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健康中国背景下艺术类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现状及提升对策研究

2021-05-04李旭昌高旭

商业文化 2021年5期
关键词:艺术类心理健康心理

李旭昌 高旭

为了更好地了解健康中国背景下艺术类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现状及提升对策的研究,首先阐述健康中国背景下艺术类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提升的重要性以及课题研究的必要性,其次对艺术类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现状进行分析,并且由此总结概括艺术类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存在的问题,包括学校重视度不足,个人问题处理态度消极,缺少系统化心理健康素养课程,心理健康监督体系不完善等方面。最后,针对存在问题提出提高艺术类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的对策,包括提高学校重视度,积极面对解决问题,开设系统化心理健康素养课程,完善心理健康监督体系,以期对提升艺术类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有所裨益。

我国在不断完善中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实施健康中国的战略,并且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我国已经将全民健康问题上升到了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其中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指出要普及健康生活。所以作为一名大学生,应该紧跟国家发展动向,要明白作为一名当代的大学生,作为祖国建设的栋梁,是中国在未来科技、经济、政治等领域的中流砥柱,拥有健康的身体素质、积极向上的心理是十分必要的。而作为一名艺术类的大学生在很多时候面临的压力更大,来自学业的压力,来自舆论的压力,来自于对未来迷茫的压力,这些都会让艺术类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受到威胁。而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在注重学术知识的培养外还要关注学生们的心理健康状态和素养水平,想要一个大学生充分发挥出其社会价值,实现个人的人生理想,面对未来,就需要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双重素养的保证,因此进行本课题研究十分必要。

心理健康素养简述

心理卫生素养(mental health literacy)是指“帮助人们认识、处理或预防心理疾病的相关知识和观念”,具体包含以下内容:(1)识别特定的疾病或不同心理问题的能力;(2)有关风险因素或病因的知识或观念;(3)有关自助干预的知识或观念;(4)有关得到专业帮助的知识或观念;(5)有助于认知恰当求助方法的态度;(6)寻找心理健康信息的知识。良好的心理卫生素养有助于人们更好地处理自身或周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Jorm,Korten,Jacomb,et al,1997)。

艺术类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的现状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在保证了人们物质生活富足的基础上也诱发了很多新生问题。以前人们在想到健康问题的时候统一的理解都是身体的健康,极少一部分人会关注心理健康问题,也不会将注意力集中在提高心理健康素养上面。但是随着近年来因为心理健康存在问题带给社会的隐患越发明显,国家和人民对该方面的关注度也在提高。

大学生处于心理疾病高发年龄,我国近 30%的在校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或困扰,存在较严重心理问题的大学生约占 10%(黄希庭,郑涌,罗鸣春,等,2011)。虽然大学生心理疾病患病率较高,但向专业人员或机构求助的比例却很低。大学生的心理求助行为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心理卫生素养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李凤兰,高旭,2018)。

大学生作为心理健康素养提升的重要群体,一直以来是被广泛关注的焦点,尽管很多高校已经做出了相应的改善,但是艺术类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的教育提升工作还远远不能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更无法适应蓬勃发展的经济社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要求,所以该项工作还需要国家、高校以及个人足够的重视。2011年,由大学生杂志社、中国大学生网公布的《2010-2011年度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显示,90%的大学生有过心理方面的困扰,其中27%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经常有心理方面的困扰。众多调查均表明我国大学生犯罪率呈上升趋势,需要引起社会和高校的高度重视。

艺术类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提升存在的问题

学校重视度不足

艺术类大学生目前心理健康素养存在的问题从主观上起因是重视度不足,其中包括高校以及社会这些外界环境的影响,再就是个人本身没有经过该方面的学习,所以即使发现问题,也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国家发展战略中已经将身体健康提上日程,也对高校的各方面发展给出了战略指导建议,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高校对于心理健康素养的了解以及重视度的培养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外界环境的改变需要时间去积累沉淀,而个人观念的改变是可以通过相关知识和案例的了解来达成的。艺术类学生在选择艺术类专业的时候可能就面临着很多不理解的声音,类似于艺术学习以后没有出路,考不上大学的人才学习艺术等错误观念。这些问题不可避免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很多人在学习中也发现自己会很难集中注意力,有着焦虑的情绪,但是却并没有把这些当做心理问题的隐患,更为重要的是,虽然知晓自身存在的这些问题,但由于自身心理健康素养不足,很能科学有效的解决心理问题或心理困扰。

