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崆峒区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瘤黑粉病化学防治研究

2021-05-02陈杰新赵亚茹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21年12期
关键词:黑粉病分散性粒剂

陈杰新,赵亚茹,温 晶

(平凉市植物保护中心,甘肃 平凉 744000)

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是甘肃省乃至全国干旱地区重点推广的抗旱新技术,该技术从根本上解决了自然降水的有效利用问题,实现了旱作农业技术的重大突破,为干旱半干旱地区粮食稳产与高产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1]。全膜双垄沟播栽培将膜面集雨、覆膜抑蒸、垄沟种植三大技术有机融合在一起,大幅度提高了膜下土壤播种沟内土壤的含水量,显著提高了作物的产量。近年来,该技术在甘肃年推广面积均在66.7 万hm2以上,玉米和马铃薯等主栽作物增产30%左右,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平凉市是甘肃省主要旱作农业区,也是全膜双垄沟播技术重点推广地区,年推广面积已达到7 万hm2以上。然而,瘤黑粉病是玉米生产中的主要病害之一,一般瘤黑粉病发病率为5%~10%,造成产量损失30%~80%[2],一些玉米田丝黑穗病产量损失高达30%~50%,严重制约玉米产量提高和品质提升。

玉米瘤黑粉病是由玉蜀黍黑粉菌(Ustilago maydis)侵染所致,黑粉病菌以厚垣孢子在土壤或病株残体上越冬,成为羿年的初侵染源[3]。一旦温湿度适宜,从玉米幼嫩组织直接侵入或伤口侵入,形成不规则的畸形病瘤。生长早期形成的肿瘤,产生孢子,可以再侵染,成为后期发病的主要菌源。瘤黑粉病菌可随气流和雨水传播,也可以被昆虫携带传播。该病害在玉米的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苗期发生较少,主要发生在抽雄期以后且为害严重。

化学药剂防治是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措施,快速高效的作用特点使这一措施在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中一直占居主导地位。在病害大爆发时期,有效的化学防治能最大程度地遏制危害,快速阻止蔓延。国内一些学者对不同地域的玉米瘤黑粉病化学防治有一些报道,本试验在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田开展不同杀菌剂对瘤黑粉病的防治,旨在筛选对玉米瘤黑粉病具有较好防治效果的化学药剂,为瘤黑粉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域概况

崆峒区位于甘肃省东部,六盘山东麓,泾河上游的陇东黄土高原腹部,位于东经106°25′~107°21′,北纬35°12′~35°45′之间。东临泾川,南依华亭、崇信,西与宁夏回族自治区泾源、固原接壤,北与彭阳、镇原毗邻。属陇东黄土高原沟壑区,境内西北高峻多山,东南丘陵起伏,中部河谷密布,平均海拔1540m,属半干旱、半湿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年最高气温34.5℃,最低气温-16.7℃,年平均气温9.4℃,年降雨量644.2mm,日照2288.4h,无霜期178d。崆峒区玉米种植历史悠久,全区玉米种植面积在20.4 万亩以上。试验设在崆峒区草峰镇陈洼村,旱塬地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每亩约3700~3900 株。秋季覆膜,覆膜前每亩施农家肥4000Kg,二铵15Kg,拔节期追施尿素20Kg。

1.2 供试材料

供试玉米:沈单16 号,由辽宁东亚种业有限公司提供。

供试药剂及浓度:2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性粒剂(北京华戎生物激素厂),80%戊唑醇水分散性粒剂(上海艾科恩生物药业有限公司),25%丙环唑乳油(山东中农民昌化学工业有限公司),20%三唑酮乳油(江苏克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日本曹达株式会社)。

1.3 试验设计及药剂浓度

本试验设6 个处理,每处理重复3 次,小区面积20m×3.3m,随机区组排列。2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性粒剂50g/亩,80%戊唑醇水分散性粒剂10g/亩,25%丙环唑乳油40g/亩,20%三唑酮乳油60g/亩,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60g/亩,以清水为对照,每亩喷施60Kg。

1.4 施药方法

分别在玉米抽雄扬花初期(7 月15 日),瘤黑粉病初显症状,病瘤大小1~2cm 时,每处理按设计用量和每亩用水60Kg 配制药液,使用背负式手动喷雾器进行植株喷雾;15d 后玉米灌浆初期(8 月1 日)第二次喷药,共防治两次。

1.5 调查方法

喷药前和第一次喷药5~7d 后,调查各处理植株、病瘤变化情况;第二次用药后20d,每小区3 点取样,每样点随机查4 行,每行取15 株,每小区总计查180 株,于玉米乳熟期(8 月20 日)调查每小区病株总数、病瘤总数,并测量每个小区病瘤的总体积和总重量。

1.6 数据统计分析

统计每个小区的病株数,计算病株率、病瘤体积、病瘤重量及其防效效果,其中发病率(%)=(发病株数/调查总株数]×100,防治效果(%)=[(对照病情指数-处理病情指数)/对照病情指数]×100。采用唐启义等[4]的实用统计分析及其DPS 数据处理系统软件,用Duncan 氏新复极差法检验差异显著性。

2 结果与分析

2.1 药剂对瘤黑粉病的影响

与对照相比,药后5~7d,各处理区病株上较大的病瘤生长速度减慢或停止生长,病瘤逐渐开始干缩、萎缩,颜色变深,最终干枯;较小的病瘤和叶面上的病瘤周围形成褪绿的晕圈,病瘤变为褐黑色,最后干枯,部分叶面病瘤干枯后脱落,形成穿孔(图1)。

