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书法教学中汉字结构把握的研究

2021-04-30浙江省临海市大洋小学胡天峰

中国篆刻 2021年4期
关键词:竖线收笔透气

浙江省临海市大洋小学 胡天峰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汉字,是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基础。”而看到学生作业书写漂亮、端正,则是我们老师的夙愿。但实际情况令人堪忧,特别是汉字结构的把握,如何寻求改变是摆我们面前的难题。

自古以来,绘画创作中有“疏可走马,密不透风”说法,即指密处,笔墨堆在一起,风透不过;疏处,用笔墨较少,留白较多。所谓书画同源,在书法创作中同样要遵循这一规律。小到一个字的结构,大到整幅作品的章法安排,无出其右。把握好单字的疏密原理,就是把握好汉字间架结构的关键。为了解决好学生很好地把握汉字间架结构,下面我就从“引申意义上的‘中宫收紧’”、“不同结构特点的‘疏密把握’”等方面作详细阐述。

一、引申意义上的“中宫收紧”

中宫是方格用井字平均分为九份,正中一格就是“中宫”,即“格之正中”。说简单一点,一个汉字分为内部和外部,这里的内部就是所谓的中宫。楷书练习中,经常会提到“中宫”收紧,密不透风。意思就是笔画要凝聚在字的中心,笔画之间距离越近越好。

从古至今,那么多的汉字,哪一个不是“中宫收紧”?哪一个不是美得合情合理?我们只能叹服。因为汉字繁多,字态各异,这里的“中宫收紧”已经作了引申,也就是收紧的中宫会上下左右移动起来。在人体结构中,躯干紧凑,四肢舒展,姿态就优美了。当躯干位置发生变化,摆出各不相同的姿态,同样优美。汉字结构如同人体结构,汉字的中宫如同人体的躯干,中宫位置也会“向上、向下、向左、向右”不断变化,呈现出汉字的姿态之美。

二、不同结构特点的“疏密把握”

(一)独体字

独体字相对笔画比较少,想 “中宫收紧”,就是将笔画集中在一起。

“走”字【如何“中宫收紧”】:第一笔横与第三笔横之间距离近,第四笔竖不能过长,第五笔短横越短越好,第六笔撇的落笔点靠近第三笔横中点位置,最后一笔捺是在第五笔撇中点偏下位置落笔,这样就使三、四、五、六笔在“收紧”的过程中留有一点空白,就不会形成“紧”得喘不过气来,给人以美的享受。收紧的“中宫”在中间稍往左偏一点。

【如何“疏”】:在“中宫收紧”的基础上,第二笔竖落笔点高,第三笔横、第六笔撇尖均靠近左边线,最后一笔捺往右下延伸,这样上、下、左三面笔画展开,形成“中宫收紧”产生对比的“疏”。

“中”字【如何“中宫收紧”】:中间的“口”做到宽、扁,悬针竖落笔点不能太高,使第二笔的横和折与第三笔的横以及第四笔的竖(上半段)笔画集中在一起,形成“密不透风”的状态,中间“口”字的左上角留了一个缺口,大大增加了留白,这样就使“收紧”的过程中留有透气,给人以美的体验。收紧的“中宫”在中间稍往上靠一点。

【如何“疏”】:在“中宫收紧”的基础上,第四笔竖一直接近底线才提笔收笔,非常长,使左下、右下出现大片的留白,形成了与“中宫收紧”产生对比的“疏”。

“马”字【如何“中宫收紧”】:第一笔横和折、第二笔竖和折、第三笔横等笔画集中在一起,形成“密不透风”的状态,构成的“口”字的左上角留了一个缺口——透气,也使得“收紧”的过程中留下一个小空白,给人以美的愉悦。收紧的“中宫”在中间稍往左上靠一点。

【如何“疏”】:在“中宫收紧”的基础上,第二笔竖折折钩的第一个折非常长,第二个折比较大,第三笔横靠近左边线落笔,这样左、右两面笔画展开,形成了与“中宫收紧”产生对比的“疏”。

“不”字【如何“中宫收紧”】:第一笔横和第二笔撇的落笔点以及第三笔竖的落笔点等笔画集中在一起,形成“密不透风”的状态,构成一个非常小的小三角,使得“收紧”的过程中留下一个小空白,小三角左边留一个小缺口——透气。收紧的“中宫”在中间稍往左上靠一点。