个人问题处理态度消极

问题的发现是为了解决问题,但是很多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出现问题的艺术类大学生对于该方面问题的解决态度比较消极。学习艺术的学生对于美都有自己的理解和追求,在艺术作品上面追求完美是没有的,但是很多时候人是要接受不完美的现状的,极度苛求完美就可能会走到一个误区,有了强迫症的表现。CL-90 对强迫因子的解释为:明知没有必要但又无法摆脱的无意义的思想、冲動、行为等表现。适当的压力是前进的动力,但是当压力过大目标性太强的时候反而会适得其反,会让他们更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造成注意力不集中不能完成学习。但是努力的目标又会让他们强迫自己即使在没有学习状态的时候仍然强迫自己去读书,艺术类的学生很多时候进行创作需要灵感,这些是勉强不来的,但是如果出现类似的问题就会导致他们内心更加矛盾焦虑,处理心理问题的态度更加消极悲观。

缺少系统化心理健康素养课程

目前各大高校更多注重学术类教学,在心理健康素养培养上面还缺少系统化的课程。大部分的高校在教育部的号召下也会开展一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但是很多时候是作为选修公共课存在的,可能上课的频率在一周一次,更多是讲述一些比较书面的心理健康知识,并没有有效的引导学生们完成自我检验和自我培养的过程。任何方面知识的学习都需要建立起一个科学系统化的课程体系,而心理健康素养本就是在生活中普遍应用却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的方向,想要让学生们从基础薄弱的状态到深入领会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而高校从根本上就是为了学生们未来更好的发展而服务的,所以这种更多流于表面形式化的心理健康素养教育课程是需要完善的。

心理健康监督体系不完善

心理健康本就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去发现问题,想要完成改善也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完善的心理健康监督体系是必须的。但是从现实来看,很多高校因为缺乏该方面的认识,所以并没有注重学生们的心理健康监督体系的完善。在实践中也没有为每名学生建立起心理健康档案,在发现某些学生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的时候也是大多采取逃避责任的状态。即使有些学生已经表现出希望得到心理疏导和帮助,学校也没有专门的机构来给予学生一定的引导并且完成后续的监督。心理健康素养的形成和知识的传授相比是很难看到成效的,但是良好得到心理健康素养对一个学生的影响是终其一生的,特别是对于艺术类的学生来说,良好的心理状态可以让他们更好的进行创作,而在三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大学期间的教育对他们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高校在心理健康监督体系上面的不完善可以会给他们的未来发展埋下隐患。

提高艺术类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的对策

提高学校的重视度

想要提高艺术类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首先要从提高重视度入手,因为主观能动性才是决定事物发展的主要原因。从高校而言,只有高校对艺术类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的认识足够,重视度足够,才会在该方面付诸更多的精力,通过课上潜移默化的影响到各种活动的开展,由此来实现对于艺术类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的提高。这种客观环境的形成就会给学生们营造一个更好的氛围,大学阶段,一个人的心理状态还没有达到绝对成熟,所以更加容易被周围的氛围所影响。从个人而言,学生们对于自身的负面情绪要及时排解,不能受固有印象的约束去认为这些情绪不需要被重视,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任何不加以重视的点都可能在未来给自己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遇到没有创作灵感或者面对外界的质疑的时候,都要坚守自己的心理防线,并且在发现自己出现失眠抑郁的征兆的时候及时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不让负面情绪席卷自己的思想。

积极面对,解决问题

受客观环境影响,很多人将心理问题说成了“神经病”这种给人侮辱性感觉的定义,因为生活压力的加大其实社会中大部分人都或多或少存在着心理问题,但是这些问题在大部分情况下并不会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但是人自身的情绪舒缓能力是有限的,当下社会的发展已经让人们对于心理咨询师这个行业的接受度较高,所以当发现自己的情绪状态超越了自己的调节能力的时候,就要积极寻求帮助,通过和朋友去交谈宣泄情绪,通过和家长教师谈话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者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这些都是积极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

