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防控方式对茶园小贯小绿叶蝉虫口减退率的影响

2021-05-10葛智文李克吴春群廖寅平伍彦知廖凤星张征

南方农业·上旬 2021年3期

葛智文 李克 吴春群 廖寅平 伍彦知 廖凤星 张征

摘 要 为了给茶园小贯小绿叶蝉的绿色防控技术推广提供数据支撑,采用不同类型的生物和化学防控措施,调查分析不同防控方式下小贯小绿叶蝉的虫口减退率。结果表明:1)单项防控方式中除色板处理虫口减退率稍低外,其他生物防控处理在药后14 d的虫口减退率均高于联苯菊酯,其中以鱼藤酮水剂处理的虫口减退率最高。2)不同组合防控方式中,4种组合方式的虫口减退率在药后14 d均高于或等于联苯菊酯,其中以鱼藤酮和色板的组合防控方式效果最佳。

关键词 小贯小绿叶蝉;虫口减退率;生物防控;化学防控

中图分类号:S571.1 文献标志码: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07.002

小贯小绿叶蝉几乎贯穿整个茶叶生产周期,常常导致茶芽焦枯而减产,降低茶鲜叶等级,破坏力很大,是茶农和茶企普遍关注的茶园虫害。在通常情况下,茶农多使用联苯菊酯乳油、啶虫脒、吡虫啉等化学农药进行防治,但化学农药防治往往会破坏茶园生态系统平衡,增加农药残留风险,引起环境污染等。随着国家对食品安全的重视和消费者对无污染茶叶需求的增加,茶园病虫害防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近年来,关于茶园小贯小绿叶蝉防治技术的研究报道有很多[1-5]。生物防治具有高效、低毒、低农残和保护天敌的优点,逐渐受到生产者的重视和欢迎。病原微生物防治就是其中的一种,应用较多的就是从茶园害虫上分离到的白僵菌。球孢白僵菌对小绿叶蝉的防治效果达75%以上[6]。彭超美等利用1×1011个孢子/mL球孢白僵菌悬浮剂防治小贯小绿叶蝉,施用21 d后防治效果依然保持在87.72%~90.3%,且对茶园同期发生的蜡蝉类害虫有兼治作用[7]。化学防治中的植物源农药是直接利用植物产生的天然活性物质或植物某些部位而制成的农药[8],具有易降解、不污染环境和农产品,以及害虫不易产生抗药性等特点,适合在茶园中使用[1]。曹丽等通过在茶叶叶面上喷施不同浓度的植物源农药——含5%云菊天然除虫菊素乳油后发现,500~1 000倍的5%云菊天然除虫菊素乳油对于小贯小绿叶蝉的防治效果均在53%以上[9]。胡桂萍等利用不同绿色防控技术组装对小贯小绿叶蝉进行防治效能和虫口减退率进行对比研究,其中以诱虫板+茶皂素组合防控技术的防治效能最佳,并在江西南昌茶叶生产基地上进行推广应用667 hm2,防治小贯小绿叶蝉的效果达到84.5%以上,为小贯小绿叶蝉组合防控技术的推广及应用提供了有力的依据[10]。

鉴于此,本试验通过采用不同类型的防控农药(包括微生物源、植物源及化学农药)结合物理防控方式对小贯小绿叶蝉进行综合防控,对比分析不同防控组合方式下小贯小绿叶蝉虫口减退的效果,为今后茶园小贯小绿叶蝉的防控措施提供更多的技术方案。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茶园

试验选址在广西柳州市三江县独峒镇平流村20年的福云6号茶园,供试面积1.33 hm2,茶树生长情况一致。

1.2 试验材料

天敌友好型色板(杭州益昊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瀜壳(成都特普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青白僵(成都特普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球孢白僵菌(北京汇德荣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鱼藤酮水剂(北京汇德荣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联苯菊酯乳油(佛山市盈辉作物科学有限公司)。

1.3 试验设计

将同等树龄、同等管理水平的茶园相对均分为10个处理区,每处理区约0.13 hm2。试验在小贯小绿叶蝉高峰期进行,于2019年6月3日实施。天敌友好型色板使用竹竿离茶蓬20 cm悬挂;微生物源、植物源及化学农药均兑水稀释,采用电动喷雾器均匀喷雾,具体处理见表1。

1.4 调查方法

处理前随机取10点调查小贯小绿叶蝉活虫数,处理后1、3、7、14 d分别随机调查10点小贯小绿叶蝉活虫数。调查方法采用“盆拍法”,即将内径约33 cm的白色塑料盆置于调查点的茶丛下方,迅速用手掌拍打茶丛4下,记录落在盆内的小贯小绿叶蝉数量,计算公式如下。

虫口减退率(%)=[(处理前虫口基数-处理后虫口基数)÷处理前虫口基数]×100

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采用Excel 2016进行数据分析和图表制作。

2 结果与分析

2.1 各处理对茶树安全性的影响

试验期间,试验区未发现因不同生物防控措施而导致茶树老叶、嫩叶变黄、焦枯或掉落的现象,表明本试验所采用的防控农资对茶树均较为安全。

2.2 各处理对茶园小贯小绿叶蝉虫口数量和虫口减退率的影响

从表2得知,试验区在未做任何处理前,每0.087 m2的小贯小绿叶蝉的虫口数量在15~20头,平均为17头,处于为害高峰期。在采取物理器械及不同类型农药进行综合防控后,各处理虫口数量均有明显下降。

