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问学课堂”,品味散文之美

2021-05-04赵爱珍李勤

关键词:主问题问题链

赵爱珍 李勤

摘要:“问学课堂”与《四季之美》相遇,以“问”导入,感知“动”“静”之美;以“问”启思,体会独到选材之美;以“问”总结,涵泳独特结构之美。“问学课堂”中渗透的聚焦主问题、提供“问”的支架、搭建问题链的做法,让学生在发现美、沉浸美、升华美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夯实欣赏“美”的能力。

关键词:问学课堂;《四季之美》;主问题;提问支架;问题链

《四季之美》是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四季之美》是日本作家清少纳言所写的一篇散文,篇幅短小,结构齐整,语言优美。作者细腻敏感的性格,使得文章意象叠生,体现了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独有的文化与审美,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质。如何在课堂中依托“问学”,引领学生品味浸润在字里行间的美?本文教学与评析如下:

一、教学实录

(一)以“问”导入,感知“动”“静”之美

师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莫将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同学们,今天这节课,让我们跟随日本作家清少纳言去感受四季之美。(板书课题:四季之美)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大家已经知道,在清少纳言的眼里,四季之美分别是——

生春天最美是黎明,夏天最美是夜晚,秋天最美是黄昏,冬天最美是早晨。

师作者重点选取了哪些事物来勾勒四季之美呢?

生春天选取了“天空”“彩云”。

生夏天选取了“萤火虫”。

生秋天选取了“归鸦”“大雁”“风声”“虫鸣”。

生冬天选取了“落雪”“炭火”。

师(出示问题)同学们在问学单上提出了很多问题,老师选了几个。请提问的同学读自己的问题。

生为什么课文所写的景不多,却能营造出“美”的氛围?

生春天最好写,但是春天却写得最短,为什么?

师是呀!为什么课文所写的景不多,却能营造出“美”的氛围?这个问题大多数同学都提到了。看来,作者所写的为数不多的景,值得我们好好玩味。(出示句子及自读要求: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作者笔下春天的独特韵味)我们先走进清少纳言笔下的春天。

(学生自读。)

师清少纳言笔下春天的独特韵味体现在哪里?

生透过“鱼肚白”“红紫红紫”等词,我能想象到天空的颜色很美。

师你能通过朗读把这种色彩美表现出来吗?

(学生读。)

师(出示句子并对比:①东方一点儿一点儿出现鱼肚色的天空,有微微的红晕,有红紫红紫的彩云;②东方一点儿一点儿泛着鱼肚色的天空,染上微微的红晕,飘着红紫红紫的彩云)请大家读读这两个句子,看看有什么不同之处?

生动词有差别。第一句中用的动词是“出现”和两个“有”,第二句中用的动词是“泛着”“染上”“飘着”。我感觉第一句中的动词有些很呆板,第二句中的是动态的,比较生动。

生“出现”是一下子有的,“泛着”写出了天空是一点一点变成鱼肚色的;“飘着”让我想象到彩云在一块画布或一片河面上自由自在地飘着。

师你能读出天空的变化过程吗?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通过你的朗读,老师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害羞的小姑娘,脸上染上微微的红晕。(播放关于春天黎明的视频,范读描写春天的片段)请大家有感情地齐读。

(学生齐读。)

师能借助视频试着背一背吗?

(学生看视频背诵。)

师(板书:动静相生的写法)同学们,我们刚刚通过朗读体会、词句品味、想象思考,发现作者只是写到了逐渐泛白的天空和流动的云,却于寥寥数笔间,将动静相生、瑰丽轻柔的春的黎明,形象生动地展现在了我们面前。文字不必多,只要选材、用词精准,效果同样好。下面请大家用刚学到的方法,轻声读描写其他三个季节的文字,边读邊想象画面,体会作者笔下的四季在一静一动间的独特韵味。

(学生自读学习。)

师谁来与我们分享?

生我最喜欢夏夜。萤火虫与蒙蒙细雨形成对比,即使是朦胧的雨夜,也有萤火虫在飞行。有一种朦胧的美。

师你读得也着实迷人。那作者为我们描写了几种月夜?

生三种。明亮的月夜、漆黑的暗夜、蒙蒙细雨的夜晚。

师你觉得最迷人的是哪种?

生我觉得最迷人的是漆黑的暗夜:站在窗口向外看,感觉眼前是一片漆黑的大海,这时,无数的萤火虫在这海面上飞行,真是宛如仙境。

生在我心中最迷人的是下着蒙蒙细雨的夜晚:夏天的夜晚,下着蒙蒙细雨,让我感觉到一丝忧伤,可是当我看到一个个似有似无的小光点,心中的一扇大门就仿佛被打开了,仔细看,原来是一只、两只、三只、四只的萤火虫,此刻,我的忧伤全被它们带走了。

师你简直就是清少纳言。

(PPT分别出示动态描写、静态描写夏夜的句子,师生合作朗读,一人读静态描写的句子,一人读动态描写的句子。)

师继续分享。作者笔下的秋天为我们呈现了几个画面?

