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地苍茫一根骨

2021-05-11庞进

新作文·初中版 2021年3期
关键词:刘彻李陵武帝

庞进

司马迁的祠墓在陕西的韩城市。祠内有他的塑像:束高发,穿红袍,长眉入鬓,双目炯炯——那眼神,有穿透历史烟云的明晰和超凡入圣的穆然;显著的还有那一袭长及心胸的须髯,给人一份文人的傲岸和学者的庄重。

仔细看,司马迁的塑像是稍稍有些斜的,头向北方偏着。一种说法认为,司马迁是在遥望北方的苏武庙,因为这位在北国牧了十九年羊的汉朝使臣,和司马迁是肝胆相照的僚友。另一种说法认为,司马迁是在遥望李陵,这位大汉名将被迫降敌,正是司马迁罹祸的原因啊。我是倾向于后一种说法的,我甚至觉得“李陵之祸”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是有某种必然性的。不错,司马迁是一个有骨气有血性又才华横溢抱负远大的文人,这样的文人在任何一个朝代,都是社会的良心。当李陵重创十万敌骑的消息传到长安时,汉武帝刘彻是笑眯眯的,公卿王侯们好听话说得长乐宫的麻雀都似乎要变成翩翩起舞的宫女。不料几天后,李陵终因矢尽粮绝,寡不敌众而被俘降敌。消息传来,全朝廷都哑巴了。朝堂上,刘彻目扫群臣。群臣或言李陵该千刀万剐,夷其九族不足以抵罪。当刘彻对这样的看法眯目点头时,我们的太史公站了出来。他说李陵平时克己奉公,身先士卒,有国士之风。此次出征,孤军奋战,血染寒山,英勇可嘉。降敌是一时无奈,日后有机会,他还会报效汉朝的。武帝震怒。

现在看来,司马迁充其量不过是说了几句公道话而已。然而,问题倒不在于公道话本身,而在于竟然有人敢于站出来说公道话。社会良心和专制强权在这儿发生了深刻的矛盾。在皇帝的心目中,做臣子的差不多是一群牛马,鞭子下驮拉耕作,唯主子鼻息是仰,哪里有你人模人样地站在我的對面说什么公道话的权利?

对武帝刘彻,司马迁曾经抱有幻想。做太史令,他异常勤奋,总想博得武帝的欢心。即使站出来为李陵辩护,也是见皇上满脸的“惨怆怛悼”,禁不住效一番“款款之愚”。然而,残酷的现实粉碎了文人的天真,于是,不再幻想不再幽怨,为了“草创未就”的《史记》,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理想和事业,他咬牙吞血,毅然决然地走向了苦难,“就极刑而无愠色”。至此,司马迁实现了一个转变,一个御用工具向独立人格的转变。炼狱淬火,司马迁在提升精神的同时,成就了一根骨头。

(选自《当代散文精品》,有删改)

★赏析★

这是一篇司马迁的评传,作者深刻的思考、凝重的语言勾画出司马迁这个几乎可以代表整个民族文化悲剧的旷代雄才的苦倔的形象,含血带泪地倾诉了几千年来文化人的追念和求索。

作品将史述和评论紧密结合,在叙述的时候经常给出画龙点睛的评论,把作者本人的情感自然地融入作品中,这些精彩的评论,寄寓了作者情感,升华了人物精神,点染了文章主旨,增强了抒情性。尤其是文章结尾处,更是通过强烈的语言造势将感情升华到顶点,使主旨得到深化,同时也水到渠成地点明了题目,“炼狱淬火中,司马迁在提升精神的同时,成就了一根骨头”,这个精辟的比喻,既体现了司马迁命运的悲剧色彩,又突出了他的不屈的精神,这一根骨头,是在对理想与事业的执着追求中挺立起来的独立人格,也是世世代代支撑起华夏民族精神大厦的不屈脊梁。

猜你喜欢

刘彻李陵武帝
《李陵变文》非正统英雄观新探
奋不顾身
落叶
刘彻遇险不计较
皇子要找好亲家
梁武帝不杀侮辱自己的人
梁武帝不杀侮辱自己的人
刘彻之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