【如何“疏”】:在“中宫收紧”的基础上,第一笔横落笔点靠近左竖线,第二笔撇靠近左竖线收笔,第四笔点靠近右边线收笔,这样左、右、下三面笔画展开,形成与“中宫收紧”产生对比的“疏”。

一般情况,独体字的“中宫收紧”并非收紧的笔画笔笔紧凑,而是会留一点由紧凑笔画构建成的小留白。但类似“”等字,它的“中宫”必须留大白,这就另当别论。

(二)合体字

1.上下结构的字

上下结构的字想“中宫收紧”,做到上部笔画往下沉,下部的笔画网上提,使笔画往中间挤,适当使用笔画间的穿插,让上下部件变得更加紧密,“中宫收紧”自然形成。

“紧”字【如何“中宫收紧”】:上部件第二笔垂露竖收笔处与第三笔横撇收笔处与下边部件“系”的撇折、撇折、点等笔画聚在一起形成“密不透风”的状态,但“系”右上角的留白——透气,避免了呆板,并且第一笔撇折的撇已经穿插进上边部件的底部,达到整个字上下部件的紧密衔接和“中宫”所有笔画的聚集——收紧。收紧的“中宫”在中间。

【如何“疏”】:在“中宫收紧”的基础上,上部右边横撇构成的三角空白多一点,捺要舒展,下部“小”左右点适当分开点,增加留白,这样左上、右上、左下、右下四面笔画展开,形成了与“中宫收紧”产生对比的“疏”。

“是”字【如何“中宫收紧”】:第五笔的长横差不多是“正中一格”位置,上部“日”底部窄、中间一横稍往下沉,第六笔垂露竖紧接着横,第七笔落笔点向横靠近,第八笔撇落笔点紧靠横。这就形成了以横为中心的磁场,将周边笔画“吸”过去——笔画靠拢过去,形成了“中宫收紧”状态。收紧的“中宫”在中间稍往上靠一点。

【如何“疏”】:在“中宫收紧”的基础上,第五笔的长横落笔点靠近左竖线,第八笔撇靠近左竖线收笔,第九笔捺往右下角舒展,这样左、下两面笔画展开,形成了与“中宫收紧”产生对比的“疏”。

“多”字【如何“中宫收紧”】:上部“夕”第二笔横撇落笔点在第一笔撇中点偏下,横短,撇不长,第三笔点小,和第一笔没碰到,但和第二笔横撇的撇靠得紧,这就形成上部笔画下沉现象。下部“夕”第一笔撇不长,且穿插进上部底部,第二笔横撇的横短,撇长,最后一笔点往上靠,形成下部“夕”笔画往上靠现象。这就形成 “中宫收紧”。收紧的“中宫”在中间稍往上靠一点。

【如何“疏”】:在“中宫收紧”的基础上,第一笔撇落笔点高,第五笔的长撇往左下角延伸,这样上、下两面笔画展开,形成了与“中宫收紧”产生对比的“疏”。

一般情况,上下结构的字“中宫收紧”就是笔画尽量穿插或上部的笔画往底部中间位置靠拢,下部笔画往顶部中间靠拢,“正中一格”如同磁铁吸引着笔画靠拢。

2.上中下结构的字

上中下结构的字想“中宫收紧”,唯一办法就是将中间部件尽量写得小、紧、密,上、下部件借用上下结构字的要求,“中宫收紧”自然形成。

“常”字【如何“中宫收紧”】:上部的笔画往底部竖和横钩交点集中,中部口做到小、紧、密,下部“巾”笔画往顶部悬针竖和横折钩的横交点集中,这就形成了“中宫收紧”状态。收紧的“中宫”在中间稍往上靠一点。

【如何“疏”】:在“中宫收紧”的基础上,第一笔竖落笔点高,第四笔点靠近左竖线落笔,第五笔横钩的横特别长,将近右竖线再顿笔向左下角钩出,最后一笔悬针竖向下延伸,使左下、右下形成大片空白。这样左、右、下三面笔画展开,形成了与“中宫收紧”产生对比的“疏”。

“高”字【如何“中宫收紧”】:上部的笔画往底部点和横接近的点集中,因为是繁体字,中部“口”做到窄、长、紧、密,下部笔画往顶部集中,这就形成了“中宫收紧”状态。收紧的“中宫”基本上在中间。

