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薛晓艳:重症医学在现代医学发展中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

2021-05-07陈延新麦丽斯

国际人才交流 2021年4期
关键词:医学科茶室重症

文/陈延新 麦丽斯

与薛主任首次见面,我们约在了一间茶室。茶室位置并不好找,绕了好几圈我们才最终见上面。这间茶室隐藏在繁华的商业街之中,外观并不显眼,室内却绿意盎然,恬适静谧。

“我相信我能把他治好”

我们的谈话从这间茶室的老板开始。经薛主任介绍,方才了解到,这间茶室的老板是她曾经的一位病人。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医疗机构收紧了对患者的收治工作。当时,茶室的老板持续高烧,并相继出现肝脓肿、肺脓肿等症状,整个人已经瘫软,无法行走。他接连跑了好几家医院都未被接收。

当时,航天中心医院对收治入院的病人也执行了严格的审查流程,作为高度敏感的对象,这位茶室老板是很难被收入院的。但一直奋战在抢救一线的薛晓艳主任不忍心看着病人躺在急诊抢救室病越来越重,随时可能有生命危险。经过对病人情况的仔细研究,她认为这位病人的情况并不像是新冠肺炎,而是在糖尿病基础上感染了高毒力肺炎克雷白杆菌,而且她发现病人的病情已经非常危急,已经快发展到嗜血综合征了,再拖延下去,性命堪忧。

救人急切的她主动与院领导沟通:“我认为我能把控好这个病人,他不是新冠肺炎,而且我相信我能把他治好。”薛晓艳主任主动请缨,请求医院允许她将这位病人收治到自己负责的重症医学科。

基于多年对危急重症的研究基础,薛晓艳主任带领团队对这个病人实施了一系列的集束化抢救治疗方案,最终使病人转危为安。更为难得的是,在如此重症的病人中,他是为数不多的没有留下任何后遗症的人。

“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

2012年12月,正值航天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组建之际,薛晓艳被调任科主任,经过高起点、高标准的建设,重症医学科迅速成为航天中心医院的重点科室。无论从科室规模、收治的病种还是复杂难治程度,在北京地区都名列前茅,成为北京最大的综合重症监护病房。每年收治复杂、疑难危重病人达1500余例,其中有很多是从三甲医院转过来的。其他地方无法救治的病人在这里治愈,是令薛晓艳最骄傲的事情。

薛主任坦言,自己不算是最聪明的人,但却是一个开悟比较早的人。1978年,学校组织传达邓小平同志在全国科学大会上的讲话,时年9岁的她,虽然并不能透彻理解那次讲话的意义,但依然给自己幼小的心里种下了一颗“好好学习,将来为国家作贡献”的小火苗,潜意识中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学习,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一直到考入北大,选择成为一名急诊科医生,她都坚定地认为“让自己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是贡献社会最好的方式,这种追求在她近30年的工作生涯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自1993年进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薛晓艳就一头扎进了急诊科,一干就是20年。凭着对专业孜孜不倦的追求,一路从住院医师晋升到主任医师。在此期间,她带领同事开展了热稀释法血流动力学监测(PICCO)、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体外膜氧合(ECMO)等多项危重症救治手段,人民医院第一例ECMO救治重症病毒性肺炎就是她完成的。通过大量的临床实战经验积累,她逐渐对各类危急重症形成了独到的思考和见解,诊治水平获得业界的一致推崇。

“不为做科研而科研”

除了不断提升诊治水平,做一个对病人有价值的医生之外,薛晓艳主任将工作之余的大部分精力都投入了临床科研当中。她希望把自己临床体会和感悟通过科研文章形式发表出来分享给同道,以使更多患者获益。六年前她就发现重症肺炎大多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经常发展为需要住ICU的危重类型,而她创新研制的联合治疗方案效果很好,因此成为北京市推广项目。她还和老中医合作进行重症病毒性肺炎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研究,成果喜人。也是因为这些积累,她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中,作为新冠肺炎会诊专家和危重症救治专家站到了抗疫一线,同时还远程为湖北航天医院的重症新冠肺炎患者诊治提供指导,为抗疫作出了贡献。