图1 药剂对瘤黑粉病的防治效果

2.2 不同药剂对植株发病的影响

从表1 可以看出,5 种药剂均对玉米瘤黑粉病的发病有抑制作用,病株数量和发病率降低,与对照相比差异显著,其中2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性粒剂、80%戊唑醇水分散性粒剂和20%三唑酮乳油防治后病株数最少,达到4.33 株,而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防治后株数最多,达到6.67 株,5 种药剂防治后田间病株率为2.41%~3.70%。5 种药剂对玉米瘤黑粉病的防治效果在44.64%~63.95%,其中2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性粒剂、80%戊唑醇水分散性粒剂和20%三唑酮乳油3 种药剂的防治效果最高,达到63.95%,而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的防治效果最低,达到44.64%。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的防治效果与2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性粒剂、80%戊唑醇水分散性粒剂、25%丙环唑乳油、20%三唑酮乳油4 种药剂相比防效差异显著,而它们4 种药剂之间防效差异不显著。以上表明,在玉米瘤黑粉病发生初期,采用田间喷雾的方式进行防治可以有效降低病株的数量。

表1 不同药剂对植株发病的影响

2.3 不同药剂对黑粉病瘤体积的影响

从表2 可以看出,5 种药剂均对玉米瘤黑粉病的病瘤数量和病瘤总体积均有抑制作用,与对照相比差异显著,其中2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性粒剂防治后病瘤数最少,达到5.67 个,病瘤总体积最小,达到41.07cm3,而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防治后病瘤数最多,达到10.33 个,病瘤总体积最大,达到174.00cm3。5 种药剂对玉米瘤黑粉病病瘤体积的防治效果在61.42%~91.47%,其中2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性粒剂的防治效果最高,达到91.47%,而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的防治效果最低,达到61.42%。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的防治效果与2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性粒剂、80%戊唑醇水分散性粒剂、25%丙环唑乳油、20%三唑酮乳油4 种药剂相比防效差异显著,而它们4 种药剂之间防效差异不显著。以上表明,4 种药剂对玉米瘤黑粉病的防治效果主要体现为抑制病瘤数目和总体积,遏制病菌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表2 不同药剂对黑粉病瘤体积的影响

2.4 不同药剂对黑粉病瘤重量的影响

从表3 可以看出,施药后,玉米瘤黑粉病的病瘤重量均减轻,与对照相比差异显著,其中2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性粒剂防治后病瘤总重量最低,为26.60g;其次为80%戊唑醇水分散性粒剂,达到27.94g;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防治后病瘤总重量最高,达到115.30g。5 种药剂对玉米瘤黑粉病病瘤重量的防治效果在66.32%~92.12%,其中2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性粒剂的防治效果最高,达到92.12%,而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的防治效果最低,达到66.32%。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的防治效果与2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性粒剂、80%戊唑醇水分散性粒剂、25%丙环唑乳油、20%三唑酮乳油4 种药剂相比防效差异显著,而它们4 种药剂之间防效差异不显著。以上表明,4 种药剂对玉米瘤黑粉病的防治效果主要为抑制病瘤的重量增加,阻断病菌的正常生理代谢。

表3 不同药剂对黑粉病瘤重量的影响

3 讨论

玉米瘤黑粉病是一种气流传播的局部侵染性真菌病害,早期发病的植株是引起田间重复传播侵染的中心病株,其病瘤内的冬孢子成熟后破裂,随气流进行数次再侵染,引起更多的植株发病。通过连续的传播和数次侵染,进一步造成全田发病或更大范围内的快速流行,这表明在中心病株刚开始显症,病瘤开始形成初期,尽早摘除病瘤并深埋销毁。可见,及时发现发病中心是遏制瘤黑粉病害蔓延的先决条件,做到早发现,早摘除,掌握好防治时期。

一些研究报道,田间种植密度过大,偏施氮肥,通风透光不良,病株残体有利于病原菌的侵染发病,这表明加强田间水肥管理,均衡施肥,玉米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改善病原菌的生存环境,这些农业措施对瘤黑粉病的扩展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三唑类杀菌剂具有较好的内吸传导作用,能迅速杀死植株体内的病菌,有效地抑制病瘤的生长和繁殖器官的形成,对玉米瘤黑粉病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本试验在田间病瘤显症初期(病瘤大小1cm 以内),及时用4 种三唑类杀菌剂喷雾,施药时重点对植株心叶、主秆和叶腋、叶面等部位进行了喷雾,对病瘤的体积和重量的防效均达到86%以上,这表明及时采用高效的化学药剂进行田间防治,直接杀死中心病株内的病菌,阻止和抑制病菌繁殖器官的形成,遏制病情急剧加重和病害扩展蔓延。可见,掌握科学的防治时期和用药方法是防治瘤黑粉病的有效措施之一。

猜你喜欢

黑粉病分散性粒剂
水利堤防工程分散性土改性试验研究
50%克菌丹·啶氧菌酯水分散粒剂能有效防治柑桔沙皮病
考虑材料性能分散性的航空发动机结构安全系数确定方法
搅拌对聚羧酸减水剂分散性的影响
一般稻田如何防治水稻稻纵卷叶螟
水分散粒剂配方稳定技术研究及在吡唑醚菌酯系列水分散粒剂中的产业化应用
浅析玉米黑粉病的防治技术要点
论玉米黑粉病的防治
玉米黑粉病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深圳朗钛研发出吡蚜酮水分散粒剂配方和助剂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