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东北作为

2021-05-10韩喜平张善博

新长征 2021年4期
关键词:东北地区格局发展

韩喜平 张善博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积极应对国际国内形势变化,着力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推动我国开放型经济向更深层次改革与实行更高水平开放所作出的主动战略抉择和重大战略部署。东北地区要在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实现东北振兴。

发展格局不仅能够反映发展的内外环境、形势与条件,更能体现出发展的阶段水平与目标导向。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格局是基于特定发展阶段,结合国内外发展大势,对当前及未来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定位、战略谋划与战略部署,深刻影响着发展的导向、进程与质量。在新发展阶段,党中央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乘胜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方位描绘了战略蓝图,指明了发展方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新时代“两步走”战略规划的发展任务、“两个大局”的时代特征、“两个一百年”交汇的历史机遇,都要求党在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从更长远、更宏观、更安全、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角度,谋划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发展格局,在新发展阶段从经济大国转向经济强国下好战略先手棋。

外部发展环境与内部要素禀赋的变化影响着发展格局的构建形成与交替转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不断顺应并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通过实施出口导向型发展,积极参与东亚地区和全球范围内的生产网络,从而逐渐成为东亚地区乃至全球性的加工基地与制造业中心。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与内部要素禀赋的深层次变化,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国际大循环动能明显减弱。与此同时,在以沿海地区作为龙头牵引参与国际大循环为主体的旧发展格局中,因沿海与内陆区域间改革深度与开放程度的不平衡,致使沿海与内陆区域在国际大循环体系中的不平衡参与,以及沿海与内陆区域在国际大循环体系中资源与收益的不平衡分布,从而形成制约我国区域平衡发展的梗阻。同时,作为一个拥有14亿人口、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突破1万美元的全球最大和最具增长潜力的消费市场,在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如期完成后,使得我们的社会无论在生产能力、创新活力还是在消费潜力上都有了质变式提升,消费在国民经济中所发挥的基础作用,国内大循环活力日趋强劲,我们全面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淘汰无效、低端、落后和污染产能,增加健康、卫生、安全的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强化国内经济大循环,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有利于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在新发展阶段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進的新发展格局,是应对当前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变化的战略举措,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变化的主动选择。东北地区作为“共和国长子”,有着极为富饶的自然资源和厚重的工业基础。在“两头在外”的发展格局中,沿海地区以其地域优势加之沿海新区工业结构轻型化,第三产业比重较大,在对外开放与引进外资的过程中,极易形成以轻工业为主,重化工业较发达,工业门类较多,产品竞争能力强的区域经济体系。区域改革深度不同与开放程度的不平衡,资源利用与期望收益的不平衡分布,使这一时期东北地区发展相对较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主要矛盾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所以,我们在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必然要推动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构建新发展格局不仅事关全局性系统性深层次变革,是我国“十四五”时期发展的重点战略和未来一段时间经济发展的战略主轴,同时也是东北地区在“双循环”战略背景下寻求自身发展、突破桎梏瓶颈的重要机遇期。这对东北地区来说是一个“弯道超车”的绝佳时期。

当然,新发展格局的提出不是固步自封的国内单循环,更不是分割封闭、自给自足的地区小循环,而是更加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也就是说,东北地区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要充分利用自身实体经济厚重、资源禀赋充裕等优势重构产业链供应链,让老工业基地在依赖能源、资源以及相关重化工业效益谋求发展的基础上寻求成本、市场、安全等多因素系统全面发展,参与全国范围内的商品生产与产业分工,以补齐产业链工业链的关键环节,促使形成以内需主导下长期稳定的产业链供应链。同时,提升产品服务质量、加快推动传统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继续培养和保持大规模、高水平的工程师和技术工人队伍,补齐我国产业链和供应链的短板。

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东北地区首先要全面深化改革,构建推动创新的体制机制。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中,创新居于核心地位,东北地区应该保持高铁、装备制造等具有国际比较优势产业链的竞争优势,借助数字经济赋能,不断巩固提升东北地区主导产业在国内大循环的地位,在清洁能源、遥感卫星、人工智能等领域,要有新的技术变革和革命性的成果突破,同时要特别重视制度创新,构建干事创业的体制机制。

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着手改变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通过在发展中找准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加大人力资本和要素资本的政策扶持力度,加强技术攻关,通过补技术短板的形式提高核心技术能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现代化水平。东北地区应正视我国区域布局的新趋势,从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京津冀等区域在资源禀赋、发展模式、外向型程度方面进行“取经学习”,尤其是借助推进东北振兴的“春风”,借势而为、顺势而上,围绕“双循环”新格局的发展要求,加强东北地区的协同发展,整体提升东北地区的发展能级,壮大经济发展体量。

东北地区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还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技术会“卡脖子”,粮食更能“卡脖子”。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一定把饭碗牢牢的端在自己的手上。东北地区是国家的粮仓,生产粮食占全国20%以上,我们必须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贡献。同时,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不断扩大内需,不断拓展市场,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各项改革中改善农村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有效激活广大农村市场的吸纳力。要在扩大市场准入与强化制度建设的同时,打造开放度更好、规范性更强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发挥好东北区域整体的市场优势,着重提升要素自由流动程度,抓住东北地区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契机,培育全国产业链聚合平台与外商投资兴业的沃土,在实现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基础上,打造国内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作者:韩喜平,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工程首席专家,吉林大学东北振兴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张善博,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雷   博

猜你喜欢

东北地区格局发展
为什么人参喜欢长在我国东北地区
格局与结局
以天地为格局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Brand Value: Excavating and Management of Tourism in the Rural and Village Region
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