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域舞剧与城市文化发展的圆融性研究

2021-05-10汪凌峰韦朋

艺术评鉴 2021年6期
关键词:舞剧安徽艺术

汪凌峰 韦朋

摘要:安徽省地域舞剧在吸收了地域文化的基础上,辅以民俗风情的滋养,将自身的文化社会功用不断扩大,逐步促进自身和城市文化发展走向圆融。

关键词:地域舞剧  城市文化  民俗  舞旅融合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06-0019-03

安徽舞劇自1955年《刘海戏金蟾》的诞生步入了新纪元,半个世纪以来,安徽舞剧依托地域文化优势,根植于优秀的传统文化,不断促进着艺术研究领域中的“文”与“舞”两大命题的双向融合。随着文化的社会作用日益凸显,舞剧与城市文化发展逐渐趋于圆融。安徽舞剧色彩丰富,以“红”“黄”色彩为主流。这种带有本土色彩,又具有民族和时代精神的舞剧,在与城市文化的共融中,为城市文化发展起到了促进与弘扬的作用。地域文化是安徽舞剧创作的重要源泉,旨在以地域文化资源为舞剧选材,在文化与舞剧的碰撞中,实现“文”与“舞”两种文化特质的交融。安徽舞剧的主要类型之一就是地域舞剧,从文化传播的角度来说,地域舞剧的发展,在传播过程中,会加强群众地域文化自信,打造城市文化符号,促进城市打造出属于自己的文化明信片,带动民俗学发展,并通过舞旅融合促进城市经济发展。以上表明,地域舞剧在城市精神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价值与作用。

一、打造城市文化名片,加强群众地域文化自信

从文化学角度纵览安徽省的地域文化在舞剧中的体现,会发现安徽省整体文化自信态势可观,而各个城市的群众地域文化自信度则不尽相同。尤其体现在省会和部分长江以南区域的城市与皖北地区,相较而言,从舞剧对地域文化的发掘程度来说,前者发掘度较高。不论是何种艺术种类,都不能否认其在增强群众地域文化自信上的功用与价值。而舞剧作为舞蹈的高级表现形式,依托于地域文化的创作,在舞美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对受众的心灵层面的冲击和引导作用尤为明显。所以地域舞剧的发展对于群众地域文化自信的增强具有重要意义。

回归到安徽地方舞剧的发展现状来看,一些城市在逐步发掘舞剧的更多方面,使舞剧在不断推进城市文化的发展。有的城市舞剧资源丰富,但这些资源没有完全得到开发与利用,一旦对这些资源进行发掘创新,将会成为城市文化发展的重要助推力量。比如亳州,一向以药都之称享誉全国,在文化艺术方面开发的空间较大。近年来亳州的哑舞剧“大班会”得到保护与开发,加之亳州市的宣传推广,使得亳州地区各界人士的地域文化自信大幅提高。2020年 1月,亳州学院音乐系召开了关于亳州传统舞剧“大班会”创演研座谈会,对“大班会”舞台复原与传统形式的差异性、传统艺术继承与发展平衡性等问题进行了研讨。这次会议对哑舞剧继承、宣传、可持续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此外,从政府角度来说,亳州市秉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有效地保护了一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哑舞剧“大班会”就在其中。2019年10月31日晚,在安徽省亳州剧院,演员表演了大型哑舞剧登楼子“大班会”《拉秦桧》,受到了观众们的一致好评。“大班会”深深植根于民间丰厚沃土,汇聚浓缩了浓郁的民俗元素,用貌似封建迷信的表现形式,寄托人们内心对现实的探究和诉求,并能引起观众的共鸣,深深打动观众,充分体现了民俗文化独特的亲和力。“大班会”舞剧中所传达的核心价值在于对人性中真善美的崇尚,对人性之恶进行鞭挞。在学界的研究,政府的保护,非遗的传承中,亳州的“大班会”有了很深的群众基础,在文化的潜意识作用里,让群众在对舞蹈的欣赏中,将自身与城市相交融,扩大舞蹈主题对自身心灵的浸润,从而将这种真善美化为自身对城市文化的印象,形成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使城市文化在优秀传统精神中实现升华。安徽省的红色文化资源丰富,舞剧代表作如《冬兰》,题材来源于大别山地区的革命事迹。山村姑娘冬兰为了保护革命后代,失去了爱人,失去了生命。编剧从细节出发,以舞传情,前后呼应。冬兰在面对敌人的压迫中,毅然盘起了发髻,这个动作既代表着她对姑娘时代的告别,也代表着一种坚定的决心。最后冬兰牺牲时,爱人大石解开了她的发髻,这一动作,将冬兰送回了曾经,而后一句妈妈,将冬兰的信念与热爱,一瞬间呈现在舞台上,实现了圆融,舞剧也在不同时空的交叉中走向了圆满。以安徽红色文化为主题的舞剧,丰富了城市文化精神,融入了坚守信念、胸怀全局、百折不挠、奋勇当先的精神元素。以此为基础打造的舞剧,既打造了城市文化名片,又加强了群众地域文化自信,实现了文艺走向群众,群众拥抱文艺的和谐文化艺术氛围。

