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破解“一钟双音”之谜

2021-05-04桂岩

奇妙博物馆 2021年4期
关键词:编钟回音

桂岩

1978年,随县城郊擂鼓墩驻军部队准备扩建营房时发现了古墓,随后考古队开展抢救性发掘工作。在清理了3米深的浑水后,曾侯乙编钟慢慢浮现出来。历经2400多年,除了少数几件钟因积水或震动掉落地面,其余全部整齐地挂在木质钟架上。

这套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为“稀世珍宝”的编钟由65件青铜编钟组成,是非常庞大的乐器1它分三层排列,整套的重量有2.5吨,比一辆普通的小汽车还重。除了数量多、重量大,曾侯乙编钟还有一个了不起的成就,就是它具有“一钟双音”的特点,也就是说,一件钟能够奏出两种不同的乐音。在它被发现之前,人们以为史书中记载的“一钟双音”只是一个传说。那么,“一钟双音”到底是如何实现的呢?

国宝小档案

名字:曾侯乙编钟

出土地:湖北省随县(今随州市)

现藏地:湖北省博物馆

年龄:2400多岁

材质:青铜

“一钟双音”的奥秘

曾侯乙编钟是一个庞大的“家族”,65件钟被挂在一个L形的钟架上。它们大小不一,最大的钟有一个成年女子那么高,而最小的钟,只有一本书那么大。

我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名录》。

编钟上铸有“曾侯乙作持用终”的铭文,意思是这套编钟是由曾国一位名叫“乙”的国君制作并永久享用的。文献中关于曾国和曾侯乙的记载极少,而曾侯乙墓的发现让我们对这个战国时代的小国有了较为直观的认识。这位曾国国君,生前一定非常重视乐器的制造、音律的研究,所以死后就将这样一套规模大、技术含量高的编钟带在了身边。

我们说这套乐器的技术含量高,就是刚刚提到的“一钟双音”。它的原理简单来說,是钟呈合瓦形——就像是两个瓦片扣合住的形状,钟口是椭圆形的,钟的每个接合处都有棱,称作“铣(xiǎn)”,这种独特的结构使每一件钟被敲击时会同时存在两种不同的振动频率,敲击钟的正鼓部和左右侧鼓部时就会发出两种不同的乐音,因此,使用一套完整的编钟就可以演奏很多不同的乐曲了。

但是,请你想一下,我们参观寺庙或古城楼时,那里的钟在被敲击时发出的声音是什么样的呢?是不是“当、当、当”的,还有浑厚的回音混杂其中?如果你听过用曾侯乙编钟演奏的乐曲,你会发现用编钟演奏的声音就没有那么长的回音,敲一下,延音很短,然后敲不同的钟相互配合,就有了节奏和旋律。这个秘密就在于制造曾侯乙编钟所用的材料中金属成分与众不同,这才导致了音质的差别。

纯铜是一种柔软的金属,延展性好,弹性也大,所以我们敲击纯铜时,它会发出浑厚的声音,还会有较长的回音。而工匠们在铸造曾侯乙编钟时,加入了铅和锡。铅可以使金属的弹性变小,被敲击后振动时间短。而锡的含量多少能控制青铜器的硬度,如果锡加得多,钟的硬度就大,那有可能一敲就碎,而锡加少了,钟的硬度小,则可能一敲就有一个坑。

专家们经过试验和比较后认为,曾侯乙编钟的成分配比是非常科学的,含锡量在12.49%~14.46%,含铅量在1%~3%,其余是铜和少量的杂质,这种合金成分保证了曾侯乙编钟被敲击时发出的声音非常悠扬、悦耳。

来自2400年前的声音

曾侯乙编钟出土后,文化部文艺研究院的音乐专家们全都赶到了现场,他们夜以继日地对全套钟进行测音。经过音乐学家与考古学家共同分析论证,一致认为“只见其形,不闻其声”不算真正认识编钟,要敲响它,才能更好地体现它的价值。

就这样,在1978年8月1日的建军节庆祝活动中,这件沉寂了2400多年的曾侯乙编钟重新发出了雄浑而又浪漫的千古绝响!音乐家们用曾侯乙编钟原件演奏了《东方红》、古曲《楚殇》、外国名曲《一路平安》、民歌《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还有庄严的《国际歌》。

为了更好地保护它,1979年,在国家文物局的主持下,湖北省博物馆、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武汉机械工艺研究所等7家单位联合成立了曾侯乙编钟复制研究组,经过多年反复试验,研究组终于在1984年7月成功地复制出形似声也似的全套曾侯乙编钟。

在1997年香港回归的夜晚、在北京奥运会的颁奖曲里、在上海世界博览会的中国馆里,都曾响起过它的声音。编钟乐团现在已成为湖北省博物馆的一个特色社会教育项目,几乎每天都有演出。欢迎你走进湖北省博物馆去亲耳聆听美妙的编钟乐曲!

别忘了扫描第4页的二维码,去听一听曾侯乙编钟的钟声哟!

鲸鱼博物馆 出品

猜你喜欢

编钟回音
编钟
倾心之吻
回音叫早
一个漫长的下午
贫穷如我
曾侯乙编钟
千古绝唱
编钟、音阶、和声与数学之美
回音是怎么产生的呢?
邮票(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