。此用叠词之始,后人千古受用不盡。”[1]作为阮朝使者的阮攸,其所作的汉字诗亦努力地尝试采用叠词。这些叠词的采用,对其诗歌的形象描写、情感表达、节奏等方面均产生重大的影响。

一、形象美

诗歌的情感表达与诗歌的意象有密切的联系,诗人通过对意象某一方面的特征进行描写,使其更加形象,并在其中抒发深切、感人的情感。诗人采用叠词的方法对意象的物态或形态进行描写,会使诗歌的意象更能具体、深刻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最能产生这种效果的叠词,无疑是形容词性的叠词,这是《北行杂录》中形容词性的叠词占绝大多数的一个重要原因。形容词性的叠词,更能描述事物的形象特征,化抽象为具体,增强事物的可感性。

如《龙城琴者歌》:

西山诸臣满座尽倾倒,彻夜追欢不知晓。左抛右掷争缠头,泥土金钱殊草草。豪华意气凌公侯,五陵年少不足道。……颜瘦神枯形略小,狼籍残眉不饰妆,谁知便是当年城中第一调。旧曲新声暗泪垂,耳中静听心中悲。……城郭推移人事改,几处桑田变沧海……瞬息百年能几时,伤心往事泪沾衣。南河归来头尽白,怪底佳人颜色衰。双眼瞪瞪空想像,可怜对面不相知。[2]

随着时光流逝,当年“春风掩映桃花面”的歌妓因琴技高超而名满龙城,但此时年老色衰——“颜瘦神枯形略小,狼藉残眉不饰妆”、“南河归来头尽白,怪底佳人颜色衰”,当年风韵姿色不复见,最后被遗忘了。“双眼瞪瞪空想像”中“瞪瞪”为神态描写,意为直视貌,瞬间一位目光空洞、神情呆板、白发苍苍的歌女形象跃然纸上,这是一件多么令人感伤的事情。“瞪瞪”二字后又有“空想象”三字与之相连,其包含着时间的穿越——“想象”说明了女主人公时常沉浸于年轻时候“左抛右掷争缠头,泥土金钱殊草草。豪花意气凌王侯,五陵少年不足道”的当年美好回忆中。而一个“空”字,则把我们的思绪拉回年老色衰的现实,让年轻的貌美如花受人追捧与年老的颜瘦神枯被人忽略相碰撞,深刻有力地剖析了老歌姬极其痛苦的绝望心情。由眼及心的刻画,使我们对老歌姬的反差身世产生感同身受的情感。

再如《湘江夜泊》:

一去六十里,悠悠江水长。浮云连五岭,明月会三湘。别浦分新色,遥空失故乡。鹤来人不见,晚树郁苍苍。 [3]

处于人生暮年的诗人,远离家乡、亲人,作为阮朝使者出使清廷,被湘江的一景一物触发了思乡之情。“悠悠”形容江水之长,“郁苍苍”相容树木葱葱郁郁的生命力。江水之长,意味着诗人距离家乡之远及对家乡的思念之深;树木的勃勃生机反衬了诗人晚年出使清廷的孤独。在整个湘江傍晚景中,还有浮云、五岭、三湘、别浦,这些景物一与悠悠江水、苍苍晚树相组合,突然就变得空阔、旷远了。越是空阔、旷远,越能衬托出诗人的渺小、孤寂、漂泊。“鹤来人不见,晚树郁苍苍。”还表明了湘江只是诗人旅途中的一驿,明日鹤来,诗人已启程,葱葱郁郁的树木依旧。颇有钱起的“曲终人不见,江山数峰青”的风范,意味深长。

二、情感美

相对于单音节字而言,叠词更适合抒发诗人的情感,尤其是细腻、幽隐的情感,如仄声叠词读音短促,停顿短暂,具有“大珠小珠落玉盘”弹跳性更能传达诗人急切、铿锵、激动、厚重的情感。平声叠词大部分可以表示心情上的某种静态沉思,用声音的拉长来表现出思考上的停留,传达了舒缓、悲伤、悠闲的情感。更重要的是,在诗人艺术性及情感性选择下的叠词,可以产生深远、辽阔及意味深长的诗境。诗人频繁地使用悠悠(10次)、萧萧(7次)、茫茫(4次)、荡荡(4次)、碌碌(4次)、寂寂(4次)等叠词,表达了其对时间的感悟、对家乡的思念,情感偏向寂寞、孤独。

(一)惜时

途中偶兴

山下乔松松下坟,累累都是古时人。自由自在不知死,花落花开无限春。

伏腊子孙空酹酒,世间富贵等浮云。百年到底皆如是,回首芒芒一片尘。 [4]

“累累”写出了坟墓的多,“自由自在”与“花开花落”写出了四季长青乔松的无忧无虑及其花期的不断循环,“芒芒”道出生命最终归属到那辽阔广大的尘土中去。人的一生,所有经历过的事情都随着生命的逝去而变成尘土。诗人用四季常青的乔松与化为一抔抔黄土的亡者相组合,更突显了人生命的渺小、短暂、脆弱。整首诗弥漫着诗人浓浓的忧郁、沉闷、无奈、懊悔的情感。因为诗人深深地体会到,在时间的长河里,人的生命是及其短暂的,尤其是对于处在人生暮年的诗人来说,更是宝贵的,可此时此刻的自己,却没能在壮年的时候实现内心的追寻,无奈与懊悔郁结于心。

(二)思乡

祖山道

枫树林中叶乱飞,惊沙作雨上征衣。萧萧枯草路一线,寂寂斜阳山四围。去日两河曾习战,纡途千里正思归。蟠蟠白发红尘路,日暮登高悲莫悲。 [5]