二、民俗入舞—多元素助力城市文化发展

地域型舞剧在选材上主要依托于地方历史型及人文型素材,当然,和人文型舞剧会有一定程度的重合,这一点并无大碍。最终需要明白的是,历史事迹或是人文因素,表达方式多种多样,而隐含在素材内的民俗文化很难去具体体现。在舞蹈表达和文学表达中,主要以两种形式呈现,即动作传达与语汇表达。安徽省的地域舞剧,在语汇表达上主要包含了地方方言和地方戏曲等语言要素。动作的传达除了特定的舞蹈动作外,还融入了非遗元素,比如黄梅戏和花鼓灯的舞蹈元素,展现了地域舞剧的身体美学。需要强调的是,回归到艺术鉴赏领域的“雅”与“俗”的论题。这里的“俗”,是民间风俗的建构因素,包含着民间文艺生活化的演变。安徽舞剧的一大特色在于能巧妙地将“雅”的艺术美在民间艺术表演形式中实现圆融,这种“雅”主要指精神文化的追求与高洁的理想信念的折射。

从民俗入舞的角度细化来说,安徽省的地域舞剧需要打磨“舞剧文学”,旨在发挥舞剧叙事性的文学价值,而文学价值里,能反映地域特色的重要因素就是民俗。所以安徽舞剧在创作的过程中,关联到叙事性的表现时,比如地方的历史事件、人物经历等,为了更好地展现与还原特定时间背景的情况,可根据创作背景选择符合地域特征的民俗文化,将其编排进舞剧之中。比如彰显淮河流域风土人情的舞剧作品《摸花轿》,本土的情歌,本土的风俗,本土的表演形式,主题鲜明,叙述完整。这样的创作与编排使得地域舞剧在文学性和叙事性上更为严谨,也更贴合地域舞剧本身的内涵。

从民俗学的角度来说,安徽的地域舞剧融合民俗要素,是拓展地域性民俗发展形态的表现。民俗文化是城市文化必不可少且具有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地域舞剧提供养分,地域舞剧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不仅宣传了城市文化,还激活了民俗文化,这里面时常还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样一来,比如黄梅戏艺术、花鼓灯艺术、庐剧艺术等都在舞剧中得到了宣传与弘扬。在进入非遗后时代后,人们注意的重点逐步转向了保护与传承,非遗融入地域舞剧是艺术文化提升自身生命力的重要体现,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俺爷爷的花鼓灯》《玩灯人的婚礼》等。安徽地域舞剧在未来的发展中,要做到雅俗共赏,面向群众,要在安徽地域发展史中梳理民俗的发展脉络。地域舞剧所涉及的民俗文化要有历史,有依据,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演绎,与舞蹈相融合。需要注意的是,民俗发展也是历史发展的体现,可以将其进行多种形式地演绎,但不可为了发展而刻意过度虚构。

三、舞旅融合,促进城市经济文化共同发展

随着文化旅游的快速发展,城市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共融性日益凸显。舞旅元素可以与城市文化达到融合发展。其主要优势在于,舞剧自身包含了原生态化、文学化的特质,再辅以叙事性的艺术传达,使人们在旅游中通过舞剧直观感受该城市的文化。

舞旅融合是在探寻文化艺术与经济发展的契合点。这种实践依托于舞剧自身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将精神价值内化,将身体语言外化,最终放置于地域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形成文化艺术的动态生成与表演。比如黄山的舞剧《徽韵》,在素材上,选择了黄山四季之景,融合七仙女的爱情传说,展现历经风雨后的“徽商”精神,更有反映国粹“京剧”是由“徽班进京”演变而来的真实史料故事。全剧共分五幕,在剧本的脉络中相互关联。通过宏观的背景渲染,运用舞蹈、现代徽剧、京剧、花鼓灯、杂技等多种表现手段。这种舞剧表演方式,既展现了地域特色和城市文化,又能够通过富有舞台感染力的形式留住游客,使游客既能观景,又能观演,在旅游中感受不一样的城市文化传达方式。利用舞剧的形式,在舞台之上,形成城市的微观世界,展现城市的文化历史和民俗特色,用文化艺术丰富旅游内容,从而增加客源,提升旅游效益。这便是舞旅融合对于城市文化经济的促进作用。舞旅融合是必然趋势,是舞剧在现代社会提升自身价值多样性的方向。在安徽落实乡村振兴的路上,地域舞剧具有很大的潜力。从文化角度来说,地域舞剧可以展示地方历史与文化,起到宣传弘扬地方文化的效果;从经济角度来说,舞旅融合又可推动地方旅游业的发展,促进地方文化与经济的双重振兴。