生三个。一是点点归鸦急急匆匆朝窠里飞去,二是大雁成群结队在天空飞行,三是夜幕下的风声虫鸣。

师这几个画面,你觉得哪里最有味道?

生我觉得大雁这一句最有味道。读了这句,我仿佛看到了成群结队的大雁一会儿排成一字形,一会儿排成人字形,快乐地飞翔着。

生我最喜欢描写风声虫鸣的这一句。它让我油然而生一种乡下人家宁静安逸的感觉。

师在秋天的黄昏里你听过这样的风声虫鸣吗?(播放音频)一起来听听。

生我好像听到风儿、虫儿在静静的夜幕下说着悄悄话。

生我感觉第一句很有味道。乌鸦急急匆匆朝窠里飞去是想赶回去给孩子喂食,这一幕好温馨。

师静谧的黄昏,眼里所见是空中飞翔的乌鸦、大雁,耳中所听是动听的风声、吟唱的虫鸣,怎不叫人心旷神怡?一起读读描写秋天的句子。

(学生朗读,教师指导。)

师有没有同学觉得清少纳言笔下的冬天也很有味道?

生是的。手捧着暖和的火盆穿过走廊的一幕,让我感受到了作者对冬天的偏爱。

生温暖的火盆和寒冷的冬天是很般配的,有了火盆就觉得温暖了,心情也就舒畅了。

师作者用了一个词来说她此时此刻的心情。

生闲逸。

师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你体会过这种闲逸的心情吗?

生《白鹭》一课中,黄昏时,湖边的杨柳下有几只白鹭好像在望哨,真的很惬意,是一种闲逸。

生我想到了《乡下人家》。黄昏时分,乡下人家在院子里吃晚饭,很闲逸。

生看《桂花雨》一课中桂花纷纷落下的场景很闲逸。

师你们的体会的确让我感受到了不同场景下的闲逸。是啊!闲逸是王维笔下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也是张志和笔下的“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你们生活中有这样闲逸的时刻吗?

生拿一本书,在太阳下,一边晒太阳,一边读书,心情很闲逸。

生在公园里,坐着小船,观赏着风景,感觉很闲逸。

师就带着这样的闲逸心情来读课文。合作朗读,一人读静态描写的句子,一人读描写冬天的句子。

[设计意图:本文篇幅短小,是教材第一次以单元编排的方式,强调培养学生的文学品鉴能力,所见没有晦涩难懂之处。由此,学习兴趣和动机可从学生的问题中窥见。结合单元语文要素,结合学生提问,本环节需要引导学生在丰富阅读经验的基础上,初步体会课文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感知作者在描写景物变化方面的独到之处。教师带领学生共同感受作者笔下的春天,先引导他们品味关键词语,体悟以寥寥数语精准再现场景的写法;再借助音乐、视频吸引学生入情入境,朗读体会景物描写中渗透的动静变化;然后由扶到放,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品赏其他三个季节,在自读自悟、感情诵读、想象画面、勾勒描摹中体会动与静的完美结合,以及景色独特的韵味。]

(二)以“问”启思,体会独到选材之美

师作者在动、静之间为我们描绘了四季的不同景致,字里行间跃动着独特的韵味。那么,除此以外,文章的独特韵味还体现在哪里呢?(出示问题:文中说“成群结队的大雁”,作者为什么写大雁?为什么说“比翼而飞”叫人感动?)有同学在问学单中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一起来研究研究。我们一般写秋天会写什么?

生我们一般会写落叶、菊花。

生会写枫叶、银杏林。

师那作者怎么就写了大雁?还用“比翼而飞”来形容?

生清少纳言可能会觉得每个人写秋天都是常见的那几种事物,有些呆板。

生我觉得“比翼而飞”就是指大雁翅膀搭着翅膀一起向南飞,准备过冬。如果有天敌来攻击其中一只大雁,它们会一起帮助它。这是一种独特的情感,这种情感让人感动。

师互帮互助的情感的确让人感动。

生大雁团结在一起不离不弃,把弱小的大雁护在中间,从不抛弃任何一个弱小的伙伴,它们团结互助的精神让人感动。

师因为你们的提问,大家对作者笔下的文字又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至于哪种理解更接近清少纳言的初衷不是最重要的,但细细品味文中的语言文字,想想作者为什么写这个,为什么这样写,我们就更能体悟出文章的独特韵味。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看看还有没有新的问题产生。

生我想知道作者为什么要写归鸦?

