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化的傲慢与偏见

2021-05-12陈猛

中外会展 2021年2期
关键词:欧美国家欧美会展业

陈猛

日前,在与某位外资展览公司原高管的交流中听到这样一个观点:国外展览同行并不羡慕国内会展业能在疫情常态化下迅速重启,因为这说明中国会展业国际化程度不高,不依赖于国际展商和买家。言谈之中,颇有对欧美展会的自得之意。不能否认,我国展会普遍不及欧美展会国际化程度高,但这不能成为欧美展会傲视中国展会的理由。对于国际化,我们应该有更全面的解读。

欧美展会之所以国际化程度高,固然因为展会历史悠久、发展成熟,品牌效应突出,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欧美展会之所以国际化程度高是因为欧美国家普遍市场容量小,无法以单独一国市场撑起一场大型展会。而中国完全可以不依赖其他国家独立举办一场全球性展览会。在2018年世界十大经济体中,中国的GDP数量比前十名中的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加拿大5个欧美国家GDP总和还要多。无论是生产商还是消费者,中国市场都足够大,具备内循环的基础条件。换句话说,中国可以不需要这样的国际化,而欧美国家则必须要国际化。欧洲国家众多,但面积小、人口少,往往一个国家仅相当于国内一个省份的体量,一场数十万平米的展会需要调动数个国家的产业链参与。此外,欧洲展会国际化程度高也得益于欧洲国家一体化程度高,跨国参展便利性不是中国可以比拟的。起跑线不同,便不具备比较的基础。

中国展会参与的境外展商不如欧美展会多,并不意味着中国展会国际化水平就低。长期以来,我们都以国际客商的数量和比例来衡量展会的国际化程度,这种算法本身就存在不合理的地方。中国的品牌展会,尤其是几个国家级平台项目,参与国家和境外企业数量并不少,而在一些展会上,虽然没有太多外国面孔,但是国外参展品牌却并不少见。许多国际品牌都在华设立分公司开拓中国市场,这说明中国市场本身就是一个高度开放、高度国际化的市场,国际品牌在华机构参展一样反映了中国展会的国际吸引力,怎么能说国际化水平低?

以国际化为靶子嘲笑中国展会还反映了东西方意识形态中的傲慢与偏见。东西方意识形态的对立是长期存在的,这种对立并不局限在政治层面,它体现在经济、生活、文化的方方面面。尽管在21世纪的今天,信息传播迅速、全球沟通便捷,东西方在频繁交流中已经建立了足够的了解,但骨子里的偏见导致的认知错位并不可能完全被消除。国内普遍认为我国会展业能够迅速重启,主要得益于政府控制疫情得力,而国外部分同行业则认为這是因为我们的会展业国际化水平低,丝毫也没有往疫情控制方面想,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只见他人短不见他人好”的偏见。人们只愿意相信自己想相信的。同样的,我们也会选择性地看到国外因为疫情防控不利导致社会混乱、展会无法举办,满心做着弯道超车的美梦,而忽视了一两年内超越西方会展业百余年积累的可能性并不高。立场不同,看待问题的角度自然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会不同。

高低来源于比较,国外同行认为我国展会国际化水平低,必然是有参照标准的。就行业平均水平而言,我国会展业国际化水平的确要低于欧美等国,但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我国展会数量远高于大多欧美国家甚至超过海外若干个国家展会数量总和。在这么大的体量下取平均数,中国展会国际化水平自然是要被拉低的。但另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中国头部展览会的国际化水平早已不输于欧美。广交会、进博会、义乌小商品博览会等综合贸易展早已实现“买全球卖全球”,每年汇聚的国外买家与展商并不少于欧美展会。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在上海、广州、深圳等沿海大都市,大量本土品牌展览会的国际化水平已然达到甚至超过国际水准。如果还以老眼光看待中国会展业,只能贻笑大方!

疫情还在全球蔓延,无论是中国还是世界其他地区,都难以独善其身。后疫情时代的会展业国际交往将更加频繁,只有摒弃成见,加强合作,才是大家共同的出路。

猜你喜欢

欧美国家欧美会展业
欧美国家银行处罚案的启示
欧美日等主要经济指标(至2018年9月)
欧美日等主要经济指标(至2017年12月)
欧美国家物流大通道的发展现状及推进措施
欧美日等主要经济指标(至2017年4月)
欧美日等主要经济指标(至2016年10月)
互联网时代会展业的出路何在?——广州市会展业行业协会访谈
西安会展业发现状及策略
会展业
朋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