枫叶“乱”飞,点明了时间为深秋,又隐含着诗人心情之烦乱;“惊沙作雨”写出了环境的恶劣,“征衣”表明了诗人漂泊在外,“萧萧枯草”与“寂寂斜阳”呼应了枫叶乱飞,更强烈地凸显了环境的凄清与萧条。“蟠蟠”意为缭绕萦回貌,此词生动、细腻地描绘出了诗人于日暮时分登高时秋风吹乱白发的画面,头发的凌乱其实就是诗人纡途千里不能归家的烦闷。

安徽道中

啼鸦哑哑乱凌晨,徐北徐南晓色分。一带雪田青者麦,四山松树白为云。

悠悠乡国八千里,碌碌功名一片尘。共指梅花报消息,春何曾到异乡人。 [6]

“哑哑”为拟声叠词,形容啼鸦之多,声音之乱。“悠悠”形容离家距离之远,“碌碌”为烦忙劳苦貌,形容世人对功名的不懈追逐。啼鸦凌晨时分烦心,黎明时刻伴雪山赶路,“悠悠乡国”又渐行渐远,功名利禄最终虚化成尘埃,但思乡之情却越来越强烈。“共指梅花报消息,春何曾到异乡人”更是抒发诗人归家心切及归乡不得的孤独、寂寞。

三、音律美

在上面的分析中,我們知道叠词在诗句的位置比较自由,其既可在句首,亦可在句中和句末。但细究起来,其位置是有一定的固定性的,它们的分布与律诗的平仄息息相关。位于节奏点的叠词,使诗歌的音律婉转和谐、给人以美的感受。正如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说:“借声音的繁复增进语感的繁复”[7],“借声音的和谐张大语调的和谐。” [8]

在《北行杂录》中,既有古体诗也有近体诗。但从音律上讲,近体诗更讲究平仄、押韵等给人诵读时的感受。在平仄上,有四种基本形式: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位于诗歌的节奏点上的叠词,平声时则使诗歌的音调缓慢拉长,仄声时音调则是短促回收,使诗歌富有变化性与弹性,呈现出回环往复的节奏美。阮攸在进行近体诗创作时,注意到了叠词与平仄的关系。

如《初秋感兴》:

萧萧木落楚江空,无限伤心一夜中。白发生憎班定远,玉门关外老秋风。 [9]

再如《河南道中酷暑》:

河南秋八月,残暑未消融。路出凉风外,人行烈日中。途长嘶倦马,目断灭归鸿。何处推车汉,相看碌碌同。 [10]

《初秋感兴》是一首七言绝句,“萧萧”二字位于首联开头,声调为“平平”,与“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相吻合。平声字“萧”读起来缓慢绵长,更能恰当地抒发此时诗人忧愁、伤心的情感。《河南道中酷暑》是一首五言律诗,“碌碌”的读音为“仄仄”,与尾联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相符合仄声“碌”字读起来短促急切,抒发了诗人因酷暑而烦闷、急躁的心情。总而言之,位于平仄节奏点上的叠词既能满足对律诗的创作要求,又能使诗歌吟诵起来更有节奏感,富有音律美。

由于生长环境不同及远离中原地区,阮朝的阮攸对汉语的四声的掌握并不是那么的熟练,再加上律诗讲究平仄、对仗、押韵等要求,对写律诗的阮攸来说,是极其困难的。但诗人依然努力地向近体诗靠拢,而叠词与律诗的平仄关系使诗人找到了一条捷径,虽然做不到偶句押同一平声韵,可诗人几乎都做到了平仄相间及对仗。

如节选《苍梧即事》:

虞帝南巡更不还,二妃洒泪竹成斑。(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押删韵)悠悠陈迹千年上,历历群书一望间。(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押删韵)新潦初添三尺水,浮云不辨九疑山。(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押删韵)寻声遥谢琵琶语,千里青衫不耐寒。(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押寒韵) [11]

此诗不是一韵到底,而是并押“删”韵与“寒”韵,所以此诗非近体诗。但其平仄却是完全符合近体诗“平起平收”格式。可以看出,阮攸是努力以近体诗的标准进行创作,故“悠悠陈迹千年上,历历群书一望间”二句中的平生调“悠悠”与仄声调“历历”,不但在本句中形成平仄相间的节奏,在对、出句中亦平仄互对,朗读起来缓促相间,节奏鲜明。这些位于诗歌的节奏点上的叠词,其平声则使诗歌的音调缓慢拉长,仄声使音调短促回收,使诗歌呈现出回环往复的节奏美。

结语:

越南诗人阮攸在其诗集《北行杂录》中使用了大量的叠词,使诗歌的意象写得具体化、形象化,使诗人的情感表达得更加丰富、细腻,位于诗歌平仄节奏点上的叠词使诗歌的音律婉转和谐、给人以美的感受。

参考文献:

[1][清]王世祯.古夫于亭杂录·卷五[M].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109页.

[2][3][4][5][6][9][10][11]阮攸.北行杂录[M].葛兆光.赵克孟.越南汉文燕行文献集成(第10册).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7页,第32页,第69页,第68页,第67页,第35页,第42页,第23页.

[7][8]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69页,第169页.

猜你喜欢

情感美叠词
妙用叠词我来说
细读文本,品叠词之美
用叠词写景
“的”字叠词招聘会
声乐演唱中对歌词情感美的发掘
浅析敦煌飞天艺术形象的情感美
自然视域下的情感美
小学语文“古典诗词鉴赏”教学初探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浅议走出初中古诗教学“窠臼”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