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沂蒙地区汉代石刻画像与民间手工艺相结合的衍生品探究
——以沂蒙蓝印花布为装饰载体为例

2021-05-13赵丽

西部皮革 2021年8期
关键词:印花布画像石沂蒙

赵丽

(临沂大学美术学院,山东 临沂 276000)

近几十年,有关汉画像石的研究形成空前的高潮,主要集中在考古学、文史学、社会学、宗教思想以及美学等领域,如蒋英炬、杨爱国的《汉代画像石与画像砖》、信立祥的《汉代画像石综合研究》、朱存明的《汉画像的象征世界》、巫鸿的《武梁祠》等;目前艺术学视角下的研究也大量出现,如郑立君的专题性研究《汉代画像石的雕刻工艺与成像方式——剔图刻像》;甚至出现多学科交叉综合性研究的趋势,如刘忠超的《汉代造型艺术及其精神》。但这些理论研究成果专业性、学术性过强,缺乏推广大众认知方式的相关研究。

民间手工艺方面的研究多以调研和理论研究为主导,如潘鲁生等人编写的《手艺农村》、左汉中的《中国民间美术造型》等。然而,当下民间手工艺品的守旧落后,缺少文化内涵和艺术品位。因此,迫切需要有关民间手工艺方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性研究。弘扬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已从中央政策导向和学界热度提升都得到充分体现,发展民族特色艺术已形成明显趋势。

沂蒙地区汉画像石分布十分广泛,不仅富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且具有地域性装饰艺术特点,在学术界颇具影响力,但社会认知度并不高。将具有沂蒙地域特色的汉代石刻画像进行搜集梳理,依据其蕴意甄选符合时代发展需要且具有较高艺术性的图像,进行艺术造型分析研究,探索其独具艺术特点的造型规律,并将其运用于民间手工艺品的装饰中,通过创新性设计,研发具有传统装饰艺术意蕴的衍生品,拓宽沂蒙民间手工艺品装饰的创新性设计新思路,提高民间手工艺的艺术品位,增强其市场竞争力,同时力求使传统石刻艺术图像的造型技艺得以传承及其知名度的推广。

1 沂蒙地区的汉画像石概况

通过对沂蒙地区汉代石刻画像的收集以及相关资料的整理,重点对沂南北寨汉墓画像石[1]、临沂市博物馆馆藏的吴白庄汉墓画像石[2]、五里堡汉画像石[3]、费县刘家疃汉墓画像石[4]等沂蒙地区具有代表性汉代石刻画像进行一定的调研。发现沂蒙地区乃至山东省等周边区域汉画像石发展成熟时期具有几大特点:

图1 东王公、西王母图(临沂吴白庄汉墓画像石拓本)

一是图像构图饱满整体,即使分栏布局图像但常采用整体性设计。如临沂吴白庄汉墓中“配置在中室北门楣的‘东王公、西王母’,虽然形式上是两栏排列图式,主题画像分布在上下两栏里,但其两端主体形象为贯穿上下一体化的造型设计”(见图1);竖向多栏分层图式构图的整体性设计当属前室北壁东二立柱的可视为经典,借用一棵自然弯曲的树干把画面分层图像巧妙的贯穿成一体,使上下栏的内容似有故事情节的连续性[5]。

二是题材内容丰富,且分栏描绘不同题材内容,主体形象造型丰富,线条流畅富有动感。沂蒙地区汉画像石从早期的简单到成熟期的丰富多样,从现实生活中写照到理想世界的抽象描绘都有充分的表现。

三是画面的处理颇具匠心,善于抓住事件发展的代表性情节,渲染主题,具有浑厚古朴的特点,感染力极强。如“拜谒”图为一端中心式变化,以观者视角,左端为高大墓主形象,贯穿上下两栏,是画面的中心,以右两排左向的朝拜者,该图两侧相邻门楣图像中的车骑出行图皆往墓主方向行进,进一步突出其形象的中心性,这种图式不是孤立的独幅设计,与整体装饰布局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6]。

2 沂蒙地区的民间手工艺

首先利用地域优势,对沂蒙地区民间手工艺进行初步的调查研究。通过互联网、图书、实地调研等途径,调查了沂蒙地区的民间手工艺,收集整理沂蒙地区的民间手工艺形式有沂蒙香荷包、民间刺绣(包括鞋和帽)、手工绣花鞋垫、民间剪纸、民间门笺、沂蒙泥塑(苍山小郭泥塑)、郯城旋木玩具、河东彩印花布、苍山蓝印花布等各具特色的民间手工艺。

各种沂蒙民间手工艺因其材料、加工制作工序的差异,使其呈现独具特色的沂蒙民间艺术形式。如沂蒙香荷包采用各种布的下脚料运用花线缝制而成,花布组合形式变化多样,色彩搭配极具民间乡土气息;沂蒙手工绣花鞋垫不仅穿着柔软舒服,经久耐磨,而且图形色彩花样繁多,风格各异,其图像寓意也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既有实用价值,又有审美价值;沂蒙泥塑,以动物造型为主,其形象塑造惟妙惟肖,关节处设计成可活动的形式,有的还能吹出曲调,使动物形象更为生动; 在众多沂蒙民间手工艺中,沂蒙蓝印花布装饰图像的造型淳朴、古拙,与汉代石刻画像造型语言有着相近似性,同时,其装饰图像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可操作性能极佳地再现汉代石刻画像。

