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蓬皮杜中心,让大众审美疲劳了?

2021-05-11林琳

看世界 2021年6期
关键词:蓬皮杜博物馆中心

林琳

蓬皮杜中心被戏称为“市中心的炼油厂”“文化工厂”

日前,法国政府表示,计划于2023年底彻底关闭蓬皮杜国家文化艺术中心(以下简称“蓬皮杜中心”),进行全面翻新,并于2026年底结束修缮工作,以赶上在2027年50周年馆庆纪念日之前开放。

国际建筑大师之一、“高技派”代表人物诺曼·福斯特曾说过:“技术是人类文明的一部分,反技术如同向建筑即文明本身宣战一样站不住脚。”坐落于巴黎拉丁区北侧、塞纳河右岸的博堡大街的现代艺术博物馆蓬皮杜中心,正是“高技派”的代表建筑之一。建成40多年来,蓬皮杜中心依然是全世界瞩目的焦点。

有鉴赏者总结称,在这个建筑造型缤纷多样的年代,蓬皮杜中心的形象依然是独一无二的。这不仅是因为其形象饱含技术特征,“更是因为对技术产生的形象进行艺术处理后,获得了艺术特征”。

蓬皮杜中心的“艺术特征”并不仅仅限于形象的独特。它的诞生,给世界的艺术和艺术的世界带来了什么?

时代变革的呼唤

20世纪60年代是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法国的建筑设计者致力于建立具有民主精神、对公众诉求有所回应的艺术博物馆。蓬皮杜中心的出现,与这种诉求是一致的。

1969年开始担任法国总统的乔治·蓬皮杜,决定建造这座融合多个学科、面向大众的文化艺术中心。有观点认为,创建这个中心是刺激法国文化重获活力的绝佳机会。

法国前总统乔治·蓬皮杜

乔治·蓬皮杜亲自组建了由世界著名建筑师组成的委员会,对来自49个国家的681个方案进行严格筛选。最终,英国建筑师理查德·罗杰斯和意大利建筑师伦佐·皮亚诺合作的方案,凭借高科技的特点脱颖而出。

为了获得内部大空间,建筑的钢骨结构和所有管线完全外露。 /

1972年,蓬皮杜中心正式动工。在同年10月17日的《世界报》上,乔治·蓬皮杜宣布:“我热切期盼着在巴黎建立一个文化中心……它既是一座博物馆,同时又是一个艺术创作中心,既包括造型艺术,又兼容音乐、电影、书籍等多个领域……中心的图书馆预计可容纳数千名读者,这样,他们就可以在此同时接触多个艺术领域。”这位热爱艺术与生活、且在文化上十分开明的总统的言论,为蓬皮杜中心未来的发展定下了基调。

1974年,乔治·蓬皮杜逝世。为纪念他,1975年的一份公文将这个本被命名为“公立博堡中心”的艺术中心,改为“乔治·蓬皮杜国家文化艺术中心”。1977年,蓬皮杜中心建成,同年2月开馆。

备受争议的工业风

被戏称为“市中心的炼油厂”“文化工厂”的蓬皮杜中心,因其“工业风”,自开馆就备受争议。这幢占地7500平方米的建筑,总面积达10万平方米,分为6层,长168米,宽60米,高42米。

为了获得内部大空间,建筑的钢骨结构和所有管线完全外露。管线因为不同的功能被分别漆上红、黄、蓝、绿、白等颜色。人们原本希望看见这种性质的建筑有一定的艺术性和纪念性,不料却在它的立面上和室内,看到一大堆自来水管和空调管道之类的东西。于是有学者戏称蓬皮杜中心为“翻肠倒肚式的建筑”。

蓬皮杜中心的钢骨结构

然而,结构和管线不是技术和功能的真实暴露,而是经过大量艺术处理的技术的美的展示。当代公共建筑造型中,点、线、面、体等元素都有大量的应用,像蓬皮杜中心这样,几乎完全用线塑造形象的建筑却是少数。这就与其他建筑形成了相当大的差异。

尽管部分巴黎市民曾经认为不可接受,但40多年来,全世界的观众都主动或被动地接受了蓬皮杜中心的形象。它已成为巴黎最为重要的文化地标与观光景点之一。以2016年的数据为例,全年参观该中心的人次达到330万。