生我觉得风声虫鸣非常普通,为什么清少纳言说这叫人“心旷神怡”?

生作者为什么不写明亮的月夜?

生作者写冬天为什么不写早晨或写下雪,而要写火盆?

师大家带着自己觉得最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再次走进文本,聚焦相关段落。看看能否得到答案?

(学生自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

生我想作者之所以不写月夜,是因为正如作者所说“明亮的月夜固然美”——这是大家公认的、熟知的美,就不去赘述了。

生我补充一下,我觉得作者之所以写暗夜和雨夜,是因为萤火虫与其动静结合,形成了一幅唯美的画面。

生不管是写归鸦还是写风声虫鸣,都是我们写某个季节时不会想到的事物,这些素材都比较新鲜独特。

生我觉得清少纳言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作家,她选择了一些大家不太容易关注到的事物和细节,为我们呈现了不一样的四季。

师(板书:选材)你们真是清少纳言的知音!是的,清少纳言笔下四季的独特之处还体现在选材的独特,哪怕是司空见惯的事物,她观察的视角也与我们不一样。刚刚有同学问作者为什么写归鸦,老师补充一下。乌鸦虽然在中国人眼里是不吉利的,但在日本人眼里,它们是被视为神鸟供奉的。这里体现了中日文化的差异。

[設计意图:于五年级的学生而言,理解这篇散文的意境有一定困难,特别是透过字里行间体会作者在众多景物当中选择带有淡淡忧愁的景致进行描写,又让这些景致因情感形成美的意境,由是直达人心。借用学生的问题,将探究的视角引向挖掘景致寄寓的意象,促使学生重点关注为什么写这个,为什么这样写,领悟作者选材之独特。至此,学生的思维在“问学”中再度爬坡。]

(三)以“问”总结,涵泳独特结构之美

师(出示问题:课文四段的开头都以同样的形式出现,不单调吗?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写?)课前,老师从同学单中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结合上面的学习,你们对此有何感想?

生我现在觉得这样写很有味道,读来朗朗上口又韵味无穷。

生这样的结构也挺独特的:同样的形式读起来,让表述有诗的节奏感,但每段又有不同的核心词,凸显了不同季节的个性。围绕这些不同的个性,以动静结合的方式写,再现了不同季节的独特韵味。

师(板书:结构)你说得很好!这是一篇散文,散文讲究“形散而神不散”,四个小节围绕四季之美形成诗歌式的韵律美,让人读来韵味悠长。那现在谁来结合老师的板书,梳理一下清少纳言这篇文章的表述特点?

生作者采用动静结合的独特写法,选取独特实用的素材,运用独特个性的结构,让这篇文章有了独特的韵味。

师你的归纳很准确。(出示《枕草子》一书的封面)这篇散文选自清少纳言的《枕草子》,这本书正是以其独特的韵味开日本随笔之先河。如果一定要在枕边放一本日日可读之书,那老师觉得非《枕草子》莫属。作家李娟说:“这本《枕草子》一直是我的枕边书。在春雨的滴答声里,在寒风呼啸的夜里,听她絮絮叨叨温柔地诉说,几分闲适,几分俏皮,几分才情,充满了生活的优雅和情趣。”作家李敬泽说:“随便翻翻,可消永夜。”如果你通过这本书走近清少纳言,也许这篇文章的独特韵味就能体会得更深。(出示问题:四季的美还可以用别的方式来表达它的独特之处吗?)有同学提出的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所有人思考,因为,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四季之美,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描绘自己心中的四季之美。老师希望大家课后想一想还能怎么写四季之美,并试着仿照课文,选取自己最喜欢的季节,写写自己印象最深的景致。

[设计意图:课堂从学生的问题开始,“行进”于学生的问,结束于学生的问。回应学生问题、与学生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推进课堂纵深发展的过程。本文的四个自然段结构齐整,都以“……最美是……”的句式开头,文后描写多用关联词承接,章法布局巧妙,具有建筑美。这种美在经历了多种形式的研读之后,学生已有所感受和领悟,此处就需要在明确写法、素材选取的基础上点明文章结构之独特。最后借助《枕草子》一书将学生的视角由课文之景延伸及人,并试着仿写,意在让学生体味独特的表达之法后产生由篇及本的阅读兴趣,由课内走向课外。]

二、教学评析

直到现在,我还沉浸在美的氛围当中。教师执教《四季之美》带给我们美的语言、美的思维、美的情感。这些美,皆源于中华中学附属小学的“问学课堂”。以“问”为特征,教出散文之美,在这节课中得以彰显。

