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特色农产品产业链延伸的多维度影响研究

2021-05-01汪延明

经济师 2021年10期
关键词:特色农产品产业链

摘 要:文章通过知网检索平台,以产业影响因素到产业链影响因素为搜索路径,提炼出产业政策、自然资源、环境保护、人力资源、市场需求、经济利益、技术创新、管理能力、投资能力等9项影响因素,并对这些因素进行因子分析,将其划分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影响层面。由此架构西南民族地区特色农产品产业链延伸的影响因素模型,设计并发放问卷,对372份有效问卷提取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相互影响,共同作用着特色农产品产业链的延伸,并且9项影响因素在不同层面下也会产生不同的作用关系。最后,给出了促进西南民族地区特色农产品产业链延伸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特色农产品 产业链 产业链延伸 产业链治理

中图分类号:F3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1)10-046-04

西南民族地区特殊气候环境造就了丰富的山地特色农产品。原生态特色农产品在“农户+公司”、“农户+农民协会+公司”、“农户+公司+互联网”等模式引导下,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为西南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目前,西南民族地区正在用特色产业带动乡村振兴,笔者试图从产业链延伸视角,找出特色农产品产业链延伸过程中不同因素间的作用关系,为特色农产品产业链延伸提供一个从理论到实践的评价体系,填补该领域的研究空白。

一、相关研究基础

产业链是中国化的命题{1},国外没有研究产业链,只研究产业链的内含链—价值链和供应链{2}。国内对产业链的研究基本趋向于产业链的概念界定{3}{4}{5}{6}、产业链整合{7}{8}、产业链升级{9}{10}、产业链优化{11}、产业链协同{12}等。随着价值链再造和创新驱动等理论相继引入到产业链,产业与企业双重利益兼顾机制促使产业链延伸理论的诞生,对于产业链延伸中适应产业活动的要求,张译匀{13}认为,产业链的跨界分离和整合改变了传统垂直分工体系,在保留不同产业间有限分工基础上,随着跨界生产体系的不断延伸,以跨界公司为主体的价值链环节分工代替区域为主体的产业间分工,以价值链延伸拓展为产业链延伸。而对于企业,孙理军等{14}站在传统产业角度,提出产业链延伸是企业在新的竞争思维模式主导下,寻求生存需要的全新的市场空间机会,并根据产业链功能,实现产品系列化、企业间分工与产业集成化、产业模块化、产业网络化的动态梯阶演进过程。刘彬{15}进一步研究指出,产业模块化并非将产业孤立起来,而是产业之间和产业内部存在强投入和产出的联系,产业链延伸应该在这种强联系方式下,相互提供服务,将产业模块化生产的中间产品通过投入和产出的纽带连接起来,形成纵向拓展的整体。除上述定性描述以外,有些学者用实证方法探讨产业链延伸模式,刘杨{16}研究了大庆市产业链延伸模式,姜琳{17}构建了产业链延伸的环境容度评估体系。目前,对产业链延伸研究,学者们尝试从工业产业链拓展到其他产业链,如旅游产业链、生态产业链、文化产业链等。但研究的层面基本停留在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升级,方法单一,除案例描述外,很少挖掘产业链延伸中的深层次问题。另外,对于农产品产业链延伸研究明显不足,对特色农产品产业链延伸研究基本没有涉足。特色农产品产业链延伸是在宏观、中观、微观三层次因素影响下,依据特色农产品的独特环境、基础产业环节和技术创新环节,形成节点企业间的有序关联,形成“田野到餐桌”的全产业链。

二、理论模型及假设

(一)影响因素及测度指标的提炼

1.影响因素提炼。肖芬等{18}提出影响矿区产业链延伸的影响因素包括促进因素(矿区利益、人力资源、环境保护、市场需求)、阻碍因素(技术成本、经济风险、自身管理、国家政策)。邓娟{19}认为,资源型企业产业链延伸受基础因素(自然资源、管理能力)、行为因素(技术创新能力、投资能力)、约束因素(市场需求、国家产业政策、环境保护)的影响,而且这些因素中自然资源是最重要因素,它是产业链竞争力的来源之一。郭新兴{20}实证研究发现,产业链在整合、延伸中主要影响因素来自可控因素(进入退出壁垒、过渡竞争)和非可控因素(技术创新、经济冲击、管控制度)。韩颖{21}指出,两层因素影响着产业结构,第一层为社会需求、技术水平;第二层为消費结构、投资结构、出口结构。综上所述,影响产业链延伸的因素基本趋同,通过文字上的同一化处理,笔者最后选取经济利益、人力资源、环境保护、市场需求、技术创新、自然资源、管理能力、投资能力、产业政策等几项因素作为衡量我国西南民族地区山地特色产业链延伸的影响因素。

