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究性-项目式”复合型教学模式设计与实践

2021-04-30赵兴国施江义

保山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任课教师研究性评价

赵兴国 施江义

(保山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云南 保山 678000)

在国家提出高校“双一流”建设的战略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迈向了高质量改革发展的轨道,基于教育教学管理、教育教学制度以及教师考评制度等的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在教育教学管理中,国家高度重视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教高〔2019〕6号)(下文简称《意见》)明确提出要实施国家级和省级一流课程建设“双万计划”,推动课堂教学革命,打造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金课”,确保课程教学质量[1],《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9〕8号)(下文简称《实施意见》)也明确提出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必须把教学改革成果落实到课程建设上[2]。《意见》和《实施意见》为高校高质量推进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制度基础。在深化教学改革发展的具体实践方面,《意见》提出要强化科研育人功能,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加强对学生科研活动的指导,提高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实施意见》提出要探索以提升教学效果为目的创新教学方法,要强化课堂设计、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加强研究型、项目式学习,丰富探究式、论文式、报告答辩式等作业评价方式,提升课程学习的深度。可以看出,研究性教学和项目式教学正在成为推动课堂教学革命的重要抓手,基于二者融合的复合型教学模式设计与实践有助于打造“金课”,提升课程教学质量与效果。

一、研究性教学和项目式教学的基本内涵

研究性教学是以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通过教学过程的研究性,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从而让学生掌握知识、培养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学[3]。它强调教学目标要从知识掌握向知识、能力和人格养成整体发展转变,教学内容要从教材体系向研究性教学体系转变,教学过程要从注重灌输向鼓励学生问题探究转变,教学方法要从传授式教学向探究性教学转变,教学评价要从注重“教”的结果向注重“教与学”的过程转变[4],具有研究性、开放性、实践性、探索性、自主性和参与性等基本特征[5]。项目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师引导下,依托某一个实际或虚拟项目,或者专业领域内的竞赛命题,把该课程中所需讲授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与其对应的实践部分串联、融合在一起,用项目实操的过程和方式呈现在教学中,学生根据项目主动获取相关知识的教学方法[6]。项目式教学的实施改变了教师“唱独角戏”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和教师“同台竞技”,给予学生更多学习主动权和话语权,实现了对学习任务的分解,落实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7,8]。可见,研究性教学和项目式教学都重视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创新科研能力、实践探索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的融合培养,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等特点,对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举措。从文献分析可知,既有研究案例大多是将研究性教学和项目式教学分别独立应用于课程实践教学过程中,而将二者融合并进行实践应用的教学案例相对较少。事实上,从研究性教学和项目式教学的基本内涵及其特点可以看出,二者有较多的融合点。基于此,探索设计“研究性-项目式”复合型教学模式的理论框架体系,并应用到具体的课程教学实践中,对推动课堂教学革命,提升应用复合型人才培养质量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

二、“研究性-项目式”复合型教学模式的科学设计

(一)设计要点

1、问题导向

基于课程教学大纲和课程内容体系,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与实践中,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从各教学章节或各教学模块中挖掘提炼出可开展创新科研训练的专业理论或现实问题,以此构建基于教学内容的科学研究问题库,为后续进行项目设计和具体研究提供坚实的问题基础。开展基于教学内容的问题提炼,一方面是要引导学生在课程基础知识学习的基础上进行问题式深度学习,培养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树立问题意识的能力;另一方面是要引导学生课程学习不是简单的对专业基础知识、理论与方法的被动式获取,而是培养学生如何在对基础知识、理论与方法进行系统学习的基础上深度思考和挖掘问题的能力。

2、项目驱动

基于具体教学中所构建的科学研究问题库,依托教师科研项目、大学生科研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以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平台,指导学生根据自身兴趣或关注将其提炼为可开展科学研究或技能竞赛的具体项目,通过项目名称拟定、研究团队搭建、研究内容构建、思路方法设计、分工协同研究等程序开展创新科研训练或竞赛方案设计,并完成项目的具体研究工作,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科研能力和实践探索能力。

3、过程引导

确定研究项目以后,任课教师或指导教师将对各研究团队在进行项目具体研究中进行全程指导,包括项目名称设计、项目研究的理论支撑、研究方法与技术的运用及软件平台操作、数据采集、成果图表规范制作以及研究成果报告撰写等。在对项目研究过程的引导和指导中,任课教师或指导教师要密切跟踪各研究团队的研究动态,实时帮助各研究团队解疑答惑,确保研究成果产出,达到预期研究目标。