四、地域舞剧与城市文化发展共融的反思

在当前阶段,安徽的地域舞剧的精神文化与市场化已经趋于融合,舞旅融合即为该现象的映射。这种映射,回归到中国古典哲学的论题中,便是“度”的问题。安徽的地域舞剧市场化的进程日益加快,文化产业化进程纵深化发展。不可否认的是,在这一阶段,地域舞剧对弘扬与宣传城市文化起到了很好的推进作用;但另一方面需要明确的是,在这种情况下,舞剧创作的本心显得尤为重要,尤其要避免剧本创作的功利性与过度市场化。舞剧中折射的城市文化应该是经得起历练、受得起打磨的文化。城市文化要具备凝聚力,提升群众幸福感。因为城市文化对群众的引导作用巨大,所以在地域舞剧的创作过程中,一定要把握民俗并非低俗,仔细分辨筛选地域文化的优秀组成元素,和舞剧共融共生,成为文化引领的艺术精品。中国舞蹈家协会冯双白曾在中国舞剧艺术研讨会中提出:中国舞剧的作品产量堪称世界第一,而在中国舞剧艺术如此快速的发展下,能为后人留下多少作品?这一提问无论安徽舞剧发展到什么阶段,都需要体悟与反思。

安徽的地域舞剧作品颇多,具有代表性的有:(大别山地区)红色文化巾帼英雄—《冬兰》,(凤阳)“小岗精神”时代印记—《厚土》,时代悲歌伶人绝唱—《徽班》,(金寨)革命远征筑梦之途—《立夏》,(马鞍山)梦回唐朝诗舞交融—《李白》等。这些舞剧都已成为时代的佳作,接下来安徽的地域舞剧能否在全国地域舞剧的浪潮中出精品,出特色,是亟需思考的。从剧本创作上来说,要勇于尝试,拓展新的表现形式;并且要积极探索地域性的舞蹈语言,比如中庸化的徽州舞蹈语言等都可以借鉴吸收。此外,还需要不断地强化舞剧自身的价值追求。安徽省地域文化资源十分丰富,这给舞剧创作带来了大量的素材,在这种情况下,需要避免过度量化,在精品化的同时,将价值追求内涵化深入化,初心与使命相结合,追求永恒的文学艺术价值,反映时代价值,从而使舞剧具备启迪思想、滋润心灵、陶冶性情的能力。可借鉴各省市优秀地域舞剧作品,如云南的《阿诗玛》《茶马古道》《云南映象》;北京的《情天恨海圆明园》;辽宁的《珍珠湖》《梅兰芳》;吉林的《人参女》《长白山天池的传说》《阿里郎·花》;黑龙江的《渤海公主》《乌苏里传歌》;广东的《星海·黄河》《虎门魂》;河南的《风中少林》等。这些舞剧成为城市文化的推广者、宣传者,将地方的历史事件、地域风情、神话传说等用舞蹈向全国乃至世界讲述。安徽省地域舞剧与城市文化圆融发展的同时,透视其中的薄弱环节会发现,舞剧编排的创新性有所缺失,舞剧理论批评不足,舞剧本体缺乏延伸性发展。随着安徽艺术学院的发展,以及安徽省其他艺术学校和各级的歌舞剧团的发展,为安徽省地域舞剧理论和实践研究提供了动力与潜力。只有将安徽的地域舞剧在理论与实践上协调发展,补足短板,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化艺术在现代社会的价值与功用,让城市发展与艺术文化圆融共生。

五、结语

安徽省地域舞剧伴随时代而发展,为安徽省的地域文化发展与推广做出了重大贡献,这也是文化视域下舞剧的使命与担当。在安徽地域舞剧与城市文化发展趋于圆融的基础上,需要继续打造地域舞剧精品,做走进人民群众的艺术,将安徽的地域文化在舞剧中得以弘扬,助力安徽省整体的城市文化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龙源.安徽舞剧发展分期问题[J].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4):110-114.

[2]许薇,刘海栋.当传统文化题材与剧院艺术生产成为CP——中国歌剧舞剧院近年来舞剧创作研讨会综述[J].舞蹈,2020(01).

[3]龍源.安徽舞剧发展历程研究(1955—2018)[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19年.

[4]于平.中国舞剧发展格局的新想象[N].中国艺术报,2018-02-28(003).

[5]罗斌.新中国舞剧及其精神[J].艺术评论,2011(01).

[6]许薇.舞剧叙事性研究[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年.

[7]于平.中国现当代舞剧发展史纲要[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03年.

猜你喜欢

舞剧安徽艺术
中央戏剧学院舞剧系首届毕业生毕业演出《向经典舞剧致敬》成功举办
纸的艺术
what should overseas company do to survive in China?
冯双白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2012年高考安徽压轴题的困惑与探索
看中国·在安徽
水乡安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