这节课之所以能体现“问学”之美,跟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和她独特的教学设计息息相关。《四季之美》选自日本著名女作家、平安时期三大才女之一——清少纳言的随笔作品《枕草子》。《枕草子》被后世誉为“日本散文鼻祖”,其中的《四季之美》充溢着作者本人所感受到的四季变化的微妙之美,以及斑驳的风俗世相、复杂的人情世故、日常生活中琐碎小事的瞬间之美。如此多的美聚集到一起,让生活经验、认知积淀有限的五年级学生去体味其中的韵味,还是有些难度的。

《四季之美》一文最大的特点是个性化言说与个性化情思之间的水乳交融。教师正是抓住了这一特质,引领着学生沉潜语言文字,往细腻处去吟哦,培养学生品味和鉴赏语言文字的能力。这节课中,我觉得以下几点值得称道。

(一)聚焦主问题,发现美

《四季之美》一文语言优美简洁,意境唯美细腻,是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优秀范本。这节课,教师用一个主问题“为什么课文所写的景不多,却能营造出‘美的氛围”引领学生去发现美。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个主问题来自学生,能够大大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学生随后的问题连珠炮似的涌现。同时,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交流展示空间,让学生在自读品味、同伴交流、各式朗读中“真提问”“真读书”“真思考”。教师的适度“让位”,让学生的思维发展节节攀升,走向深处,智也!

教师精心设计教学,引领学生围绕主问题逐层发现美。首先,启发学生品读关键词“泛着”“染上”“飘着”“一点儿一点儿”等,用各种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如自主读、合作读,分句段读、选片段读等品赏文本,想象春天早晨天空的变化过程,勾勒天空变化的过程。其次,匹配具有画面感的音乐,出示黎明天空的相关视频等,令学生不知不觉入情入境,沉浸于美的氛围中,感知字里行间蕴含的美。再次,教师适时的范读和恰如其分的点评,也成为学生情绪的催化剂,促使学生走进画面之中,感受美,言说美,创造美,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审美情趣,逐步夯实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对语言文字的品鉴能力。我相信,今天学生在课堂上的诗意表达一定跟教师长期对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密切相关。

(二)提供“问”的支架,沉浸美

这篇课文看似简单,要沉潜下去却绝非易事。在学生初步体会了作者动静结合描绘四季景致的方法后,教师继续启发学生思考文章的独特韵味还体现在哪里。由此,学生品读的视角便越来精准,从“文中说‘成群结队的大雁,作者为什么写大雁?为什么说‘比翼而飞叫人感动”,到“作者写冬天为什么不写早晨或写下雪,而是要写火盆”,再到“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写”,教师为学生提供了有效的提问支架,也就等于提供了思考的方向和思路,打通了作者笔下不易让人察觉的细腻意象与学生情感、认知之间的障碍,将学生的学习视角顺势引向对“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等问题的思考,在深度探究中体会作者选材之独特、写法之独特、结构之独特,从而更好地理解作者那时那处的所见、所感。

(三)搭建问题链,升华美

这节课的亮点不仅在于教师以学生的问题串联课始、课中、课尾,还在于适时搭建问题链,让学生的思维有重点地“着陆”。例如,课始,針对“为什么课文所写的景不多,却能营造出‘美的氛围”“春天最好写,但是春天却写得最短,为什么”两个问题发力,启发学生先从大处着眼、整体把握,然后聚焦某处细节,细细品读,领会写法。再如,课中,以“我想知道作者为什么要写归鸦”“我觉得风声虫鸣非常普通,为什么清少纳言说这叫人‘心旷神怡”“作者为什么不写明亮的月夜”“作者写冬天为什么不写早晨或写下雪,而是要写火盆”等问题,启发学生以更多元的视角品读文字,以生动细腻的情感去捕捉、体悟生活的美好。课堂不着痕迹地以问题链推进着教学,敦促着学生美读、美学课文,持续迸发思维的火花,提出更多精彩的问题,给出更多精准的表达,一次次点亮课堂。这大概就是《四季之美》与“问学课堂”发生的奇妙的化学反应吧!

教育的目标是教学生学习如何思考。综观《四季之美》整堂课,从学生的“问”开启,在学生的“问”中升华,又在学生的“问”中落幕。“问”,点亮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学会了思考,赋予了学生欣赏“美”的能力,感受到独特的“四季之美”!

猜你喜欢

主问题问题链
“主问题”有效性探析
小学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主问题”的设计策略
“主问题”设计:课堂活动的牵引机
基于微视频与问题链相融合的高三一轮复习教学设计
“问题链”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巧设问题链预约精彩课堂研究
解析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问题链的设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