4、协同参与

在开展项目具体研究过程中,各研究团队内部成员要树立项目研究的“螺丝钉”精神,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协同推进项目的具体研究工作,同时要建立项目团队成员全时段线上线下深度探讨与交流机制,确保项目团队成员精准掌握项目研究的每一个具体环节。此外,各项目团队要与任课教师或指导教师建立分时段线上线下深度探讨与交流机制,确保任课教师或指导教师能有效指导项目的具体研究工作,做到生生协同参与、师生协同合作,真正实现“科研育人、项目育人”的创新人才培养目标。

5、成果展示

各研究团队按要求完成项目研究工作后,要通过研究成果展示、汇报与答辩的方式全面介绍项目研究总体情况及取得的具体成果,一方面是要监测评价基于“研究性-项目式”复合型教学的学生学习质量和教师教学效果,另一方面是促进各研究团队的交流互鉴,共同进步。

(二)理论架构体系

“研究性-项目式”复合型教学模式的设计紧紧围绕“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9]和实践教学体系[10],依据问题导向、项目驱动、过程引导、协同参与和成果展示等设计要点,将研究性教学和项目式教学融合起来,从教学主体、内容体系、教学体系和评价体系四大模块构建具体的理论框架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研究性-项目式”复合型教学模式的理论框架体系

“研究性-项目式”复合型教学的教学主体是以“学生为中心、团队为支撑、教师为指导”,突出团队协同、师生协作、以生为本;内容体系分为以教师为主体的基础理论和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应用两大部分,突出教学内容的模块化设置,并有针对性地设置具有问题意识与问题挖掘潜力的教学内容;教学体系是在教师“讲授-研讨-探究”融合的课程基础理论的“教”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形成问题挖掘、项目设计、具体研究和成果产出的“研究性-项目式”融合的实践应用的“学”,突出“线上线下结合、师生协作、生生协同”,即线下讲授项目研究所需的基础理论、思想与方法,线上演示方法计算和使用过程以及支撑软件的操作步骤,无论是线下讲授还是线上演示,均要求各研究团队成员全程协同参与,以此达到交流互促的教学目的;评价体系主要包括团队研究成果评价、成员研究任务评价和团队成果展示评价三个模块,其中,团队研究成果评价和成员研究任务评价由任课教师按照评价标准完成,前者是基于研究结果的评价,后者是基于研究过程的评价,团队成果展示评价主要由任课教师和各团队代表按照评价标准共同完成,三个模块的评价结果纳入课程期末考试(考核)成绩的评定,突出过程性、多元化的课程考核方式。

三、“研究性-项目式”复合型教学模式的实践应用

基于所构建的“研究性-项目式”复合型教学模式的理论框架体系,以教研团队开设的《计量地理学》课程为例,其具体实践应用过程如下。

(一)教学实践内容设置

根据《计量地理学》教学大纲,该课程分为绪论、地理数据及其采集与预处理、地理模型与地理建模概述以及地理学中的数学方法(包括方法原理和研究案例)共4个章的内容。其中,“地理学中的数学方法”主要包括相关分析、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系统聚类分析、投入产出分析、主成分分析、AHP决策分析、AHP-模糊综合评价法、探索性空间统计分析、结构方程模型、数据包络分析、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重心模型、偏离份额模型以及能值分析模型(其中,前8个为课程教学大纲设定的教学内容,后7个为任课教师从地理研究常用的数学方法中遴选出来的教学内容)等15个计量地理模型。根据课程教学内容特点,将第4章设置为“研究性-项目式”复合型教学实践内容,其依据有三:一是计量地理模型数量多于研究团队数量,可基本满足学生基于兴趣或关注进行选择,充分发挥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二是所列计量地理模型可应用到诸多地理学现实问题研究,且同一个计量地理模型也可应用到地理学不同领域的现实问题研究,其应用实践性较强;三是基于计量地理模型的实证研究更能考察学生的科学严谨、动手实践以及团队协作等能力,可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教学体系设计

基于上述教学内容,将绪论、地理数据及其采集与预处理、地理模型与地理建模概述以及地理学中的数学方法(方法原理)等基础理论内容设置为教师“讲授-研讨-探究”融合的内容模块,将地理学中的数学方法(研究案例)设置为“研究性-项目式”复合型教学的内容模块。在教师讲授内容模块,任课教师除了讲授前3个章的具体内容以外,重点要讲授所列的地理学中15个数学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范围,引导学生在数学方法学习和所关注(或发现)的地理学现实问题中找到融合点;在学生实践内容模块,任课教师将所教学班级的49名同学分为10个项目团队,每个团队设置1名负责人,由负责人组织本团队成员对数学方法与地理学现实问题的融合点进行深度交流与讨论,团队成员协商达成一致意见后确定所选数学方法,初步拟定项目名称(其中,要求各项目团队不得重复选择同一个数学方法和同一个研究主题),项目名称选定以后,任课教师采用“一对一”方式对每一个项目团队拟定的项目名称的现实性、价值性、科学性以及规范性等进行具体指导,形成最终的项目名称,如表1所示。