3 沂蒙地区汉代石刻画像装饰于沂蒙蓝印花布的文创产品研发

相传沂蒙先民最早利用蓝草制染色剂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流传至今的基本始于清代中后期嘉庆年间的传统手工印染制品。通过书籍的研读和与民间艺人的交流学习,了解到我国山东沂蒙地区蓝印花布印染,其印染技艺工序精细,尤其在染色方面特别讲究就有“三分印七分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一说,整套制作工序步骤较多,制作流程环环相扣,但不繁琐。印制的蓝印花布,古朴无华、典雅大方,保留了民间独特的生活情调和审美观念,与其类似的文创产品特别符合当人的审美情趣。

3.1 蓝印花布作为载体的可行性分析

经过我们对沂蒙汉画像石以及蓝印花布艺术表现的了解,选取蓝印花布作为汉代石刻画像装饰的载体,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具有实操经验。指导老师对蓝印花布装饰艺术形式具有一定的研究,可利用已有的实操经验和丰富的资源,最佳地再现汉画石图像。其二,蓝印花布是传统图像艺术得以传承的极佳载体。蓝印花布作为人民喜爱的传统工艺,本身历史悠久,影响巨大,能以商品的形式便于流通,扩大影响面。其三,汉代石刻画像具有独特的传统艺术表现魅力,将其图像借助蓝印花布的平面化样式呈现,使汉代石刻画像艺术再现艺彩。

3.2 制作应注意事宜

前期衍生品的研发时我们初选蓝印花布,进行深入彻底的了解后,发现蓝印花布制作首先对原料、工艺等有特定的要求。蓝印花布染料是从蓼蓝草中提取靛蓝作染料,因而在春夏至初秋季选染料的绝佳时机;其次,制版中图像镂空设计需要精心构思、推敲,充分借用黑白关系将图像的艺术性完美呈现;再次,在制作工序中上浆、印染、晾晒等环节受气温、湿度等自然环境条件的限制。因此,蓝印花布与汉代石刻画像结合创新设计的相关衍生品的制作需选在适宜的季节印制完成。

3.3 汉代时刻画像与蓝印花布结合衍生品实操步骤

3.3.1 汉代石刻画像的遴选

汉画像识图像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根据图像的蕴意,遴选符合当代人们生活情趣和审美需求的适宜图像,以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为目的,进行广泛而深入研读的同时,进行创新性的文创产品研制,将优秀的传统文化图像进一步延展与推广。首选沂蒙地区汉代石刻画像中具有神秘色彩的神禽瑞兽(翼龙、翼虎、铺首衔环、四神像等)和神话传说(东王公、西王母、伏羲、女娲等)图像,其次,反映现实生活(车马出、乐舞百戏等)以及历史故事等题材内容图像制作刮版。

3.3.2 汉代石刻画像为粉本设计蓝印花布刮版线稿

根据汉代石刻画像提取主体形象作为蓝本,就其线稿作为刮版图样的轮廓,尽量保留汉画像原有造型质朴、古拙而又富有灵动感的形象特征;再以已有的图形结合形体动态结构进行平面化装饰设计,借鉴民间剪纸的艺术语言表现形式,设计出适合蓝印花布纹样的线稿。依据蓝印花布的印染原理,将图形进行块面分割镂空雕刻,以此达到丰富图像的装饰艺术效果,特别要注意雕刻镂空形成的图与底之间的连与断关系,底板尽量避免出现突角(尤其避免出现锐角的突边)或外凸弧边。

3.3.3 上浆印染的步骤与技巧

把设计雕刻镂空好的花版平铺在白棉布上,用刮浆板将防染浆剂填充花版的镂空间隙,使防染浆牢固地粘在白布上。待到防染浆晾干后,将布整体下染色缸着色,轻轻翻展染布,使染液均匀浸湿布,待布下缸20分钟左右取出,透风30分钟左右。一般经过几次反复染色,使其达到所需颜色。因为全程手工印制,可依据制作流程工序相对自由,为使印染呈现不同的效果纹路与图色,可以通过改变工序及技法得以实现,如手工蓝印花布中独特魅力的艺术效果——冰裂纹。形式一般有蓝地白花和白地蓝花两种印染效果。(见图2)

图2 汉代石刻画像文创设计系列作品(局部)李洁

3.3.4 漂洗晾晒平整

当染色达到预设的色彩效果后就能拿出在空气中氧化,通过充分的晾晒,使色浆进一步氧化牢固附着在白布上,注意去浆漂洗前一定要将染布充分晾干,等晾干后刮去防染浆粉,即显现出清晰的蓝白花纹。

4 结语

蓝印花布源于民间,它质朴、淡雅的特质很容易得到百姓的认可,汉代石刻画像能更好借助蓝印花布这一载体进入寻常百姓的视野。同时,图样可以根据不同消费者群体特质、不同使用场所以及不同用途等进行设计,还能根据消费者需求进行专属定制,用于家居、装饰、服饰等个性化服务领域。

汉代石刻画像与蓝印花布工艺品的结合给予我们新的启示,对未来可以探寻更加适合目前社会各种风格,如:复古风、民族风盛行的时代风尚和民众等诉求,同时我们还要深入的发掘其他民间手工艺的艺术形式,因地制宜的与地域特色汉代石刻画像装饰相结合,以期能赋予它们新的活力,绽放其新的光彩。

猜你喜欢

印花布画像石沂蒙
区域文化产业背景下湖北天门蓝印花布的保护与传承
蓝印花布:南通独具特色的非遗传承
汉代画像石里的成都生活
沂南北寨——大型画像石汉墓
韩国汉诗中的沂蒙历史名人形象研究
从林栖的《青出于蓝》,看蓝印花布的借衣还魂
描绘红色沂蒙新画卷
汉画像石墓出土仿木结构石立柱初步研究——兼谈白杨店画像石墓出土立柱位置
国外印花布色彩设计赏析
沂蒙妈妈与八路儿子的母子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