2.测度指标提炼。Finbarr Livesey(2012)[22]指出,对产业政策的评价要从政策的必要性、经济性、合理性、可执行性等4个维度展开;对自然资源的测度,李臻谛{23}给出了五维度框架,即自然资源系统的适应性、自然资源的价值、自然资源核算合理性、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对环境的影响程度、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关联程度;冯春涛(2015)[24]研究环境代价核算理论与方法时,提出了环境损害程度、环境治理水平、环境保护意识、环境补偿等4个测度环境保护的指标;人力资源是指能够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具有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能力的人们的总和{25},因此将具有一定智力劳动人数、一定体力劳动人数作为人力资源的测度指标;市场需求要从消费者规模、消费者意愿、销售规模、销售平台进行测度{21};经济利益包括三方面内容:经济发展、财富分配、生活质量{26};Erns{27}认为,技术创新应该从创新投入、创新水平、创新文化环境建设进行测度;邓娟{19}提出,管理能力主要依据战略能力、协同能力、危机防范能力3个维度来测量,投资能力用投资分析能力、投资行为能力、投资组织能力来测量。

3.理论模型及假设。在构建模型中,将第一组因子中的产业政策、自然资源、环境保护、人力资源作为宏观层面的影响因素;将第二组因子中的市场需求、经济利益作为中观层面影响因素;将第三组因子中的技术创新、管理能力、投资能力作为微观层面影响因素。产业链中各影响因素相互作用,从而产生产业链延伸的序参量(动力机制),支配着产业链的发展方向,并有序、稳定地延伸其发展路径{28}。由此得出如下假设:

(1)西南民族地区山地特色农产品产业链延伸受宏观因素、中观因素、微观因素三个层面的影响,而且三个层面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产业链的延伸发展。

西南民族地区山地特色农产品产业链延伸影响模型中,宏观层面的影响因素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分别是自然资源、产业政策、环境保护、人力资源。自然资源作为“自然要素禀赋”,是经济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环境之间存在着复杂交织的紧密关系{23}。在特定时间段和特定产业中,产业政策能够弥补国内市场机制的缺陷,对产业的升级与调整发挥着积极的宏观指导作用{29}。急剧扩大的生产活动,产生了大量污染物,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环境,迫使人类社会寻找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相协调的新模式,这需要政府更多地发挥干预作用,制定和实施以环境保护为导向的产业政策{30}。劳动力市场过渡分割,导致人力资源配置失衡,政府要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加强对劳动就业的管理手段,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动作用{31}。由此得出下面假设:

(2)西南民族地区山地特色农产品产业链延伸的宏观影响层是一种引领力,由产业政策、自然资源、环境保护、人力资源等4个影响因素构成。

产业政策到微观产业之间传导机制的形成,除了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外,在产业政策中惯用的手段之一是环境保护管制,环境保护是产业政策的基本政策{30}。产业政策的实施是对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激励约束手段,人力资源对自然资源开发具有促进作用{32}。由此得出如下假设:

一是西南民族地区山地特色农产品的宏观影响因素中产业政策的制定首先必须考虑环境保护。

二是西南民族地区山地特色农产品的宏观影响因素中积极的产业政策对自然资源有正向的促进作用。

三是西南民族地区山地特色农产品的宏观影响因素中人力资源与自然资源开发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中观层面的影响因素主要表现在市场需求和经济利益两个方面。它是西南民族地区山地特色农产品产业链延伸和发展的目标{33},市场需求的增加将有力拓宽产业发展的渠道,为产业链上的节点企业带来丰厚利润{28}。由此得出下面假设:

(3)西南民族地区山地特色农产品产业链延伸的中观影响层是一种预期,由市场需求和经济利益组成。

{1}西南民族地区山地特色农产品产业链延伸的中观影响层中市场需求对山地特色农产品产业链取得经济利益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微观层面的影响因素有技术创新、管理能力、投资能力等。在分析产业链的形成过程中发现,如果将技术链正确嵌入到自然资源加工上,并且对技术进行不断地创新,将会产生新的技术,将新技术在产业链上、下游之间进行有序转移,会驱动产业链不断延伸{19}。在此过程中,产业链节点企业的投资能力和管理能力,特别是节点企业间的协同能力直接影响到产业链的发展路径{28}。其内在作用中,技术创新严重依赖于投资能力,而管理能力又决定着技术创新和投资能力{32}。由此得出以下假设:

(4)西南民族地区山地特色农产品产业链延伸的微观影响层是一种驱动力,由技术创新、管理能力、投资能力组成。

一是西南民族地区山地特色农产品产业链延伸的微观影响层中技术创新严重依赖投资能力。

二是西南民族地区山地特色农产品产业链延伸的微观影响层中管理能力对技术创新和投资能力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

三、数据分析

采用SPSS15.0对数据进行信度、效度的分析,采用Amos4.0对结构方程模型的数据进行检验。

1.信度和效度分析。因涉及西南民族地区山地特色农产品产业链延伸的不同影响因素,所以指标测度用同等信度的Cronbachs α分析其信度。用SPSS15.0软件对31个待测项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31个待测项的α值为0.729,根据Cronbachs检验要求,当问卷数介于待测项的10~20倍,α>0.7时,问卷数据就有良好的信度。本文的问卷数372,介于310和620之间,α=0.729>0.7,所以数据具有良好的信度。

设计的问卷是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形成,所以有很好的内容效度。另外,用因子分析法检验效度,以1为特征值,正交旋转4次结果显示,Bartletts球形检验显著(Sig.=0.000),KMO=0.827,累积方差贡献率为70.36%。因子载荷值均大于0.5,表明数据效度良好。

通过以上分析,表明数据具有可靠性和真实性,可以进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及相关性检验。

2.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和相关性检验。本文采用Amos4.0软件,对架构的理论模型进行数据拟合和路径参数分析。整体拟合结果显示,x2/df=1.768<5,RMSEA=0.137<0.5,NNFI=0.917>0.9,CFI=0.908>0.9,SRMR=0.071<0.08,说明模型拟合良好。

从参数估计看,宏观因素、中观因素、微观因素对西南民族地区山地特色农产品产业链延伸的影响性很强,路径参数分别为0.475>0,0.388>0,0.407>0;对应的T值分别为2.153、2.620、2.228,均大于2;中观和微观间的路径参数为0.462>0,T值=3.309>2;中观和宏观间的路径参数为0.402>0,T值=3.223>2;微观和宏观间的路径参数为0.446>0,T值=3.119>2。假设(1)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产业政策、自然资源、环境保护、人力资源对宏观层面具有较强的正向作用,路径参数分别为0.221>0,0.207>0,0.301>0,0.286>0;T值分别为2.991,2.708,2.758,2.399,均大于2。假设(2)得到较好驗证。

宏观层面的4个因素间环境保护对产业政策的路径参数为0.354>0,T值=3.152>2;产业政策对自然资源的路径参数为0.420>0,T值=3.121>2;人力资源对自然资源的路径参数为0.369>0,T值=3.559>2。由此假设(2)中的{1}、{2}、{3}得到很好的验证。

市场需求和经济利益与中观层面的路径参数为0.419>0,0.387>0,T值分别为3.105,2.994,均大于2。假设(3)得到很好的验证。

市场需求对经济效益的路径参数为0.361>0,T值=3.317>2,说明市场需求对山地特色农产品产业链取得经济利益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假设(3)中的{1}得到很好的验证。

技术创新、管理能力、投资能力与微观层面的路径参数为0.379>0,0.405>0,0.359>0,T值分别为3.997>2,2.773>2,3.011>2。假设(4)得到很好的验证。

微观层面的3个因素间投资能力对技术创新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路径参数为0.329>0,T值=3.233>2;管理能力对技术创新和投资能力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路径参数分别为0.451>0,0.476>0,T值分别是3.108>2,2.973>2。假设(4)中的{1}、{2}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四、结论和政策建议