表1 基于“研究性-项目式”复合型教学设计的《计量地理学》创新科研训练项目名称

基于表1的项目名称,各项目团队成员团结协作,分工精细,在团队负责人的带领下开展文献检索与研读、研究内容分解、研究方法学习与改进、研究指标筛选、研究数据采集、软件计算操作、图表规范制作以及成果内容撰写等具体研究工作。期间,任课教师“课堂课后、线上线下”全程指导和解疑答惑各项目团队在具体研究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为加强各项目团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学习,在研究方法计算、研究指标筛选以及软件计算操作等具体研究中,任课教师或通过课堂或通过腾讯会议等线上线下教学平台进行操作指导和实践演示,力求让学生达到基于本项目团队具体研究的“精”和其他项目团队研究学习的“通”的双重目的,以此提升学生的创新科研综合能力。

当各项目团队完成项目研究总体工作后,任课教师从项目标题、摘要、关键词、引言、研究区概况、研究方法、数据来源及处理、研究结果与分析、结论与讨论、参考文献以及附录等方面设计出研究报告的撰写体例,并要求各项目团队参照设计出的报告体例撰写完成项目研究成果报告;然后各项目团队将项目研究报告制作成PPT并选派项目团队成员代表展示与汇报项目研究的具体成果。

(三)教学成果评价

在各项目研究团队对其研究成果进行展示与汇报环节,组建由任课教师和各项目团队负责人组成的评价专家组,从项目研究价值、研究方法、数据来源与处理、结果与分析、结论与讨论、汇报人仪容仪表与PPT制作规范等6个方面设计成果展示与汇报评分标准,如表2所示,要求每个项目团队用20分钟的时间展示与汇报本项目团队完成的研究成果,并根据实际情况回答评价专家组的问题,评价专家组根据上述6个方面的评分标准进行量化打分,取专家量化打分的平均分作为课程期末考试(考核)成绩计算的其中一个模块。

表2 《计量地理学》课程考核中成果展示与汇报的评价标准与分值比例

此外,任课教师根据评分标准对各项目团队完成的研究成果报告进行量化评分,同时根据项目团队成员研究任务分工完成情况对每一个成员的研究工作进行量化评分,如表3所示。按团队研究总评成绩=团队研究报告成绩×70%+团队成果展示与汇报成绩×30%和期末考试(考核)成绩=团队研究总评成绩×70%+团队成员任务分工成绩×30%两个标准最终评定出每一名同学的课程期末考试(考核)成绩。

表3 《计量地理学》课程考核中团队研究成果报告的评价标准与分值比例

将团队研究报告和团队成果展示与汇报的评价结果纳入课程期末考核中,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责任感、主动性、合作力和行动力。在各研究团队分别进行成果展示与汇报环节中,任课教师和其他研究团队的成员代表根据展示与汇报的情况,对照表2的评价标准,公平、公正的进行定量评价,结果显示,团队成果展示与汇报成绩平均分达到87.6分,最高分达到90分。同时,根据各研究团队提交的成果报告,任课教师根据表3的评价标准,公平、公正的进行定量评价,结果显示,各团队的研究成果报告成绩的平均分为78分,最高分达到92分。可以看出,各研究团队完成的项目研究成果报告和团队成果展示与汇报的质量总体较高,实践效果整体较好,达到了预期课程教学目标。此外,据调查,在实践教学班级49名地理科学专业学生的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和具体研究中,有30名学生运用或改进了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AHP-模糊综合评价法、AHP决策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系统聚类分析、回归分析法以及相关分析法等计量地理模型,并研究不同区域尺度的地理现实问题,课程所学计量地理模型应用于本科毕业论文的占比达到61.2%,进一步表明“研究性-项目式”复合型教学模式在《计量地理学》课程教学中具有较好的实践效果。

四、结语

“研究性-项目式”复合型教学模式从2017-2018学年第2学期的课程教学中开始酝酿、设计与探索实践,在后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修订与完善,至2019-2020学年第2学期已较为成熟。通过教学实践发现,该教学模式对学生问题意识的挖掘与提炼、创新科研实践以及团队合作等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将课程的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有机融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符合新时代国家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要求,是推动高校课堂教学革命的有益探索。

猜你喜欢

任课教师研究性评价
浅谈研究性学习在数列学习中的应用探究
关于“微型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初探
利用体育活动,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
班主任要做好任课教师的推介工作
要善于树立任课教师的威信
联手经营 形成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