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晚日杨柳媚春风

2021-05-07张英华

作文·初中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陈与义帘子亮光

张英华

原文

清 明

陳与义①

卷地风抛市井声,病夫危坐了清明②。

一帘晚日看收尽,杨柳微风百媚生。

注释

①陈与义(1 0 9 0—1 1 3 9),字去非,号简斋,宋代诗人。

②危坐:端坐。

阐发

诗题“清明”指的就是清明节。清明节的天气往往如杜牧在《清明》中所写,会有霏霏细雨;清明节的习俗之一是扫墓,所以,常常会看到“路上行人欲断魂”。然而宋代诗人陈与义笔下的“清明”却让我们感受到了别样的风景。

这风景不用绵长的细雨渲染气氛,而让“卷地”的大风突兀开场。“呼——呼呼——”一阵风过,会卷起地面上多少尘土、碎屑或者不够坚牢的物件?卷起,上抛,再任其自由飘落……然而,在诗人笔下,这“卷地风”抛起的不是那些可见的尘物,而是“市井”中的声音。想象中应该会有叫卖声、交谈声、说笑声、嬉闹声……

为什么不写常见的风抛尘物的视觉印象,偏要让“市井声”由风“抛”掷而来?第二句告诉我们,在这个人人出门或踏青或扫墓或郊游或购物的清明节,诗人正病于家中,独自端坐。于是,“市井”的热闹和“病夫”的孤寂,他人在“清明”节的欢快和诗人只能自己“了清明”的无奈与煎熬,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由此看来,这个清明节对于诗人而言,实在是无聊、无趣且无情了!然而从第三句起,诗人却又让我们看到了另一种不同的风景:傍晚时分,红彤彤的夕阳透过在风中飘卷的帘子将暖暖的亮光送到诗人居住的室内,夕阳缓缓下坠,亮光渐渐消散;而帘外青翠的杨柳却在春风中轻轻摇曳着曼妙的身姿,张扬着生命的美好……

看来,诗人虽然有病在身,不能到户外体验节日的丰富与多彩,却依然可以透过风中的帘子感受到清明节独有的气象与力量……

诗的起句让“卷地风”扑面而来,气势夺人;诗中蕴蓄的情感波折起伏,最终归于平静与美好;诗的结句则让“杨柳微风”留下“百媚生”的遐想,余味悠长……

问题

1 .这首诗中的首句和末句都出现了“风”,两处“风”的特点与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2 .“一帘晚日看收尽,杨柳微风百媚生”两句诗让你联想到了怎样的画面?请简要描绘。

解答

1 .首句的“风”“卷地”而起,又大又猛。这样写,先声夺人,暗含了诗人不平静的心理。末句的“风”轻拂杨柳,柔和美好。这样写,寓情于景,蕴含了诗人平静愉悦的心态。

2 .透过在风中飘卷的帘子,红彤彤的夕阳缓缓下坠,亮光渐渐消散;帘外青翠的杨柳在春风中轻轻摇曳,展现生命的美好。

猜你喜欢

陈与义帘子亮光
破晓时分
帘子背后的秘密(上)
瞌睡来
帘子背后的秘密(下)
“深入”还是“转向”?
——从陈与义生平解读其佛禅作品
如何鉴赏题画诗——以2019年高考试卷中的陈与义诗三首为例
镜中的帘子
二十一世纪以前的陈与义诗歌研究综述
镜中的帘子
20世纪80年代以来陈与义诗歌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