【如何“疏”】:在“中宫收紧”的基础上,第一笔点落笔点高,第二笔横靠近左竖线落笔,直到接近右竖线才收笔。第八笔横折钩的横特别长,将近右竖线再顿笔向下转折,使左下、右下形成大片空白。这样四面都展开,形成了与“中宫收紧”产生对比的“疏”。

一般情况,上中下结构的字,中间部件写得小、紧、密。但当上下两个部件都向左右伸展时,中间部件则向纵向伸展,字才会展现平衡之美。

3.左右结构的字

左右结构的字想 “中宫收紧”,就是将左右部件尽量以不同方式靠得紧一点,左边部件笔画往右边中部集中,右边部件笔画往左边中部集中,“中宫收紧”自然形成。

“敢”字【如何“中宫收紧”】:左边的部件,笔画往右边中部集中,右边反文旁笔画往左边中部集中,并且两个撇的收笔以及捺的起笔,都穿插到左边部首长横的下面,这就形成了“中宫收紧”状态。收紧的“中宫”在中间稍往左上靠一点。

【如何“疏”】:在“中宫收紧”的基础上,第二笔横靠近左竖线落笔,最后一笔捺向右下角延伸,使右下角形成大片空白。这样左边、右下两面笔画展开,形成了与“中宫收紧”产生对比的“疏”。

“脆”字【如何“中宫收紧”】:左边的“月”虽然第二笔横折钩的折直挺挺的,也非常长,但第三、四笔的出现,形成笔画往右边中部集中现象,右边“危”字非常明显的笔画往左边中部集中,这就形成了“中宫收紧”状态。收紧的“中宫”在中间稍往左上靠一点。

【如何“疏”】:在“中宫收紧”的基础上,“月”第二笔横折钩靠近底竖线收笔,“危”第一笔落笔点高,最后一笔竖弯钩向右边舒展,使右下角形成大片空白。这样右下笔画明显地展开,形成了与“中宫收紧”产生对比的“疏”。

一般情况,左右结构的字主要以笔画穿插和笔画向心聚拢形式来体现“中宫收紧”。但如“”字,左右部件主要依靠右边“皆”上部左边的“匕”字来衔接;如“”等字,它的中宫必须留大白,这也另当别论。

4.左中右结构的字

左中右结构的字想“中宫收紧”,唯一办法也是将中间部件尽量写得小、紧、密,左、右部件借用左右结构字的要求,“中宫收紧”自然形成。

“辩”【如何“中宫收紧”】:左边的“辛”笔画往右边中部集中,中部“言”做到小、紧、密,右边“辛”字笔画往左边中部集中,这就形成了“中宫收紧”状态。收紧的“中宫”在中间稍往上靠一点。

【如何“疏”】:在“中宫收紧”的基础上,最后一笔竖非常长,使下部形成大片空白,形成了与“中宫收紧”产生对比的“疏”。

“乡”字【如何“中宫收紧”】:左边部件的笔画往右边中部集中,中间部件做到小、紧、密,右边双耳的笔画往左边中上部集中,这就形成了“中宫收紧”状态。收紧的“中宫”在中间稍往上靠一点。

【如何“疏”】:在“中宫收紧”的基础上,最后一笔竖非常长,使下部形成大片空白,形成了与“中宫收紧”产生对比的“疏”。

一般情况,左中右结构的字,中间部件写得小、紧、密。但当中间部件笔画多时,中间部件则可向纵向伸展,但一定要做到笔画紧密聚集在一起方可,如“”字。

5.半包围结构的字

半包结构的字想 “中宫收紧”,一般的办法是将中间的部件和笔画包裹面尽量贴近一点,“中宫收紧”自然形成。

“透”字【如何“中宫收紧”】:整体上看,走之底的第一、二笔以及底部的平捺左半部和“秀”靠得紧一点,“秀”写得相对紧凑,形成“密不透风”的状态。但“秀”与左边稍远,构成的留白——透气。收紧的“中宫”在中间稍往左上靠一点。

【如何“疏”】:在“中宫收紧”的基础上,最后一笔平捺非常长,使右下角留下大片空白,形成了与“中宫收紧”产生对比的“疏”。

“风”字【如何“中宫收紧”】:第一笔撇往右边鼓,第二笔横斜钩的斜钩往左边鼓,加上中间的“乂”,形成“密不透风”的状态。但“乂”与顶部的横距离稍远,构成的留白——透气。收紧的“中宫”在基本上在中间。