(一)结论

基于西南民族地区特色农产品产业链延伸问题,对几个影响因素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进行分层,并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宏观因素、中观因素、微观因素对西南民族地区山地特色农产品产业链延伸具有很强的影响,而且宏观、中观、微观三者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决定着产业链的延伸和发展。在宏观层面,西南民族地区特色农产品产业政策的制定,必须考慮到环境保护,在此框架下山地特色农产品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依赖科学合理的产业政策的支撑;人力资源对西南民族地区山地特色农产品资源的开发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在中观层面,市场需求正向作用着经济利益,并由中观内部的这种作用关系,促使中观层直接影响西南民族地区山地特色农产品产业链延伸。微观层面而言,三个因素内在的作用机理是投资能力正向作用于技术创新,产业链内在的管理能力又决定着技术创新和投资能力。

(二)政策建议

西南民族地区特殊的气候环境,造就了许多原生态的特色农产品,然而工业化中期的快速发展,现代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压力逐步加大。农产品产业化带来的“公司+农户”模式虽然缓解了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特别是在大规模生产条件下,在“公司+农户”模式中嵌入“农民协会”可以很好地解决单个农户与公司的不对称纳什谈判问题,但这种制度安排存在上游农民被严重盘剥,下游侵害末端消费者利益的陷阱。所以延伸产业链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良好方法。

1.根据笔者研究得出结论,西南民族地区特色农产品产业链延伸受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的影响。在宏观层面,特色农产品产业政策要依据产业开发利用的必要性、经济性、合理性、可执行性出发,准确分析和把握经济发展、体制变化等环境背景。正确勾划出产业结构、产业技术、产业组织、产业布局、需求结构变动的长期性趋势,展示山地特色农产品产业的产业规模、市场、技术的发展前景。其中,政府要对各个特色农产品产业发展规模、速度给出透明的政策方向。在西南民族地区山地特色农产品产业的发展路径中贯穿“产业链绿色化延伸”的思路,按照种养加、产供销、农科教、农工贸一体化经营的原则,把山地特色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各个环节结成统一的绿色化经营利益共同体。在实现形式上围绕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网络化营销等方面,来展开产业链的延伸与治理。

2.依据西南民族地区特色农产品资源优势,抓住农业结构调整的“着力点”,积极培育主导特色农产品产业和名优特新产品,生产出一批在国内外市场上具有影响和竞争力的农产品“名牌”,形成山地特色农产品品牌延伸链条。在开发利用西南民族地区山地特色农产品资源中,优先考虑绿色化经营理念,重视民族地区原生态特色农产品资源的稀缺性,特别是维系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的农产品要做到科学培育、人工种养相结合,杜绝经济利益挤压下的过度开发。

3.西南民族地区要突破人力资源严重不足的瓶颈。对于特色农产品的开发,除了引进和培育专业人才以外,应合理配置现有人员的禀赋资源,结合“原生态是第一生产力{34}”的思想,克服大规模生产的“非循环模式”所带来的资源破坏和山地特色农产品简单加工的问题,在农产品由大自然生产的基础上,依靠西南民族地区特殊的环境气候和人文环境,积极鼓励归巢农民工,发挥双重优势(具有加工生产技术和农产品生产技术),从源头上拓展山地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将“农民+农民加工企业+公司”嵌入到产业链,实现产业链的延伸路径。

4.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并根据市场需求,引导出“顾客生态群+个性化消费+专业特农产品生产”的顾客倒逼模式,通过建立一体化经营和一体化组织,以“核心企业+节点企业+研发”模式运作,来形成某一地区的环形产业链,以此适应顾客倒逼模式。同时,将环形产业链的中间产品积极对接到外地深加工企业的产业链中,从而延伸西南民族地区山地特色农产品产业链。由下游企业和消费者的需求直接倒逼上游企业和农民的供给,在需求大于供给的情景下,形成产业链内外的市场倒逼机制,产生山地特色农产品的高价格,形成农民与其他各方经济利益的最佳结合方式。

5.处于西南民族地区山地特色农产品产业链中的节点企业,应在核心企业的引领下,形成产业链创新治理机制,特别是在研发投资方面,形成以产业链为主导的投资能力。产业链上的节点企业应风险共担,打破产业链上长期形成的节点企业各自为阵、技术封锁的僵局,各节点企业应协同研发,从而产生技术创新能力{35}。通过专用性资产投资,来形成产业链信任治理,延伸西南民族地区山地特色农产品产业链,积极反哺利益给农民,从而解决西南民族地区农民的贫困问题。