对于科研,薛晓艳主任始终坚持“不为做科研而科研”态度。倡导从实践着手,寻找科研切入点。往往是一个病人救治结束了,她的论文就出来了。她认为基于临床实践的研究更实用,对百姓更有益,对业界医生也更有参考价值。截至目前她共发表论文49篇,均为临床型论文,思路新颖,贴近学科前沿。

2020年9月17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加快推进医学教育改革创新,全面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北京大学医学部的研究生导师,薛晓艳主任认为:“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重在提升学生的临床能力。目前我们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大多唯科研论,对学生的科研要求多,临床要求少。这就导致了很多医学生在毕业之后无法胜任独立值班,还需要很长时间的学习、锻炼。从对社会的贡献和为民造福的层面来说,还是会有很多遗憾。”

中国重症医学的国际化发展

2004年,薛晓艳主任被公派到法国交流学习。她表示:“相较于中国,法国的病人少,他们的进步主要得益于多中心研究、规范化的共识和诊疗指南、多学科评估诊疗思路、领先的设备及医疗人文的普及等。在急救方面,他们的预案前置意识非常强。比如,他们会在假设恐怖袭击发生的情况下,提前做好预案,对救治流程、救治点进行系统性设置,制定一套标准化流程,一旦这种情况真的发生了,就可以迅速作出反应,为急救争取更多有利的条件,这些都值得我们借鉴。”

2014年,薛晓艳主任综合国际先进理念,根据重症患者的特殊需要,全面衡量和评估全国重症医学发展模式,立足航天中心医院服务航天的实际情况,率先成立了三个独具特色的亚专业组:疑难危重症一体化救治亚专业、重症医学科平台的多学科诊疗(MDT)亚专业、多脏器功能不全的整体治疗亚专业。这种亚专业分类方法不仅实用,而且领先于国内重症医学界,并处于国际重症医学发展前沿。

多年的临床经验积累使她很早就认识到“某个疾病的背后是整个机体功能的受损,必须关注整体才能使患者更好地恢复。系统性的整体治疗方案对于患者康复有着重要意义”。基于此,薛主任对科室的服务流程进行了创新,全力打造了“一体化的重症患者救治”管理系统。从“ICU救治”到“ICU后病房过渡”再到“重症医学门诊随诊”,重症患者的救治更具有连续性、系统性和规范性。这种“三位一体”服务的流程创新使患者形成了有效的序贯治疗,不仅在国内尚属开创性实践,并且实现了与国际水平的接轨。

她深知医学发展已经从生物医学模式走向了社会、心理医学模式,ICU作为病人救治的最后阶段更需要加入人文关怀。为了消除危重患者的种种恐惧心理,薛主任提出增加家属探视时间,鼓励家属进行床旁喂饭、按摩,以亲人间的情感交流尽量祛除患者的不安。对需要镇静的患者实施浅镇静,让他们尽可能地保留本能,增强求生欲。

正是这种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使她成功打造了一支敢啃硬骨头、能打硬仗的团队,能够应对任何急危重症的抢救,能够对所有危重患者来者不拒。

谈及这种成功,薛晓艳主任将它归功于时代的发展。2008年,国家将重症医学科设立为二级学科,使重症医学科在崭新的学科平台上飞速发展,走上了专业化、规范化的发展道路。她表示:“很庆幸,我们能在这样一个向上的时代中,做一点对社会有价值的事情。如今,重症医学在危急重症患者救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展现的关键性的救治能力彰显了它在现代医学发展中的中流砥柱的作用。未来,希望有更多的医学人才专注到这个学科中来,为中国的医疗卫生健康事业持续贡献自己的力量。”

薛晓艳主任在ICU对患者进行观察监护

猜你喜欢

医学科茶室重症
标准化病人在康复医学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探索和应用
检验医学科专业基地教学查房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经皮穿刺气管切开术在重症医学科的临床应用
优化急诊护理在重症颅脑损伤中的应用
全方位促醒护理在重症脑出血术后昏迷患者中的应用观察
上海此轮疫情为何重症少
核医学科的放射防护及护理管理研究
江湖茶室
江湖茶室
江湖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