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正跨入空间站时代

2021-04-30樊巍王逸柳玉鹏

环球时报 2021-04-30
关键词:空间站航天太空

●本报赴海南特派记者 刘 扬 樊巍 ●王逸 柳玉鹏

中国航天再度迎来一个历史性时刻:4月29日上午,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由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准确进入预定轨道,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致电祝贺。在经过近三十年的漫长发展,以及16次重大发射任务取得的技术积淀后,我国终于迎来了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在轨建造的新时代。几乎所有国际主流媒体29日都报道了中国取得的这一成功。美联社称,中国的目标是2022年在太空建立可长期容纳航天员的“天宫”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的发射成功是中国实现这一雄心壮志的最新进展。多家媒体提到,鉴于美国主导的国际空间站预计将于2024年退役,这有可能使中国空间站在一段时期内成为近地轨道上唯一的空间站。中国的太空雄心得到大部分国际舆论的理解和支持。英国广播公司(BBC)29日称,当“天宫”建成并运行时,虽然其规模只有国际空间站的1/4,“但没有其他国家有自己的轨道空间实验室”。

中国将拥有自己的空间站

4月29日一早,《环球时报》赴海南特派记者早早就赶到文昌航天发射场,静候“天和入九天”的历史性一刻。《环球时报》记者所处的位置正对发射塔架,身边众多媒体同仁对准发射塔架架起“长枪短炮”,折射出国人对于中国空间站的期待。11时23分,随着长征五号B发出巨大的轰鸣声腾空而起,在场所有人都禁不住发出欢呼:中国空间站时代的大幕拉开了!约一小时后,文昌航天发射场传来消息:天和核心舱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天和核心舱是中国空间站发射入轨的首个舱段,主要用于空间站统一控制和管理,起飞质量22.5吨,是目前我国自主研制的规模最大、重量最重的航天器。俄罗斯《莫斯科共青团员报》称,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成功发射,是中国在太空探索方面的又一项重大成就。

习近平在贺电中指出,建造空间站、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是实现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的重要目标,是建设科技强国、航天强国的重要引领性工程。天和核心舱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空间站建造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为后续任务展开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空间站是中国独立自主建造运营的载人空间站,由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三个舱段构成,整体呈T字构型。两个实验舱将于明年发射。根据任务安排,空间站计划于2022年完成在轨建造,具备长期开展近地空间有人参与科学实验、技术试验和综合开发利用太空资源能力,转入应用与发展阶段。美联社称,从理论上讲,中国空间站可以扩展到多达6个模块。该站的设计运行时间至少为10年,并可通过维修维护延长。

“太空计划是产生巨大民族自豪感的源泉”,美联社29日称,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等国家领导人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观看了发射实况。英国《金融时报》评论说,“中国在追赶美国在航天领域的领先地位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取得了多项里程碑式的成就”。路透社称,今明两年中国计划通过11次高密度发射任务完成空间站建设。德国《世界报》网站说,从国际上看,中国早已从航天领域的“新手”晋升到“大师班”。

被拿来与国际空间站比较

离开地球、建立空间站,被认为是人类探索太空最大胆的梦想之一。人类发射的第一个空间站可以追溯到1971年的苏联时期。经历美苏竞争、苏联解体、美俄合作后,国际空间站是目前在轨运行最大的空间平台,是一个拥有现代化科研设备、可开展大规模、多学科研究的空间实验室。它的规模大约有423吨,由美国、俄罗斯、加拿大、日本等16国联合建造。

中国空间站免不了被拿来与国际空间站比较。美国“太空”网站29日称,当中国空间站启动并运行时,其规模将为国际空间站的1/4;但国际空间站通常一次只能容纳六到七名航天员,中国版的空间站有望容纳3人。俄罗斯《观点报》29日报道称,俄空间政策研究所所长莫伊谢耶夫表示,中国空间站比(已废弃的)苏联“和平”号空间站小,但中国空间站在技术上更加先进,这意味着它将比“和平”号更好。该专家说,这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成就,应当向他们表示祝贺。中国建设空间站的目的是用于研究,这可以理解,“每个人都在研究如何在太空中生活,如何在太空中建造一切”。