公众的艺术

相比高贵的艺术殿堂,蓬皮杜中心的“接地气”,令其成为游客的“网红打卡点”。而这似乎真切实现了其建造的初衷—让艺术成为公众的艺术。

蓬皮杜中心并非仅仅因为外观而获得青睐,或者说其对于世界美术史的影响,并不仅在于其颠覆性的外表。作为法国最重要的艺术博物馆之一,蓬皮杜中心的馆藏被视为现代艺术的百科全书。它是世界上在收藏现代主义作品方面艺术风格最全的博物馆。其中包括康定斯基、毕加索、杜尚、达利、安迪·沃霍尔等著名艺术家的代表作。镇馆之宝诸如《自行车轮》《泉》等,都在世界藝术史上留下赫赫大名。

至2017年,蓬皮杜中心的馆藏数量已经超过12万件,涵盖近7000名艺术家的作品,涉及视觉艺术、绘画、摄影、新媒体、实验电影、建筑、工业设计门类,不乏未来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新造型主义、行为艺术、波普艺术、抽象表现主义等现代艺术史上的代表性流派作品。

在蓬皮杜中心,展览不断“上演”。与此同时,它不仅仅是一座“博物馆”,更是一个综合的文化艺术王国—自问世起,它就给大众带来了各种各样的文化艺术活动,全方位服务于民众的文化、艺术、教育和娱乐的需求。

也因为如此,蓬皮杜中心不再如过往的文化艺术圣殿:它不是“精英的”,而是“大众的”;不是“单向输出的”,而是“交互的”。由于其“高技派”的基因,它尽情地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去展示、教育与服务。

杜尚和他的作品《自行車轮》

它也因此被评价为:“他们不再执着于这样的目标,即将蓬皮杜中心打造成教会参观者拥有学院艺术背景和培养观众艺术感受力的场所。”与此相反,它仅仅为公众提供一种体验艺术的机会,从而将自己定位在信息中心这个层面。这种做法便在无形之中,激发了公众的参与热情。

而为获得所需藏品所做出的持续努力和不断创新,使蓬皮杜中心在品牌建设及运营上,走在众多艺术博物馆之前。

它是世界上在收藏现代主义作品方面艺术风格最全的博物馆。

2010年,蓬皮杜中心在法国东北部城市梅斯成立梅斯分馆,该馆也是其最大的临时展览空间;2011年,蓬皮杜中心推出在法国各省巡回展览的流动博物馆计划,目标地点为小型城市,尤其是文化资源较为贫乏的地区,免收门票;2012年,蓬皮杜中心宣布计划在国外设立同名展览馆以展出其永久性藏品,并推出在线“虚拟蓬皮杜中心”……

作为全景式的百科全书,蓬皮杜中心不可避免地与中国发生关系,而且关系日趋密切。从1931年至2018年,蓬皮杜中心来自中国的或由中国艺术家在海外创作的作品,数量不断增长—至2016年,收藏数量为126件,而到2018年,收藏数量已经猛增为204件。

能否找到突破?

蓬皮杜中心代表的是历史进程中的叛逆与创新。当它在1977年揭开神秘面纱、格格不入地独立于典雅建筑群中时,给整个欧洲带来文化冲击。而在文化交流全球化成为常态的今天,它已经不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震惊。

一名上海的青年艺术家,对于参加一场蓬皮杜中心典藏展,兴味索然:“经典的作品往往已经被‘卖透,不再有卖点,而非经典的那些,有点让人审美疲劳。”

有西方美术史研究学者提出,要用历史的视角看待艺术交流:“不离开背景和时代,才能更好地理解作品,理解其在历史中的作用。”蓬皮杜中心的艺术作品,展现了科技发展带来的艺术困境,也展现了当时的艺术家进行的实验和创新—他们面对的困境,也是我们今天面对的困境。只有延续这种精神,今天才有可能找到突破。

也许,未来整个世界都会好奇地期待,6年后,这本“百科全书”将会以怎样的方式,在世界面前翻开新的一页?

猜你喜欢

蓬皮杜博物馆中心
博物馆
艺术的个性表达
聂鲁达:我真的很喜欢《百年孤独》
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 标新立异的巴黎“色彩”
熔岩灯
磁悬浮初探
霓幻蓬皮杜
先定中心后搭配
露天博物馆
站在世界中心感受 Thinkpad T40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