【如何“疏”】:在“中宫收紧”的基础上,横斜钩的斜钩往右下角舒展,使右下角留下大片空白,形成了与“中宫收紧”产生对比的“疏”。

“可”字【如何“中宫收紧”】:许多笔画都往第一笔横和竖钩交点的地方聚集,形成“密不透风”的状态。但“口”字中间留白——透气。收紧的“中宫”在中间往右上靠一点。

【如何“疏”】:在“中宫收紧”的基础上,第一笔横落笔点靠近左竖线,最后一笔竖钩的出钩靠近底线,使左、下留下大片空白,形成了与“中宫收紧”产生对比的“疏”。

一般情况,半包围结构的字“中宫收紧”也并非收紧的笔画笔笔紧凑,和独体字一样,也是会留一点由紧凑笔画构建成的小留白。但类似于“” 等字,留白就应该多一点,这也另当别论。

6.全包围结构的字

全包结构的字想“中宫收紧”, 中间部件写得小、紧、密,这是常规的特点, “中宫收紧”自然形成。

“国”字【如何“中宫收紧”】:中间的“或”笔画聚集在一起,形成“密不透风”的状态。但繁多笔画之间留有威尼斯水城内的水道般的留白——透气。收紧的“中宫”基本上在中间。

【如何做到“疏”】:在“中宫收紧”的基础上,左上角留下缺口——空白,“或”和横折钩的折之间留下空白,形成了与“中宫收紧”产生对比的“疏”。

“固”字【如何“中宫收紧”】:中间的“古”笔画聚集在一起,形成“密不透风”的状态。但“口”的内部留白——透气。收紧的“中宫”基本上在中间。

【如何“疏”】:在“中宫收紧”的基础上,左上角留下缺口——空白,“古”和横折钩的折之间留下空白,形成了与“中宫收紧”产生对比的“疏”。

一般情况,全包围结构的字外框架要比其他字小,才能不突兀。“中宫收紧”也并非收紧的笔画笔笔紧凑,它和独体字、半包围结构的字一样,也是会留一点由紧凑笔画构建成的小留白,透气才会有活力。

7.品字形结构的字

品字形结构的字想“中宫收紧”,上边部件笔画往下沉,左边部件笔画往右上角聚集,右边部件笔画往左上角聚集,三个部件考得要紧,这是常规的特点,“中宫收紧”自然形成。

“森”字【如何“中宫收紧”】:上部“木”撇短,捺变成非常短的反捺;下部左边的“木”笔画往右上角横和竖交点处聚集,捺变成点;下部右边“木”竖和捺加长,使整体笔画往左上角聚集。这样三个“木”凑在一起,就形成“中宫收紧”状态。收紧的“中宫” 基本上在中间。

【如何“疏”】:在“中宫收紧”的基础上,第二笔竖落笔点要高,倒数第三笔竖钩要长,最后一笔捺要舒展,使右下角形成稍大一点的空白,形成了与“中宫收紧”产生对比的“疏”。

“品”字【如何“中宫收紧”】:上部“口”的底横,下部左边“口”第二笔横折的折,下部右边“口”第一笔落笔点和第二笔落笔点相交的点,三者笔画聚集在一起,就形成了“中宫收紧”状态。收紧的“中宫” 基本上在中间。

【如何“疏”】:在笔画聚集在一起,“中宫收紧”的基础上,其他笔画尽量往外围拓展,部件之间留下的空白,以及“口”中间的空白,形成了与“中宫收紧”产生对比的“疏”。

一般情况,品字形结构的字如果外围有撇、捺等笔画,如“森”字,外围可以舒展一点。如“品”字外围只有横、竖方正形的,道理如同全包围结构的字,外边框架要小。

汉字结构疏密的把握,有大的“规律”存在,但其中小部分则未按照此“规律”呈现。所以还是要通过多临帖,临好帖,来掌握其“规律”,也要通过训练来掌握其“没规律”的东西,熟能生巧,学以致用,从而提升书写水平。

猜你喜欢

竖线收笔透气
苕溪诗蜀素帖 技法精讲(十四)
苕溪诗蜀素帖 技法精讲(十二)
苕溪诗蜀素帖技法精讲(九)
KD513:一种纳米透湿、透气复贴面料的生产工艺
透气感
一种纳米透湿、透气复贴面料的生产工艺
石子变水果
一字千进
象形文字走走看
一字千进(6)