防控1 d后,处理10虫口减退最多,减退率达84.9%,每0.087 m2的虫口数量下降至2.6头;其次为处理3,虫口减退率达60.6%,每0.087 m2的虫口数量下降至6.1头;处理2、4和5的虫口减退率均在10%以下,每0.087 m2的虫口数量仍高于10头,以处理2虫口减退率最小,仅为2.0%。其余处理的虫口减退率在49.1%~55.9%,每0.087 m2的蟲口数量为6.8~8.9头。

防控3 d后,处理10虫口减退率达93.0%,每0.087 m2的虫口数量下降至1.2头;处理9虫口减退率仅次于处理10,达88.7%,每0.087 m2的虫口数量为2.2头;再次为处理8,虫口减退率达82.3%,每0.087 m2的虫口数量下降至3.4头。处理2和4的虫口减退率仍处于较低水平,分别为30.2%和34.5%,且每0.087 m2的虫口数量均在10头以上。其余处理虫口减退率均超过50%,介于52.7%~74.2%之间,每0.087 m2的虫口数量为4.2~7.1头。

防控7 d后,除处理1虫口减退率为77.2%以外,其余处理的虫口减退率均超过80%。其中处理8、9和10虫口减退率均超过90%,最大为处理9达93.3%,其每0.087 m2的虫口数量降至1.3頭。

防控14 d后,除处理1虫口减退率为85.2%,每0.087 m2的虫口数量为2.2头外,其余处理虫口减退率均超过90%,每0.087 m2的虫口数量均小于1.5头。其中处理9的虫口减退率最高,达95.9%,每0.087 m2的虫口数量降至0.8头,虫口数量在所有处理中为最少。

2.3 各处理小贯小绿叶蝉虫口减退率的差异

从表2可以看出,不同防控方式在虫口减退率的速率方面有一定程度的差异。处理后1—14 d,处理1~9的虫口减退率均呈持续上升趋势,处理10的虫口减退率在7 d后与处理3 d后的虫口减退率持平,至14 d后略呈下降趋势,虫口数量略有反弹,虫口减退率降至91.9%,且除色板防控方式(处理1)外,其他处理方式的虫口减退率均已大于或等于联苯菊酯(处理10)。

从单项防控方式来看(见图1),处理10(联苯菊酯)药后1 d的虫口数量减少最为明显,虫口减退率最大,之后虫口减退率的增加趋势相较于其他5个处理要平缓很多。处理2(瀜壳)和处理4(球孢白僵菌)在药后1 d的效果不明显,药后3 d的虫口减退率的增加趋势特别明显,且药后14 d虫口减退率均要高于联苯菊酯处理。

从不同组合防控方式来看(见图2),药后1 d,除处理5(瀜壳+色板)的虫口减退率处于较低水平外,其他3个处理(青白僵+色板、球孢白僵菌+色板、鱼藤酮+色板)的虫口减退率均在40%~60%。药后7 d和14 d,这4种组合防控方式的虫口减退率相差不明显,其中以处理9(鱼藤酮+色板)的虫口减退率最高。药后14 d,这4个处理的虫口减退率均高于或等于联苯菊酯处理。

3 结论

本试验结果表明,单项防控方式中除色板处理虫口减退率稍低外,其他生物防控处理在药后14 d的虫口减退率均高于联苯菊酯,其中以鱼藤酮处理的虫口减退率最高;不同组合防控方式中,4种组合方式的虫口减退率在药后14 d均高于或等于联苯菊酯,其中以鱼藤酮和色板的组合防控方式效果最佳。可见,采用生物防控的茶园绿色防控技术不仅可以达到传统化学农药的防治效果,还可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降低茶园农药残留,在小贯小绿叶蝉绿色防控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  吴亮宇,金珊,吴命燕,等.茶树假眼小绿叶蝉防治技术的研究进展[J].贵州农业科学,2014,42(03):64-68.

[2]  周顺玉,尹健,马俊义.几种植物源农药防治茶树主要害虫的药效[J].北方园艺,2011(11):128-130.

[3]  顾俊荣,董明辉,李浩宇,等.间作茶园假眼小绿叶蝉种群动态与绿色防控技术研究[J].农学学报,2017,7(06):15-20.

[4]  丁新天,潘财升,马雅敏,等.缙云县茶树主要害虫发生规律及绿色防控技术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S1):278-282.

[5]  王海存,李卫芳,李书民,等.商洛茶园小绿叶蝉的绿色防控技术[J].陕西农业科学,2020,66(04):96-97.

[6]  田丽丽,宋鲁彬,姚元涛.茶树害虫的生物防治[J].落叶果树,2010(02):49-50.

[7]  彭超美,孙光忠,刘元明,等.球孢白僵菌对茶小绿叶蝉杀虫效果和你用技术[J].农药科学与管理,2012,33(10):60-62.

[8]  梁媛,叶非.植物源农药的活性成分和作用机理[J].农药科学与管理,2006(02):34-40.

[9]  曹丽,文明玲,叶志华.5%云菊天然除虫菊素乳油防治茶叶假眼小绿叶蝉的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2014,60(05):34-36.

[10] 胡桂萍,叶川,杨帆,等.绿色组装防控技术对茶园假眼小绿叶蝉的田间防效[J].贵州农业科学,2018,46(11):44-48.

(责任编辑:敬廷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