据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专家介绍,天和核心舱的体积比国际空间站的任何一个舱位都大,重量同样也超过国际空间站的任何一个舱段。中国空间站虽然比国际空间站建设得晚,但具有后发优势。

《金融时报》称,中国空间站完成建造后,虽然比国际空间站或退役的俄“和平”号空间站都要小,但将使中国在国际空间研究管理方面发挥核心作用。此外,在国际空间站按原计划于2024年退役后,中国空间站可能成为唯一一个在轨空间站。香港《南华早报》29日称,“国际空间站正在老化,航天员不得不花更多时间寻找和修补漏洞,俄罗斯刚宣布将在2024年退出该项目,发展自己的空间站。”据《环球时报》记者从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了解,中国空间站在总体规模上不及国际空间站,这主要是在建设思路上按照中国国情,有所为、有所不为,综合当前需求和耗费等因素,采用规模适度、留有发展空间的思路,既可以满足重大科学研究项目的需要,又同时具备扩展和支持来往飞行器对接的能力。

美媒警惕中国与国际合作

“中国1992年开始着手空间站项目,正值其太空雄心形成之时。”美联社29日的报道说,“在被美国排除在国际空间站之外后,中国独立行动的需要变得更加迫切”。《南华早报》称,一位参与上世纪90年代谈判的中国资深太空科学家说,“美国说我们没有达到标准。他们说我们是小偷。我们无法忍受这种羞辱,所以决定建立自己的空间站。”报道称,中国空间站保持了开放,来自16个国家的科学家已经加入“天宫”计划,他们将提供工程专业知识或与中国科学家合作进行广泛的实验。

BBC称,太空探索的强国竞争与过去的美苏“太空冷战”有相似之处,是科技雄心与大国之间互不信任混合的产物。太空探索潜在的军事用途亦促使大国投入更多的资金在太空计划上。中国的目标是在2030年左右成为航天强国,登月计划、火星探索以及空间站的建设均在这个整体计划之内。

俄卫星通讯社29日报道称,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理工大学教授谢尔盖·马卡洛夫表示,天和核心舱的发射为国际太空探索合作开创了新机遇。“围绕地球运行的轨道站越多,对我们各方就越有益。安全系统会更完善,遇到紧急情况时各国将可以相互帮助,也会有更多的研究机遇,可以在轨道站之间建立通信。”

中国空间站的“国际性”让美国媒体尤其关注。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29日称,中国的空间站将为许多国际微重力实验分配空间和资源。迄今为止,已有6个项目被完全接受,其中一个是由挪威、荷兰、比利时和法国研究人员进行的关于太空飞行对癌症肿瘤影响的研究。报道引述美国海军战争学院国家安全事务教授戴维·伯巴赫的话称,“中国有兴趣向国内外证明,它是人类航天和尖端科学领域的世界级参与者。”“如果中国与美国在欧洲等地的盟友合作,相当于在美国与这些盟国之间打入楔子。”

“尽管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必须获得国会许可才能与中国航天计划进行接触,但其他国家却不那么愿意”,美联社29日称,预计欧洲国家和联合国将合作在中国空间站上进行实验。CNN称,美国国会2011年通过法案,禁止NASA与中国航天计划进行任何双边接触。专家认为,不期望美国会减弱这一立场。

据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郝淳介绍,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实施以来,先后和联合国外空司、欧洲航天局、德国、意大利、法国、巴基斯坦等一系列国家和地区的航天机构开展了广泛交流合作,目前有17个国家参加的9个项目已经正式确认要参加中国空间站的科学实验,“未来一定会有国外航天员参加中国的航天飞行,并在中国空间站上进行工作和生活”。▲

猜你喜欢

空间站航天太空
自制空间站模型
上太空,安个“家”
逐梦航天日
2024年将出现首家商业空间站
“我与航天有个约定”征文展
“我心中的航天梦”画作展
“我心中的航天梦”画作展
太空遇险
载入空间站之太空迷宫
畅游太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