开设系统化心理健康素养课程

艺术类大学生在校期间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是课堂学习,所以从根本上来说,课堂教学是让学生接受心理健康知识最好的途径。课堂教学是一个由复杂的认知系统、情感系统、人际交往系统、管理系统和信息传输转换系统相互作用构成的复杂体系。教师在教授知识的同时,应力争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贯穿其中,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使心理健康教育发挥最大功效。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学会更好的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能够将深奥的心理知识进行通俗化讲解,让学生们更好的加入到课堂中,更多去启发学生们的思考。而且心理健康素养课程的教育要更好的融入到多学科的教学当中,毕竟心理健康素养的培养是因人而异的,所以想要学生拥有良好的心理健康素养,就要多方面携手努力,让心理健康素养课程更加系统化。

完善心理健康监督体系

任何成功的心理健康教育都不可能单靠一方,它需要多方的合作,共同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需要良好的支持系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生的心理问题的产生也不是一天造就的,而想要缓解这些问题,需要的也是长时间努力。作为高校,应该重视完善心理健康监督体系,对于所有在校学生都要形成心理档案,并且定期监察学生们的心理健康状况,特别是在各阶段考试进行和临近毕业的时候,更要注重对于学生们的焦虑心态的舒缓。

结 语

心理健康素养的提升需要外界大环境和个人努力的共同协作,作为当代艺术类大学生,要保证自己具有良好的心理健康素养,维持和提升身心健康;作为高校,应该注重给学生们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大环境,希望本文对相关研究具有参考性意义。

[本文系基金项目:本文为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广西高职幼师生心理卫生素养及提升对策研究”(课题编号:2018LSZ036)的研究成果。]

(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JORM A F,KORTEN A E,JACOMB P A,et al." Mental health litera- cy" : a survey of the public's ability to recognise mental disorders and their beliefs about the effectiveness of treatment[J]. Med J Aust, 1997,166(4).

[2]黄希庭,郑涌,罗鸣春,等.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要调查与评估[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3]李凤兰,高旭.大学生心理卫生素养研究综述[J].中国学校卫生,2018(1).

[4]中国大学生网. 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EB/OL]. http://www. chinacampus.org, 2011-04-20.

[5]杨静. 1983-2012 年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现状文献计量学分析[J].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3(2).

[6]李芳,范正和.关于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关系的思考[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2007(4).

[7]张大均,王鑫强.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的关系—内涵结构分析[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

[8]黄希庭,郑希付.健康心理学[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9]林崇德,杨治良,黄希庭.心理学大辞典[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4.

[10]黄希庭,健康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1]张厚粲.行为主义心理学[M].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12]黄志平.长沙、西安、无锡三城市居民精神健康素养研究[D].中南大学,2011.

[13]纪骁纹,张宁,王纯. 高求助意愿者的心理求助行为[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3(4).

[14]金轩岩.认真学习贯彻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会议精神[J].求知,2016(10).

[15]李飞,肖水源,黄志平等.中国三城市精神健康素养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9,12:883-887.

[16]江光荣,李丹阳,任志洪,闫玉朋,伍新春,朱旭,于丽霞,夏勉,李凤兰,韦辉,张衍,赵春晓,张琳.中国国民心理健康素养的现状与特点[J/OL].心理学报,2021-01-23.

[17]许艾静.基于心理健康课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干预研究[D].華中师范大学,2020.

[18]高旭,李凤兰,李虹韦.大学生心理卫生素养的现状调查[J].高教论坛,2019(6).

猜你喜欢

艺术类心理健康心理
2020年艺术类招生采用我省统考(联考)成绩的院校名单(部分)
心理小测试
山西省年普通高校艺术类专业考试安排
2019年艺术类招生采用我省统考(联考)成绩的院校名单
心理感受
2018年艺术类招生采用我省统考(联考)成绩的院校名单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心理小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