笔者研究得出的结论,只是站在主要影响因素层面,忽略了西南地区特色农产品成长的环境、品牌效应、种植面积、农民自身因素等问题,今后有待进行此方面的研究,由此弥补研究不足。

[基金项目:贵州省软科学计划项目“贵州山地特色农产品产业链延伸及治理模式研究”(黔科合R字[2015]2011-3号)]

注释:

{1}刘贵富.产业链理论[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2003

{2}汪延明.基于关联偏差的产业链治理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0(10):183-193

{3}芮明杰,刘明宇.产业链整合理论述评[J].产业经济研究,2006(3):60-66

{4}龚勤林.论产业链构建与城乡统筹发展[J].经济学家,2004(3):121-122

{5}游振华,李艳军.产业链概念及其形成动力因素浅析[J].华东经济管理,2011(1):100-103

{6}张晖,张德生.产业链的概念界定—产业链是链条、网络抑或组织?[J].西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86-89

{7}张利痒.产业组织、产业链整合与产业可持续发展—基于我国饲料产业“千百十调研工程”与个案企业的分析[J].管理世界,2007(4):78-87

{8}郑大庆,张赞,于俊府.产业链整合理论探讨[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2): 64-68

{9}严北战.基于“三链”高级化的集群式产业链升级机理[J].科研管理,2011(10):64-70

{10}王金超.全球价值链治理下制造业垂直专业化与价值链升级[J].商业经济研究,2015(29):115-117

{11}许英明,王文娟.我国核电产业链优化路径探讨[J].工业技术经济,2010(2):45-47

{12}张庆彩,吴椒军,张先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协同发展升级的运行机制及路径探究[J].生态经济,2013(10):122-125

{13}张译云.中国跨国并购与产业链延伸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7

{14}孙理军,方齐云,郑晓军.传统行业产业链的延伸发展[J].经济管理,2006(1):14-17

{15}刘彬.煤炭企业产业链延伸模式的理论探析[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176-179

{16}刘杨.大庆市的产业转型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

{17}姜琳.产业转型环境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2

{18}肖芬,刘西林,王军.煤炭矿区产业链延伸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软科学,2009(1):61-64

{19}邓娟,李烨.资源型企业产业链延伸影响因素分析[J].煤炭经济研究,2010(9):18-20

{20}郭新兴.产业链整合的影响因素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

{21}韩颖,倪树茜.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12):53-60

{22}Finbarr Livesey.Rationales for Industrial Policy Based on Industry Maturity [J].J Ind Compet Trade, 2012(12):349-363

{23} 李臻谛,罗郧.面向生态文明的自然资源综合评价体系[J].地质通报,2011(10):1614-1618

{24}冯春涛,余振国.国内外资源环境代价核算理论、方法研究[J].当代经济,2015(23):118-120

{25}范乃亮.人力资源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2012(7):109-110

{26}敬莉,赵玉坤.国民经济利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J].商业经济研究,2015(9):52-53

{27}Ernst H.Success Factors of New Product Development:A Review of the Empirical Literatur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Reviews,2012(4):1-40

{28}汪延明.產业链信任治理——基于技术董事协同能力的视角[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15

{29}Chen S,Z Sun, S Tang, D Wu.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and Investment Efficiency: Evidence from China[J]. 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 2011(2):67-85

{30}王秀芝,黄玲芳.谈谈环境保护产业政策[J].经济论坛,2004(6):40-41

{31}杜蘅.推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人力资源政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7(12):74-75

{32} 黎文靖,李耀淘.产业政策激励了公司投资吗[J].中国工业经济,2014(5):122-134

{33}汪延明.贵州山地特色农产品产业链延伸研究[J].经济师,2015(7):77-78

{34}杜龙政,汪延明.基于生态生产方式的大食品安全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0(11):36-46

{35}汪延明,李维安.产业链董事会相同能力的影响因素研究[J].管理评论,2014(6):151-169

(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大学 贵州贵阳 550025)

(责编:吕尚)

猜你喜欢

特色农产品产业链
筑牢产业链安全
打造藜麦全产业链稼祺从“芯”开始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产业链春之奏鸣
“互联网+”特色农产品电商冷链标准化研究
特色农产品出口贸易如何拓展国际市场
基于电商平台的特色农产品营销策略探究
“互联网+”背景下湖南农产品供应链优化分析
四川特色农产品推广销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